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河北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经济发展区域化和高等教育地区化,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通过良性互动,谋求共同发展已成为必然。一个区域高等教育的实力与水平,很大程度上反应着该区域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河北高等教育对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效用十分突出,但亟需改进完善的方面也不容轻视。  相似文献   

2.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决定因素,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制约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同时,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只有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十大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已从边缘区域向中心区域位移。今后10年的发展态势如何,是每一位民办高等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大问题。笔者试图从国家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走向、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民办高校发展现状三大因素可能对民办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出发,就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未来走势进行分析。为便于理清思路、把握脉络,本文从民办高等教育的规模化、规范化、制度化、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国际化、市场化、行业化、转设化十个方面进行阐述,以共同探讨这一具有指导性、前瞻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郝士艳 《学术探索》2013,(11):134-137
面对日益复杂、价值标准多元化的知识社会,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互动空间正在逐渐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建设需要高等教育的智力支持,而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赖于区域政府部门的扶持,以及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的哺育与滋养。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国内实际,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的互动活动,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逻辑,也是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5.
广西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祖斌  李东航 《学术论坛》2007,30(8):172-176
在分析广西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原因,提出提高广西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经济和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基石。笔者从大庆市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通过分析大庆市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得出大庆市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且针对大庆市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的核心内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能否协调发展是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发展的必要条件。文章采用实证数据对甘肃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做了定性分析,认为二者发展处于失调状态。  相似文献   

8.
广西桂中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决定其人才需求主要为本地支柱产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城市管理人才和现代化、国际化、职业化的企业管理人才,然而目前该区的高等教育除层次结构能较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外,发展规模和专业结构均不能很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要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广西桂中经济区应建设高水平区域性应用研究型大学;以高职教育为侧重点,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探讨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才政策、现状、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张从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构建互动机制、搭建互动平台、转变办学理念等方面入手,谋求高校与区域经济双赢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海峡西岸经济区:推进跨省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以基础设施、生产要素互动为基础的跨省际间区域经济合作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在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内,加强跨省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这既是推动区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问题,也是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周边地区对接能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民办高校的经营理念有其客观的确立根由,民办高校较公办高校的先天弱势决定了民办高校更需要有效经营。区域经济发展与民办高校经营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互动关系。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民办高校的科学经营,主要包括办学定位经营、办学特色经营和合作办学经营等三个层面的理性内涵。  相似文献   

12.
当今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步入正常的发展阶段,这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和管理者提出优化教育管理、完善教育制度的要求。本文从教育、产业经济和社会三个视角构建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三面观,提出民办高校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建立三维立体管理的构想。如组织机构的设置可实行分类指导与管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的质量管理机构,以经营管理为重点的产业性管理机构.以劳动与人事管理与服务为核心的团队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13.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基点旨在推动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试图从这一基点出发解析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内涵。并分析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几点建议,以引起人们对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教育制度与政策层面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已经从非学历教育发展到有资格从事高等本科学历教育的阶段,在这个艰辛的过程和光辉的结果中取得了法律地位。但是,目前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教育政策。由于现行教育制度对民办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规范的模糊性与缺失性,以及教育政策自身所固有的局限性,形成了教育制度和政策对民办高等教育办学激励机制的不确定性,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很难作出长远办学规划与打算。这一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易使民办教育机构扭曲办学行为,同时也影响了社会资本介入民办高等教育领域。因此,我国教育制度与政策层面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定位,是一个必须迫切明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民办高等教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日益完善,人才市场需求也随之有了较大的变化,而民办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尚不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本文就民办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程静 《学术探索》2012,(2):167-170
在当前知识经济的发展大潮之下,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正在变得愈来愈密切。两者之间不仅相互促进,而且相互影响。为了能够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高等教育一定要树立起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大局意识,而区域经济在发展中也需要为当地的高等教育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条件,切实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发展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历经艰难的创办和发展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民办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外部环境和自身成长问题的困扰。这就要求对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使民办高等教育走出困境,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民办高等教育的性质界定及制度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办高等教育投资办学的本质特征与法律层面上的非营利性定位,两者业已构成尖锐的冲突。合理回报措施的出台,不仅没有解决以上冲突,反而成为冲突的一部分。因此,有必要对民办高校进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划分,并予营利性高校以礼待。营利性高校和非营利性高校的区别,不是通过贬抑和限制营利性高校,而是通过特别嘉奖等方式突出非营利性高校来凸显不同。上述民办高等教育的制度设计与其等待中央政府的明文规定,不如通过地方政府的积极有为落实于实践。民办高等教育的性质界定及其制度设计只是在社会转型阶段顺势而为的举措,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一个公正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19.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逐步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政策的变化显示国家发展民办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够合理,民办教育立法本身的问题导致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等的公平待遇难以落实,外部对民办高校的管理方式和评估标准不够科学.解决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认识到民办教育的根本功能是增加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制定可操作的地方民办教育法规、条例,建立政府宏观指导下的民办教育社会评价机制,以使民办高等教育和公办高等教育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在原点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基础。本文结合原点结构理论,对我国当下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做一原点内生结构分析,主要从教育制度和体制、市民社会以及教育中介组织三方面来论述,并给出我国当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