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对白内障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将300例300眼接受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150眼。观察组患者采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传统同轴常规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ffective phaco time,EPT)、平均超声能量(average ultrasound energy,AVE)、术中前房稳定性、术后恢复时间,以及术前和术后1d,1wk,1、3mo时测得的裸眼视力(UCVA)、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数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程度。

结果:两组EPT、AVE及术中前房稳定性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UCVA、角膜散光度数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术后1d,1wk,1mo时UCVA均明显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wk,1、3mo时,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数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d,1wk,1、3mo时,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UCVA、手术源性散光度数及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快,角膜散光小,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程度低,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并与传统3.2mm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

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60例168眼,年龄50~83岁,晶状体混浊分级为Ⅱ~Ⅴ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4眼,分别行1.8mm同轴微切口(微切口组)和传统3.2mm小切口(常规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第1d; 1wk; 1mo观察随访,记录裸眼视力及散光改变,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第1d; 1wk; 1mo微切口组裸眼视力≥0.5者分别占79%,83%,94%,常规组裸眼视力≥0.5者分别占46%,64%,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第1d,微切口组平均角膜散光为0.75±0.45D,常规组角膜散光为1.12±0.55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wk和1mo,微切口组平均角膜散光分别为0.76±0.40D和0.65±0.35D,常规组平均角膜散光为1.05±0.53D和0.85±0.43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较常规超声乳化术,术源性角膜散光更小,术后视力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3.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是目前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方法.随着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手术时代的到来,白内障手术已经从传统的复明手术向现代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转变.最大限度地缩小手术切口、尽可能地获得术后最佳视功能,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作为达成该目标的重要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通过复习国内外文献,简要回顾了微切口超声乳化术的发展历史,着重阐述了微切口超声乳化术对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术后视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01/2018-12在我院眼科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30例130眼,患者均伴有2型糖尿病。将所有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3眼行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对照组67眼行3.0mm传统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IOL植入术。记录术中平均超声能量(AVE)和有效超声时间(EPT),手术前后分别检查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角膜散光,同时记录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和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7d,1、3mo时BCVA均较术前提高(P<0.05)。两组患者间AVE有差异(t=3.89,P<0.05),而两组间EPT无差异(t=0.773,P=0.221)。术前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差异(t=1.21,P=0.114);通过重复测量的多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84.216,F时间=132.435,F交互=42.173;均P<0.05)。两组患者间不同时间点术源性散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12.256,F时间=21.436,F交互=10.224;均P<0.05)。所有患者术后发生严重角膜水肿10眼,其中观察组4眼,对照组6眼,无其他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在糖尿病患者中,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较传统3.0mm切口对角膜内皮的损伤更小,且不易造成手术源性散光,因此对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1.8mm和3.0mm两种白内障手术切口术后泪膜及角膜规则性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8例(62眼),根据患者对人工晶状体的选择分为:A组24例(30眼)行1.8mm透明角膜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B组24例(32眼)行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比较术前及术后1d、7d、1个月、3个月的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SchirmerⅠ test,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corneafluoresceinstaining,FLS)、干眼主观症状评分、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surfaceregularityindex,SRI)及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surfaceasymmetryindex,SAI)。结果 术后1d、7dB组BUT均短于A组(均为P<0.05)。术后1dB组SⅠt低于A组(P<0.05)。术后1d、7d、1个月B组FLS均高于A组(均为P<0.05)。术后1d、7dB组干眼主观症状评分均高于A组(均为P<0.05)。术后1d、7d、1个月B组SAI、SRI均高于A组(均为P<0.05)。A组BUT、FLS、干眼主观症状评分、SAI于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状态,SⅠt和SRI于术后7d恢复至术前状态;B组各项结果均于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状态。结论 1.8mm切口较3.0mm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干眼症状更轻,泪膜功能及角膜规则性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6.
李战梅  黄海  黄学文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0):1925-1927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方法:白内障患者355例393眼分成A、B两组,其中A组180例193眼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B组175例200眼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术后观察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

