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解决因大豆蛋白复合纤维和羊毛的物理化学性能和染整加工性能的差异而导致的染色同色性差的问题,采用酸性染料、中性染料、毛用和棉用活性染料对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羊毛混纺织物进行染色研究,着重探讨了Everzol ED型活性染料对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羊毛混纺织物的染色性能.结果表明:Everzol ED型活性染料适合于大豆蛋白复合纤维/羊毛混纺织物的染色,同色性较好,但对工艺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  相似文献   

2.
竹炭涤纶纤维的热学性能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炭涤纶纤维具有吸水快干、发射负离子、抗菌、除异味等功能性.文章比较了竹炭涤纶纤维与普通涤纶纤维的熔点,测试了染色竹炭涤纶/羊毛混纺面料经干热熨烫后2种纤维颜色的变化.测试结果表明:竹炭涤纶纤维的熔点比普通涤纶纤维的熔点低约7℃,染色竹炭涤纶纤维经200 ℃干热熨烫30 s后,颜色即变浅,变透明.因此,竹炭涤纶/羊毛混纺织物在烧毛、热定形等后整理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  相似文献   

3.
牛奶蛋白纤维染色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提纯的弱酸性艳红10B对牛奶蛋白纤维染色,并与羊毛、大豆蛋白复合纤维进行比较,绘制吸附等温线,并计算了牛奶蛋白纤维的染色亲和力、染色热和染色熵.研究结果表明:提纯的弱酸性艳红10B在牛奶蛋白纤维上的吸附属于Nernst型吸附,大豆蛋白复合纤维趋向于Langmuir型,而羊毛的吸附等温线类型比较复杂;牛奶蛋白纤维染色亲和力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染色热为-73.67 kJ/mol,染色熵为-241.3 J/(K·mol),染料上染纤维的过程是放热的.  相似文献   

4.
俞昌朝  周兆懿 《印染》2021,(1):70-73
采用热次氯酸钠溶液去除混纺纤维中的大豆蛋白纤维,以对大豆蛋白纤维与其他纤维(锦纶、腈纶、聚酯、丙纶、乙纶)混纺织物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了热次氯酸钠浓度、时间、温度等条件对大豆蛋白纤维溶解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0.25 mol/L次氯酸钠水溶液在95℃水浴中,以30 r/min振荡10 min,可作为大豆蛋白纤维溶...  相似文献   

5.
大豆纤维与羊毛混纺产品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红  杨伟忠 《印染》2004,30(9):30-33
研究大豆蛋白纤维与羊毛混纺产品的定量化学分析方法。分别用13种常用的酸、碱、盐和有机溶剂对两种纤维进行溶解性试验,在筛选出的试剂中进行条件优化试验,最终确定以2.5%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在沸水浴中处理样品20min,充分溶解羊毛纤维,剩余大豆蛋白纤维;再经抽滤、烘干、冷却、称重后计算出大豆蛋白纤维/羊毛混纺比,其中大豆蛋白纤维的重量修正系数为1.04。  相似文献   

6.
牛奶蛋白纤维染色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提纯的弱酸性艳红10B对牛奶蛋白纤维染色,并与羊毛、大豆蛋白纤维进行比较,绘制上染速率曲线和吸附等温线.通过测定牛奶蛋白纤维的染色热力学(亲和力、染色热、染色熵)以及动力学(扩散系数D、半染时间t1/2、染色速率常数K)数据,说明牛奶蛋白纤维的染色性能.研究结果表明,70 ℃和90 ℃时初染率都以牛奶蛋白纤维为最,大豆蛋白纤维次之,羊毛最小;70 ℃时牛奶蛋白纤维的半染时间最短;牛奶蛋白纤维90 ℃上染速率曲线先升后降,主要原因是染料的解析;提纯的弱酸性艳红10B在牛奶蛋白纤维上的吸附属于Nernst分配型吸附,大豆蛋白纤维趋向于Langmuir型,而羊毛的吸附等温线类型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7.
精纺大豆蛋白纤维衬衣面料的开发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彦  潘利 《毛纺科技》2005,(2):43-45
结合羊毛和大豆蛋白纤维各自优良的性能,采用羊毛纤维、涤纶、大豆蛋白纤维混纺,开发出高档大豆蛋白纤维衬衣面料.文章主要描述了大豆蛋白纤维衬衣面料生产中的染料选择、染色工艺流程以及衬衣面料从条染到纺纱、织造、后整理等工艺的主要技术要点.该大豆蛋白纤维衬衣面料系列产品既保持了羊毛纤维原有的丰满、滑糯手感,又充分体现了大豆蛋白纤维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燃烧法、显微镜观察法、溶解法、药品着色法和红外吸收光谱法等对大豆蛋白纤维和牛奶蛋白纤维鉴别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羊毛、维纶、腈纶纤维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豆蛋白纤维的横截面呈哑铃形并有明显的细微孔隙,纵向有不规则的沟槽和扁平海岛状的凹凸结构.在95%~98%、70%和40%常温硫酸溶液中,大豆蛋白纤维都有部分溶解并呈浅黄色;牛奶蛋白纤维横截面近似圆形并有海岛状的凹凸结构,纵向有隐条纹和不规则斑点,在煮沸后的30%和5%氢氧化钠溶液中,纤维呈现独特的血红色和橙色;通过红外光谱主要吸收谱带及其特征频率分析得知,大豆蛋白纤维是聚乙烯醇和大豆蛋白质的双组分纤维;牛奶蛋白纤维兼有酪素和聚丙烯腈的特征峰.  相似文献   

