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南海总状蕨藻的脂肪酸类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离鉴定中国南海总状蕨藻(Caulerpa racemosa)中的脂肪酸类化学成分,供药理活性筛选。方法 综合利用各种柱层析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利用光谱学方法解析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法对所有化合物进行神经细胞损伤保护作用评价;采用酶标法对所有化合物进行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抑制活性评价。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2个脂肪酸及衍生物,分别鉴定为棕榈酸 (1)、硬脂酸 (2)、十八烷二酸二乙酯 (3)、1-正二十三烷酸甘油酯 (4)、(8E)-heptadec-8-en-7-one (5)、(8Z,11Z)-heptadeca-8,11-dienoic acid (6)、ethyl linolenoate (7)、(4Z,7Z,10Z,13Z)-ethyl hexadeca-4,7,10,13-tetraenoate (8)、?-dimorphecolic acid (9)、?-dimorphecolic acid (10)、(9R,10E,12Z)-9-hydroxyoctadeca-10,12-dienoic acid (11)、(9R,10E)-9-hydroxyoctadec-10-enoic acid (12)。结论 化合物5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3~12为首次从总状蕨藻中分离得到,其中6和7首次发现于蕨藻属海藻中,3, 4和8~12 均为首次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5在10 μmol/L浓度时对SH-SY5Y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损伤显示了不同强度的保护作用;化合物1, 2, 5, 11和12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均显示了明显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密腺小连翘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和反相RP-18柱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γ-(6Z,9Z,12Z)亚麻酸乙酯(1),二十九烷醇(2),γ-(6Z,9Z,12Z)亚麻酸(3),β-谷甾醇(4),柯伊利素(5),木犀草素(6),山柰酚(7),β-胡萝卜苷(8),槲皮素(9),山柰酚-3-O-葡萄糖苷(10)和槲皮素-3-O-阿拉伯糖苷(11)。结论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  相似文献   

3.
太平洋侧花海葵中的化学成分(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太平洋侧花海葵的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稻瘟霉模型生物活性追踪方法 ,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 ,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 9个化合物 :正十六烷 ( ) ,正十三醇 ( ) ,棕榈酸 ( ) ,硬脂酸 ( ) ,棕榈酸甲酯 ( ) ,花生酸甲酯 ( ) ,1 - O-蜡酰甘油酯 ( )以及 2 S,3 R,Δ4 (E) ,Δ8(E) -十八碳鞘氨醇 -正十六碳酰胺和其同系物 2 S,3 R,Δ4 (E) ,Δ8(E) -十八碳鞘氨醇 -正十四碳酰胺的混合物 ( 和 ) ,其中 和 的混合物对稻瘟霉的最小菌丝变形浓度为 6 3 mg· L-1。结论  9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海葵中获得 ,( 和 )具有诱导稻瘟霉菌丝变形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海洋生物卤虫卵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TLC制备薄层色谱和半微量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ESI-MS、1H-NMR、13C-NMR、2D NMR等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卤虫卵的体积分数95%乙醇溶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甾醇类化合物:3β-羟基胆甾-5-烯-7-酮(3β-hydroxycholesta-5-en-7-one,1)、豆甾醇(stigmasterol,2)、胆甾醇(cholesterol,3);脂肪酸甘油酯类:α-棕榈酸甘油酯(palmityl glycerin ester,4)、(8Z)-2,3-二羟基丙基-十七碳-8-烯酸酯[(8Z)-2,3-dihydroxypropyl heptadec-8-enoate,5];其他类:(4E)-2-(二十六酰胺)-4-十八碳烯-1,3-二醇[(4E)-2-(hexacosancanoylamino)-4-octadecene-1,3-diol,6]、反式-3-氧代-β-紫罗兰酮[(E)-3-oxo-β-ionone,7]、肉桂醇(cinnamic alcohol,8)、海藻糖(trehalose,9)。结论化合物1、5~8为首次从卤虫属内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西沙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cf. molest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薄层色谱、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MPLC、HPLC等方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方法,并结合文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短指软珊瑚的甲醇粗提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单体化合物:(5"Z)-5-(2", 6"-二甲基癸烷-5", 7"-二烯)呋喃-3-羧酸 (1), Norcembrene (2), Norcembrene E (3),(1R, 3S, 4S, 7E, 11E)-3, 4-环氧西松烷-7, 11, 15-三烯 (4), (3E, 7Z, 11Z)-西松烷-2-羰基-3, 7, 11, 15-四烯 (5), clavirolides D (6),β-谷甾醇 (7), 3β-羟基-24-亚甲基胆甾-5-烯-7-酮 (8)。