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痛风性关节炎早期以关节经筋病变为主,中后期不仅表现为关节经筋病变,尚有脏腑病变主要以累及肾脏为主。脾肾亏虚水谷运化、水液代谢失衡为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内在病理基础,该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在治疗中以补虚泄实、治实邪为治疗法则,依据"脾肾-经筋"理论,采用经筋辨证和脏腑辨证,以内服中药为主,配合外治法综合治疗,内外结合,效得益彰。  相似文献   

2.
张波  于敏  朱敏  王洪燕  陈晓娟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2,20(11):118-118,128
慢性肾衰竭发生于多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晚期,大多数学者认为属正虚邪实,寒热错杂.正虚为本,以脾肾亏虚为主;邪实为标,以湿浊、水气、血瘀互见.湿、浊、瘀、毒等病理产物是阻滞气血、导致病变发展、脏腑功能衰败的重要因素,乃病机之关键.以祛邪为主,有降浊清热解毒法、降浊解毒化瘀利湿法;扶正祛邪有温阳降浊法、温阳降浊清热解毒法及温阳降浊化瘀利水法.  相似文献   

3.
国医大师周信有教授医术精湛,擅长治疗肝胆、脾胃、血液等病。本文总结了周老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认为其病机主要为湿热毒邪、正虚血瘀,病变涉及肝、脾、肾等脏,体现出虚实夹杂、正虚邪实的病理特点,治疗以清解、补虚、祛瘀三法互参,达到祛邪扶正目的。  相似文献   

4.
中医认为慢性肾脏疾病(CKD)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肾两虚是发病之本,而邪实方面的湿、浊、瘀是关键的病理产物,亦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并且贯穿疾病的始终。文章从慢性肾脏疾病湿瘀的形成机制、主要临床及病理表现、治疗方法等进行理论探讨。认为湿瘀是慢性肾脏疾病进展的重要病理因素。因此,临床上应注重对湿瘀的防治。利湿化浊、活血化瘀法应该贯穿慢性肾脏疾病治疗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成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主要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病机为本虚标实,核心以脾肾亏虚为本,五脏俱虚,以肾虚为根本,脾虚是糖尿病肾病的关键因素,进而水湿、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生成。治病求本,糖尿病肾病——辨病,根本病机为肾虚,治疗要补肾固肾,但不能一味补肾,脾为后天之本,重视从脾论治,气血化生之源旺盛,滋养其余脏腑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糖尿病肾病以虚为本,虚则邪滞生,湿瘀贯穿糖尿病肾病始终,治疗强调扶正祛邪,以补肾健脾,利水化瘀为大法。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为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主要致病死因之一。王明福主任医师认为,本病属于中医"痰浊"范畴,临床以痰浊阻遏型为多见。病情存在邪实和正虚两方面,邪实主要是痰、瘀、毒,正虚主要是脾、肝、肾虚损,基本病理痰浊瘀血为标,脾肝肾虚为本。痰浊阻遏、脏腑功能失调为基本病机。故运用化痰降浊活血、疏肝健脾益肾法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肾纤维化的病变程度与肾功能恶化及慢性肾脏病的预后密切相关。肾纤维化几乎是各种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其形成是由于肾脏受到创伤、感染、免疫反应等刺激,固有细胞受损。西医治疗方法有百令胶囊、黄葵胶囊、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基因治疗、细胞因子及靶向药物治疗等。中医学认为肾纤维化是一个正气耗损,邪毒滞盛,长期正邪相争,邪盛正虚的过程。本虚标实,本虚指气虚,标实为血瘀。中医学治疗肾纤维化,主要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益脾肾为主,从多环节、多方位、多靶点干预用药。早期脾肾气虚、气阴耗伤,以党参、地黄、枸杞子、山药补气养阴,补脾益肾;中、晚期肾脏病患者,瘀血邪毒阻滞经络,活血化瘀以白芍、当归、桃仁、牛膝为主,清热解毒用赤芍、牡丹皮、土茯苓、地黄,同时加用补脾益肾之品,如女贞子、墨旱莲、党参、黄芪。文章从现代医学和中医学讨论肾纤维化的机制,及实验研究报道的改善肾纤维化,延缓肾衰竭的中西医药物,为临床上治疗肾纤维化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戚宏  辛燕 《中医杂志》2008,49(2):135-137
目的观察糖尿病下肢血管功能与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将16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阴虚热盛型(29例)、气阴两虚型(41例)、阴阳两虚型(30例)、血瘀脉络型(37例)和湿热困脾型(31例)5种证型,另选26名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外周血管诊断系统,检查入组者足趾末端光电容积描记(PPG)和外周血管指数(ABI),以观察肢体末端的血流灌注情况及下肢动脉的功能状态。并对下肢血管功能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各组均与足趾末端动脉血供有一定的相关性,是影响末端血供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其中血瘀脉络型是影响足趾末端动脉血供的第一高危因素,其次为湿热困脾型、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阴虚热盛型。健康对照组与5种证型的糖尿病患者间AB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瘀血、湿浊等有形之邪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虚证是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致残因素之一,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其临床表现中医认为可归属于"痹证"、"痿证"、"不仁"等病,病位在肺、脾、肝、肾,病机关键是正虚邪中,虚实夹杂,我们临床采用三期辨证法治疗该病收到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衰竭为临床常见病,是多发于各种慢性肾脏病后期,临床以代谢产物和毒素潴留、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内分泌紊乱为特征的综合征[1]。赵纪生教授认为其病机错综复杂,包括正虚和邪实两个方面,正虚以脾肾亏虚为主,邪实主要指瘀血、浊毒等各种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