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消化内科护理交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设计标准交班病情汇报表,制定标准化沟通模式交班流程和评价标准,与对照组比较交班时间、病情观察质量及医生和病人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施标准化沟通模式后,交班时间缩短,病情观察质量全面性提高,医生和病人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沟通模式可以提高消化内科护理交班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医生和病人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武丽俊 《全科护理》2012,10(9):828-829
[目的]通过实行护士"背诵式"交班,督促夜班护士认真巡视病房,全面掌握夜间病人病情变化,提高夜间护理服务质量。[方法]要求夜班护士在晨会交班及床边交班时均以口语化的形式背诵交班,脱离交班簿,之后护士长给予点评。[结果]实行护士"背诵式"交班,4年后基础理论知识及专科护理知识考核成绩、护理质量考核分数、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与4年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行护士"背诵式"交班,可督促夜班护士认真巡视病房,全面掌握夜间病人病情变化,及时解决病人的护理问题,满足住院病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急诊抢救危重病人交接中应用反交班模式,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5月—2018年7月急诊抢救晨交班时留观的98例危重症病人作为对照组,按照传统的交接班模式进行交接。2018年9月—2018年11月急诊抢救晨交班时留观的96例危重症病人作为试验组,按照反交班模式进行交班。对比评价两种交接班模式下护士病人病情掌握、病人满意度、护士自我效能方面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急诊危重病人病情知晓度、满意度、护士自我效能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反交班模式可以提高急诊护士抢救病人、危重症病人病情知晓度、病人满意度及护士自我效能感,急诊护理质量得到很大提升,有效保证了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4.
黄丽明  李春容  林少虹  林月双 《全科护理》2020,18(15):1888-1889
[目的]探讨运用电子病历信息系统结合早期预警评分表(MEWS)评分提高外科急重症病人医护沟通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3月—2018年8月66例急重症病人的评估及医护交班沟通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9月—2019年2月59例急重症病人的评估及医护交班沟通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急重症病人的评估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流程基础上利用电子病历信息系统的数据及信息,结合MEWS评分预警外科急重症病人的病情。比较两组护士判断危重病人病情的能力、医生护士对急重症病人交班沟通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士判断危重病人的能力高于对照组,医生、护士满意度提高,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电子病历信息系统结合MEWS评分评估病人,可提高护士对外科急重症病人病情危重程度的判断,利于医护沟通,提高医疗护理安全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在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护士晨交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4月科室采用SBAR沟通方式,制订并实施"SICU护士晨交班报告表",改进了以往的交班模式,规范了SICU护士晨交班形式。[结果]运用SBAR沟通模式后,采取规范的晨交班模板,护士晨交班时间明显缩短;促进了护士全面掌握病人病情,提高护理质量,保证病人安全;同时更进一步提升了护理人员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结论]运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晨交班的同时,还可以将此种模式进一步扩展,比如:医护沟通,ICU病人在不同科室之间交接的沟通,都可以尝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BAR模式交班表在感染科危重患者晨交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4—5月45例住院危重患者按照传统交班表的模式进行晨交班作为对照组,2018年6—7月44例住院危重患者采用SBAR(现状-背景-评估-建议)模式交班表进行晨交班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不同模式下晨交班不合格例次及医生和护士对晨交班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应用SBAR模式交班表进行晨交班前后,交班不合格率从37.77%下降至15.91%,医生对护理晨交班满意度从77.14%提高到94.28%;护士对护理晨交班工作满意度从72.50%提高9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SBAR模式交班表进行晨交班,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晨交班质量,提升了医疗安全,促进了医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可,提升了护士职业认同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理部系统干预对机械通气病人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重症监护病房(ICU)2007年4月—2008年3月实施机械通气的85例病人作为实验组,2005年1月—2006年12月实施机械通气的92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对实验组病人,护理部通过成立机械通气护理指导小组,制定机械通气护理规范,对ICU护士进行机械通气相关知识和护理技能培训,对机械通气病人组织护理会诊和监控护理质量的方法实施系统干预。而对照组病人未接受过护理部的系统干预。比较ICU护士接受培训前后的考试成绩及干预前后护士工作情况,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护士培训前后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感觉实施护理部系统干预后护理机械通气病人的工作得心应手;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部系统干预有利于提高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医护联合入院评估模式在普外科的应用效果。[方法]某三级甲等医院普外科2个病区自2015年6月—2016年3月分别采用传统的入院评估方法(对照组)、医护联合入院评估模式(观察组)收集病人相关病史资料,比较两组医护评估时间、医疗与护理文书记录一致率、病人及医生对护士满意率、护士对医生满意率、医疗投诉发生例数。[结果]除护士对医生满意率外,两组医护评估时间、医疗与护理文书记录一致率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医护联合入院评估模式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保证医护记录信息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我院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3月-2010年12月的护理质量评分和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评分作为对照组,将2011年3月-2011年12月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以来的护理质量评分和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评分作为实验组.分析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我科护理质量的影响.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评分经t检验,满意度大幅提高.结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提高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实施分级护理对分级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的影响。[方法]选择内外科两个病区,按病人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由医生开具护理级别医嘱,护士实施常规分级护理;实验组由医生开具护理级别医嘱,护士按医嘱实施病情观察,同时护士根据ADL评分落实分级护理。采用"分级护理质量标准"进行检查和收集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数。