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成年人睡眠模式的特征,并探讨睡眠模式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病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参加体检的5 666名广州市职工的生活方式调查和体检资料。采用潜在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LCA)对人群睡眠的潜在模式及分布特征进行探索性分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模式与DM的关系。  结果  LCA识别出5种睡眠模式,分别为“睡眠时间过短伴失眠”(类别1,5.6%)、“睡眠不足伴日间功能轻度减退”(类别2,20.4%)、“睡眠状况良好”(类别3,47.7%)、“睡眠不足伴日间功能障碍”(类别4,4.7%)、“睡眠不足伴夜间睡眠质量差”(类别5,21.6%)。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类别3相比,类别1(OR=2.28,95%CI:1.51~3.43,P<0.001)、类别4(OR=2.48,95%CI:1.54~4.00,P<0.001)和类别5(OR=1.31,95%CI:1.01~1.71,P=0.045)人群罹患DM的风险升高。  结论  成年人群的睡眠因素之间存在关联,并表现为不同的睡眠模式;不良睡眠模式可增加DM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女性患者精神障碍现状,探究其影响因素。  方法  以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作为判断精神障碍的依据,疾病活动度、社会支持、贬低-歧视是可能的影响因素,采用量表进行了调查,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女性SLE患者SCL-90总分为(136.39±48.66)分,高于常模(129.96±38.76)分(t=2.247,P=0.025),289例SLE患者经过SCL-90检出有精神障碍的人数为128例(44.3%)。高月收入(OR=0.770,95%CI:0.604~0.981,P=0.034)是精神障碍的保护因素;高疾病活动度(OR=1.792,95%CI:1.023~3.138,P=0.042)、高贬低-歧视(OR=1.100,95%CI:1.035~1.169,P=0.002)是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  结论  女性SLE患者比一般人群具有更高精神障碍的风险,消除自我贬低、减少社会歧视、积极的就业、提高月收入、进行规范治疗、降低疾病活动度可能有效减轻SLE患者的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大学生自伤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皖南和皖北两市三所高校的4 36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高校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  结果  自伤检出率为42.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大学生自伤行为检出低于男性大学生(OR=0.508,95%CI:0.411~0.627,P<0.001);非医学类院校自伤行为检出高于医学类院校(OR=1.612,95%CI:1.445~1.779,P<0.001);与父亲(OR=1.514,95%CI:1.168~1.961,P=0.002)、母亲(OR=1.593,95%CI:1.188~2.135,P=0.002)关系不和睦的大学生更容易发生自伤行为。学习负担重是大学生自伤的危险因素(OR=1.277,95%CI:1.061~1.538,P=0.010);对自己要求高、学习成绩好、与同学关系较好是大学生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均有P<0.05)。  结论  男性更容易发生自伤行为。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加强对男性心理情况的观察,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父母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增加与孩子的交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减少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线上、线下正念训练对改善新冠肺炎疫情后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的效果评价,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0年9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华北理工大学1 203名大学生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筛查,符合入组标准者103名,随机分为线上组(64名)和线下组(39名),干预后评估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改善程度。  结果  线上线下正念训练干预后大学生SAS、SDS、PSQI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7,5.31,3.99;4.88,5.02,5.88,P值均 < 0.01)。线上、线下两种干预训练,对睡眠质量改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P < 0.05)。大学生焦虑、抑郁、睡眠3种症状合并越少,正念干预症状缓解率越高,3种症状并存缓解率≤25%,2种症状并存缓解率 < 40%,仅有1种症状缓解率100%。  结论  线上、线下正念训练皆可作为干预睡眠、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有效手段;线下正念训练对于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优于线上;正念训练对于单一症状者缓解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云南省农村老年人睡眠质量现状及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 629例宁洱县≥ 60岁农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睡眠质量与心血管疾病患病的关系。  结果  云南省宁洱县老年人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总分平均为(7.48±3.89)分,男性(6.67±3.69)分,女性(8.07±3.92)分;睡眠障碍、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的患病率分别为56.78%、52.85%、8.16%和8.66%;女性睡眠障碍率高于男性(62.81%和48.55%,P < 0.001);家庭人均年收入越低和医疗服务可及性越差的老年人其睡眠障碍率越高(P < 0.001);有睡眠障碍的老年人其患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可能性越高(均有P < 0.05)。  结论  云南省农村老年人的睡眠障碍率较高,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安徽省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为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于2020年6—7月选取安徽省5个地市30所幼儿园, 使用Conners父母症状量表(PSQ)和相关因素调查表对7 982名3~6岁在园儿童家长进行调查。  