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 探讨3个月以下小婴儿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帮助早期诊断,提高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小婴儿川崎病64例的临床表现,其中不典型川崎病43例,典型川崎病21例.结果 3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川崎病以不典型病例较多见,且临床表现以卡疤红斑、肛周潮红、蜕皮多见,颈部淋巴结肿大少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无明显特异性,冠状动脉损害率较高,应及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发热,且≥5 d;典型川崎病具有≥4项诊断标准的;不完全性川崎病<4项诊断标准;所有的病例均在病程1周及2周分别检测血液白细胞(WBC)、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血沉等结果均较正常明显升高。结论川崎病主要见于5岁以下的小儿,18~24个月的为发病高峰,但整个儿童期均可发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尤其是不完全性川崎病,而不完全性川崎病主要以婴儿多见;对于持续发热>5 d,且≥2项诊断标准的,若CRP不高,血沉不增快的,需每天重新评估;若CRP升高,血沉增快,伴有以下实验室检查指标的≥3项:血象WBC升高;贫血;PLT升高;转氨酶升高;尿常规高倍镜下可见异常白细胞等,可诊断不完全性川崎病,予相关治疗,及行心脏彩超检查和动态监测;若<3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则行心脏彩超检查,如有冠状动脉病变的即可诊断为川崎病,若没有冠状动脉病变,则每天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患者冠状动脉损伤及多脏器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发生冠状动脉损伤(CAL)的危险因素及多脏器损害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75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对伴CAL患儿31例、无CAL患儿144例的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对12种影响CAL发生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伴CAL患儿在年龄、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VIG)时间、热程、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等方面,与无CAL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L患儿左室扩大和心包积液的发生率高于无CAL患儿(P<0.05).结论 年龄<6个月、热程和IVIG治疗时间延迟、Hb和Hot降低是KD发生CAL的高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对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及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抵抗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68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CAL分为CAL组(98例)和非CAL组(590例);根据是否发生IVIG抵抗分为IVIG敏感组(6...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分析我国川崎病(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高危因素,以便早干预阻止或减少冠脉病变的发生。方法对我院儿科收治的136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临床分析,按照冠脉是否扩张将其分为2组。比较2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WBC)及血小板计数(PLT)等传统指标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这一新的生化指标,对KD患儿发生CAL的高危因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CAL与NCAL组间各指标比较结果示:CAL组患儿发病年龄≤1岁,男性,WBC>20×109/L,CRP>100 mg/L,PLT>450×109/L,h-AFBP显著升高,ESR>100 mm/h,发热天数>10d,丙种球蛋白使用时发病时间>1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目前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高危因素为发病年龄≤1岁,性别为男性,WBC>20×109/L,CRP>100mg/L,ESR>100mm/h,PLT>450×109/L,h-AFBP显著升高,发热天数>10d,丙种球蛋白使用时发病时间>10d。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川崎病患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云南省川崎病的发病、分布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日本中国川崎病流行病调查表 ,对云南省 12 6家县级以上有儿科病床的医院、妇幼保健院进行填表调查。结果  5年间共报告患儿 594例 ,发病率 4 45 10万 ;男女之比为 1 50∶1(3 56 2 3 8) ,发病年龄以 5岁以下为主 (86 2 % )。以城市患儿居多为 3 98例(67 0 % )。少数民族患儿 45例 (7 6% )。 3 99例中发生心脏后遗症者 114例 (2 8 6% )。无死亡病例。复发病例4例 (0 7% )。结论 云南省川崎病发病明显低于日本 ,而与国内部分省份相近。心脏后遗症者高于日本与国内一些省份。基层医院应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和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对1070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川崎病患儿分为冠状动脉损害(CAL)组和无冠状动脉损害(NCAL)组,筛选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因素,将筛选的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CAL组和NCAL组间性别、年龄、丙种球蛋白治疗时间、发热时间、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和CRP升高以及年龄偏大的男孩是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而丙种球蛋白治疗时间和发热时间延长、白细胞计数升高是保护因素.结论:年龄偏大的男孩,血小板增高,高CRP水平的患儿是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其主要并发症是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是川崎病主要的死亡原因。近年来发病人数逐年增多,特别是年长儿及不典型川崎病有增多趋势。本研究通过对54例≥6岁的川崎病患儿进行临床分析,旨在提高对年长儿川崎病的认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急性期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激肽原1(kininogen1,KNG1)、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在外周血中的表达并探讨二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深圳市儿童医院2020年12月1日至2022年12月30日确诊为川崎病患儿117例患儿进行研究。