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并与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比对,为进一步提高青年脑卒中的预防及诊疗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以神经内科收治的青年和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共76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245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所有研究对象按照病因进行TOAST分型,记录其常见危险因素,对比分析2组人群的差异.结果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24(31.6%)例,心源性卒中型(CE)9(11.8%)例,小动脉闭塞型(SAA)15(19.7%)例,其他原因型 (SOE)10(13.2%)例,不明原因型 (SUE)18(23.7%)例.老年组分别为LAA106(43.3%)例,CE29(11.8%)例,SAA67(27.3%)例,SOE10(4.9%)例,SUE18(12.7%)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和老年组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均以LAA为主,2组CE所占比例相同,但是青年组中SOE和SUE的比例要明显高于老年组.青年组前后循环所占比例分别为55(72.4%)和21(27.6%),老年组前后循环比例分别为193(78.8%)和52(21.2%),2组前后循环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性别、酗酒、家族史、高血压、心脏病、肺炎等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63.2%),高脂血症(61.8%),吸烟(34.2 %),酗酒(31.6%).结论 青年组和老年组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均以LAA为主,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利于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酗酒是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青年组在关注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病因的同时,也要关注少见、罕见的病因,以更好的指导青年脑卒中的一、二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青年缺血性卒中50例全脑血管造影进行分析。方法符合标准的50例已行全脑血管造影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入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神经功能NIHSS评分及mRS评分。结果入组患者女性20例,占40.0%,平均年龄(39.80±4.14)岁,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占24%,小动脉卒中占26%,心源性脑栓塞占16%,原因不明占16%,其他原因占18%。患者头颅DSA结果与头颅非DSA影像结果进行比较,DSA组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动脉瘤、肌纤维发育不良检出率呈现优势,但未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动脉夹层方面非DSA影像有优势,但两组未有统计学差异(P>0.05)。侧支循环评估方面,一级代偿DSA与非DSA未有差异(P>0.05),二级侧支代偿及三级侧支代偿,两组有统计学差异(14%vs 2%,P=0.027;10%vs 0%,P=0.022)。结论青年缺血性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仍是主要病因,全脑血管造影术对脑侧支循环评估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张少君  王琴  颜艳 《江苏医药》2022,(12):1196-1199
目的 分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青年组,年龄18~45岁)和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中老年组,年龄>45岁)病例资料。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脑卒中评定和TOAST分型。结果 青年组男性、吸烟史和高尿酸血症比例高于中老年组(P<0.05或P<0.01)。青年组抗凝血酶Ⅲ、SCr、尿酸和TG水平高于中老年组(P<0.05或P<0.01)。入院和出院时青年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低于中老年组(P<0.05)。两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相仿(47%vs.49%)(P>0.05),但青年组不明原因型比例高于中老年组(16%vs.3%)(P<0.05)。结论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吸烟和高尿酸血症比例高,病情严重程度低,TOAST分型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但不明原因型比例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室使用B型脑钠肽(BNP)即时检测技术(POCT)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TOAST分型的快速筛选价值。方法入选拟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在急诊室进行BNP POCT。入院后进一步完善检查,由神经病学专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小动脉闭塞型(SAO)、不明原因型(SUE)和其他明确病因型(SOE)。结果入选病例172例,男81例,女91例,年龄33~97岁,平均(71.2±11.7)岁。其中LAA型67例(38.95%),CE型45例(26.16%),SAO型42例(24.42%),SOE组和SUE组合计18例(10.47%)。CE组患者较其他亚型组年龄、冠心病发生率高,病情重,住院时间长,预后不良(P0.01)。本次研究中,BNP的平均值为(114.12±90.78)pg/m L,中位数为69.60pg/m L,CE组的BNP水平最高(P0.01);其他组间的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 POCT技术可辅助用于CE组与其他TOAST各亚型组的快速鉴别与筛选。但该技术仅作为辅助诊断,急诊医师需结合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等,不可盲目根据BNP的单一检查结果,轻易下最终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门诊登记情况及资料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0年9月-2011年9月在该院门诊确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对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患者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率、缺血性卒中后发生痴呆的危险因素及改良分型等进行分析。结果经门诊确诊和统计,共确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9例;脑卒中后发生痴呆19例(27.54%);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为既往所患的高血压或糖尿病等方面的因素;改良分型情况为:经过K-TOAST分型之中比例最高的亚型为动脉粥样硬化型,然后是小动脉疾病、原因不明型、心源性栓塞型及其他病因型。结论通过对门诊缺血性脑卒中的登记,可准确地将缺血性卒中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对其加以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比较CISS分型与TOAST分型,探讨CISS分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实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1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由两位经分型培训的神经科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及相关辅助检查盲法行TOAST分型及CISS分型。比较两种分型法各亚型的构成比及差异。