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影响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总结复发后治疗经验。方法:根据46例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有无复发转移分为未复发组(33例)和复发组(13例)。结果:肝癌肝移植术后随访2年,未复发组与复发组的原发肿瘤直径分别为(8.7±2.3)cm和(9.2±2.5)cm(P〈0.05);未复发组与复发组有门静脉癌栓等血管侵犯分别为12.1%和69.2%(P=0.001)。复发组经积极治疗后6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2%和16%。结论: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的总体预后差,治疗棘手,因此,重点为预防,并尽可能早期发现,积极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兆勇  李井野 《现代肿瘤医学》2020,(21):3745-3748
目的:探讨老年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癌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的老年肝癌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完成术后12个月随访,观察患者复发情况,其中肝癌术后复发时间以影像学检查有明确的肿块存在为确诊依据。运用多因素分析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结果:老年肝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300例,术后随访12个月肝癌复发58例,复发率为19.33%。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术前ALT、术前AST和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肿瘤直径、血管侵犯、肿瘤包膜和术中失血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纳入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血管侵犯、肿瘤包膜和术中失血为影响老年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癌复发影响因素较多,而肿瘤直径、血管侵犯、肿瘤包膜和术中失血为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已经成为目前治疗肝癌的主要非手术方法之一,但术后较高的复发率受到关注。本文根据近年来的文献,对射频毁损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做一综述。结果显示,肿瘤直径〉3cm、肿瘤位置临近大血管或肝脏包膜下、不足够的治疗范围、以及术者经验缺乏是使局部复发率升高的危险因素,而血清甲胎蛋白水平高、术前肝功能分级差、肿瘤病理分期晚等因素是肝内远处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癌微波治疗术期出现肾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12年6月-2014年12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治疗的80例行肝癌微波治疗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术期有无出现肾功能不全,将患者分为肾功能不全组(n=44)与肾功能正常组(n=36);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ALT、TBIL、BUN、术中低血压、术中尿量、年龄、微波消融时间、肿瘤与肝大血管距离、微波消融范围、性别等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肾功能不全组与肾功能正常组患者之间的术中尿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肾功能不全组与肾功能正常组患者之间的术前ALT、TBIL、BUN、术中低血压、年龄、微波消融时间、肿瘤与肝大血管距离、微波消融范围和性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UN与术前ALT、术前TBIL、术前BUN、术中低血压、年龄、肿瘤与肝大血管距离、微波消融时间、微波消融范围、性别影响因素均呈正相关(r=0.63、0.60、0.58、0.49、0.45、0.40、0.35、0.46、0.52,P<0.05)。BUN的影响因素强弱依次为肿瘤与肝大血管距离、微波消融范围、术中低血压、术前ALT、性别、术前TBIL、微波消融时间、年龄和术前BUN(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52、0.42、0.37、0.31、0.29、0.25、0.20、0.18和0.16,P<0.05)。结论 肝癌微波治疗术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呈多方面,与术前ALT、术前TBIL、术前BUN、术中低血压、年龄、肿瘤与肝大血管距离、微波消融时间、微波消融范围、性别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张国庆  葛磊  丁伟  李海军 《癌症》2008,27(12):1297-1301
背景与目的:肝切除术目前被认为是治疗肝癌最有效的方法.影响肝癌切除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是术后复发.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治疗措施的选择存在许多争议.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术后门静脉灌注化疗在延缓临床Ⅱ期肝癌患者手术后复发方面的作用以及影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3年2月至2007年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51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手术切除+术后门静脉化疗)和对照组(单纯手术),两组均行根治性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无瘤生存状况,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累积无瘤生存率及中位无瘤生存时间:Cox模型分析肿瘤数目、门静脉瘤栓、肝硬化、病理分级以及术后行预防性门静脉化疗等可能影响术后复发的因素,并分析各因素与复发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0.5年、1年、2年及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4.4%、38.9%、19.4%、14.3%;试验组患者分别为75.4%、61.3%、49.0%、31.5%,两组术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5.6、15.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数目、门静脉瘤栓以及预防性门静脉化疗是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其中门静脉化疗可以提高肝癌患者术后1年内的无瘤生存率(P<0.05).结论:对于伴门脉瘤栓或多发肿瘤的Ⅱ期肝癌患者行预防性门静脉化疗可以延缓术后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经脐静脉置管门静脉复方丹参灌注+化疗对肝癌术后复发的防治价值。方法60例患者被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0例单纯肝癌切除,实验组30例肝癌切除术后采用复方丹参加丝裂霉素、阿霉素方案门静脉化疗作者对30例肝癌肝切除术中经脐静脉留置门静脉导管或化疗泵,术后通过B超、CT检查,AFP监测,门静脉造影等措施随诊观察肿瘤复发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肝癌术后1年复发率分别为15.3%、60.7%(P〈0.05)2年复发率分别为30.0%和75.1%(P〈0.05)。