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对白背叶楤木(Aralia chinensis L. var. nuda Nakai)乙酸乙酯部位有机酸衍生物及甾醇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反相RP-18、凝胶Sephadex LH-20、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MS、NMR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白背叶楤木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鉴定了14个有机酸衍生物及甾醇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十五烷醇(pentadecanol,1)、三十四烷醇(tetratriacontanole,2)、十五烷酸(pentadecanoic acid,3)、十七烷酸(heptadecanoic acid,4)、二十烷酸(arachidic acid,5)、balansenate Ⅰ(6)、壬二酸二甲酯(methyl azelate,7)、α-亚麻酸甲酯(methyl linolenate,8)、二十八烷醇(octacosanol,9)、十六烷酸(palmitic acid,10)、豆甾醇(sitosterol,11)、α-菠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α-spina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12)、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3-O-β-D-glucopyranosyl-stigmasterol,13)、 β-谷甾醇(β-sitosterol,14)。结论 化合物1~8、11~1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8、11~13为首次从楤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12~13为首次从五加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紫株Callicarpa pedunculata R.Brown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各种理化方法及光谱(IR,MS,^1HNMR,^13CNMR)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紫株全草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个二萜类化合物:14α-羟基-7,15-异松烷二烯-18烷酸(14α-hydroxy-7,15-isopimaradien-18-oic acid,Ⅰ);16α,17-二羟基-3-氧-扁枝杉烷(16α,17-dihydroxy-3-oxo-phyllocladane,Ⅱ);8,11,13,15-四烯松香烷-18-烷酸(8,11,13,15-abietatraen-18-oic acid,Ⅲ);6α-羟基尼刀瑞尔醇(6α-hydroxy nidorellol,Ⅳ);2个黄酮类化合物5-羟基-3,4‘,7-三甲氧基黄酮(5-hydroxy-3,4‘,7-trimethoxyflavone,Ⅴ);3,5-二甲基莰非醇(3,5-dimethylkaempherol,Ⅵ);其余的分别为:熊果酸(ursolic acid,Ⅶ),肌醇(myoinositol, Ⅷ),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Ⅸ),β-香树素(β-amyrin, Ⅹ)。结论:化合物Ⅰ-Ⅵ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Ⅰ-Ⅳ分别为4种不同类型的二萜。熊果酸的含量高达1%,本植物可作为其资源植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药土萆薢的化学成分。方法:主要采用有机溶剂提取,硅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四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二十烷酸(eicosanoic acid,Ⅰ)、对羟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ic acid,Ⅱ)、大黄酸(rhein,Ⅲ)和β-谷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β-sitosterol-3-O-β-D-glucoside,Ⅳ)。结论:化合物Ⅰ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白桂木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根皮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聚酰胺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白桂木根皮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乙酰化羽扇豆烯醇(3β-acetoxy-lupenol,Ⅰ)、二十二烷酸(docosanoic acid,Ⅱ)、二十五烷酸(pentacosanoic acid,Ⅲ)、二十三烷酸(tricosanoic acid,Ⅳ)、羽扇豆醇(lupeol,Ⅴ)、白桦脂酸甲酯(methylbetulinate,Ⅵ)、棕榈酸(hexadecanoic acid,Ⅶ)、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Ⅷ)、白桦酯醇(betulin,Ⅸ)、artonin A(Ⅹ)、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Ⅺ)、oxyresveratrol[1-(2,4-dihydroxyphenyl)-2-(3,5-dihydroxyphenyl)ethylene,ⅩⅡ],( )-儿茶素[( )-catechin,ⅩⅢ]、( )-afzelechin-3-O-α-L-rhamnopyranoside(ⅩⅣ)。