结果:术后1d,患者视力恢复情况超声乳化手术组明显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组,但术后7d和30d两组无显著差异。术后7d,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角膜散光度明显高于超声乳化组,但术后30d无显著性差异。对核硬度在Ⅳ~Ⅴ级的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少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

结论:应针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核硬度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的角膜散光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福军 《眼科研究》2002,20(5):451-453
目的总结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角膜散光变化.方法 39例44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检查术前及术后3天,2周,1、2、3、6个月等不同时期的角膜散光情况;计算手术产生的角膜散光在各时期的变化.同期常规现代囊外手术的老年性白内障42例42眼作为对照.结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组术后1、2、3、6个月的散光度接近于术前的散光值.对照组手术各时期的散光度明显高于术前的散光值.两组术后产生的角膜散光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在术后早期减少角膜散光,获得较快的视力恢复,有利于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2.2 mm与2.75 mm透明角膜切口(CCI)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134例(167眼)白内障患者按掷硬币法随机分为2组:2.2 mm切口组57例(70眼)和2.75 mm切口组77例(97眼),术前角膜散光<0.50 D者,做正上方切口,角膜散光≥0.50 D者,在最高屈光力子午线上做切口.测量2组术前,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UCVA、BCVA、角膜散光度(CAD)及轴向(CAA).比较分析2组间及组内不同时间点视力及角膜散光变化的差异.数据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两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独立样本R×C列联表的x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2组术后CAD总体较术前明显降低.2.2 mm组术前为(0.73±0.43)D,术后3个月为(0.49±0.36)D (P<0.01);2.75 mm组术前为(0.87±0.57)D,术后3个月为(0.53±0.38)D(P<0.01).2.2 mm组术后1周CAD有短暂增高(P<0.05),术后1个月时下降至术前水平(P>0.05);而2.75 mm组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个月时明显低于术前(P<0.05).2组之间CAD变化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组内手术前后CAA总体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最高屈光力子午线上做CCI,2.2 mm及2.75 mm的切口均能矫正部分术前角膜散光,且矫正角膜散光的作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2.2mm微小切口与3.0mm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手术效果。

方法:选择2012-01/2013-06在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随机分为两组:2.2mm切口组45例45眼,3.0mm切口组45例45眼,分别行2.2mm或3.0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1d; 1wk; 1,3mo随访,观察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手术源性散光。

结果:术后1d,2.2mm切口组视力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 1,3mo,两组比较无统计差异。两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角膜厚度在术后1d; 1wk; 1,3mo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源性散光在术后1d; 1wk; 1,3mo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2mm切口组手术源性散光明显减小。