结果①TOAST分型中各亚型分布为:小动脉闭塞型54例(36.00%),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型39例(26.00%),不明病因型35例(23.33%),心源性栓塞型19例(12.67%),其他明确病因型3例(2.00%)。CISS分型中各亚型分布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78例(52.00%),穿支动脉疾病33例(22.00%),心源性脑卒中19例(12.67%),不明病因17例(11.33%),其他病因3例(2.00%)。②150例患者分别按TOAST分型和CISS分型方法分别进行分型,其中50例(33.33%)患者的分型发生变化。⑧2位经过培训的神经科医生使用TOAST分型时130例(86.67%)相同,Kappa值为0.82:采用C1SS分型时132例(88.00%)相同,Kappa值为0.8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CISS分型能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其病因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的发病机制,减少原因不明的缺血性脑卒中的比例,为其诊治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急性卒中治疗试验160例病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急性卒中治疗试验(TOAST)病因分型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6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进行TOAST分型,同时按梗死面积进行分型,比较两种分型的相关性。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LAA)多数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其他明确病因型(SOE)及不明病因型卒中(SUE)多数表现为小面积脑梗死,而心源性栓塞型(CE)全部表现为大面积脑梗死,且病死率高达30.4%。结论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与脑梗死面积对应性良好,能够通过TOAST分型初步推断脑梗死面积及病死率,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病因分型构成,分析各亚型的危险因素及其与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0月1日~2011年9月30日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资料,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分型,随访1年,将复发及因复发而死亡记录为终点事件,分析TOAST各亚型构成、相关危险因素及与复发的关系。结果共纳入研究队列421例,其中复发及因复发而死亡共58例,复发率为13.8%,TOAST各亚型构成比中:不明原因型最多(42.3%),其他明确病因型最少(0.2%)。各亚型中1年复发率:心源性栓塞型最高(33.3%),不明病因型次之(14.6%),其他明确病因型无复发。各亚型间性别、年龄、TC、LDL、FIB、GLU、个人史,既往史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OAST分型作为一种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方法,可以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1青年卒中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Bendixen等对1606例青年卒中的主要病因进行了综述,15~35岁青年人群的病因多为动脉夹层分离、心源性栓塞、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和高凝状态,而35岁以上的成人传统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则是其主要原因。Szapary等对84例青年卒中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后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占33.3%,高凝状态占15%,心源性栓塞占8.5%,原因不明占17.7%。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药实践》2016,(10):739-742
目的:分析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三个亚型间的临床和血液学资料,寻找其中的差异指标,为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1月—2015年3月住院诊疗的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和小动脉闭塞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70例,收集常见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空腹静脉血标本测定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血脂、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研究各亚组间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急性脑梗死TOAST病因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较小动脉闭塞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相对较高;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心源性栓塞型血白细胞计数比小动脉闭塞型高;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小动脉闭塞型组高血压病、吸烟者比例及血压水平比心源性栓塞型组高,并发心房纤颤和冠心病者比心源性栓塞型组低。结论:在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亚型中,除常见的临床病史存在差别外,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白细胞水平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青年脑卒中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连续登记住院的年龄18—45岁脑卒中患者共178例,其中脑梗死106例,脑出血72例,对已知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吸烟、过量饮酒、家族史是主要危险因素。超重、高血脂症在青年脑卒中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也较高。糖尿病、心脏病、TIA不是青年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降压治疗是青年脑卒中一级预防的重点工作。应重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卫生知识的宣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特点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5~75(53.27±6.22)岁。根据患者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及常规影像学检查进行初步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且经HR-VWI检查后再次行CISS分型,对比HR-VWI检查前后CISS分型,分析血管壁成像特点,并根据患者斑块与缺血区责任动脉的关系分为责任斑块组(20例)与非责任斑块组(16例)。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分析两组的HR-VWI特征。结果 初步CISS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20例(33.33%),心源性卒中型(CS)6例(10.00%),穿支动脉病变型(PAD)17例(28.33%),其他病因型(OE)1例(1.67%),病因不确定型(UE)16例(26.67%)。60例患者HR-VWI检查后60.00%(36/60)分型一致,40.00%(24/60)分型不一致。HR-VWI检查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所占的比例升高了35.00%,穿支动脉病变型所占的比例下降23.33%,不明原因型所占的比例降低了13.33%,HR-VWI检查前后CISS分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33,P<0.05)。60例患者经HR-VWI检查颅内血管,30.00%(18例,25支)患者颅内血管壁未见明显异常,10.00%(6例,11支)患者发现管壁增厚,60.00%(36例,96支)患者颅内血管上发现粥样硬化斑块存在。