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了解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及自我病耻感状况,探讨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与自我病耻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和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调查表(ISMI)对2013年9-12月泰州地区3家精神疾病防治院的155例抑郁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抑郁症患者总体生活质量、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得分均低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MI标准分为(2.52±0.44)分,不同自我病耻感水平患者在年龄、发病年龄、每天服药次数、药物种类及住院次数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总体生活质量及其4个领域得分与ISMI标准分及除病耻抵抗因子外的其他因子得分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 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水平较低,自我病耻感水平较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领域与自我病耻感的标准分以及疏远因子、刻板印象因子、歧视因子、社交退缩因子呈负相关。精神卫生工作者应针对抑郁症患者的自我病耻感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其自我病耻感,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和社会支持水平。方法对8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精神病病耻感内在体验量表和社会支持问卷评定,同时分析病耻感的相关因素。结果 1)抑郁症患者具有较高的病耻感;2)抑郁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与文化程度、抑郁和社会支持相关。结论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较高,社会支持水平低,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境障碍患者自我病耻感程度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量表(ISMI)对446例心境障碍患者自我病耻感进行评估,比较具有不同人口学或临床特征患者的自我病耻感水平;对384例抑郁发作患者病耻感与部分临床变量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72.9%的患者存在自我病耻感,中、重度占24.2%;有病耻抵抗的患者比例(79.6%)最高;有歧视体验的患者比例(41.0%)最低。男性患者刻板印象认同、歧视体验和社交退缩分量表分高于女性患者(P<0.05);在职患者歧视体验分量表分低于非在职患者(P<0.05);受高等教育患者ISMI总分及价值否定、刻板印象认同、歧视体验、社交退缩分量表分低于未受高等教育者(P<0.05);抑郁症与双相障碍患者ISMI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期患者ISMI总分、价值否定、刻板印象认同、社交退缩和病耻抵抗分量表分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与抑郁发作患者ISMI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168,P<0.01和r=0.300,P<0.01);受教育年限与ISMI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178,P<0.01)。结论心境障碍患者普遍存在自我病耻感,且病耻抵抗能力较差;临床上应重视具有特定社会人口学和临床特征患者的病耻感程度,从多个维度上系统评估其自我病耻感,重点帮助患者提高应对病耻感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病耻感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DSM-Ⅳ中抑郁症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共66例,采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2),对照组单用药物治疗,观察组使用药物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分别于0、8周末采用Link病耻感系列量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 在羞耻维度上,多次住院患者与首次住院患者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生与初中生患者的保密和分离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除保密维度外,其余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知行为治疗可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糖尿病患者照料者的病耻感状况。方法采用Link病耻感量表和Struening贬低量表,从不同层面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的病耻感进行评估,并与糖尿病患者照料者进行比较。结果 1)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病耻感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糖尿病(χ2=141.756,P<0.0125;χ2=167.895,P<0.0125),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1,P>0.0125)。2)Link量表总分、贬低歧视感知量表、病耻感应对量表、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得分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均显著高于糖尿病患者照料者,经SNK(Student-Newman-Keuls)q检验,均P<0.01,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Struening贬低量表总分、Struening患者贬低量表、Struening家庭贬低量表得分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均显著高于糖尿病患者照料者,经SNK(Student-Newman-Keuls)q检验,均P<0.01,且Struening贬低量表总分抑郁症患者照料者均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P<0.05。结论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存在严重的病耻感,且显著高于糖尿病患者照料者,抑郁症患者照料者的病耻感在某些方面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的自我怜悯水平,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怜悯水平与病耻感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文版Link病耻感量表对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进行评估,采用中文版自我怜悯量表(SCS-C)对151例正常对照者(正常组)评估,并与患者组进行比较.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SCS-C总分及其自我友善、普遍人性和正念3个因子得分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病耻感总分与SCS-C总分(r=-0. 682,P<0.001)、自我友善(r =-0. 483, P< 0.001)、普遍人性(r =-0.527,P<0.001)、正念=(r=-0. 492,P<0. 001)呈负相关性,同时自我怜悯中自我友善得分与病耻感中情感体验得分(r =-0. 201,P =0. 045)亦呈负相关性.结论 患者组自我怜悯水平低于正常组;患者组自我怜悯与病耻感之间呈负相关性,自我怜悯水平越低,病耻感程度越高,进一步提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怜悯进行心理干预的临床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依赖、自我批评人格特质与童年期虐待经历及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抑郁症组与正常对照各入组80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体验问卷(DEQ)及儿童虐待问卷(CTQ)对其进行分别评估.结果 抑郁患者人格特质中依赖[(90.77±14.54)分]和自我批评[(68.00±15.02)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7.96±11.81)分,(50.02±10.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赖与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及虐待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自我批评则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及虐待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依赖、自我批评可直接预测抑郁症状[分别为(β=0.283,P<0.05)、(β=0.284,P<0.05)],情感虐待通过依赖、自我批评的中介作用影响抑郁症状.结论 情感虐待对抑郁的影响可以通过依赖和自我批评人格特质间接发生作用,依赖、自我批评人格特质在情感虐待和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照顾者的虐待倾向水平及其与连带病耻感的关系。方法 选取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照顾者235例,采用照顾者虐待倾向评分表(CASE)和连带病耻感量表(ASS)进行调查。