结论复方丹参灌注加化疗对肝癌术后复发有明显防治作用,可为肝癌的术后随访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根治切除术后近、远期复发的相关因素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根治性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总结其临床资料及病理学特征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本组病例术后复发58例(复发率52.7%),其中近期复发(≤12月)27例,远期(〉12月)31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门静脉分支癌栓为近期复发唯一危险相关因素(P=0.011);肝组织HBVDNA含量、肿瘤手术切缘为远期复发危险因素(P〈0.05)。(2)近期复发多为肝内多发病灶(〉2个)(62.9%),远期复发以单发灶为主(64.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近、远期复发组术后3、5年生存率分别为37.1%、15.4%和76.5%、33.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复发病例治疗包括再手术、介入治疗(TACE、PEI、微波),手术组生存率显著大于非手术组(P〈0.05)。结论肝癌术后近、远期复发相关危险因素不同,根据高危因素选择适当的治疗对于延长复发时间及生存期有重要意义。远期复发多为单发病灶,争取再手术切除仍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MRI检查对肝癌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后残余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60例肝癌患者,均接受TACE治疗,术后3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MRI检查,以DSA为金标准,比较CT、MRI检查对肝癌TACE术后残余复发的诊断价值。结果 DSA检查结果显示,60例患者共有72个病灶,其中14个病灶经TACE治疗后完全灭活,58个病灶存在残余复发。CT检查诊断肝癌患者TACE术后残余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41%、50.00%、68.06%、85.71%、30.43%,与DSA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34)。MRI检查诊断肝癌患者TACE术后残余复发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66%、78.57%、87.50%、94.55%、64.71%,与DSA结果的一致性较强(Kappa=0.826)。MRI检查诊断肝癌患者TACE术后残余复发的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对肝癌TACE术后肿瘤包膜病灶的检出率为25.00%...  相似文献   

9.
康海利  段微 《癌症进展》2016,14(5):454-457
目的:探讨年轻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行肿物剥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行卵巢肿瘤剥除术,年龄﹤35岁,术后病理为Ⅰ期的卵巢交界性肿瘤(BOT)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患者中共7例复发,5年生存率为100%,无复发生存率为91.8%,不同年龄、分期、是否存在间质浸润患者术后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黏液性肿瘤及微乳头型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复发比例高于浆液性肿瘤及非微乳头型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期BOT单侧病变患者,若术中冰冻结果为黏液性或微乳头型肿瘤,宜行患侧附件切除术;双侧病变患者,若无上述危险因素可行双侧卵巢肿物剥除术,若存在上述危险因素可行单侧附件切除术+对侧卵巢肿物剥除术。  相似文献   

10.
苏晓妹  张涛  程朋  谭勇 《肿瘤学杂志》2011,17(7):530-53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术后复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25例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患者共32个病灶在超声引导下行微波消融治疗,术后超声造影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月后,超声造影检查显示一次消融率达到87.5%(28/32),4个病灶(12.5%)未完全坏死而接受第2次微波消融治疗,术后均完全消融。随访6-18个月,22例患者存活,3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亡。[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术后复发性肝癌疗效好,创伤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精准肝切除理念下的中央型肝癌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于我院就诊并手术的中央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共有72例中央型肝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精确肝切除组47例(精准组),传统肝切除组25例(传统组)。结果:精准组与传统组平均术中失血量分别为(320±145) ml和(313±246) 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输血率分别为10.6%(5/47)和28.0%(7/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3%(10/47)和24.0%(6/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2.3±2.6) d和(12.6±2.4) d,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精准组和传统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分别为43个月、45 个月和28个月、37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有无包膜(P=0.002)、脉管有无瘤栓(P=0.000)、切缘状态(P=0.009)是影响中央型肝癌术后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在切缘阴性前提下,切缘宽度(>2 cm,1~2 cm,0~1 cm)对术后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P=0.886)。结论:精准肝蒂解剖法可以达到和传统的肝切除术相同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在保证切缘阴性的情况下,最小切缘的距离不是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降低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方法,提高肝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方法78例肿瘤靠近第一、第二肝门,估计切缘距肿瘤<1cm的肝癌患者,按就诊单双日分为单纯切除组和联合组。单纯切除组38例,仅行常规肝癌切除;联合组40例,在肝癌切除后,切缘行射频消融和~(125)I粒子植入。全部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结果联合组术后1、3、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7.5%、30.0%和45.0%,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5%、67.5%和30.0%,与单纯切除组比较,其中3、5年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40,P<0.01;x~2=15.740,P<0.01);联合组的3、5年生存率较单纯切除组呈现明显升高的趋势。