结论化合物Ⅰ、Ⅴ、Ⅵ、Ⅸ为同一类化合物,属羽扇豆烷皂苷元类,化合物Ⅲ、Ⅳ、Ⅵ为首次从波罗蜜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抱茎苦荬菜Ixeris sonchifoli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及光谱(IR,ESI-MS,^1NMR,^13CNMR,HMQC和HMBC)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抱茎苦荬菜全草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蒲公英烷-20-烯-3β16α-二基-3-乙酯(taraxaster-20-en-3β,16α-diol-3-acetate,Ⅰ),蒲公英甾醇乙酯(taraxasteryl acetate,Ⅱ),(E)-2,5-二羟基桂皮酸[(E)-2,5-dihydroxy cinnamic acid,Ⅲ],本犀草素(lutolin,Ⅳ),棕榈酸(palmitic acid,Ⅴ)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Ⅵ).结论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Ⅱ为首次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东亚绢藓Entodon okamurae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制备TLC对东亚绢藓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HNMR,^13CNMR,DEPT,IR,MS等波谱学方法对其分离产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分别确定为:大黄酚(chrysophamol,Ⅰ),大黄素甲醚(physcion,Ⅱ),二十九烷-10-醇(nonacosamn-10-ol,Ⅲ),dryocrassol(Ⅳ),邻苯二甲酸异丁酯(phthalic acid isodibutyl ester,Ⅴ),正十六烷醇(n-hexadecanol,Ⅵ),莪术醇(curcumol,Ⅶ),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Ⅷ)和β-胡萝卜苷(β-daucsosterol,Ⅺ)。结论 上述化合物均系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除β-谷甾醇和β-胡萝卜苷外,其他化合物均为第一次从藓纲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从板蓝根中提取分离活性成分。方法 通过溶剂法提取得到水溶性部位,色谱法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并利用其理化常数和波谱法鉴定及解析单体成分的化学结构。结果 从板蓝根的正丁醇部位分离到3个水溶性成分。结论 解析和鉴定其结构分别为:β-正丁基-D-塔格糖苷(β-n-butyl-D-tagatopyranoside,Ⅰ)、水杨酸(salicylic acid,Ⅱ)、苯甲酸(benzoicacid,Ⅲ)。其中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毕丹  宋月林  张梁  陈东  屠鹏飞 《医学教育探索》2009,40(10):1543-1545
目的 研究鹅胆 Anser anser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现代色谱手段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利用理化性质结合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正四十二烷酸(Ⅰ)、胆甾醇(Ⅱ)、正十六烷酸(Ⅲ)、十六烷酸甘油酯(Ⅳ)、methyl 3α,7α-dihydroxy-5β-cholan-24-oate(Ⅴ)、3α,7α-二羟基-5β-胆甾烷-24-酸(Ⅵ)、烟酰胺(Ⅶ)、n-butyl-3α,7α-dihydroxy-5β-cholan-24-oate(Ⅷ)、正十八烷酸(Ⅸ)、3α,7α-dihydroxy-5β-cholan-oic acid N-(2-sulfoethyl) amide(Ⅹ)。结论 化合物Ⅰ~Ⅴ、Ⅶ~Ⅹ为首次从该属动物胆汁中分离得到,并首次报道了化合物Ⅷ的波谱数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解析两个新化合物的平面结构。方法:应用硅胶柱层析等分离技术分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IR,MS,NMR等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鉴定两个化合物结构为N-2-(1,3,4-三羟基-十八烷基)-α-羟基-二十五烷酰胺(Ⅰ),N-2-(1,3,4-三羟基-十八烷基)-α-羟基-二十四烷酰胺(Ⅱ)。结论:化合物Ⅰ,Ⅱ均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大豆鞘脂A和大豆鞘脂B。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离鉴定连翘Forsythia suspensa水提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1H-NMR、 13C-NMR等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2)、丁二酸(succinic acid,3)、正三十二烷(n-dotriacontane,4)、对羟基苯甲醛(4-hydroxybenzaldehyde,5)、槲皮素(quercetin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3.
