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神经外科领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是否行外科处理是最具有争议的问题之一。随着影像学技术和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UIA患者接受了微创手术。文中总结分析UIA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患者共计102个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即时情况、随访结果、并发症、复发情况和再治疗的效果。结果除1例患者(1个动脉瘤)因血管扭曲显著,微导管无法超选至动脉瘤腔而未能完成血管内治疗外,其他所有动脉瘤均顺利进行血管内治疗。术中出现血栓性事件2例,动脉瘤出血3例,出现永久性并发症3例。随访期间有5例复发,3例患者接受再次治疗。结论血管内治疗UIA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程序相关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降低程序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对策。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间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对程序相关性并发症可能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196例患者中有60例(0.89%)发生程序相关性并发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P=0.026)、吸烟(P=0.038)、既往脑梗死病史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P=0.000)、心血管合并症(P=0.002)、动脉瘤直径>10mm(P=0.000)、不规则形态或有子囊(P=0.008)、支架类型(P=0.001)与程序相关性并发症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脑梗死病史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病史(P=0.000,OR=3.407)、心血管合并症(P=0.003,OR=3.175)、动脉瘤直径>10mm(P=0.000,OR=3.139)和不规则形态或有子囊(P=0.026,OR=2.096)是程序相关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既往脑梗死病史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病史、心血管合并症、动脉瘤直径>10mm和不规则形态或有子囊是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发生程序相关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及风险防范。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10月-2014年1月血管内栓塞治疗57例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结果。结果术后GOS评分5分42例,4分11例,死亡4例(7%)。围手术期并发症院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17例(41~50岁1例,51~60岁4例,60岁以上12例),弹簧圈脱出2例,脑梗塞1例。 TIA反复发作1例,无再通复发及心肺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症状性血管痉挛、术中血栓、再通及弹簧圈脱出是常见的并发症,术前良好的沟通及充分的材料准备、术者熟练的操作技巧、术中对动脉瘤充分评估、治疗方案选择及术后积极治疗是治疗成功和减少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破裂与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动脉瘤最长径≤3 mm)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6月至2009年8月北京医院44例48个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学、血管内治疗和随访资料.44例患者中,男20例,女24;平均年龄57.8岁;Hunt-Kosnik分级:0、1~2和3~4级的患者分别为11、23和9例,1例无法确定分级.48个动脉瘤中,动脉瘤瘤体最长径均≤3 mm;前交通、大脑中、后交通和颈内动脉动脉瘤依次分别为11、8、14和12个,胼周、椎和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各1个.39个动脉瘤用弹簧圈行囊内栓塞(其中13个辅以支架,6个栓塞临时使用了球囊),9个动脉瘤仅在载瘤动脉内放置了支架.结果 39个囊内栓塞的动脉瘤中,9个动脉瘤100%栓塞,20个90%,9个80%,1个<80%.术中破裂出血1例;术后一过性轻偏瘫2例,小脑梗塞致共济失调1例.对所有患者临床随访4~90个月无出血,13例在术后4~72个月复查血管造影,未见动脉瘤再生长.结论 破裂与未破裂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上可行,操作相对安全,初步结果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高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1月弋矶山医院收治并行血管内治疗的年龄≥75周岁的76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基本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治疗结果。预后随访采用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评价。采用统计学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76例高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中,36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双导管辅助弹簧圈栓塞,34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个月随访结果显示:53例(69.7%)预后良好,18例(23.7%)预后较差,5例(6.6%)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WFNS分级、改良Fisher(mFS)分级及脑梗死是临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mFS分级Ⅲ级(OR=4.819,95%CI:1.297~17.907)和脑梗死(OR=22.837,95%CI:4.144~125.843)是影响血管内治疗高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高龄颅内破裂动脉瘤安全有效,其中术前mFS分级Ⅲ级和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血管内治疗高分级颅内动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Hunt-HessⅣ、Ⅴ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疗效为应变量,选取可能影响预后的17项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血管内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以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预后,随访6个月~10年,预后良好(GOSⅣ~Ⅴ级)率55.17%(48/87)。统计分析显示:入院时Claassen分级≥3级(OR=5.565,P=0.037),脑室内出血(OR=2.836,P=0.047)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而年龄、手术时机、动脉瘤部位及大小、入院血糖等因素对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高分级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预后与入院时Claassen分级及脑室内出血有关。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处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近年来,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技术已经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1]。我院自1995年以来,共施行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126例132个。其中,用机械可脱性弹簧圈(MDS)栓塞的85例90个动脉瘤中,有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电熔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的41例42个动脉瘤,有1例动脉瘤破裂,现结合文献就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破裂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动脉瘤破裂后的急救处理进行分析。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男3例,女1例,年龄19~58岁。4例均为反复多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1例反复出血4次,另3例各出血3次。