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了解南通市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的剂量水平及分布情况,评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效果,为放射防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RGD-3D热释光剂量仪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外照射个人剂量当量HP(10)监测,职业类别包括诊断放射学、介入放射学、核医学、牙科放射学、放射治疗、工业应用等,采用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个人监测管理系统进行数据汇总统计。结果 南通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73 mSv/a,所有监测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均小于年剂量限值20 mSv,集体有效剂量为0.570人·Sv,人均年有效剂量以介入放射学(0.375 mSv/a)稍高,其次为核医学(0.316 mSv/a),人数最多的诊断放射学为0.271 mSv/a,其余职业类别年有效剂量值均在较低水平;不同地区放射工作人员平均年有效剂量相差不大,人均年有效剂量海安县(0.418 mSv/a)较其他地区稍高;二甲医院以下医疗单位监测剂量值(0.361 mSv/a)要高于二甲医院及以上医疗单位(0.182 mSv/a)和工业企业(0.143 mSv/a)。结论 2016年南通市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均处于较低水平,我市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工作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河北省某医院2015—2019年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剂量水平及动态变化情况,从而评价放射性工作防护情况及放射管理措施的效果,为加强放射人员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现行GBZ 128标准,采集2015—2019年所有放射工作人员连续五年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数据,比较不同年份及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岗位)间人均年有效剂量的动态变化和差异水平。结果 2015—2019年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16 mSv/a、0.08 mSv/a、1.25 mSv/a、0.72 mSv/a和0.37 mSv/a,均小于5 mSv/a,低于医院的管理目标值和国家标准的要求;不同年份间比较2017年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岗位间比较介入放射(2E)和核医学(2C)人均年有效剂量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院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处于较低水平,应继续保持现有的放射防护管理和措施;介入放射与核医学放射人员个人剂量较高,是放射防护管理的重点监护对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我院放射工作人员所受电离辐射水平和防护措施效果。方法 通过对我院2003年~2012年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分析,比较不同工种放射性工作人员所受电离辐射水平差异。结果 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56 mSv/a,从2003到2010年有逐年下降的趋势,2011、2012两年间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剂量当量升高。在各个工种中,核医学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最高,为1.56 mSv/a,其次为介入治疗人员1.39 mSv/a,最低的为放射诊断人员0.26 mSv/a。结论 我院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当量处于较低水平,核医学科和介入治疗应作为放射防护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14—2017年南通市放射单位不同年份和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的剂量水平及分布情况,为放射防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预防放射性职业病的发生。方法 按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规范,每季度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剂量监测,职业类别包括诊断放射学(2A)、介入放射学(2E)、核医学(2C)、牙科放射学(2B)、放射治疗(2D)、工业辐照(3A)、工业探伤(3B)等,使用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个人监测管理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统计。结果 4年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6 465人次,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8 mSv/a,年有效剂量低于探测下限MDL组的有654人次,占10.12%;年有效剂量位于MDL~1mSv组的有5 619人次,占86.91%;4年集体有效剂量共为1.83 Sv,其中MDL~1mSv组集体有效剂量共为1.46 Sv。核医学人均年有效剂量0.56 mSv /a,高于其他职业类别监测结果,介入放射学0.44 mSv/a,放射治疗最低,为0.21 mSv/a,诊断放射学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7 mSv /a,对集体有效剂量贡献最大。结论 根据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所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剂量均远低于剂量限值20 mSv,放射工作人员工作环境处于安全、稳定状态,辐射防护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云浮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为监管部门和放射工作单位制定相关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测量方法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收集和分析2013—2018年云浮市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结果 2013—2018年云浮市共有2043人次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总体监测率为95.7%,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8 mSv/a。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工种人均年有效剂量较高,分别为0.33 mSv/a和0.32 mSv/a,不同工种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等级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值不同,其中乡镇级单位最高,为0.35 mSv/a,厂矿企业最低,为0.22 m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2013—2018年云浮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但应加强介入放射学和核医学工作岗位、乡镇级放射工作单位放射工作人员的监管和培训。  相似文献   

6.