结果  共检出多动行为儿童126名, 检出率为1.6%。男童检出率(2.2%)高于女童(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1, P < 0.01)。在126名多动行为儿童中, 40名(31.7%)共患1种行为问题, 82名(65.1%)共患至少2种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男童(OR=2.85, 95%CI=1.88~4.30)、睡眠时间不足(OR=1.87, 95%CI=1.31~2.68)和母亲职业为农民或其他(OR=1.81, 95%CI=1.11~2.94)的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较高, 近半年主要抚养人为父母(OR=0.61, 95%CI=0.40~0.92)的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较低(P值均 < 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应重点关注男童, 保持合理睡眠时间, 增加父母代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医学院校大一新生睡眠质量及其维度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为改善医学类大一新生抑郁情绪和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对珠海市某医学院校669名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睡眠质量各维度与抑郁情绪的关系。结果 调查对象PSQI平均总分为(4.9±2.2)分,PHQ-9平均总分为(6.0±3.4)分。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调查对象抑郁情绪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女性(OR=1.496,P=0.028)、农村生源地(OR=1.640,P=0.013)、主观睡眠质量差(OR=1.620,P=0.025)、入睡时间长(OR=1.588,P=0.020)、有睡眠障碍(OR=2.260,P=0.001)、存在日间功能障碍(OR=3.292,P<0.001)以及PSQI总分≥6.5(OR=2.157,P=0.008)。结论 医学院校大一新生抑郁情绪发生率偏高,睡眠质量与抑郁情绪的存在相关性,对来自农村的女性学生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农村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居家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为农村高血压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甘肃省永登县武胜驿镇农村60岁及以上的1543名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Morisy药物依从性量表评价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对患者居家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543名高血压患者中,服药依从性高的有204例,占比为13.22%,服药依从性低的有726例,占比47.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经济条件、学历、服药种类和血压控制情况对患者服药依从性有影响(P<0.05);而性别无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病程> 10年(OR=2.740)、服药种类≥3种(OR=2.184)、年龄80及以上(OR=1.573);而经济条件好(OR=0.881)、学历初中以上(OR=0.464)和血压控制好(OR=0.175)均是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促进因素(P<0.05)。结论 农村老年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天津市郊县居民风险态度对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行为影响因素的调查,探寻健康教育改善路径。  方法  问卷调查宁河县和静海县6个村的1 031名16~60岁成人,采用Pearson χ2检验和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风险态度对乙肝疫苗接种行为的影响。  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其他变量进行控制后,调查对象的风险态度对其乙肝疫苗接种行为具有一定影响,年龄越小(OR=0.94,95%CI:0.93~0.96,P<0.001)、未婚(OR=8.24,95%CI:2.89~23.60,P<0.001)、自感健康较差(OR=1.78,95%CI:1.53~3.49,P=0.008)、正式工作者(OR=7.18,95%CI:2.29~22.54,P=0.001)、有医保(OR=8.46,95%CI:2.31~30.86,P=0.001)、风险规避(OR=1.65,95%CI:1.06~2.57,P=0.026)和风险中立者(OR=1.50,95%CI:1.03~2.17,P=0.032)更易选择接种乙肝疫苗。  结论  针对风险规避者和风险中立者,加强对乙肝疾病特征和疾病经济负担方面的健康教育,针对风险寻求者,可从乙肝流行趋势和传播途径等方面加强,使其对感染乙肝的概率有更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老年人电子健康素养及影响因素。  方法  从济南市随机抽取24个社区,采用电子健康素养量表调查1 201名老年人。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 201名老年人电子健康素养合格率11.1%。多因素分析显示,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OR=4.50,95% CI:1.924~10.530,P=0.001)、家庭养老(OR=3.08,95% CI:1.326~7.165,P=0.009)、自评健康较差(OR=2.12,95% CI:1.022~4.406,P=0.044)、自评生活压力较大(OR=4.09,95% CI:1.686~9.938,P=0.002)是老年人电子健康素养的危险因素;城镇户籍(OR=0.52,95% CI:0.337~0.815,P=0.004)、照顾孙子女以本人为主(OR=0.43,95% CI:0.273~0.682,P < 0.001)、城市基本医保/新农合医保(OR=0.22,95% CI:0.047~0.998,P=0.05)、商业性医保(OR=0.10,95% CI:0.019~0.552,P=0.008)、父母健在(OR=0.44,95% CI:0.264~0.719,P=0.001)是老年人电子健康素养的保护因素。  结论  户籍类型、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险类型、照顾孙子女方式、养老方式、自评健康状况、父母健在情况、自评生活压力是老年人电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某高校首批返校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调查的方法对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 701名首批返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CSQ)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结果  首批返校大学生睡眠障碍检出率为19.33%(522/2 701)。