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梅毒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和抗梅毒疗效.方法 对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1日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527例HIV感染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感染途径、临床特征、CD4+T细胞计数、HIV病毒载量和治疗策略.结果 HI...  相似文献   

3.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BsAb)是一种工程化的非自然抗体。由于大多数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的抗病毒活性有限,而双特异性抗体通过结构的修饰,可以同时作用于病毒和宿主细胞不同的抗原表位,在免疫治疗中具有更高的特异性以及更大广度及效力,在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研究领域中双特异性抗体的研究已成为一大热点,现就抗HIV双特异性抗体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结核分枝杆菌双重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勇  曹咏红  卢瑞朝 《中国医药》2009,4(11):922-92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率在我国不断上升,特别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结核分枝杆菌(MTB)双重感染率上升十分明显,已成为广西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IV与MTB双重感染并不是简单两种病的叠加,而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使得HIV感染者发病率与病死率大大提高。本文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结核分枝杆菌双重感染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检测与治疗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张勇  曹咏红  卢瑞朝 《中国医药》2009,4(8):922-92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率在我国不断上升,特别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结核分枝杆菌(MTB)双重感染率上升十分明显,已成为广西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IV与MTB双重感染并不是简单两种病的叠加,而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使得HIV感染者发病率与病死率大大提高.本文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结核分枝杆菌双重感染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检测与治疗进行阐述.结核病是艾滋病患者晚期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其病死率大约是单纯肺结核的4倍,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给诊断与治疗带来了困难,结核病加速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疾病发展进程.而艾滋病的流行,使广西的结核病疫情不断上升,广西的公共卫生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期间病毒载量(VL)与免疫学指标的关系.方法 建立前瞻性研究队列,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保定市人民医院治疗的确认为HIV-1感染阳性的感染者200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  相似文献   

7.
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蓝藻蛋白-N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蓝藻抗病毒蛋白 N (cyanovirin N ,CV N )是一种从椭孢念珠藻 (Nostocelliposporum )中分离出的抗病毒活性蛋白 ,能够有效地抑制多个亚型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 (HIV Ⅰ ) ,Ⅱ (HIV Ⅱ )以及猴免疫缺陷病毒 (SIV )。CV N的上述特性使它可能成为艾滋病 (AIDS)的潜在高效治疗药物。大量研究证明 ,CV N与包膜糖蛋白 12 0 (GP12 0 )具有高度亲和性并能够阻断由包膜蛋白介导的细胞融合过程从而阻止病毒的扩散。CV N的出现标志着天然多肽抗艾滋病药物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8.
9.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病原体。首例报道至今仅30年,目前HIV感染人数在4 000万左右,仅2002年至今有近2 000万人死于AIDS[1]。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AIDS病例,至2007年HIV感染已超过100万人。有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药实践》2016,(5):339-340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分枝杆菌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住院的28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分枝杆菌合并感染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25例,咳嗽14例,咳痰11例,身体乏力23例,腹痛14例,腹泻4例,盗汗4例,胸痛4例。给予结核组患者临床治疗后,胸片病灶吸收好转10例,胸片显示病灶有吸收3例,死亡5例,给予非结核患者临床治疗后,结果显示在10例患者中,临床症状好转6例,胸片显示病灶有吸收3例,死亡1例。结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分枝杆菌合并感染率较高,对其临床诊断存在较大的难度,尤其对免疫力较差,同时合并多种并发症的患者,经过对患者进行抗病毒、抗结核治疗,多数患者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该南宁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方法对该院2009年5月-2010年10月收到的192例HIV/AIDS住院患者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92例ADR中,男性(60.4%)高于女性(39.6%);23~40岁发生率最高(52.6%);静脉给药方式是导致ADR的主要途径(63.5%);引起不良反应最常见药物是抗感染药,其中抗生素占40.7%、抗HIV药占26.2%、抗结核药占17.9%。最多见受损器官是皮肤及附属器官(40.1%),其次是消化系统(占20.3%)和血液系统(12.0%)。结论 HIV/AIDS患者ADR以抗感染药为主,应加强对抗机会性感染药物和抗HIV药物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HAART)状态下HIV/AIDS患者合并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的流行状况以及相关血清生化和病毒学特征。 方法 对122例正在接受HAART治疗的HIV/AIDS患者采集血标本,使用酶免法(MEIA)检测乙肝五项指标(HBs Ag、抗-HBs、HBe Ag、抗-HBe、抗-HBc)、肝功能,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运用RT-PCR法对丙肝病毒抗体阳性标本以及表面抗原和/或核心抗体阳性标本分别进行HCV-RNA以及HBV-DNA测定。以43名单纯HCV感染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 结果 122名 HIV/AIDS患者,乙肝五项指标全阴性97例(78.86%),表面抗原阳性3例(2.46%),表面抗体阳性者总计19例(15.57%),单纯核心抗体阳性者3例(2.46%)。HCV 抗体阳性84例(68.85%),84例HCV抗体阳性标本中HCV-RNA 阳性58例(69.05%),HIV/HCV/HBV合并感染者为0。HIV/HCV合并感染组 HCV-RNA 水平与感染者性别,CD4+ 细胞数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HIV/HCV合并感染组与单纯HCV感染组 HCV-RNA水平、肝功能异常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HIV感染者HBsAg阳性率低于普通人群,HIV/HCV合并感染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人群。HIV/HCV合并感染与单纯HCV感染者血清生化及病毒学改变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艾滋病高发地乡村医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知水平、相关的态度和信念,了解乡村地区艾滋病关怀防治工作的进展。方法对山西省运城地区艾滋病高发区33名乡村医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及信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①调查发现乡村医生对艾滋病3种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在70%左右,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的错误率认识在17%左右,部分非传播途径知晓率低。②乡村医生目前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54%认为自己要与艾滋病感染者保持一定的距离。③乡村医生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占82%;其次是报刊杂志、宣传资料和宣传栏。④影响乡村医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社交范围、本村疫情以及接受宣传的情况。影响乡村医生对PLWHAS态度的因素主要有对非传播途径的错误得分、健康状况、社交活动、文化程度、社会经历。结论多种因素影响乡村医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和对PLWHAS的态度,乡村医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水平较低,需继续加强对这一人群的健康宣传。宣传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入细化,消除乡村医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的社会歧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某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度与歧视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某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度和歧视现况,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某校大学生328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歧视等信息。结果328名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为88.1%,其中基本知识知晓率为90.0%,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为99.1%,非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为87.7%,预防知识的知晓率较低,仅为81.4%。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普遍存在,有61.9%的人"不会购买感染者家生产的商品或副食品",47.9%的人会"关注感染者的一举一动,保持和他的距离"。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大学生非传播途径知识掌握越多,艾滋病相关歧视程度越低。结论某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应加强非传播途径知识与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的缺乏是导致艾滋病相关歧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上海市虹口区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况,为探索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虹口区3个街道内的集贸市场、建筑工地和流动人口聚居的小区共1942名流动人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对象以20—49岁中青年为主,占82.9%,艾滋病相关知识评分平均为(34.77±3.52)分(满分44)、态度评分平均为(12.11±2.32)分(满分19分)、行为评分平均为(5.50±0.95)分(满分7分)。文化程度越高,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等评分得分越高,其中知识得分为(小学及以下33.26±3.54分,初中34.63±3.23分,高中及以上36.56±3.39分),态度得分为(小学及以下13.77±2.27分,初中14.79±2.39分,高中及以上15.62±2.38分),行为得分为(小学及以下5.40±0.90分,初中5.51±0.93分,高中及以上5.58±1.03分)。结论上海市虹口区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水平仍较低,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新会区戒毒所吸毒人员HIV、HCV和梅毒的检测,了解吸毒人群经血传播疾病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艾滋病在吸毒人群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新会区2011年戒毒所的436例吸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取静脉血的方法抽取血样,进行HIV、HCV和梅毒抗体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436例吸毒人员HIV感染率为3.4%(15/436),HCV感染率为36.9%(161/436),梅毒感染率为9.4%(41/436)。HIV、HCV的感染途径以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为主。结论被调查人群中存在血源性疾病传播和流行的风险,应加强对吸毒人群的监测,同时开展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以降低HIV、HCV和梅毒在该人群中的传播和扩散,控制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病的蔓延和流行。  相似文献   

