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通过对北康盆地 2 0 0 0 0余千米多道地震资料的分析 ,探讨了该盆地的成因类型和形成演化史。北康盆地为陆块裂离后的被动边缘断坳盆地 ,经历了早期断陷 (E1—E22 ) ,中期断拗—走滑、挤压隆升 (E32 —N21)和晚期区域沉降 (N31—Q)三大演化阶段 ,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Tg、T5、T3等3个主要不整合界面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西部的背斜构造主要分为同生断展背斜、后生断展背斜、同沉积背斜三种类型。同生断展背斜圈闭主要分布在昆北断阶,其次发育在阿尔金斜坡,层位上主要发育在中深层(E—N2^1)和中浅层(N2^2-N2^3);后生断展背斜圈闭主要分布在茫崖坳陷,层位上主要发育在中深层(E—N2^1);同沉积背斜圈闭主要分布在茫崖坳陷,层位上主要发育在中浅层(N2^3-Q1 2)。综合研究认为,三种类型的背斜圈闭都是良好的含油气构造。  相似文献   

3.
南沙海域曾母盆地西部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在曾母盆地西部所采集的大量地震,重磁及有关的钻井,地质资料,对该区的地震反射特征,沉积特征,区域地质和构造发展史进行了论述,对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合分析。文章认为,曾母盆地是发育在块体会聚带上的周缘前陆盆地,其构造演化经历了前陆拗陷,走滑改造和区域沉降三个阶段,在地震剖面上存在T2,T3,T3^1,T4,T5(Tg)5个区域不整合界面;盆地内断裂和局部构造均十分发育,局部构造主要有泥底辟,断块,花状,反转和潜山构造五类。  相似文献   

4.
阿拉尔最近一次地震资料解释发现,从侏罗纪(J)开始一直到第四纪更新世,本区一直都在接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因而水体动荡,相对沉积中心转移,形成许多超覆、剥蚀、尖灭以及退覆等地质现象,也形成了Q/N2^3、N2^3/N2^2、N2^2/N2^1、N2^1/N1、N2^1/E3^2、N1/E3^2、N1/E3^2、E3^2/E3^1、E3^1/E1 2、E1 2/K、K/J、J/基岩各层角度不整合界面。明显地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普遍性,是一个开展基础研究的好工区。同时,本区侏罗系地层相当发育,最厚达到900m,而且地质体很丰富,是值得关注的后备目标区。因此,阿拉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工区。  相似文献   

5.
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地震资料最新重处理和解释成果,结合最新收集的国外地质研究资料,系统总结分析了北康盆地构造演化特征、沉积特征、油气地质条件。研究认为盆地总体上经历了断陷期、坳陷期和区域沉降期三大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发育三角洲相、滨浅海相、半深海—深海相,局部古隆起地区发育碳酸盐台地。北康盆地普遍发育中始新统、上始新统—下渐新统和上渐新统—下中新统3套烃源岩;油气储层主要有古近系砂岩、中中新统石灰岩/礁灰岩两大类;上新统—第四系泥质岩层为区域性盖层。北康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石油地质资源量为8.86×10~8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14855×10~8m~3。  相似文献   

6.
以南海北康盆地钻井、测井及区域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南海扩张及南沙地块构造演化历史,探讨了该盆地新生代重要不整合界面特征、盆地演化规律及其对沉积体系演化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北康盆地新生代发育4个重要不整合面,分别为裂开不整合、破裂不整合、碰撞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据此将盆地新生代演化划分为断拗、转换及拗陷等3个阶段,其中断拗期可分为2幕,断拗I幕对应于南沙地块漂移前,主要发育三角洲、滨浅海沉积;断拗II幕对应于南沙地块漂移期,三角洲规模减小,碳酸盐岩台地开始发育。转换期盆地继承早期沉积环境,为盆内提供物源。拗陷期盆地进入深水沉积环境,主要发育海底扇-水道-块体搬运-深水披覆泥的沉积组合。断拗期发育的三角洲-滨浅海砂岩是盆地最有利的储集体,应沿着盆缘及盆内大型隆起两侧寻找砂体;断拗晚期发育的碳酸盐岩台地储集体是盆地重要的勘探目标,应沿着构造古隆起方向在盆地中部及南部边缘寻找;而拗陷期的深水重力流砂体是盆地潜在的勘探目标,应在盆地西部垂直于陆坡方向向下寻找。  相似文献   