根据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将川崎病患儿分为CAL组(n=53)和非冠状动脉病变组(non-coronary artery lesion,NCAL)组(n=64)。ELISA法检测急性期川崎病患儿外周血KNG1及Arg-1水平。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急性期川崎病患儿合并CAL的危险因素及KNG1、Arg-1对其的预测价值。结果:CAL组的KNG1及Arg-1含量均高于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KNG1、Arg-1和中性粒细胞比例(N%)是KD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显示,KNG1对CAL的最佳预测值为1.536 ng/mL,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23(95%CI 0.750~0.896),而Arg-1≥7.028 ng/mL可用于预测CAL的发生,曲线下面积为0.862(95%CI 0.792~0.931),N%对KD并发CAL的最佳预测值则为54.7%,曲线下面积为0.610(95%CI 0.507~0.712)。此外还发现与单项指标相比,KNG1联合Arg-1及N%对急性期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的预测价值最大(AUC值为0.929,95%CI 0.881~0.97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9%和92.2%。结论:急性期川崎病患儿血清中高表达的KNG1和Arg-1均是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参与川崎病CAL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小儿川崎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川崎病(KD)患儿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川崎病血管损伤的机制,并探讨D-二聚体改变与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5例KD患儿、20例健康对照组儿童的D-二聚体并同时分别测定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血小板计数(PLT)。结果:KD患儿组的D-二聚体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组D-二聚体明显增高,D-二聚体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与NCAL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CAL组的CRP均呈显著正相关,(r=0.718,P<0.01)。与血小板计数均无相关性。结论:D-二聚体在川崎病血管损伤发生、发展中有着密切的关系。D-二聚体的升高反映了川崎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倾向。对冠状动脉损伤的并发症具有很大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病变(CAL)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入住我院的115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男73例(63.5%),女42例(36.5%),5岁以内96例(83.5%)。(2)典型KD 90例,不完全性KD(IKD)25例;IKD组婴儿(〈1岁)比例和CAL发生率均高于典型KD组(44.0%vs 7.8%,40.0%vs 17.8%,P均〈0.05);除肛周脱屑、卡疤红肿外,IKD组其他临床症状发生率低于典型KD组,出现时间晚于KD组(P均〈0.05);除血红蛋白外,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AL组男性比例、婴儿比例、发热时间、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大(高)于非CAL组(P均〈0.05)。(4)KD发病10 d内的CAL发生率低于发病10 d后,且治疗2周后复查发病10 d内给予静脉用免疫球蛋白组新CAL发生率低于发病10 d后给予IVIG组(P〈0.05)。结论:IKD多发于婴儿,且其CAL发生率较高,肛周脱屑、卡疤红肿有助于其早期诊断;CAL发生率与男性、年龄〈1岁、发热时间、PLT、ESR、CRP有关;KD发病10 d内应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V(?)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我国近年报道呈逐年增多趋势。该病15~25%伴有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已取代风湿性心脏病,成为儿童期主要后天性心脏病。 我院1986~1993年收治川崎病106例,资料完整有二维超声心动图(2DE)检查64例;其中发现CAL病例16例。本文将16例CAL与48例无冠脉损害(NCAL)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探讨KD并发CAL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依病程中有无冠状动脉损害,将77例川崎病患儿分为无冠状动脉损害组(N-CAL)和有冠状动脉损害组(CAL),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CAL组的唇黏膜皲裂、急性期手足硬肿和球结膜充血与N-CAL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临床对于有眼球结膜充血、唇黏膜皲裂和急性期的手足硬性水肿的KD患儿宜动态观察冠状动脉损害情况,给予密切随访和相应的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4.
2005—2014年428例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总结2005—2014年10年间428例川崎病(KD)患儿的人群特征、病程特点、治疗及冠状动脉累及情况。方法 回顾性复习 2005—2014年安徽省立医院儿内科收住的川崎病患儿的病例资料,统计并比较前后5年发病年龄、性别、入院时间、病程特点、实验室检查、丙球静脉注射(IVIG)治疗及冠状动脉损害(CAL)发生率,予Graphpad 软件作图,SPSS 16.0 统计分析。结果 10年间入住安徽省立医院儿内科的428例川崎病患儿中,最小6个月,最大13岁,主要分布在1~5岁患儿291 例(67.99%);男女性别比为1.8∶1(男275例,女153例);每年平均住院人数(42.30±10.21)例,入院季节以春夏季节最多,患儿平均年龄30个月;近5年诊断不完全川崎病患儿明显上升(χ2=3.93,P<0.05);实验室指标方面:入院时患儿白细胞(WBC)增高、C-反应蛋白(CRP)上升、血沉(ESR)增快、谷丙转氨酶(ALT)上升、血清白蛋白(ALB)下降、钠(Na) 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86.21%、 93.46%、97.20%、25.70%、76.64%、40.19%;入院时WBC增高、CRP增高、ESR增快、及ALT升高、Na降低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未见明显增多;而入院时低蛋白血症、经治疗体温正常后复查血沉无下降或反而继续升高者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明显增高;近5年患儿出现IVIG抵抗的发生率为14.87%、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为13.30%,分别与前5年相比未明显增多。近5年不完全川崎病(IKD)诊断55例,占23.61%,较前5年31例有增多趋势(P<0.05),但总热程(6.77± 1.61)d,较前5年明显缩短(t=6.62,P<0.05)。结论 近5年住院患儿中小婴儿、不完全川崎病有增多趋势,并且合并低蛋白血症、体温正常后复查血沉仍未下降是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总热程明显缩短,且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并没有增多,与及时给予IVIG治疗密切相关。