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眶颅沟通瘤指源发于眼眶的肿瘤突破前颅底或经视神经管、眶上裂长入颅内形成的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眼部和颅内的症状和体征。手术切除瘤体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由于眼眶与颅腔解剖关系密切,眶顶即为前颅底的一部分,并经视神经管、眶上裂相交通,手术条件要求较高,术后并发症也较易发生;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及早处理各种并发症,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和病人生存质量非常重要。我科从1998年~2002年8月经手术治疗眶颅沟通瘤20例,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眶上裂是沟通海绵窦和眼眶的一个狭窄的裂隙,是颅底穿行神经最多、最复杂的区域,故眶内组织炎症、肿瘤和外伤性骨折等原因引致“眶上裂综合征”,会造成诊断和手术治疗上的困难。近年来随着眼眶手术显微外科的发展,多层螺旋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临床医师迫切需要更为详实的断层解剖学资料作指导。  相似文献   

3.
侧颅底肿瘤病人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侧颅底即通过颅底下面沿眶下裂和岩枕裂各做一延长线,向内角于鼻咽顶,向外指向颧骨和乳突后缘,两线夹角之区域[1].侧颅底肿瘤主要有颈静脉球体瘤、鼻咽癌、鼻咽纤维血管瘤、中耳癌、听神经瘤、颞骨巨细胞瘤和母细胞瘤、腮腺混合瘤和斜坡脊索瘤等[2].由于该区域解剖复杂、术野狭小、暴露困难,以往侧颅底肿瘤手术开展较少、成功率低、术后并发症多,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彻底切除肿瘤而保留重要神经、血管和结构提供了有效保障.近5年来,我科与脑外科合作行侧颅底肿瘤切除18例,由于手术得当,加上术后严密观察监测及细致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一些临床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孟蕾蕾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6):1485-1486
传统的颅内外沟通瘤切除术需分为颅内部分切除和颅外部分切除两期手术,患者须承受两次大手术的创伤,也增加了治疗的周期、风险和费用.内镜经鼻颅内外沟通肿瘤切除术,能通过鼻腔这一自然通道直达颅底,避免了颅面毁损等严重并发症,是目前前颅底颅内外沟通瘤手术技术研究的国际热点和发展趋势.由于颅底内外沟通性肿瘤位置特殊,与周围解剖关系复杂,神经血管交错,术后仍可发生各种颅内并发症,其中颅内感染和脑脊液漏更易发生.我科2010年1月~2012年11月单纯内镜经鼻手术治疗了22例前颅底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鼻咽纤维血管瘤是发生于鼻咽腔的良性肿瘤,由于其血运极为丰富,常侵犯蝶窦、筛窦、翼腭窝及颞下窝、眼眶、甚至前中颅窝等颅底结构,手术切除十分困难.近年来,由于鼻内镜技术的发展,早期肿瘤全切率大为提高,同时并发症、复发率减少.但是侵犯颅内的晚期肿瘤,各种手术入路创伤巨大且复发率高,相关护理难度大,护理过程复杂.我科在开展了300多例经颅眶入路治疗前中颅底肿瘤的基础上,回顾分析其中16例侵犯前中颅窝的鼻咽纤维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鞍旁脑膜瘤(parasellar meningiomas)是指肿瘤基底位于鞍旁的脑膜瘤,包括起源于前床突、蝶骨嵴内侧或海绵窦的脑膜瘤~([1])。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视力视野障碍、精神障碍、内分泌功能障碍等。鞍旁脑膜瘤往往挤压、环绕甚至粘连颅底动脉,与眶上裂、视神经、动眼神经、海绵窦等关系密切。其位置深,瘤体血液供应异常丰富,术后并发颅内血肿、神经功能损伤、脑脊  相似文献   

