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以长江干堤岳阳纸厂段防洪墙加固处理为实例,介绍了拆除部分防洪墙,留下部分作为基础,形成卸荷平台,土压力分段计算的防洪墙加固方法及在原防洪墙外侧加厚保证新旧结构形成整体受力的加高加固方法,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关于避洪转移分析的系统性研究较少,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理论体系。以GIS技术为支撑,基于洪水风险信息,通过对居民地、路网数据进行相交处理,以乡镇级行政区划约束下的距离最近原则划分转移单元,同时确定需要转移人口数量的空间分布;采用最优路径计算方法结合GIS网络分析功能确定转移单元至安置区的最优转移路线。最后以新汴河刘卫闸处溃堤洪水方案为例,研究受淹区避洪转移分析的技术应用,为防汛决策、安全转移提供技术体系支撑。  相似文献   

3.
4.
为减少溃堤洪水对罗塘河区域内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以溃堤洪水风险模拟结果为基础,分析了罗塘河20年一遇洪水过程下的溃堤风险要素,并利用Arcgis软件构建研究区域内道路网络分析模型,确定了对淹没危险区避洪转移路线,绘制了避洪转移图。研究结果可为罗塘河地区防洪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减少洪水溃堤造成的洪灾生命损失,快速高效组织人员撤离避险,详细介绍了避洪转移分析流程,探讨了GIS网络分析技术在避洪转移分析中的应用方法。该方法包括路网数据的拓扑检查与处理、路网数据集的建立、转移单元与安置点的合理配置、避险最优路径计算分析等。并以浑河右岸某段堤防溃堤为例,实现了避洪转移最短路径搜索,绘制避洪转移路线图。结果表明应用GIS技术可方便得出避险转移最优路径、提高转移效率、节约转移成本,绘制的避险转移图及方法等能为防洪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简要地介绍了九江长江干堤溃口复堤段堤基渗流监测系统的布置情况,对渗流监测成果作了全面分析。其结果表明:堤基渗流主要受长江水位变化的影响,防洪墙底板前端至末端渗透压力呈递减分布,搭接成连续墙的水泥土搅拌桩发挥了截渗作用,改善了堤基的渗流状况。  相似文献   

7.
小流域暴雨洪水灾害作为当前防洪减灾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对富阳小流域暴雨洪水灾害分析,划定风险区,找出重点防避区域,提出防避预案,探讨防洪避洪的非工程与工程措施,从而进一步保障富阳的公共安全。  相似文献   

8.
简要地介绍了九江长江干堤溃口复堤段堤基渗流监测系统的布置情况 ,对渗流监测成果作了全面分析。其结果表明 :堤基渗流主要受长江水位变化的影响 ,防洪墙底板前端至末端渗透压力呈递减分布 ,搭接成连续墙的水泥土搅拌桩发挥了截渗作用 ,改善了堤基的渗流状况。  相似文献   

9.
小流域防洪避洪规划是针对小流域受短历时暴雨的影响,河流源短流急、水位暴涨暴落的特点,按照全面规划,综合防治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小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避洪预警避险机制,形成小流域防洪保障体系。重点是做好山洪风险分区和防避方案、防洪避洪的建设规划、防洪避洪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依据《浙江省小流域防洪避洪规划技术导则》,选取了浙江省30条典型小流域进行调研,分析小流域洪灾的主要原因,提出分级分区设防、河道整治、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农业耕作与拦挡工程相结合等工程措施,通过落实防洪避洪组织机构、制定避洪预案、开展洪水预警系统、加强小流域综合管理等非工程措施,提高防洪避洪效果.  相似文献   

11.
长江荆江河段防洪调度三维可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生动形象地表达荆江河段防洪调度景观,系统采用3DMAX,Flash和Erdas等工具对DEM数据和三维建筑物数据进行融合,并运用Realflow和Realwave进行水流模拟和仿真,形成了荆江河段防洪调度三维可视化系统.  相似文献   