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或中专及以下(OR=2.24,95%CI=1.47~3.41)、从来不吃早餐(OR=3.25,95%CI=1.86~5.68)、疫情期间家庭受损(OR=1.48,95%CI=1.17~1.87)以及消极应对(OR=1.15,95%CI=1.12~1.17)与睡眠障碍的发生呈正相关(P值均 < 0.05);与父母之间关系非常差相比,父母之间关系一般(OR=0.23,95%CI=0.06~0.89)、比较好(OR=0.23,95%CI=0.06~0.87)、非常好(OR=0.19,95%CI=0.05~0.74)均与睡眠障碍发生呈负相关(P值均 < 0.05);疫情期间每周锻炼1~2次(OR=0.76,95%CI=0.58~1.00)、积极应对(OR=0.93,95%CI=0.91~0.96)亦与睡眠障碍的发生呈负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使返校大学生睡眠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且父母之间的关系、体育运动、母亲文化程度、早餐习惯、疫情期间家庭受损是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应对返校大学生给予早期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上海市宝山区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和睡眠质量的现状,进一步分析不同近视程度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通过分层整群随机的方法抽取上海市宝山区777名9~16岁青少年,对其进行眼科检查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中文版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相关因素问卷调查.结果 上海市宝...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内外迁移民慢性病患病情况,疾病谱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库区内迁的307名移民和外迁的676名移民,采用一般资料及健康状况调查表进行调查。  结果  内迁移民慢性病患病率为51.8%,患病率居于前5位的慢性病依次为腰腿疼、高血压、胃炎、心脏病和糖尿病;外迁移民慢性病患病率为65.1%,患病率居于前5位的慢性病依次为腰腿疼、高血压、胃炎、心脏病和气管炎。外迁移民慢性病患病率、两周患病率和两周就诊率均高于内迁移民(均有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内迁移民慢性病患病的因素有:≥ 60岁(OR=59.928,P < 0.001)、家庭收入不满意(OR=0.377,P=0.002)和经济状况差(OR=0.519,P=0.028);影响外迁移民慢性病患病的因素有:≥ 60岁(OR=26.190,P < 0.001)、吸烟(OR=1.856,P=0.004)、家庭收入不满意(OR=0.598,P=0.029)和经济状况差(OR=0.460,P < 0.001)。  结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内外迁移民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切实提高移民收入有利于提高移民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西藏高原地区大学生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为改善高海拔地区人群的睡眠质量,缓解抑郁、焦虑症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10—11月,使用中文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西藏大学1 288名大二、大三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测查,对测查结果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被试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平均得分为(5.32±2.94)分,20.5%(264名)睡眠质量差。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46.0%(592名)和24.4%(314名),20.4%(263名)的大学生抑郁和焦虑症状并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藏族、吸烟、饮酒、睡眠质量差的大学生患抑郁的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1.55,1.80,1.51,1.67,5.60),藏族、饮酒、睡眠质量差的大学生患焦虑的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1.52,1.91,10.22)(P值均 < 0.05)。  结论  西藏高原地区大学生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症状存在密切关系。高校心理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睡眠质量问题,尤其要重点关注存在睡眠障碍的个体,从而降低大学生群体抑郁焦虑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fNIRS)技术,研究不同睡眠质量的大学生群体在言语流畅性(VFT)任务下大脑氧合血红蛋白(Oxy-Hb)的激活水平差异,为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提供神经机制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于2020年和2021年新生入学期间对华中科技大学96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经匹兹堡睡眠质量(PSQ...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成年人BMI、腰围与睡眠质量的联合作用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影响。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10月12日―2020年12月18日对十堰市3 195名成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BMI、腰围与睡眠质量对高血压患病的联合作用。  结果  高血压患病率为18.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显示,以BMI正常且睡眠质量好的组为对照组,体重过轻且睡眠质量好的组、超重且睡眠质量好的组、全身型肥胖且睡眠质量好的组、体重过轻且睡眠质量差的组、BMI正常且睡眠质量差的组、超重且睡眠质量差的组、全身型肥胖且睡眠质量差的组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4.049倍、1.172倍、4.625倍、4.581倍、1.166倍、5.476倍和8.230倍。以腰围正常且睡眠质量好的组为对照组,腹型肥胖且睡眠质量好的组、腰围正常且睡眠质量差的组、腹型肥胖且睡眠质量差的组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4.017倍、3.074倍和7.495倍。  结论  睡眠质量差和全身型肥胖或腹型肥胖共存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提示睡眠质量差的人群控制BMI和腰围有利于高血压的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上海地区小学生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该阶段学生提升睡眠健康的干预促进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4个城区和4个郊区16所小学的3 41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运用χ2检验进行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上海地区小学生每日平均睡眠时间 < 10 h的比例有93.0%。