结果 痴呆患者家属照顾者的虐待倾向得分3(1.7,5.7);146名(62.1%)照顾者存在虐待倾向。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无精神行为症状、照顾者为患者配偶是虐待倾向的保护性因素(OR=0.439、0.209),生活不能自理、总照顾时间>3年、连带病耻感中的认知、行为和情绪维度是虐待倾向的危险因素(OR=1.877、2.074、2.646、3.212、5.401)。结论 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照顾者的虐待倾向较普遍,未来可帮助照顾者做好病耻感相关的情绪管理、认知支持和行为引导,尽早识别和降低照顾者的虐待倾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与其童年期心理创伤之间关系。方法:选取70例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依据有无NSSI,分为NSSI组和非NSSI组各35例,并选择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与之匹配的正常青少年35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渥太华自伤量表、童年创伤问卷(CT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进行临床症状评估。结果:NSSI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及CTQ量表总分评分均高于非NSSI组,且2组上述3个评分及躯体虐待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抑郁障碍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SI组性虐待、躯体忽视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NSSI组非自杀性自伤频率与CTQ中情感忽视评分、HAMD量表认知障碍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NSSI与童年期心理创伤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成年后罹患强迫症的关系及强迫症患者家庭环境的特点.方法 采用耶鲁-布朗强迫症状评定量表(Y-BOCS)量表、童年创伤与虐待量表(CAT)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41例强迫症患者和36位正常人施测比较.在此基础上采用自编访谈提纲对2组半结构化访谈.结果 ①强迫症患者CAT总分及惩罚、负面环境两个分量表上的评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50.16±21.03)分、(12.03±4.24)分、(19.77±9.74)分,对照组为(35.35±14.78)分、(9.92±2.51)分、(12.54±8.14)分],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除惩罚P<0.05外,余P<0.01).负面环境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可以解释强迫症结局的14.67%.②强迫症患者在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4个分量表上的评分[(5.13±2.28)分,(4.10±2.12)分,(2.71±1.87)分,(2.52±2.34)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矛盾性分量表的评分[(5.03±2.2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50±2.40)分],差异有显著性.家庭环境中娱乐性和亲密度两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R<'2=0.2078,R<'2=0.2784),这两个因子对强迫症结局的贡献为27.84%,其中娱乐性能解释强迫症结局的20.78%.③访谈发现,强迫症组与对照组在父母个性、本人个性、童年经历及家庭环境方面有明显差异.结论 童年创伤经历及其不良家庭环境在强迫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成年后人格的发展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易感性-应激模型,通过4年纵向调查,探讨童年创伤对成年早期抑郁的影响及神经质、消极自我描述、幻想、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2016年10月(T1)对某高校大一学员采用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Ⅱ)、儿童期创伤问卷(childhood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特征及其与儿童期虐待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三维人格问卷(t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TPQ)及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CTQ-SF)对2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组)及190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测评。结果 病例组TPQ评分在伤害回避维度高于对照组,在奖赏依赖维度低于对照组(P<0.01);单因素分析发现,病例组寻求刺激维度与情感虐待、性虐待及CTQ-SF总分显著相关,伤害回避维度与躯体忽视显著相关,奖赏依赖维度与性虐待及CTQ-SF总分显著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情感虐待是寻求刺激维度的最佳预测因素,CTQ-SF总分是奖赏依赖维度的最佳预测因素。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TPQ伤害回避维度及奖赏依赖维度具有独特的特征,儿童期虐待对其人格特征可能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高中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高中生网络成瘾与其童年期创伤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调查上海4所普通高中共439名高中生,使用自制的一般社会人口信息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28)、Young-网络成瘾测验(IAT-20)等心理测量工具进行调查.结果 高中生人群网络成瘾检出率为36.9%(161/439),严重童年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押人员童年创伤经历与其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为降低在押人员的自杀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对济南市某看守所1649名在押人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1556份,有效应答率为94.4%.至少有过1种童年创伤经历的在押人员占55.4%,有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女性抑郁症与肥胖的相关性以及两者的相关程度,判断两者是否存在相似的生化基础。方法:随机纳入216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女性抑郁症患者,依据BMI指标确定其是否符合肥胖的标准,计算出女性抑郁症中肥胖的发病率;然后,根据自制健康自愿者肥胖情况调查表,按年龄、职业等配比纳入200例,依据BMI指标确定符合肥胖标准的人数,计算出正常人群中肥胖的发病率。通过发病率计算x2值来判断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通过计算相对风险率(RR值)来判断两者之间相关的程度。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将有关数据进行x2检验和T检验。结果:女性抑郁症与肥胖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性(x2=36.21,P<0.001),而且两者相关的程度非常大(RR=4.37>1)。结论:女性抑郁症与肥胖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说明两者之间可能具有相似的生化基础,对两病的病因、治疗、预防以及对抑郁症在治疗过程中的用药指导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童年创伤经历与梦的威胁模拟水平和功能失调性态度的关系。方法采用童年创伤问卷(CTQ)、梦威胁事件问卷(DTQ)和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对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进行评估,同时与72名正常人(对照组)作比较,分析童年创伤经历、梦威胁事件模拟水平和功能失调性态度的关系。结果患者组CTQ总分46.90±12.81、DTQ分3.68±2.70和DAS总分143.50±24.16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4.41±7.05、1.83±2.35和125.63±26.09),(P<0.01)。相关分析显示,患者CTQ总分、DTQ分和DAS总分之间均两两显著相关(P<0.05);回归分析发现,梦威胁模拟水平可以直接预测功能失调性态度(β=0.263,P<0.05),在童年创伤和功能失调性态度的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童年创伤经历、梦的威胁模拟水平和功能失调性态度水平均增高,梦的威胁模拟水平是影响功能失调性态度的主要因素,童年创伤通过梦的威胁模拟水平的完全中介效应对功能性失调态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评价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西酞普兰组和阿米替林组各31例,对两组均进行6周的治疗观察.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结果:两组HAMD减分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方面,阿米替林组不良反应广泛且较西酞普兰组严重.结论:西酞普兰是一种有效的、安全性优于阿米替林的抗抑郁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