12.
1996年长江中下游堤防工程防洪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长江中游发生了较大洪水,洞庭湖及干流域陵矶地区的洪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洪水位,防洪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科学评价防洪工程在1996年抗洪斗争中获得的经济效益,总结经验才识,依据有关实际资料对长江中游主要堤防工程的防洪经济效益进行了粗略的分析与估算,结果表明:1996年长江中下游防洪工程的防洪经济效益价值量为840.55亿元。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特殊的地理地貌、水文气候条件,决定了易涝易旱的特殊省情。经过多年大规模的水利防洪工程建设,湖北的防洪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体系,但是,同防汛抗洪保安全、保稳定的大局相比,同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多不相适应之处,防汛抗洪仍然是湖北天大的事。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1998年大洪水后国家对长江防洪的巨大投入和产生的可观效益的基础上,对长江中游存在的一系列防洪减灾问题如三峡建库后长江中游的河势变化、中游干流的超额洪水、中下游堤防的设计洪水位、分蓄洪区建设、非工程防洪措施等进行了论述.提出解决洪水安全问题的相关对策,对长江防洪的规划、设计、科研,及流域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段光磊  彭严波  王强 《人民长江》2007,38(2):100-102
由于受河床边界、水沙条件变化、江湖关系调整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近10a来,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尽管荆江河段河势总体基本稳定,但局部河段河势发生了较大调整,河道演变较为剧烈.主要表现为重点河段主支汊易位、水流顶冲点上提或下移、洲滩及河道冲淤等,对护岸工程、堤防及下游河势等产生了一定影响.根据大量水文泥沙原型观测资料,探讨荆江河道演变规律,并针对河道演变对防洪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可为长江荆江河段河道整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 护岸工程的演变形式为控制河床横向变形给长江大堤造成的崩岸险情,自 19 世纪 50 年代起,在沿岸迎流顶冲地段陆续兴建了一些护岸工程,所采取的护岸形式多为矶头与驳岸. 建国后,在旧工程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量维护和扩建、改建,并于新护岸段实施了守点护岸,从而使上述护岸工程在平面布置上大体形成了“守点顾面”和“平顺连续”两种护岸形式,即守一段空一段的护岸形式和平顺连续护岸形式. 凡有矶头的护岸段皆为历年防护重点段,其投入工程量大且险情多,因此在可能的岸段,均逐步进行改造使其尽可能平顺. 20 世纪 70 年代后,凡…  相似文献   

17.
长江流域按照"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治理方针和"江湖两利,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指导原则,坚持不懈地进行长江防洪工程建设。经过数十年努力,特别是1998年大水后大规模水利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堤防为基础、三峡水库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等相配套的长江防洪工程体系,在2017年1号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需要继续加强长江防洪建设。  相似文献   

18.
吴如发 《人民长江》1997,28(4):20-21
介绍了长江防汛信息系统的结构、1996年的水情,重点概述了这一系统具有接收处理水雨情信息、提供气象信息、查询水雨情、监视实时水雨情及为大屏幕显示会商的功能。这一系统的建成使用,为长江防汛向现代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且在1996年防汛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9.
泥沙输移变化与长江中游水患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分析历史和近期长江中游的泥沙输移变化,深入剖析了该区域洪灾形势愈演愈烈的原因。长江中游泥沙输移变化主要表现为泥沙淤积向干流螺山-汉口河段的转移,累积性的泥沙淤积引起了干流和湖区全局性水患加剧。随着中上游人类活动加剧,区域水沙灾害发展趋势恶劣。根治长江中游水沙灾害的主要途径是将沙量减少1.8亿t,远期措施是通过上游水保和水库拦沙减少来沙,近期措施主要是处理好中游泥沙的淤积部位。三峡建库后出库沙量过程和对应的下游冲刷回淤过程也说明减少1.8亿t沙量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经过多年建设,长江流域初步形成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防汛抗洪工作取得很大成效,但在防汛抗洪实践中也暴露出水库、堤防、蓄滞洪区运用、山洪灾害防治、水库群联合调度、城市防洪等薄弱问题。依据当前长江流域防洪能力和防洪形势的分析,总结了近年防汛抗洪工作成效。结合防汛抗洪工作实际,指出了当前长江流域防汛抗洪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