结论肝癌切除后切缘射频消融和~(125)I粒子植入能有效地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且有可能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并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微波消融(MWA)治疗大肝癌(含巨块型肝癌)1年内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151例行TACE联合WMA治疗的初治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治疗前后住院资料及随访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 回归分析探求TACE联合MWA治疗大肝癌1年内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151例患者平均行TACE治疗(1.48±0.43)次、WMA治疗 (1.23±0.16)次;联合治疗1个月后,客观缓解率(ORR) 、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80.8%、92.7%;治疗1年内局部复发率为45.7%;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在瘤体最大直径、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肝门淋巴结转移、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毗邻危险区域、病毒载量、靶向治疗7方面差异显著(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瘤体最大直径(OR7.5~10 cm=3.935;OR>10 cm=6.379)、术前合并门静脉癌栓(OR=7.877)、术前AFP≥400 ng/ml(OR=3.411)是TACE联合WMA治疗大肝癌术后1年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术后服用索拉菲尼则是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OR=0.119)(P<0.05)。结论:术前AFP≥400 ng/ml、瘤体最大直径超过7.5 cm、合并门静脉癌栓是TACE联合WMA治疗大肝癌短期内复发的预测因子,而术后联合靶向治疗有助于降低短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肝内复发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切除术后肝内复发的预后影响因素以及复发后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收集184例HCC切除术后肝内复发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21项临床病理学因素以及复发后治疗方式对HCC患者肝内复发后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 表明,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较高(>100 ng/ml)、有微血管浸润、首次诊断复发时肿瘤的Child-Pugh分级为B或C级、有多个肝内复发肿瘤以及早期肝内复发(≤12个月)的患者预后不良.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表明,首次诊断复发时肿瘤的Child-Pugh分级、复发肿瘤的数目和复发时间是影响HCC患者复发后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69例单个复发肿瘤患者中,经再次肝切除手术和局部消融治疗患者的复发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4和23个月,而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治疗和未进行治疗患者的复发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和9个月,4种治疗方式患者的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首次诊断复发时肿瘤的Child-Pugh分级为A级、单个复发肿瘤、复发时间较晚(>12个月)、经过再次肝癌切除手术或局部消融治疗的HCC肝内复发患者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杨瑾  赵含信  张坤 《现代肿瘤医学》2020,(13):2254-2259
目的:探讨NP方案(长春瑞滨联合顺铂化疗方案)联合微波消融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对血清SCC、CEA、CYFRA21-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NP化疗方案联合微波消融,42例)和对照组(NP化疗方案,34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生活质量、预后(治疗后1年生存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血清SCC、CEA、CYFRA21-1水平的变化。结果:近期疗效: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9.05%(29/42),高于对照组的35.29%(12/34),差异显著(P<0.05)。生活质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五个维度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预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5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35%(P<0.05);研究组治疗后1年复发率为64.2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8.24%(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患者发热、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因子: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CC、CEA、CYFRA21-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NP化疗方案联合微波消融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显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能提高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降低复发率,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且能有效调节相关血清因子水平,效果优于单纯NP化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与放射性核素氯化锶联合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疗效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我院77例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8)与研究组(n=39)。对照组予以放射性核素氯化锶治疗,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联合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治疗,治疗后随访12个月。统计比较两组骨痛治疗效果、骨转移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疾病复发率、治疗前后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研究组骨痛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研究组92.31%(36/39)高于对照组63.16%(24/38)(P<0.05);研究组骨转移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研究组82.05%(32/39)高于对照组39.47%(15/38)(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82%(5/39)与对照组5.26%(2/38)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疾病复发率0.00%(0/39)、2.56%(1/39)低于对照组15.79%(6/38)、23.68%(9/38)(P<0.05);研究组治疗后躯体疼痛、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等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予以99Tc-亚甲基二膦酸盐与放射性核素氯化锶联合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骨痛及骨转移,降低复发率,提升生活质量,改善近期预后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放疗后盆腔局部复发宫颈癌的疗效及对肿瘤标志物血清SCC-Ag、CEA水平的影响。