阳泉市2004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阳泉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评价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效果。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方法监测。结果 阳泉市2004年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91 mSv,<2 mSv的人员占监测总人数的98.44%,超过2 mSv小于20 mSv的人员占监测总人数的1.66%。结论 2004年阳泉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人均年剂量当量较1988年、1997年有明显下降,在现有条件下工作是安全的,但应加强核医学和乡镇卫生院防护条件的改善和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掌握介入、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水平,评价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效果,为放射卫生防护与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GBZ 207-2008《外照射个人剂量系统性能检验规范》、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要求,对铅衣内、外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的受照剂量进行监测。结果 2015年累计监测放射工作者324名,其中介入人员287人,核医学人员37人。不同级别医院(三甲、三级(未定等)、二甲)工作人员铅衣内人均年剂量当量中位值分别为0.9 mSv、1.14 mSv和0.86 mSv;铅衣外分别为1.96 mSv、5.86 mSv和1.37 mSv。各级医院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各级医院工作人员铅衣内、外差别也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次调查的324名介入、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年剂量水平,均在国家标准限值内;但铅衣内外、不同级别医院以及不同工种之间个人剂量受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降低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在放射防护实践中应加强重点工种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与防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监测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测量,评估放射管理效果并降低职业危险。方法 采用热释剂量计测量和记录我院放射工作人员2007年到2012年间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并行方差分析。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75 mSv,与2001年到2006年度持平,介入科年有效剂量与其他科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院放射管理效果良好,6年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保持在低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周口市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水平,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方法 依据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对个人剂量监测的方法进行。结果 3年间共监测放射诊疗工作人员2 008人次,集体剂量当量为2 346.57人·m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为1.17 mSv,从事X射诊断、介入、放射治疗、核医学4类工作的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1.18、1.32、0.83、1.35 mSv。结论 周口市绝大多数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水平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并分析2015-2017年云南省医学应用类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本省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按照《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16)的方法,应用热释光个人剂量仪检测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的受照剂量,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共监测医学应用类放射工作人员8 776人,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13 mSv/a,其中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的职业类别是核医学(2C),为0.346 mSv/a;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的年份是2017年,为0.388 mSv/a。利用SPSS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云南省医学应用类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在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内。建议将核医学(2C)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作为重点,保护其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2018年我省部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常规监测达到调查水平的原因,为行政部门正确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对周期剂量达到或超过1.25 mSv/周期的放射工作人员发放《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剂量核查登记表》进行调查。结果 共发放核查表53份102人次,回收47份95人次,回收率88.68%,有7人次未反馈核查表。有15人次15.79%人员受到实际照射,其中5人次放射诊断工作人员,曝光时未关闭防护门。有80人次84.21%未受到实际照射。结论 绝大部分达到调查水平的放射工作人员未受到实际照射。5人次放射诊断工作人员工作时未关闭防护门,受到异常照射。介入医学、核医学和工业移动探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受到异常照射的概率高。对未反馈的调查表进行可疑结果复核,年有效剂量均小于年剂量限值和审管水平。加强放射卫生防护监管,提高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意识,进一步改进介入医学、核医学、工业移动探伤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管理和防护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廊坊市不同级别医院的各类放射工作人员的医疗照射频度与外照射个人剂量,评估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风险,为放射防护工作提供技术依据。方法 对廊坊市6家不同级别医院2016年全部医疗照射频度、外照射个人剂量开展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家医院中,三级、二级、一级医院放射诊断人员医疗照射人均人次数分别为4 217、3 066、883;三级、二级医院介入放射人员医疗照射人均人次数分别为174、115;一家三级医院的放疗人员医疗照射人均人次数为30;各类放射人员全年有效剂量范围为0.78~1.29 mSv;介入、放射治疗、牙科、放射诊断放射工作人员单次暴露有效剂量分别为0.005 6~0.011、0.038、0.001 3~0.004 2、0.000 27~0.002 3 mSv。结论 从事介入、放射治疗的放射工作人员单次电离辐射暴露的健康损害风险远高于其他放射工作人员;应以介入、放射治疗人员和低级别医院为重点,加强放射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13.
某医院核医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星  任庆余  洪军 《职业与健康》2012,28(2):181-182
目的了解核医学工作人员个人受照剂量。方法依照国家相关规定,使用热释光个人剂量计检测某医院核医学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结果该医院核医学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为1.65~2.32 mSv,最低0.90 mSv,最高3.99 mSv,平均1.86 mSv,各工种受照剂量差别较明显。结论该医院的核医学工作是非常安全的,但仍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降低核医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确保放射人员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全面了解和掌握宁夏地区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水平,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发现辐射防护中的薄弱环节,预防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方法 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测量方法,对2013-2016年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进行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6年共对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监测了364人次,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99、1.76、1.19、1.06 mSv/a;人均年有效剂量排前三位的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岗位的分别为技师(1.6 mSv/a)、医师(1.32 mSv/a)和物理师(1.24 mSv/a)。结论 宁夏地区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仅次于介入放射学放射工作人员,位列所有放射工作人员职业类别第二位。除要加强核医学科本身辐射场所防护和监测外,还应根据不同岗位人员合理分配工作内容和调配工作量,从而更好地保护放射工作人员,避免过高的剂量照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进一步了解医用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状况,为切实保障其安全与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对石家庄市某医疗机构160名放射工作人员一年的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在该医疗机构选取了相近的非接触射线的160名工作人员作为对照组,并将相关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平均剂量在0.675 3~2.312 mSv之间;各职业类别年有效平均剂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放射治疗组的年平均有效剂量最高为1.552 3 mSv;不同职业的调查对象剂量当量分布情况不同,核医学、放射治疗组的调查对象年平均有效剂量在5~10 mSv范围内人数较多;放射组的晶状体异常率(11.25%)高于对照组(3.7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组外周血的白细胞数(5.03×109/L)、血红蛋白(146.34 g/L)、血小板(180.87×109/L)均低于对照组(6.33×109/L、169.48 g/L、222.12×109/L);放射组的染色体畸变细胞率(0.04%)与对照组(0.03%)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微核细胞率(10.63‰)显著高于对照组(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规范的职业健康监护至关重要,因此应建立健全的防护措施、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切实提高医用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