17.
社会歧视下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困境及迫切需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在社会歧视下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困境和需求,提出构建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议。方法采用深度访谈、小组讨论、现场观察等研究方法。结果在社会歧视下,艾滋病患者的心理面临巨大挑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悲观、绝望、自杀意念、退缩、逃避、被动等。艾滋病患者提出最为迫切的需求为直接的经济救助,消除社会歧视位居第二。结论艾滋病患者提出的迫切需求与心理状态之间具有联系,在社会支持的构建中心理关怀工作急需开展,真正激发艾滋病患者主动寻求帮助、解决自己困境的愿望和行为,并提高这种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丁丽丽  唐承 《中国医药》2012,7(7):899-901
目的 了解实习阶段医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程度和态度,为教学医院开展医学实习生教学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随机对在我院实习的67名医学实习生采取不记名方式进行艾滋病认知及态度问卷调查.结果 医学实习生获取HIV/AIDS知识的途径主要来自学校教育、多媒体宣传、电视.医学实习生对艾滋病知识得分较高[(18.3±2.3)分],口腔医学生得分明显高于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医学实习生[(19.5±2.4)分比(18.0±2.2)分、(17.2±2.0)分,P<0.05].对窗口期的正确回答率仅为55.2% (37/67).医学实习生对HIVAIDS患者态度得分为(15.0±2.4)分,男生与女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2±2.8)分比(18.3±2.1)分,P<0.05].艾滋病知识和态度之间无相关性(P =0.343).结论 医学实习生对艾滋病知识掌握较好,但仍存在误区,对HIV/AIDS患者态度有待提高.教学医院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在临床教学各个环节加大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19.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艾滋病知识及态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对艾滋病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及其对在宾馆中放置安全套的看法 ,为在宾馆中推广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 ,由调查者现场发放 ,被调查者匿名填写后 ,调查者当场收回。结果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对艾滋病传播途径有较好的掌握 ,正确回答率在 92 .0 %以上 ,但是 ,在非传播途径的了解方面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在不同的人群中 ,艾滋病知识和态度存在差异。 6 6 .5 %的人认为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 ,80 .6 %的人愿意帮助宣传安全套的作用 ,5 8.4 %的人赞成在宾馆中放置安全套。 1 6 .4 %的人认为在宾馆中存在商业性活动。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艾滋病教育 ,使其对艾滋病基本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宾馆中推广使用安全套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和现实要求。但是 ,应加强预防艾滋病措施的宣传 ,出台相关的政策  相似文献   

20.
《Substance use & misuse》2013,48(6):717-728
Patients in a methadone maintenance clinic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wo groups: one to have urine tests on-site (by the Emit system) with immediate feedback of results to patients and staff; the other to have urine specimens sent away to an off-site laboratory for testing by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Although other advantages might justify the adoption of on-site testing in methadone programs, the method appeared to have little or no therapeutic advantage over customary off-site testing. There were negligibly smal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with respect to illicit drug u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