IVIG抵抗现象一直存在,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刘芳  李晓春 《安徽医药》2018,22(8):1499-1502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谱、降钙素原(PCT)、血浆D-二聚体(D-D)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CAL)的相关性.方法 61例川崎病患儿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为CAL组(10例)与无CAL组(51例);同时选取同期发热3~5d的肺炎住院患儿为对照组(50例).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电化学发光法、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谱、PCT、血浆D-D的浓度水平,同时对相关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川崎病CAL组治疗前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l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PCT及血浆D-D的浓度水平均显著高于无CAL组及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川崎病无CAL组治疗前各检测指标浓度水平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川崎病CAL组和无CAL组治疗前后IL-6、IL-8、TNF-α、PCT、D-D的浓度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无CAL组IL-10治疗前(25.43±1.43) ng· L-1与治疗后(21.13±1.29) ng·L-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P=0.115);(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10、TNF-α、D-D是川崎病合并冠脉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 早期检测且动态追踪血清IL-6、IL-8、IL-10、TNF-α、PCT、血浆D-D的浓度水平,可在病程早期辅助诊断川崎病并预测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从而为临床及时治疗、减少冠脉损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丁蓉  郝晶  张振兴  陆超 《中国医药》2021,(2):196-199
目的探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CAL)患儿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和Klotho水平的变化,分析二者对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110例,根据是否合并CAL分为川崎病合并CAL组(52例)和单纯川崎病组(58例),另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IgG型抗内皮细胞抗体(IgG-AECA)在川崎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底物抗原,分别检测2019年1—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80例川崎病病儿急性期和恢复期外周血中IgG-AECA的表达情况,其中合并冠状动脉损伤(CAL)者29例.同时选取40例因呼吸道感染发热病儿和30例择期手术病儿作为一般发热组和正常对照组.结果 急性期川崎病组IgG-AECA阳性率为41.2%(33/80),显著高于一般发热组[15.0%(6/40)]和正常对照组[0%(0/30)];与急性期相比,川崎病病儿恢复期IgG-AECA阳性率[20.0%(16/80)]下降,但仍高于一般发热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伴有CAL的川崎病病儿急性期血清IgG-AECA阳性率为55.2%(16/29),明显高于无CAL病儿[29.0%(15/51)](P<0.05).此外,IgG-AECA阳性川崎病病儿白细胞总数(WBC)、C反应蛋白(CRP)和血细胞沉降率(ESR)等炎性指标明显高于AECA阴性病儿(P<0.05),IgG-AECA高滴度组病儿外周血WBC、CRP和ESR高于低滴度组(P<0.05).结论 IgG-AECA在川崎病病儿特别是合并CAL病儿中有较高的阳性率,表明其参与了川崎病血管炎及CAL的发生,血清AECA的检测对川崎病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相关因素,为针对性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采集KD并发CAL患儿39例(CAL组)和无CAL患儿98例(非CAL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等暴露因素,多元二分类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相关因素。结果 CAL组年龄和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低于非CAL组,而发病到确诊时间、热程、血沉(ESR)、血小板(PLT)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高于非CAL组,不典型KD并发CAL率高于典型KD的发生率(P<0.01)。其中年龄(OR=0.449)、ESR(OR=2.145)、PLT(OR=3.257)、热程(OR=2.792)和KD类型(OR=0.362)入选多元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结论年龄、ESR、PLT、热程和KD类型是KD并发CAL的重要预示指标,对有以上因素的KD患儿应高度警惕CAL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为治疗此病提供参考。方法我院于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了74例小儿川崎病患者,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他们的临床表现。结果比较完全性川崎病组和不完全性川崎病组的体征和症状,完全性川崎病组和不完全性川崎病组的患儿在发热、球结膜充血、口唇改变这3个症状上,并没有完全的差异和区别;但是在皮疹、肛周红肿、颈部淋巴异常、手脚蜕皮这几个症状上,完全性川崎病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完全性川崎病组。结论由于完全性川崎病和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表现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所以在检查的时候,必须将实验室检查的八项指标全部纳入进去,这样才能防止出现误诊和漏诊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特征,探讨KD患儿治疗的方法,为KD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46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KD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四季均可发病,年龄以4岁内为主;典型KD37例,不完全性KD9例。典型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2.70%,不完全性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44.44%,不完全性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于典型KD(P0.05)。静注丙种球≤10d和10d治疗典型和不完全性KD在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6,P0.05)。结论重视川崎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KD诊断,早诊断,早治疗能降低冠脉病变的发生率,改善川崎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