9.
针对羊毛与涤纶纤维混纺织物易起毛起球和起静电问题,选择强力相对较低且具有良好抗静电性的羊毛与双抗涤纶进行混纺,通过优化改进羊毛与双抗涤纶纤维条染复精梳的染色工艺、复洗工艺及混纺工艺,实现了双抗涤纶纤维和羊毛条染色均匀,降低了双抗涤纶纤维染色残留低聚物,改善了羊毛/双抗涤纶纤维混纺过程中的飞毛绕毛现象,既解决了羊毛/涤纶纤维混纺织物的起毛起球和起静电现象,又不会因纤维强力过低而影响纺纱和织造生产,拓展了双抗涤纶在精纺毛织物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定性分析羊毛/羊绒/涤纶混纺织物中的纤维种类,利用还原法对织物进行脱色处理,将羊绒、羊毛鳞片还原为染色前的形态,通过对比羊绒和羊毛纤维的外观特征鉴别纤维种类。固定还原剂保险粉用量和脱色液浴比,通过对不同脱色时间和温度下脱色后的织物进行比较分析,表明在用质量分数8%保险粉、浴比为1∶40的脱色液中对织物样品进行脱色处理,脱色温度为70℃,脱色时间为30 min时织物样品的脱色效果良好,羊毛和羊绒纤维的鳞片形态得以显露,且未损伤鳞片。利用WlVnt羊毛检测系统可以明显区分羊绒、羊毛和涤纶纤维,而且用时较短,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大豆纤维/羊毛混纺针织物和机织物的纤维原料组成和产品加工方法,着重讨论了大豆纤维/羊毛混纺产品的活性染料染色性能和同色染色方法.根据不同毛纺织品的要求,可选用散纤维、毛条、纱线、织物及成衣染色加工方法,纱线或匹染产品采用漂白大豆纤维再混纺为宜.该类产品采用经筛选的棉用型活性染料(如Everzol ED),并通过染色温度和酸碱度的合理控制,可实现一浴一步法同色染色.  相似文献   

12.
大豆纤维的活性染料染色及其固着机理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讨论毛用和棉用活性染料对大豆纤维染色的适用性,以及染色温度和纯碱用量对棉用活性染料染色的影响;分析活性染料对大豆纤维的固着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中高直接性、活性基反应性强(如乙烯砜、一氟均三嗪)的活性染料更适合大豆纤维染色,其不仅可与大豆蛋白组分反应,也可与聚乙烯醇组分反应。大豆蛋白和聚乙烯醇组分同时染色,对保证纤维表面的颜色均一性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Modal纤维及其混纺织物性能的测试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介绍了Modal纤维的性能,将其与Tencel纤维、大豆蛋白纤维、竹纤维、粘胶纤维、棉纤维、蚕丝、羊毛及涤纶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进行了对比:并将Modal纱与粘胶纤维、棉纱、涤纶短纤维纱的物理指标进行了测试对比,还对Modal混纺织物的服用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天然染料色谱不全的缺陷限制了其在羊毛上的应用。为丰富天然染料染色羊毛纤维的颜色色谱,选用天然红、黄、蓝三原色染料染色羊毛织物与纤维,然后对羊毛织物的一浴法拼混染色和有色纤维的拼色进行研究,并基于Kubelka-Munk单常数理论和Stearns-Noechel模型分别对一浴法拼混染色织物和拼混有色纤维进行颜色预测。结果表明:使用一浴法拼混染色,染色后的羊毛织物在CIELAB色域空间中分布不均匀,倾向于红(+a*),色相角(h)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0°~24°、324°~360°之间;经有色纤维拼混获得的颜色空间分布更加均匀,更倾向于黄(+b*),色相角(h)分布范围集中在0°~50°、316°~360°区域;Kubelka-Munk模型和Stearns-Noechel模型可分别用于天然染料一浴法染色羊毛织物和羊毛有色纤维拼色的颜色预测,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配色成本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蔡张林  任建华 《丝绸》2001,1(7):12-13
根据大豆蛋白的特性,研究了蚕丝/大豆蛋白纤维交织物的染整工艺,。应用酸性,中性,直接,分散和活性染料对蚕丝/大豆蛋白纤维交织物进行染色,并通过染料的选择,染色温度的控制及染浴PH值的调节,基本达到染色同色效果,也可染得双色效果,染色织物色牢度较高,手感柔软。  相似文献   

16.
采用毛用活性染料和棉用乙烯砜/一氯均三嗪双活性基一氯均三嗪和双一氯均三嗪活性染料对大豆蛋白/牛奶酪素蛋白/聚乙烯醇共混纤维进行染色初探。探讨了染料对双蛋白纤维的上染率、固着率和染色牢度,比较了双蛋白纤维和大豆蛋白纤维的染色性能。结果表明,毛用活性染料不适合双蛋白纤维的染色,棉用活性染料适合双蛋白纤维的染色,且染色织物具有较好的色牢度。  相似文献   

17.
菠萝叶纤维脱胶工艺及染色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不同脱胶工艺对菠萝叶纤维物理性能的影响。用浓烧碱对菠萝叶纤维溶胀改性,并用活性染料对棉纤维、苎麻纤维、改性的菠萝叶纤维和未改性菠萝叶纤维染色。结果表明,菠萝叶纤维对活性染料的染色性能介于棉纤维与苎麻纤维之间,改性后的菠萝叶纤维对染料的上染性和提升性显著提高,可用活性染料染中深色或深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