栓塞前2例神志清楚,1例呈朦胧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缺血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降低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2月间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 232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对缺血性并发症可能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 232例患者中有34例(2.8%)发生缺血性并发症,其中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16例、术后症状性脑梗死1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P=0.002)、吸烟(P=0.050)、动脉瘤最大径>10 mm(P=0.005)与缺血性并发症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OR=3.192,P=0.003)、吸烟(OR=2.956,P=0.022)、动脉瘤最大径>10 mm(OR=2.915,P=0.004)为缺血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缺血性并发症的永久性致残率和致死率分别为8.8%(3/34)和2.9%(1/34)。结论 高血压病、吸烟、动脉瘤最大径>10 mm是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缺血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工作已越来越普及,在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但该方法的并发症也应引起同道们的注意。因此就我们选用该方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加以总结,供同道们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在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过程中应用血管内栓塞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7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观察组(血管内栓塞治疗组)39例,对照组(传统显微外科夹闭治疗组)39例,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2例临床治愈,构成比为82.1%;5例好转,构成比为12.8%;2例术后病情恶化,构成比为5.1%,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15.6±4.6天。对照组31例临床治愈,构成比为79.5%;5例好转,构成比为12.8%;2例无变化,构成比为5.1%;1例术后病情恶化,构成比为2.6%,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21.4±5.2天。2组患者治疗效果上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应用于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具有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够有效降低再出血率、致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12.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防治,以提高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66例(70个),4例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发生血栓,1例发生微弹簧圈误栓,5例发生血管痉挛,分别进行对症处理.结果 因并发症而死亡2例(3.03%),因脑血管痉挛而出现的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2例(3.03%),经积极处理后,预后良好.结论 栓塞技术的提高,栓塞材料的改进,术中发生情况的正确处理,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各种栓塞技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治疗的72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常规可脱弹簧圈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及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72个,完全或近全栓塞率为83.3%,部分栓塞率9.7%,永久性致残率2.8%,死亡率1.4%。20例患者随访2~13个月,平均6.5个月,均无颅内出血或再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相对安全有效的选择,各种新型栓塞技术、栓塞材料的发展和临床经验的逐步积累将使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陈进  金卫星  祝斐 《当代医学》2021,27(32):97-99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近期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状况.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需行手术治疗的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按照抽签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开颅夹闭术治疗,研究组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0.00%,研究组恢复良好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发颅内破裂小动脉瘤患者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能有效改善近期效果,促进疾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预后的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74例,依据患者术后6个月时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45例和较差组(mRS 3~6分)29例,并对可能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2组在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饮酒史、抗血小板或抗凝史、脑出血病史、动脉瘤部位、多发动脉瘤、手术时间、再出血、癫痫、非神经系统严重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在年龄≥70岁、Hunt-Hess分级Ⅲ~Ⅴ级、合并虚弱症、手术时机>3 d、动脉瘤直径≥7 mm、发生脑缺血卒中和脑积水比例比预后较差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分级、虚弱症、手术时机及脑缺血卒中对预后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动脉瘤直径及脑积水对结果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行开颅手术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Hunt-Hess分级、虚弱症、手术时机、脑缺血卒中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颅内外串联闭塞(TO)血管内治疗方法,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9年4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颈内动脉颅内外段闭塞伴同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90 d 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90 d mRS评分3~6分)。比较两组发病年龄、手术前后NIHSS评分、ASPECT评分、侧支循环、闭塞类型、开通顺序、术中替罗非班使用、有效再通率、术后出血转化率、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90 d mRS评分等临床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确认21例[(10.6%(21/198)]急性前循环颅内外串联闭塞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8例(38.1%),预后不良组13例(61.9%)。两组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和肺部慢性疾病、入院NIHSS评分、术前ASCEPT评分、病因TOAST分型等术前评估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年龄更低(P=0.009)。两组术后7 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6,P=0.020),术中替罗非班的使用、症状性颅内出血无明显差异(P0.05)。21例患者有效再通率为(TICI 2b-3)71.5%,死亡率28.6%,仅38.1%的患者预后良好。两组再灌注TICI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336),较低的发病年龄(P=0.009)、良好侧支循环(P=0.037)、术后7 d NIHSS评分(P=0.020)及桥接静脉溶栓(P=0.011)与预后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侧支循环为预后预测因子(B=3.651,OR=38.5,95%CI为2.951~508.463,P=0.006)。结论前循环急性颅内外串联闭塞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有一定效果,但总体良好预后率偏低,良好侧支循环为预后较强预测因子。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为非随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TO患者最佳治疗策略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7.