结论 所有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该种分离得到,化合物(5, 6)为第一次从Sinularia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MCI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手段从白花地胆草(Elephantopus tomentosus L.)全草95%乙醇提取物分离纯化得到15个化合物。依据其理化性质、光谱数据(UV、IR、NMR、MS和CD)等多种技术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白花地胆草内酯A (1)、柔毛地胆宁(2)、白花地胆草亭(3)、8-O-methacryloylelephanpane (4)、芹菜素(5)、苜蓿素(6)、原儿茶醛(7)、原儿茶酸甲酯(8)、咖啡酸甲酯(9)、咖啡酸乙酯(10)、(+)-(4S)-(2E)-4-羟基-2-壬烯酸(11)、E-4-羟基十六烷-2-烯酸(12)、3-吲哚甲酸(13)、3-吲哚甲醛(14)和异血红素酸(15)。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15首次从白花地胆草中分离得到,并首次报道了化合物2的绝对构型。化合物1对小鼠胃癌细胞(SGC-7901)具有微弱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花粉提取物的成分进行分析 ,为其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 (GC- MS)联用分析法对由瑞典进口的脂溶性花粉提取物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从脂溶性花粉提取物中共分离并鉴定了 16个化合物 ,其中主要成分为饱和及不饱和脂肪族化合物 ,含量较高的成分主要有 11,14 ,17-二十碳三烯酸甲酯、棕榈酸、亚麻酸乙酯、1-二十三醇、二十五烷、9-辛基 -十七烷、(E) - 5 -二十烯等。结论 分析结果可为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温郁金中倍半萜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HPLC以及制备薄层色谱(P-TLC)进行分离和纯化,并依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学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温郁金的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溶液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倍半萜,分别鉴定为原莪术醇(procurcumenol,1)、环氧泽泻烯(alismoxide,2)、aeruginolac-tone(3)、(1E,4Z)-8-hydroxy-6-oxogermacra-1(10),4,7(11)-trieno-12,8-lactone(4)、1β,4α-di-hydroxy-5α,8β(H)-eudesm-7(11Z)-en-12,8-olide(5)和curcolonol(6)。结论其中化合物1、2为愈创木烷型倍半萜,3、4为吉玛烷型倍半萜,5、6为桉烷型倍半萜。化合物4、5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3、6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短穗兔耳草的化学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各种柱色谱对其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解析进行化学结构鉴定。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β-谷甾醇(1),β-胡萝卜苷(2),8-十七醇(3),二十六烷酸(4),对羟基苯乙酮(5),柯伊利素(6),木犀草素(7),小麦黄素(8),兔耳草苷(9),木犀草素-7-O-β-葡萄糖苷(10),熊果酸(11)和荷包牡丹碱(12)。结论化合物3,4,5,8,11和12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一株红树植物木果楝(Xylocarpus granatum Koenig)来源内生真菌Phomopsis sp. MGF222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半制备HPLC等色谱分离方法,对该菌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浸膏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综合利用NMR、MS等波谱解析方法以及与文献数据对照,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化合物进行抗菌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结果 从内生真菌Phomopsis sp. MGF222中分离鉴定9个化合物(1~9),结构分别为12-epicitreoisocoumarinol (1),5-hydroxy-7methoxy-4methylphthalide (2),5-hydroxy-7-methoxy-4,6-dimethylphthalide (3),(2-(2"-hydroxypropyl)-5-methyl-7-hydroxychromone (4),tyrosol (5),2-hydroxy-benzaldehyde (6),5-hydroxymethyl-pyrrole-2-carbaldehyde (7),(2S,2"R,3R,4E,8E,3"E)-2-(2"-hydroxy-3"-octadecenoylamino)-9-methyl-4,8-octadecadiene-l,3-diol (8),(22E,24S)-5,8-epidioxy-24-methyl-cholesta-6,9(11),22-trien-3-ol (9);其中化合物9对白色念珠菌Canidia albicans显示抗菌活性;化合物2, 5和8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论 发现1个具有抗菌活性和3个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药房》2017,(3):390-393