阴道炎1236例病原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36例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作直接镜检和病原菌分离培养检查;结果,细菌感染900例,念珠菌234例,滴虫102例。900例细菌经鉴定;葡萄球菌300例,阴道加特纳菌276例,淋病奈瑟菌170例,其它细菌124例。结果表明,葡萄球菌,阴道加特纳菌,淋病奈瑟菌是细菌性阴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4.
碱量法测定壳多糖脱乙酰度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壳多糖脱乙酰度测定的减量法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实验评价碱量法的精准度及样本含潮量等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对汪氏推荐计算公式和本文作者提出的改良公式作出评价。结果:碱量法测定壳多糖脱乙酰度受样本性状、含潮率、反应体系中酸量的影响。改良公式更能反映样本实际脱乙酰度。结论:碱量法简便易行,评价指标在可接受范围,可用于壳多糖研制中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5.
刘复平 《中外医疗》2012,31(23):1-2
目的探讨研究喉癌主癌灶手术的安全切缘在临床上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3月已经确诊喉癌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镜下观察分析;B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肉眼观察分析,将结果进行临床特点分析比较。结果早期的喉癌患者和晚期的喉癌患者的阳性切缘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高于早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门上区[SG]2、3和5、10mm;跨声门型[TG]2、3mm和5、10mm的切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G、TG、IG的2mm和3mm,5mm和10mm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阳性切缘观察39个,镜下阳性切缘观察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原发不同部位、不同分期和不同范围选取适合的切线,就可以有效地减少阳性切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根据儿童急性腹痛的特点,诊断儿童腹痛应综合临床及相关检查提供的依据,做出准确诊断,给予适当治疗。方法:对临床328例腹痛患儿进行选择性辅助检查和分析。结果:小儿腹痛病因复杂,腹腔内疾病占64.63%,共17种病因;腹腔外疾病占35.37%,共6种病因。结论:仔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密切观察病情、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在儿童腹痛的诊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谭永东 《吉林医学》2011,32(14):2725-2726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系统性回顾收治的45例髋臼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随访2~8年,治疗的总优、良患者38例,总优良率达到84%,手术切口全部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及深部感染,在患者中5例出现并发症:1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股骨头坏死,1例异位骨化,2例创伤性关节炎。结论:充分的术前计划,恰当的手术时机,正确的入路选择以及良好的术后锻炼,是治疗髋臼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罗榕  司洋  安东梅  刘凌 《西部医学》2012,24(6):1097-1099
目的通过对癫痫和非癫痫误诊病例及24小时脑电图确诊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提高癫痫的诊断率,减少癫痫误诊。方法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9年10月~2011年4月收治的误诊病例及经脑电图确诊的癫痫患者共172例,分析其误诊原因和临床特点。结果在纳入的172例患者中99例非痫性发作误诊为癫痫发作,43例癫痫发作误诊为非痫性发作,30例经24小时脑电图确诊为癫痫。癫痫最易被误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晕厥、假性发作。反之,非癫痫发作误诊癫痫发作多见于假性发作、TIA。对24小时脑电图确诊的癫痫发作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发现不自主咂嘴合并吞咽动作、上腹部不适是最常见待诊患者的临床表现。结论熟练掌握癫痫与非癫痫发作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仔细询问病史,认真做好体格检查,结合脑电图尤其是24小时视频脑电图等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减少癫痫的误诊,提高癫痫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研究方法LiPA(Line Probe Assay)分析VacA等位基因的表达,了解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理的理解。方法从三个不同城市87位进行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旋杆菌,提取DNA,用LiPA方法分析VacA等位基因。结果(1)87位患者以sic(88.5%)和m2a(63.2%)分布为主,未发现s1b和s2;(2)混合菌株感染率为41.4%,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其中上海的混合感染率最高(62.5%),与北京(41.0%)和南宁(20.8%)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北京、海、南京三个不同城市s1、m等位基因亚型分布率存在差异;(4)溃疡病和非溃疡病患者m1和m2的分布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多重菌株感染率较高,不同的m基因型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