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铂族金属的超导性在高纯铂族金属中只有 Ru、Os 和 Ir 是超导元素。从 Rh—Ir 和 Rh—Os 固溶体的研究,外推出 Rh 可能在0.2mK 会具有超导性。1.1 钉:Ru 的超导转变温度在0.40~0.509K 之间变动[1~3]。一般承认 Ru 的有关超导性能值为:超导转变温度 Tc=0.49±0.015K,临界磁场 Ho=69±2Oe(奥斯  相似文献   

2.
<正> 从1986年起高温超导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美、中、日及前苏联的科学家相继发现一系列的氧化物高温超导体,最高的转变温度达到90~100K。另一方面,超导材料的加工制作技术也取得显著的进展,超导线材和用超导薄膜制作的器件已开始商品化。超导  相似文献   

3.
1 引 言 MgB2是20世纪50年代就早已熟悉的老材料,只是最近才发现它是超导体(Akimitsu, Nagamatsu et al 2001),它具有简单六方结构,超导转变温度近40K。在BCS理论框架内,低质量元素产生较高频率的声子模,可导致更高的转变温度。过去曾有人预言,最轻的元素,氢,在高压下具有最高的超导转变温度。MgB2的发现再一次证实含有轻元素的化合物具有更高Tc的这一预言。MgB2高达40K的超导转变温度已接近或已高于BCS理论所预言的超导转变温度的理论上限。据统计,自2001年1月10日Akimitsu小组在日本森代的一次会议上报告了MgB2的超…  相似文献   

4.
超导材料的出现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低温技术和低温装置的限制而不能广泛使用。从1911年发现超导现象一直到1957年超导理论初步建立以后,所知道的超导材料都是在深低温中显现超导性,而目前具有最高转变温度的铌铝锗超导化合物也仅为20.7K。所以人们一直在寻找高温超导材料的理论根据和制造的可  相似文献   

5.
利用了简单的KCl熔盐法生长晶体,通过在熔剂内部控制温度梯度,得到了尺寸为7mm×2mm×2mm的大晶体.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101)基面的四方β-FeSe为超导相.磁性测量表明晶体在9.05 K时发生了超导转变;四探针法测量表明伴随着较宽的转变温度范围,晶体在9.91 K时电阻值降为零,起始转变温度为15.26...  相似文献   

6.
氟掺杂的LaFeAsO中26K超导电性的发现极大地促进了凝聚态物理的发展。在短短的两年时间中,已经有过千篇文章发表,已经有七种新结构被发现,超导转变温度也被迅速提升到了55~57K。此外,在超导机理方面这类化合物也已经被认定属于非常规,而反铁磁自旋涨落被认为是导致超导配对的媒介。从材料和物理学的角度对这类化合物的性质和超导机理给出了简单的综述。还对未来的研究及应用给出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7.
1986年发现高温超导电性(HTS):BednorzandMüller发现镧钡铜氧化合物;1987年发现超导转变温度为93K的钇钡铜氧高温超导(HTS)化合物;1988年发现超导转变温度为110K的铋锶钙铜氧高温超导(HTS)化合物;首次制出HTS薄膜;1989年发现超导转变温度为125K的铊钡钙铜氧高温超导(HTS)化合物;首次制出BSCCO/AgHTS超导线;1990年首次绕制HTS超导线圈;10m长BSCCO/AgHTS超导线制作成功;首次演示HTS超导直流马达;1991年HTS超导直流马达输出功率达到0.03hp;1992年首次演示…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Ti3SiC2掺杂对MgB2的晶格参数(a)、微观结构、超导转变温度(Tc)和临界电流密度(Jc)的影响。随着Ti3SiC2掺杂量的增加,晶格参数a逐渐变小,表明了C进入晶格代替B位的发生。随着掺杂量的增加,超导转变温度Tc从37.15K降低到36.55K。利用Bean模型通过M-H磁滞回线计算了样品的Jc值。结果表明,在低场区域,未掺杂样品的Jc值高于Ti3SiC2掺杂样品的Jc值。然而随着磁场的进一步增大,适量掺杂的样品Jc值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
利用了简单的KCl熔盐法生长晶体,通过在熔剂内部控制温度梯度,得到了尺寸为7 mm×2 mm×2 mm的大晶体。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101)基面的四方β-FeS e为超导相。磁性测量表明晶体在9.05 K时发生了超导转变;四探针法测量表明伴随着较宽的转变温度范围,晶体在9.91 K时电阻值降为零,起始转变温度为15.26 K。本研究为制备大尺寸FeSe单晶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对于指导FeSe基超导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0年10月日本科学家发现了新型金属间化合物MgB2超导体,其超导转变温度Tc为39K,在非铜氧化物块状超导体中最高,具有广阔应用前景,MgB2的发现立即使其成为当前超导研究的新热点.本文侧重从材料角度论述MgB2的晶体结构、应用上的优点和主要制造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HFCVD)在蓝宝石基片上原位制备了MgB2超导薄膜,并用XRD、SEM和dc SQUIDs研究了基片温度和时间对薄膜相组成、表面形貌和超导临界转变温度Tc的影响.结果表明,HFCVD原位生长MgB2薄膜可以抑制MgO杂质的生成.基片温度在500℃以下,MgB4杂相容易出现;在500℃以上时,可以消除MgB4杂相;在600℃时,获得了纯单相的MgB2薄膜,其超导临界转变温度达到36 K.随基片温度升高,薄膜结晶性、致密度和超导临界转变温度提高.  相似文献   