结论:2.2mm微小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早期提高视力更明显,能明显减少手术源性散光,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是近年来推出的一种新术式。与常规切口超声乳化手术相比,具有手术切口小、组织损伤轻、视力恢复快等优点。本文通过参考近几年文献,就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切口改变、角膜散光变化、角膜内皮损伤、前房稳定性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双手微切口与常规切口超声乳化手术后角膜屈光变化的差异。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02例(122眼)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方法58例(66眼)双手微切口手术患者(组1)及44例(56眼)常规切口手术患者(组2)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行TMS-4型角膜地形图检查,比较角膜曲率的变化。主要指标角膜中心区3mm和6mm范围内角膜曲率平均值。结果术后3个月组1与组2角膜中心区3mm比较:切口半经线(10:30)角膜曲率平均值与术前差值,组1、组2分别为(-0.06±0.91)D、(-0.44±0.53)D(P=0.025)。经线分析:切口经线(10:30)角膜曲率平均值与术前差值,组1、组2分别为(-0.07±0.55)D、(-0.26±0.42)D(P=0.099)。直接手术源性散光分析:组1、组2分别为(0.22±0.59)D、(0.43±0.60)D(P=0.139)。术后3个月组1与组2角膜中心区6mm比较:切口半经线(10:30)角膜曲率平均值与术前差值,组1、组2分别为(-0.35±0.57)D、(-0.68±0.61)D(P=0.022)。经线分析:切口经线(10:30)角膜曲率平均值与术前差值,组1、组2分别为(-O.32±0.71)D、(-0.34±0.42)D(P=-0.909)。直接手术源性散光分析:组1、组2分别为(0.33±0.98)D、(0.50±0.60)D(P=0.342)。术后1周、1个月切口半经线、经线及手术源性散光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手微切口较常规切口超声乳化手术的角膜屈光改变更小。(眼科,2009.18:97-1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1.8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在眼前后节联合手术中的优势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 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玻璃体切割术57例(57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完成后仅作水密封角膜切口,眼后节手术操作结束时,根据预后评估及后续治疗方案决定是否人工晶状体植入和硅油填充,需要Ⅰ期植入人工晶状体者,3.0 mm穿刺刀扩大主切口,囊袋内植入可折叠人工晶状体l枚,观察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及术中、术后早期、远期并发瘟,随访1~24个月.结果 57眼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无角膜切口渗漏、前房消失及后囊膜破裂发生,气-液交换时前房出现气泡1眼.人工晶状体植入且硅油填充10眼,人工晶状体植入但未硅油填充15眼,硅油填充但未人工晶状体植入32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改善51眼(89.5%),视力不变6眼(10.5%),术后早期一过性低眼压2眼(3.5%).末次随访时手术切口均密闭良好,前房中深,晶状体缺如或人工晶状体在位,无人工晶状体夹持及移位发生.结论 在眼前后节联合手术中,1.8mm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角膜切口无需缝合,术中前房稳定,手术安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随着人工晶状体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选用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许荣  王勇  赵敏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2):269-272
目的:探讨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学习方法,研究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10/2013-12由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初学者完成的1 080眼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日期先后顺序分为A,B,C,D 4组,每组270眼。比较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累积发散能量(cumulative dissipated energy,CDE)、并发症率、术后1d;1mo最佳矫正远视力(best 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BCDVA),分析各组的手术效果。结果:四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晶状体核硬度、术后1mo的BCDVA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为25.15±3.11min,显著长于B组(15.20±3.40min)、C组(14.71±3.02min)和D组(14.41±2.9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Ⅱ级核和Ⅲ级核的CDE高于B组、C组和D组(均P<0.01)。B组(95.9%)、C组(97.8%)和D组(98.5%)的撕囊成功率均高于A组(80.7%)(均P<0.01)。A组后囊膜破裂发生率高于B组、C组和D组(均P<0.05),但C组与D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1d角膜水肿发生率和术后1d BCD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P=0.53)。结论: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规范训练,选择合适的患者,正确处理并发症等有利于初学者安全的学习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超声乳化术切口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角膜缘相反弧形巩膜隧道切口组)和观察组(角膜上方或颞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 wk;1,3 mo不同时间角膜散光度的变化情况及视力的变化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1 wk;1,3 mo平均角膜散光度及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均明显降低,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所用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中心远处的小切口超声乳化术,能够减少患者术后散光度,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提高,为进一步加强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5.
孙娟  许辉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8):1301-1304

目的:分析角巩膜缘切口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5-01/2017-01在我院行超声乳化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8例132眼,按手术切口位置分为角巩膜缘切口组(A组,52例74眼)与角膜切口组(B组,46例58眼),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测定两组裸眼视力、BCVA、角膜散光度的变化,统计两组上皮修复时间、切口修复时间,记录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患者BUT、泪液分泌量及角膜染色评分的变化,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两组组内、组间不同时间裸眼视力、BCVA、角膜散光度、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BUT、泪液分泌量、角膜染色评分均有差异(P<0.05),A组术后不同时间裸眼视力、BCVA优于B组,角膜散光度与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低于B组,BUT长于B组,泪液分泌量高于B组,角膜染色评分低于B组(均P<0.05); A组术后上皮修复时间、切口修复时间均短于B组(P<0.05);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