努力提高我国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水平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凌锋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0):577-578
介入神经放射学在我国开展近 2 0年 ,尤其是近5年介入神经放射治疗专业人员培训的加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技术的应用 ,促进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近年到国外专门进修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医生达 30名 ,国内参加 1年以上训练的医生 86名 ,短期参观学习者更多。自 1996年以来 ,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介入神经放射学学习班 6期 ,学员达 10 0 0多人次。目前能全面开展介入神经放射治疗工作的中心有 5~ 6个 ,能做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医院有 30多家。仅2 0 0 0年实施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就达10 0 0例 ,…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Remifentanil)控制性降压在颅内动脉瘤合并高血压患者行介入血管内栓塞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术前是否患合并高血压分为对照组(C组)与高血压组(H组),每组15例.麻醉诱导均采用静脉注射丙泊酚1.5~2mg/kg、瑞芬太尼1μg/kg、维库溴铵0.1mg/kg.麻醉维持:丙泊酚3~5mg/(kg·h),瑞芬太尼0.2~0.4μg/(kg·min),吸入异氟醚0.8%~1.2%,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6mg/kg维持肌松.需要控制性低血压时,加快瑞芬太尼的泵注至0.8μg/(kg·min).有创动脉压监测,记录入室时、诱导后、插管时、颅内动脉瘤栓塞前、栓塞后、拔管时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数据.结果:麻醉诱导后2组患者血压及心率均较基础值明显降低(P<0.05),C组在手术期间血压、心率均稳定,而H组的血压常于栓塞前开始升高,需用硝普钠降压且术中血压升高的发生率高于N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对于颅内动脉瘤未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安全有效,但是对于颅内动脉瘤合并高血压患者行控制性降压在应用瑞芬太尼的同时需其他药物的辅助.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分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ü M  Wu ZX  Li YX  Zhang JB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2):2980-2984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栓塞方案选择和栓塞效果的因素,建立一套应用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新的分级系统。方法前瞻性采集经血管内治疗的151例患者156个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特点(部位、形状、瘤体最长径、瘤颈宽、囊颈比)、是否出血、急性期栓塞等因素对栓塞技术选择和栓塞即时效果的影响。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栓塞技术选择的有意义因素为动脉瘤部位(OR=3.734,P=0.018)、瘤颈宽(OR=16.279,P=0.000)和囊颈比(OR=4.090,P=0.003),影响栓塞效果的有意义因素为瘤体最长径(OR=2.725,P=0.024)、瘤颈宽(OR=2.600,P=0.033)和囊颈比(OR=3.144,P=0.003)。以动脉瘤部位(颈内动脉系0分,椎基底动脉系1分)、瘤体最长径(〈8mm 0分,≥8mm 1分)、瘤颈宽(〈4mm0分,≥4mm或无瘤颈1分)和囊颈比(〉1.20分,≤1.2或无瘤颈1分)为评分指标建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分级(IAES),将颅内动脉瘤分为4级,0~1级为一般动脉瘤,2~4级为复杂动脉瘤。结论IAES有助于临床上制定个体化栓塞方案和预测栓塞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降低术中破裂的发生率提供对策.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2月间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1 232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对术中破裂可能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 232例患者中有11例(0.89%)发生术中破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史(P=o.025)、前交通动脉瘤(P=0.009)、肿瘤不规则形态(P=0.001)、支架应用(P=0.016)与术中破裂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史(OR=6.919,P=0.008)、肿瘤不规则形态(OR=9.758,P<0.001)、前交通动脉瘤(OR=4.648,P=0.024)为术中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架应用为术中破裂的保护因素(OR=0.238,P=0.026).结论 心血管疾病史、不规则形态、前交通动脉瘤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发生术中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架治疗患者术中破裂的发生率低于非支架治疗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