7.
以南海北康盆地钻井、测井及区域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南海扩张及南沙地块构造演化历史,探讨了该盆地新生代重要不整合界面特征、盆地演化规律及其对沉积体系演化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北康盆地新生代发育4个重要不整合面,分别为裂开不整合、破裂不整合、碰撞不整合和超覆不整合,据此将盆地新生代演化划分为断拗、转换及拗陷等3个阶段,其中断拗期可分为2幕,断拗I幕对应于南沙地块漂移前,主要发育三角洲、滨浅海沉积;断拗II幕对应于南沙地块漂移期,三角洲规模减小,碳酸盐岩台地开始发育。转换期盆地继承早期沉积环境,为盆内提供物源。拗陷期盆地进入深水沉积环境,主要发育海底扇-水道-块体搬运-深水披覆泥的沉积组合。断拗期发育的三角洲-滨浅海砂岩是盆地最有利的储集体,应沿着盆缘及盆内大型隆起两侧寻找砂体;断拗晚期发育的碳酸盐岩台地储集体是盆地重要的勘探目标,应沿着构造古隆起方向在盆地中部及南部边缘寻找;而拗陷期的深水重力流砂体是盆地潜在的勘探目标,应在盆地西部垂直于陆坡方向向下寻找。  相似文献   

8.
苏北盆地构造特征及箕状断陷形成机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苏北盆地是典型的箕状断陷,具"坳(K2t-E1f)-断(E2d-E2s)-坳(N1-2y)"3层结构,分"裂陷、断-坳、断-翘"3种类型,历经3次抬升改造,是古近纪晚期的"残留盆地"。苏北盆地发育不同类型的断裂组合,北东、北西方向构造。文章探讨了箕状断陷形成机理,指出地层掀斜不可能通过"旋转"产生,大量的张性断层主要产生于先期逆断的盆地基底和力偶反向,箕状盆地是凹陷在同一方向上遭受拉张、裂陷和挤压、基底拱升交替作用时接受沉积或抬升削蚀的结果。而拉张和挤压的动力主要来自印度板块、太平洋-菲律宾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俯冲、碰撞,两者的交替作用使中国东部在北西方向上形成张-压交替的"手风琴式"力学环境,从而造就了基底拱升式断-坳结合型箕状盆地。  相似文献   

9.
南沙曾母盆地地震反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曾母盆地地震反射剖面上解释出三个地震波组:T1、T2和T5(Tg),部分地区还存在T3波组。利用反射波的振幅、连续性、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进行地震地层学解释,划分出三个反射层序。分析其地震反射波组特征、重力及磁力异常的特征,认为曾母盆地东北部的南薇南拗陷和北康台地属南沙地块,其余部分属加里曼丹地块,它们在始新世末至早渐新世缝合,曾母盆地是发育在这一缝合线附近的前陆盆地。从石油地质学的角度看,曾母盆地具理想的生储盖组合,可能是我国寻找油气资源的又一潜在的战略基地。  相似文献   

10.
琼东南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断陷、断拗和拗陷 3个时期 ,断陷期构造演化控制了盆地的整体构造格局。从盆地构造演化和转换带角度对 BD19- 2构造的形成机制和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 ,认为该构造为一聚敛叠覆型转换带 ,是盆地构造演化的产物 ,其形成与近南北向断裂的活动直接相关。从油气生、储、运、聚等方面综合分析 ,BD19- 2构造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