目的:研究白花蛇舌草氯仿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薄层色谱对白花蛇舌草氯仿部位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白花蛇舌草氯仿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羟基-3-甲基蒽醌(1)、2-羟基-1-甲氧基-3-甲基蒽醌(2)、2-羟基-1-甲氧基蒽醌(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甲基异茜草素(5)、熊果酸(6)、耳草酮B(7)、莨菪亭(8)、2,6-二羟基-3-甲基-4-甲氧基蒽醌(9)、2-羟基-3-羟甲基蒽醌(10)、正十六烷(11)。结论:化合物4、7、10、11为首次从白花蛇舌草植物中分离得到,本研究为白花蛇舌草质量评价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海洋中药浒苔 Enteromorpha prolifera 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 凝胶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浒苔提取物的乙酸乙酯相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各种波谱方法,结合文献对照,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浒苔的乙酸乙酯相中分离得到 7 个化合物,经鉴定为 (8Z,11Z,14Z)-十七碳三烯醛 (1),(8Z,11Z)-十七碳二烯醛 (2),(8Z)-十七烯醛 (3),a-生育酚 (4),植醇 (5),5-燕麦甾烯醇 (6) 和(5E,9E,13E,17E)-5,9,14,18,22-五甲基-5,9,13,17,21-二十三碳五烯-2-酮 (7)。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浒苔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 7 为新天然产物。本研究为海洋中药浒苔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海软珊瑚Sinularia dissecta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南海软珊瑚Sinularia dissecta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纯化,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各化学成分的结构,并用MTT法和SRB法测定部分化学成分对6种肿瘤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与结论共分离鉴定了11个化学成分,分别为:(1S,4R,2E,7E,11E)-西松烷-2,7,11-三烯-4-醇(1)(、1S,2E,4E,7E,11E)-西松烷-2,4,7,11-四烯(2)、(1R,3S,4S,7E,11E)-3,4-环氧西松烷-7,11,15-三烯(3)、4α-甲基-麦角甾-24-烯-3β-醇(4)、26-甲基-麦角甾-5-烯-3β-醇(5)、麦角甾-5,24-二烯-3β-醇(6)、胆甾-5-烯-3β-醇(7)、鲨肝醇(8)、对羟基苯甲醛(9)、尿嘧啶(10)、胸腺嘧啶脱氧核苷(11)。化合物1对PC-3MIE8人前列腺癌细胞的IC50为2.54μg.mL-1。所有化合物都是首次从该种软珊瑚中分离得到。通过2D-NMR首次对化合物1和4进行了全归属,并论证了其立体构型。  相似文献   

14.
茶叶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分离并鉴定茶叶(Camellia sinensis)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多种分离方法对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液回流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通过NMR和MS等多种谱学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咖啡碱(caffeine,1)、可可碱(theobromine,2)、山柰酚(kaempferol,3)、(+)儿茶素((+)-catechin,4)、胡萝卜苷(daucosterol,5)、(Z)-9-十六碳烯酸((Z)-9-hexadecenoic acid,6),苯基-β-萘胺(phenyl-β-naphthylamine,7)和没食子酸(gallic acid,8)。结论其中化合物5、6和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太平洋侧花海葵(Anthopleura pacifica)中的生物活性成分.方法采用稻瘟霉模型生物活性追踪方法,应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得到了1个对稻瘟霉显示活性的组分,并鉴定为4个神经酰胺的混合物:N-羟乙基-N-十四酰-(2S,3R)-十八碳鞘氨醇-4(E),8(E)-二烯(a),N-羟乙基-N-(9Z-十六烯酰)-(2S,3R)-十八碳鞘氨醇-4(E),8(E)-二烯(b),N-羟乙基-N-十六酰-(2S,3R)-十八碳鞘氨醇-4(E),8(E)-二烯(c)和N-羟乙基-N-(13Z-二十二烯酰)-(2S,3R)-十八碳鞘氨醇-4(E),8(E)-二烯(d).结论化合物a~d均为新的神经鞘氨醇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首次对软珊瑚来源共附生裂褶菌属真菌Schizophyllum sp. CGF9-1-2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期获得结构新颖、生理活性好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 以PDA及真4培养基发酵软珊瑚共附生真菌Schizophyllum CGF9-1-2;采用硅胶、凝胶、ODS等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方法对其菌丝体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核磁共振(NMR)、(高分辨)质谱((HR)MS)和旋光(ORD)等现代波谱解析手段,并与文献数据对照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其乙酸乙酯部位共分离鉴定10个化合物,依次为7, 8-二甲基四氧嘧啶(1)、杂色曲霉素(2)、Arugosin C(3)、酒酵母甾醇(4)、(22e,24r)-3β, 5α, 9α-三乙烯基麦角甾-7, 22-二乙烯-6酮(5)、1-亚油酸甘油酯(6)、10-十七烯酸甲酯(7),2-辛烷烯酸甲酯(8)、十八烷酸(9)和十四烷酸(10)。