结论:角巩膜缘切口下超声乳化手术可改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降低角膜散光度,减少对泪膜功能的影响,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6.
Phacoemulsification is a commonly used surgical method in cataract surgery. This paper observes and compares the surgical efficacy of three incisions of different length for phacoemulsification to identify the optimal method for cataract surgery. Ninety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nd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1.8-mm group received Bausch & Lomb MI60 foldable intraocular lens (IOL) implantation (n=30), 3.2-mm group received Bausch & Lomb Akreos AO foldable lens implantation (n=30), and 5.5-mm group received Alcon TYPE 05 rigid IOL implantation (n=30). Visual acuity, Oculyzer-based anterior segment analysis, and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count before surgery, and 3, 7, 30, and 90d after surgery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Pseudophakic accommodation three days, one week, one month, and three months after surgery was determined. 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 time and ultrasonic energy were recorded. It was finally concluded that for phacoemulsification with the same phaco tip, a 1.8-mm microincision can lead to quicker recovery of visual acuity, more stable astigmatism, and higher pseudophakic accommodation than conventional incis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控制术中虹膜松弛综合征(intraoperative floppy iris syndrome,IFIS)的治疗效果.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服用坦索罗辛≥2周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随机分为2组:微切口组和标准切口组,每组40例(40眼),分别通过1,8 mm微切口和2.6 mm标准透明角膜切口行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术中IFIS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手术并发症,术后1d、1周、1个月的裸眼视力.结果 术后1d、1周、1个月的裸眼视力,微切口组分别为0.83±0.12、0.86±0.10、0.89±0.11,标准切口组分别为0.71 ±0.12、0.75 ±0.11、0.83 ±O.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微切口组裸眼视力均优于标准切口组.微切口组IFIS的发生率为60.0%,标准切口组IFIS的发生率为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IFIS发生的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切口组IFIS发生的严重程度低于标准切口组.结论 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具有IFIS发生风险的白内障患者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惠娜  喻磊  王从毅  杨新光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0):1828-1831
目的:用前瞻性随机方法,对照研究1.8mm和3.2mm透明角膜切口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并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2-12/2014-12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5例117眼,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微切口组43例59眼,行1.8 mm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小切口组42例58眼,行3.2 mm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术中分别记录平均超声能量( average ultrasound energy, AVE )和有效超声时间( effective phacoemulsification time,EPT),术前、术后1、7、30和90d分别进行裸眼LogMAR视力检查。术前、术后90 d分别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角膜地形图。比较两组患者术中AVE和EPT、术后裸眼LogMAR视力和术后90 d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和手术源性散光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间视力的整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22,P=0.139)。两组内不同时间点的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1.968,P=0.000)。不同长度角膜切口与不同时间点的视力未见交互作用(F=0.666,P=0.428)。术后1 d微切口组的裸眼LogMAR视力为0.16±0.11,小切口组的裸眼LogMAR视力为0.22±0.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时间点两组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微切口组和小切口组术中AVE分别为(7.00±2.72)%和(6.16±3.16)%,EPT分别为3.09±1.61s和3.20±1.92s,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微切口组和小切口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5.81±2.28)%和(5.69±2.3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d微切口组和小切口组SIA分别为0.35±0.11D和0.61±0.13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3.2mm同轴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比较,1.8mm同轴微切口术具有术后早期视力恢复快、术后晚期手术源性散光小等优点,而且不增加能量的使用,不加重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位置的透明角膜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角膜散光及视力的影响。方法:将白内障患者44例(64眼)分成两组,A组患者采用上方10∶00~11∶00方位透明角膜切口,B组根据角膜最大屈光度子午线轴向方位透明角膜切口,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后1wk;1,3mo随访患者,检查裸眼视力及行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B组患者术后1wk;1,3mo视力好于A组。B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及术源性散光度在术后1wk;1,3mo时均小于A组。结论:根据角膜最大屈光度子午线轴向方位做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术后对角膜散光影响小,并可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术前已存在的角膜散光,能够使患者在术后更快、更好地恢复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