睡眠质量不良的发生率为66.8%,其中女生为67.1%,男生为66.6%,发生率最高的3项睡眠问题依次为白天嗜睡(80.9%)、睡眠持续时间不规律(74.1%)以及睡眠焦虑(5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级、每天进行中等强度体力活动(OR=1.51,95%CI=1.04~2.21)以及每天步行10 min以上(OR=1.27,95%CI=1.08~1.50)是影响上海市小学生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P值均 < 0.05)。  结论  上海地区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质量不良发生率高,且与年级和体力活动相关。低年级的睡眠健康干预重点是睡眠质量,而高年级的重点是睡眠时间,适度增加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和步行运动是促进学生睡眠健康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疲劳和睡眠情况,为开展医务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21年8月,以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1009名医务人员开展问卷调查,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疲劳指数-14量表(FS-14)分别调查研究对象睡眠质量和疲劳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障碍和疲劳的影响因素。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001份,有效率回收率99.20%。1001名医务人员PSQI总平均分为(7.43±3.69)分,平均睡眠时间为(6.25±1.09)h,有睡眠障碍的占44.86%;FS-14总平均分为(7.31±3.77)分,有520例判定为疲劳状态,发生率为51.9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相比内科科室,工作科室是急诊(OR=1.78)、重症(OR=2.21)的医务人员发生睡眠障碍的可能性更大(P<0.05);(2)相比没有压力的医务人员,经常感到有压力的医护人员发生睡眠障碍、疲劳的可能性更大(OR=4.295、5.646,P<0.05);(3)相比大专及以下学历,硕士以上学历的医护人员发生睡眠障碍的可能性更小(OR=0.565,P<0.05);(4)相比自感健康情况差的医务人员,自感健康状况中等以上的医护人员发生睡眠障碍、疲劳的可能性更小(OR=0.036~0.242,P<0.05);(5)相比主城区院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副中心院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发生疲劳的可能性更小(OR=0.622,P<0.05);(6)相比工作时间≤40 h的医务人员,周工作时间大于50 h的医务人员发生疲劳的可能性更大(OR=2.217、1.593,P<0.05);(7)相比从业时间<5年的医务人员,从业时间11~20年的医务人员发生疲劳的可能性更大(OR=2.095,P<0.05);(8)相比周运动次数<2次的医务人员,周运动次数≥2次的医务人员发生疲劳的可能性更小(OR=0.681,P<0.05)。PSQI各条目与FS-14量表的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以及疲劳总分均有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普遍存在疲劳现象及睡眠质量问题。可以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关注身心健康、提供心理支持等综合措施,缓解医务人员的疲劳及睡眠问题。应进行科学的人员配备和工作量平衡、提供睡眠教育以及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医务人员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并评估2018-2020年辽宁省学生视力检出情况及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防治学生近视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收集2018-2020年辽宁省学生近视体检资料,3次调查纳入研究对象分别为33 238、49 381和52 083人。分析辽宁省2018-2020年学生近视检出情况及变化趋势,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学生近视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8-2020年辽宁省学生整体近视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为56.15%、54.0%和5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发现,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分类、城乡分类、性别、学校类型、年份、每天早饭情况、中高强度运动情况、班级座椅定期调换情况、课桌椅高度调整情况和每天眼保健操情况(均有P < 0.05)。其中性别女(OR=0.731, 95% CI: 0.711~0.751, P < 0.001)、高年级(小学OR=0.255, 95% CI: 0.235~0.276, P < 0.001;初中OR=0.060, 95% CI: 0.055~0.065, P < 0.001;高中OR=0.031, 95% CI: 0.029~0.034, P < 0.001;职高OR=0.092, 95% CI: 0.083~0.101, P < 0.001)、年份(OR=0.936, 95% CI: 0.909~0.963, P < 0.001)、每天做1~2次眼保健操(1次OR=0.929, 95% CI: 0.887~0.974, P=0.002;2次OR=0.943, 95% CI: 0.898~0.991, P=0.020)、至少每周1次座椅调换(两周1次OR=0.892, 95% CI: 0.842~0.945, P < 0.001;每周1次OR=0.915, 95% CI: 0.866~0.966, P=0.001)、一学期1次课座椅高度调整(OR=0.948, 95% CI: 0.912~0.986, P=0.008)和有中高强度运动(2 d OR=0.942, 95% CI: 0.899~0.988, P=0.014;4 d OR=0.910, 95% CI: 0.856~0.969, P=0.003;7 d OR=0.936, 95% CI: 0.892~0.982, P=0.007)均为近视发生的保护性因素,而经济情况较差(中等OR=1.261, 95% CI: 1.213~1.312, P < 0.001;差等OR=1.127, 95% CI: 1.084~1.172, P < 0.001)、农村(OR=1.239, 95% CI: 1.203~1.275, P < 0.001)、偶尔吃早餐(OR=1.041, 95% CI: 1.006~1.077, P=0.022)都是近视发生的危险性因素。  结论  辽宁省学生近视检出率相对较高,但增长趋势有所放缓,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同时,对于学生近视的防控,应针对其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进而避免学生近视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