责任斑块组管腔狭窄≥50%、斑块位置位于大脑中动脉、斑块明显强化者比例为40.00%(8/20)、55.00%(11/20)、50.00%(10/20),均高于非责任斑块组[6.25%(1/16)、25.00%(4/16)、6.25%(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00、8.730、8.048,均P<0.05);责任斑块组管壁面积为(14.33±2.87)mm2,高于非责任斑块组的(11.76±1.14)mm2;管腔面积为(2.96±0.40)mm2,低于非责任斑块组的(5.44±1.29)mm2;狭窄率为(70.44±3.96)%,高于非责任斑块组的(39.15±2.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68、8.147、28.654,均P<0.05),责任斑块组管腔狭窄以<50%位置,斑块位置多见大脑中动脉与基底动脉,斑块强化成明显强化,管壁面积较大,管腔面积较小,狭窄率较高。结论 HR-VWI可识别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病变,评估动脉硬化血管状态,为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入院时血尿素氮水平和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尤其是在青年脑梗死患者中的关系。方法选择613例青年脑梗死患者,他们出院时的预后采用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标准,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预后较差的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血清尿素氮水平更多在较高的四分位数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青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尿素氮(OR=1.145;P<0.05)。结论入院时血清尿素氮水平预示着青年脑梗死患者出院时较差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Percheron动脉(artery of Percheron,AOP)是丘脑旁正中动脉的一种变异类型,其闭塞所导致的丘脑梗死占所有丘脑梗死的4%~18%。双侧丘脑梗死是后循环梗死中比较罕见的一种表现,仅占所有后循环梗死的11%。而青年卒中病因与老年人有所差异而且更为复杂。本文报道2021年7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青年双侧丘脑梗死并结合多模式影像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病例特点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根据脑血管造影结果的分类分型,初步探讨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缺血性卒中的适应证。方法回顾1998年3月至2006年8月,急诊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患者87例,男63例,女24例,年龄36-80岁,平均58岁;起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为6小时以内;尿激酶以1-1.2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50-150万U,平均87.5万U。结果把脑血管造影的结果按闭塞程度分为完全闭塞、狭窄、未见异常三类。完全闭塞55例,狭窄组15例,未见异常组17例。闭塞组中,按责任血管和闭塞部位分,颈内动脉组18例,再通11例,溶通率为61.1%;大脑中动脉组20例,再通14例,溶通率为70%;椎-基底动脉型组12例,再通8例,溶通率为66.7%;双侧颈动脉系统多血管或伴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明显病变者称为多发型,多发型5例中再通2例,溶通率为40%。神经功能评价:闭塞组35例再通患者中24例改善,占68.6%;闭塞未溶通者22例,5例改善,占22.7%;完全闭塞而由对侧代偿和或侧支循环形成者9例中1例恶化;狭窄组13例改善,2例无变化;未见异常组15例改善,1例无变化,1例恶化。结论超选择动脉内溶栓能够尽快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是治疗完全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有效方法。尤其适合心源性栓塞者、椎-基底动脉闭塞及颈内动脉闭塞而由对侧代偿和或侧支循环形成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与脑梗死、脑梗死CISS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天津市北辰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住院治疗的脑梗死住院患者200例作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期在医院进行体格检查的健康者20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血小板参数,将脑梗死患者进行CISS分型,并进行血小板参数与脑梗死、脑梗死CISS分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数值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患者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大血小板数目(P-LCC)数值较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116例、心源性卒中(CS)28例、穿支动脉疾病(PAD)56例。PLT、PDW、MPV与CISS分型呈正相关,并且PDW、MPV的相关性显著。PCT、P-LCR、P-LCC与CISS分型呈负相关,相关性不显著。P-LCR、P-LCC需要综合更多的临床和患者因素来考虑。结论血小板参数作为一种简单的、临床易获得的血栓形成的血液标记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初步作为脑梗死病情预估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烟雾病(MM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MMD患者,观察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病例多为儿童及青壮年起病,女性居多。病程为多发,主要有脑梗死和短暂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起病形式,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偏瘫、失语、头痛、视力改变等症状;CTA及DSA在脑底动脉环发现血管闭塞、狭窄及烟雾状毛细血管网形成,CTA对本病有一定阳性发现。结论对于儿童及青壮年反复发作的脑卒中患者要考虑MMD的可能,建议及早进行DSA或CTA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两种常用的分型方法,即病因分型与临床分型是否有关。方法调查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226例,分别进行临床分型(0CSP分型)和病因分型(M—TOAST分型),探讨早期的临床分型和病因的相关性。结果早期的临床分型与病因分型有关(P〈0.05),其中,完全前循环梗塞(TACI)中有44.12%的病人具有颅内大动脉异常,而腔隙性梗塞(LACI)中病因为小动脉闭塞的占48.72%,但未发现部分前循环梗塞(PACI)与病因有明确关系。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分型能部分预示病因,可用于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9.
张爱明  王雅杰  张惠芳 《河北医药》2006,28(11):1031-1032
目的 探讨青中年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血脂、血糖、血粘度变化.方法 对52例青中年脑梗死患者及38例非糖尿病、非冠心病、非脑梗死对照者作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并作血脂、血糖、血粘度测定.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53.85%),颈总动脉(CCA)内膜-中层厚度(IMT)和CCA内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以软斑为主(60.1%).脑梗死组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血粘度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均P<0.01).结论 青中年脑梗死患者大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血糖、血粘度水平异常,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