方法:分析21例2016年06月至2019年01月于本院接受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放疗后盆腔内局部复发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经CT引导植入125I粒子,术后随访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控制率,观察其并发症,通过Log rank检验和Cox回归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评价125I粒子治疗前后血清SCC-Ag、CEA水平变化的情况。结果:21例患者共28个病灶近期局部控制率为85.71%(24/28)、有效率为57.14%(16/28),初始临床分期Ⅱ期(n=13)、Ⅲ期(n=8)有效率分别为69.23%(9/13)、37.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32,P=0.012<0.05);疼痛缓解及下肢水肿缓解有效率分别为76.19%、73.68%。中位局部无进展生存时间为8(3.5~23)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2(3.5~31)个月。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中,结果显示局部复发肿块大小、复发部位是影响生存期的主要因素,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2.473(P=0.042<0.05)、1.352(P=0.014<0.05)。复发肿块直径<3 cm及≥3 cm病例中,LPFS时间分别为9.7、6.8个月(χ2=6.364,P=0.026<0.05),中位OS分别为15.6、10.5个月(χ2=7.152,P=0.028<0.05);盆壁复发患者与中央型复发患者的LPFS时间分别为10.2和7.1个月(χ2=6.163,P=0.021<0.05),中位OS分别为9.6和13.2个月(χ2=9.254,P=0.009<0.01);<3 cm的中央型复发与≥3 cm的盆壁复发患者的LPFS时间分别为9.35和8.93个月(χ2=1.163,P=0.079>0.05)。肿瘤标志物血清SCC-Ag、CEA水平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SCC-Ag≤3.5 ng/mL组中位LPFS明显高于SCC-Ag>3.5 ng/mL组,Ⅲ期宫颈癌患者SCC-Ag水平高于Ⅱ期患者(P均<0.05)。粒子脱落发生率为19.05%(4/21),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放疗后盆腔局部复发宫颈癌近期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125I粒子植入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胆红素与氨基转移酶水平对原发性胃癌患者外科治疗后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胃癌患者312例为研究对象,116例死亡患者作为死亡组,196例存活患者作为存活组,入院时对两组患者采用重氮法测定胆红素水平,采用速率法测定氨基转移酶水平。结果:死亡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21.04±4.02) μmol/L、(5.30±1.03) μmol/L、(16.38±1.44) μmol/L]均显著高于存活组患者[(14.39±4.95) μmol/L、(3.55±1.04) μmol/L、10.20±3.58)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69.38±14.56) U/L、(113.85±14.73) U/L]均显著高于存活组[(21.84±10.83) U/L、(24.59±10.34)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临床分期多为Ⅱ、Ⅲ期,浸润深度多为T3、T4,淋巴结转移率和远处转移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BIL、AST水平均是影响胃癌患者治疗后生存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DBIL、AST水平与胃癌患者生存状况呈负相关,且DBIL、AST水平升高是影响胃癌患者治疗后生存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iR-155在MALT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3月至2014年3月首次就诊于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的36例均经病理证实为MALT淋巴瘤患者的带瘤组织和瘤旁组织(距瘤>2 cm),qPCR法检测MALT淋巴瘤患者瘤组织和瘤旁组织中miR-155表达水平,入选患者均给予标准CHOP方案化疗治疗8个周期,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血清中miR-155表达水平;通过门诊或打电话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以miR-155表达水平的平均值为阈值将治疗后患者分为miR-155高表达组(23例)和miR-155低表达组(13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3年生存率。结果:36例MALT淋巴瘤患者瘤组织和瘤旁组织中miR-155表达水平分别为6.63±0.70、1.29±0.0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P方案治疗8个周期后,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血清中miR-155表达水平分别为2.21±0.14、7.01±0.54;随访发现,治疗后miR-155高表达组和miR-155低表达组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56.5%和76.9%,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155表达水平可能与MALT淋巴瘤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与胸腔灌注化疗相比胸腔循环热灌注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选择88例NSCLC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应用化疗药物胸腔注入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胸腔循环热灌注化疗。评估临床疗效、引流管滞留时间、总生存期(OS)、不良反应和毒副反应,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胸腔积液总蛋白定量,应用KPS评分评估患者生存质量。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OS和KPS评分分别为88.64%(39/44)、(13.45±0.90)个月和(69.82±4.16)分,高于对照组75.00%(33/44)、(10.26±0.84)个月和(67.45±4.0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引流管滞留时间、血清CRP、胸腔积液总蛋白定量分别为(3.21±0.09) d、(12.53±2.28) mg/L和(22.63±3.48) g/L,低于对照组(4.39±0.11) d、(18.39±2.16) mg/L和(27.49±3.70) 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骨髓抑制、胸痛和胃肠道反应Ⅲ+Ⅳ度发生率分别为15.91%(7/44)、25.00%(11/44)和13.64%(6/44),均低于对照组29.55%(13/44)、36.36%(16/44)和25.00%(1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心衰、肺水肿、气胸、感染总发生率为11.36%(5/44),低于对照组27.27%(12/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循环热灌注化疗治疗NSCLC胸腔积液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缩短引流管滞留时间,降低蛋白量,减弱不良反应和毒副反应,显著提高患者生存期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