12.
用固态反应技术制备了几种成份的Bi系样品,研究了成份及烧结制度对Bi系氧化物超导转变温度的影响。在所研究的成份范围内,所有样品都出现超导转变。较高温度、较长时间烧结,有利于高Tc相的生成。用少量Pb替代Bi,使Bi系超导特性明显改善,零电阻温度提高到108K。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用离子束溅射法在单晶Si(100)衬底上沉积YBaCuO超导薄膜的实验结果。Y稳定ZrO_2层作为衬底和超导膜的中间层,具有良好的扩散阻止效果。薄膜具有强烈的c轴织构,其化学组成接近123相。薄膜的超导起始转变温度为100K,零电阻温度为78K。  相似文献   

14.
发现MgB2超导体已经一年了,在数字化应用领域和高Tc超导材料相比,MgB2超导体的应用前景如何呢?MgB2超导体的主要优点是晶界不形成弱连接,而且在450℃以上失镁,而YBCO在300℃左右失氧,也就是说YBCO失氧比MgB2失镁更容易,MgB2更稳定些。虽然,就目前情况看,用一步原位法(one-step in-situ)制备具有90K超导转变温度的YBCO薄膜要比制备具有39K超导转变温度的MgB2薄膜容易的多,但不排除过些年有定了功能回路的门数,而YBCO隧道结均匀性的改善特别缓慢,虽然15年过去了,改善并不大。发现MgB2超导体刚过去一年,虽然还没有…  相似文献   

15.
近一年来,在Ba(Sr)-La-Cu-O体系中,陆续发现了一系列高Tc(30—40K)超导体。最近的报道表明,有关超导材料的研究呈现日新月异的飞速进展。本文报道一种起始转变温度为  相似文献   

16.
A. E. Wood等人,于1958年发现Nb_3Al化合物具有A15型结构。第二年,E.Corenzwit发现这种化合物具有超导电性。以后人们对A15型Nb_3Al的超导性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它是最好的A15型超导化合物之一。它的超导转变温度Tc高达18.9K,最近,J. L. Jorda等人,又报导了Nb-Al系的最高Tc值为  相似文献   

17.
采用无氟的高分子辅助金属有机物沉积(PA-MOD)法在(00l)LaAlO3单晶基底上制备了超导转变温度Tc = 90 K的YBCO超导薄膜。研究了高温热处理过程中不同成相温度和气氛湿度对制备高性能YBCO薄膜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θ-2θ扫描、ω扫描和φ扫描分析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制备的YBCO薄膜的双轴织构程度;通过扫描电镜(SEM)测试研究了不同薄膜样品的表面形貌;采用超导量子干涉仪测量了薄膜的超导转变温度曲线和磁化曲线。结果表明,770 ℃干燥气氛中成相的样品具有优异的双轴织构及平整、致密的表面形貌。采用该优化工艺制备的YBCO薄膜在77 K零场下的临界电流密度(Jc)达到2 MA/cm2,是其它工艺制备薄膜Jc的1.7~6.7倍。  相似文献   

18.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细野秀雄教授等人新近发现了继金属系和铜氧化物系之后的第三代以铁为主要成分的超导物质。新发现的高温超导材料是一种由氧化镧层与砷化铁层交替重叠的层状化合物,一部分氧离子由氟离子置换从而显示超导电现象,电阻达到零值的超导转变温度最高温度为32K(约为-241℃)。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简易的固相反应法制备了YBa2Cu3O7 δ(YBCO)样品。利用FD TX RT Ⅱ高温超导转变温度测定仪测试YBCO样品的超导临界温度Tc为90 K左右,并绘制了YBCO的R T曲线和电镜图像。  相似文献   

20.
<正> 近一年来,在Ba(Sr)-La-Cu-O体系中,陆续发现了一系列高Tc(30—40K)超导体。最近的报道表明,有关超导材料的研究呈现日新月异的飞速进展。本文报道一种起始转变温度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