结论 首次从裂褶菌属真菌CGF9-1-2中分离鉴定10个化合物,结构类型涉及吡嗪类、芳香酚酸类和长链脂肪酸及酯类。丰富了宿主软珊瑚中海洋微生物的种类,确定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多样性,为进一步药理活性实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黄心卫矛Euonymus macropterus Rupr.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技术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黄心卫矛根部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hydroxy hexacosanoicacid,ethyl ester(Ⅰ)、9,12-eicosadienoic acid(9Z,12Z)-,2-hydroxy-3-[[(9Z)-1-oxo-9-oetadecen-1-y1]oxy]pro-pyl ester(Ⅱ)、表木栓醇(Ⅲ)、羽扇豆醇(Ⅳ)、二十烷醇(Ⅴ)、硬脂酸(Ⅵ).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首次从黄心卫矛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Ⅰ、Ⅱ、Ⅴ、Ⅵ为首次从卫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首次作为天然产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凉粉草中抗缺氧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凉粉草(Mesona chinensisBenth)中的抗缺氧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 20柱色谱、ODS柱色谱及制备HPLC色谱分离纯化化合物;通过化合物的理化常数、1H NMR和13C NMR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通过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克隆化细胞株(PC12)实验,对各单体化合物进行活性评价。结果从凉粉草体积分数为65%的乙醇提取物的氯仿层和乙酸乙酯层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咖啡酸(1)、3(4乙氧基3羟基苯基)烯丙酸(2)、咖啡酸乙酯(3)、山奈酚(4)、高山黄芩素(5)、2十六烷基-十八烷酸(6)、熊果酸(7)和豆甾醇(8);应用PC12细胞缺氧模型在DMSO溶液中测得化合物1、4、5、6、7、8在不同质量浓度下具有不同的抗缺氧活性。结论首次从凉粉草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5、6;化合物1、4、5、6、7、8有一定的抗缺氧活性,化合物4、5、7、8有较好的抗缺氧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转筋草Pachysandra terminalis中抗肿瘤迁移活性成分。方法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HPLC制备色谱等多种色谱法对转筋草提取物中的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采用NMR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通过趋化实验和伤口愈合实验评价单体化合物的抗肿瘤迁移活性。结果从转筋草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粉蕊黄杨二醇A(1)、(+)-(20S)-20-dimethylamino-3-(3α-methylsenecioylamino)-5α-pregn-12β-ol(2)、2,4-二羟基苯乙酮(3)、香草酸(4)、epipachysamine D(5)、β-谷甾醇(6)。抗肿瘤迁移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2、5在浓度为10μg·m L-1时趋化抑制率分别为74.1%、82.5%。结论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有抗肿瘤迁移活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和半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学技术从草麻黄根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Z)-阿魏酸二十二酯(1)、(E)-阿魏酸二十二酯(2)、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庚基)酯(3)、2,2′-氧代双(1,4-二叔丁苯)(4)、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5)、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6)。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4是首次从麻黄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皮质酮诱导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细胞损伤模型进行化合物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5能显著改善皮质酮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并且显著升高细胞中5-HT7 (5-hydroxytryptamine 7)受体蛋白的表达,具有潜在的抗抑郁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