[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分级护理质量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ADL量表实施分级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夜班护士睡眠质量状况,分析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为提高夜班护士工作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为指导,采用开放式访谈法,深入访问某医院上夜班的10名护士。结果:通过分析﹑归纳﹑比较得出影响夜班护士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不固定的睡眠时间使睡眠失去昼夜节律,夜班后睡眠质量差,夜班后睡眠时间不能保障。结论:通过对夜班护士睡眠质量的分析,夜班护士在固定的时间持续上夜班,形成新的睡眠节律,可提高病区夜间护理质量,同时可解决夜班护士睡眠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排班模式的改革对责任护士履行岗位职责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骨科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比较在2009年7~12月按传统排班模式排班(对照组),2010年7~12月按连续性排班模式排班(观察组),实施两种不同护理排班模式,责任护士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结果:两种排班模式下,责任护士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革后的排班模式(连续性排班模式)为患者提供了更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保证了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增加了护士的责任感,保证了护理措施的落实,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改善频繁夜班对护士身心健康的影响,进一步稳定护理队伍,全面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随机选择临床科室夜班护士60例,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在夜班同定时间段内提供咖啡,对照组夜班期间则不供给;根据康奈尔医学指数(CMI)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结合本项目需要设计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并测定肾上腺皮质醇及血糖浓度.结果 实验组兴奋性增强,积极性增高,有消除困倦作用而不影响下班后睡眠,肾上腺皮质醇浓度和血糖浓度上升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供给特定营养素,能人为干预、消除夜班护士困倦疲劳状态,降低护理事故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改革护士排班方式和工作流程的做法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革护士排班方式和工作流程,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对传统三班制(正常班加大、小夜班)的排班方式进行改革,增设早班和晚班,增加夜间人员力量,重建各班次工作流程。结果改革后,每日夜间护理工作总时数较改革前增加7.0 h;早晨给患者静脉采血时间推迟1.0 h;静脉输液开始和结束时间均提前1.0 h;患者夜间睡眠时间延长1.0 h,午休时间延长0.5 h。结论新的排班方式和工作流程,能为患者提供更人性、科学、安全的护理服务,使护理人力资源安排更科学、合理,也有利于护士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择期手术患者不同时间接入手术室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36例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患者于早晨7:30由夜班护士接入手术室;观察组患者于麻醉前15 min由白班巡回护士接入手术室,巡回护士一直陪护患者,直到手术结束.观察两组患者在被接入手术室前、手术室等候手术期间血压、心率变化及焦虑程度.结果:观察组在手术室等侯手术期间的血压、心率、焦虑状态、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缩短患者在手术室等待手术的时间,可减轻其紧张、焦虑、恐惧心理,提高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混合痔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0年3~6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60例混合痔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10年7~9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后60例混合痔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早期(72 h内)和晚期(72 h~1周)出血情况、肛缘水肿、尿潴留、排便困难程度、疼痛程度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肛缘水肿、肛门坠胀和最大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同时观察组在术后早期尿潴留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观察组满意度较对照组高,住院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防止和减少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创面的愈合,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新上岗护理人员分层次规范化培训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护士分层次规范化培训的效果。方法:我院2007年新进护士28名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跟班方法进行培训;2008年新进护士52名为观察组,采用规范化培训,包括脱产1周岗前培训,临床实践培训采取双导师制带教,实行夜班准入制。结果:两组新护士操作成绩、理论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护士采取规范化培训可避免培训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培训效果;实施夜班准入制可确保新护士在夜间为患者提供安全和高质量的护理;实施双导师制更有利于专业价值观的引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晨会点评对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的效果。方法 2012年3月~2013年3月实施不定期晨会点评,无点评流程和具体时间规定;2013年4月~2014年4月,实施每日点评,按制定的晨会点评流程,规范点评内容,由护士长或护理组长主持,责任护士汇报所有分管患者情况和需关注事项后,组长点评,护士长补充点评,将点评内容记录在《持续质量改进登记本》上,时间控制在10~15min。比较实施晨会点评前后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糖尿病专科护理质量。结果实施晨会点评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患者对护理的服务满意度提高,糖尿病专科护理质量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晨会点评促进了持续护理质量的改进,防范了风险的发生,强化了护士的质控意识,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吴丹 《中国临床护理》2012,4(4):283-284
目的 探讨提高临终老人护理质量的方法。 方法 将2008年10月-2010年3月的60例临终老人设为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护理,2010年4月-2011年3月的35例临终老人设为实验组,根据老人生理、心理特点在临终病房进行护理。 结果 实验组患者基础护理达标率、护理记录及护理操作合格率、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结论 成立临终病房,将人文关怀融入临床工作,可以提高临终老人的护理质量,减少患者痛苦,使老人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阶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保证夜间的护理工作质量,减少夜间护理差错和事故的发生,探讨更利于精神病医院夜间安全和发展的管理模式。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我院2008年8月~2009年8月夜查房反馈的情况进行统计评分,对夜班实施组长责任制前后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夜班实施组长责任制后,各个病区各个项目的得分均有所上升,且在科室管理、在岗情况、服务规范、十一知道、消毒隔离、重症护理以及带教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夜班组长责任制可以督促值班护士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有效减少了护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保障病房夜间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