7.
颅颌面联合手术是经颅内和颌面部途径摘除原发于颅底骨上面、本身或颅底骨下面相关部位,向上或向下累及颅内或同时累及眼眶、鼻窦、鼻腔、颞下窝或咽旁间隙等区域肿瘤的一种手术方法[1].近年来随着颅面外科的发展,采用切除颌面部肿瘤和颅底肿瘤的颅面联合手术为治疗上颌窦恶性肿瘤术后复发肿瘤侵犯前颅底的重要手术方法之一.2007年7月至2010年8月,我院成功施行10例颅面联合径路侵及上颌窦和前颅底的颌面肿瘤手术,笔者将手术护理配合要点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眶颧额颞下入路切除鞍旁、鞍上脑膜瘤1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神经放射学的发展,颅底肿瘤的定位诊断更加精确[1].对于累及中颅窝底、海绵窦的鞍旁脑膜瘤和累及眶、视神经管的鞍上脑膜瘤,由于其位置深,解剖关系复杂,侵蚀颅底并向颅底外生长等,传统手术入路切除肿瘤多因显露病灶不佳,脑牵拉严重及不便于清除被侵犯之颅底而受限制.近3年来,作者采用经眶颧额颞下联合入路对鞍旁脑膜瘤、部分鞍上脑膜瘤行手术治疗,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视神经管HRCT扫描基线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视神经管位于眼眶的底端和眶下裂的内下侧,始发于视神经孔,向后、向上并向内至中颅窝。该管大部为蝶骨小翼的根部构成,其内侧为蝶窦和后组筛窦,中间由一层很薄的骨板相隔。因此视神经管壁极易因冲击而受到损伤。视神经管在眶内部分为垂直卵圆形,中部为圆形,颅内开口部分为扁圆形,长约5-7mm,直径4.9-5.3mm。儿童的视神经管与成人的相比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0.
颅鼻眶沟通瘤经额眶筛入路手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华  李瑾  陈玉芝 《护理学报》2006,13(11):46-47
颅鼻眶沟通瘤是累及颅底、眼眶、鼻腔、鼻窦等区域的肿瘤,颅底解剖结构复杂,位置深在,血管神经较多,手术技术难度大,总结了15例颅鼻眶沟通瘤采用经额眶筛入路手术患者的护理。术前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营养支持,可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术后加强病情监护,呼吸道管理,做好眼睛、皮肤、口腔护理,积极进行并发症的预防、观察和护理干预,促进了患者康复,提高了手术成功率。15例患者分别于术后8~26 d治愈出院,无护理并发症发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经CT检查并为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肿瘤和瘤样病变27例,结果显示血管瘤、瘤样病变、视神经胶质瘤与粘液囊肿CT检查有其特征性表现。对于眶内恶性肿瘤,诊断易于确定,但明确定性则较困难  相似文献   

12.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常侵犯眼眶及颅底,要想完整切除肿瘤,必须同时处理眶内及颅底的病变。鼻腔、鼻窦肿瘤累及眶内和前颅底时由于病变范围广,单纯采用经面或者经颅径路很难彻底切除肿瘤,易导致肿瘤残留和复发。因此,常需要采用颅面联合径路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3.
颅眶沟通性神经鞘瘤切除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眶沟通性神经鞘瘤是指神经鞘瘤从眼眶长入颅内 ,与颅内相沟通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良性肿瘤 ,临床上较少见。治疗上需要眼科和神经外科联合在全麻下行开颅、开眶手术 ,手术前后的护理工作比较特殊和复杂 ,国内这方面的报道尚少。自 1997年以来 ,我科共收治 4例颅眶沟通性神经鞘瘤患者 ,经手术切除 ,疗效满意。本组 4例病人术后视力均无下降 ,眼球运动不受限 ,无上睑下垂 ,未见颅脑损伤并发症 ,眼球突出度基本恢复正常。现将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术前护理1.1 首先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 ,及时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使其树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内镜下经鼻入路至视神经和眼眶的相关解剖,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用30具骨性颅底标本,测量相关的解剖数据。选5具成人灌注尸头,采用两种内镜经鼻入路显露视神经和眼眶。结果采用经鼻中隔旁入路,可显露双侧视神经;采用经中鼻道入路,可显露同侧视神经和部分眶内结构。结论经鼻入路的内镜手术是治疗视神经和眶内病变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鼻内窥镜行颅底、眼眶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采用经鼻内窥镜完成的垂体瘤切除术、鼻腔泪囊开放术、视神经管减压术、侵入中颅窝巨大囊肿切除、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共14例。结果: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未发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随访未见复发.结论;紧靠颅底的颅内占位性病变及眼眶内病变经鼻内窥镜手术的可能性,但须严格掌握适应症,术者必须具备熟练的解剖学知识、手术技巧和经验,并配备先进的手术设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眶区手术临床应用解剖,提高颅眶区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总结采用前外侧硬脑膜外入路治疗的18例颅眶沟通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采用眶额或眶额翼点入路,眶板切除至眶上裂,咬除蝶骨嵴,打开眶上裂,切开颞极硬脑膜索带,结合圆孔处分离硬脑膜夹层,显露海绵窦前上外侧壁,于外直肌和上直肌起点之间切开Zinn腱环,依肿瘤大小、生长方向依次向前切开眶骨膜壁,显露肿瘤。结果:18例颅眶区肿瘤中,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4例,全切除率为77.8%。眼球突出恢复正常或好转8例(8/10),眼球疼痛全部得到缓解。结论:颅眶沟通瘤采用前外侧硬脑膜外入路,肿瘤显露范围充分,可同时处理眶内肿瘤和颅内肿瘤,眶上裂的显微解剖有利于在处理切开总腱环时保护颅神经。  相似文献   

17.
王付英  侯超  马新爱 《家庭护士》2009,7(16):1500-1501
炎性假瘤是原发于眼眶组织的非特异性增殖性炎症,因其临床症状类似肿瘤,组织学表现属于特发性炎症,故名炎性假瘤,又称眶炎症综合征.可累及眶内各种软组织,但主要发生于某一特定部位,如眼外肌、泪腺、巩膜球筋膜、视神经鞘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炎性假瘤是一种免疫反应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眼眶痛、眼球运动障碍、复视眼球突出,眼睑和结膜肿胀、充血.目前常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眼局部点滴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手术切除[1].我科2008年1月收治1例左眼眶肿瘤3次复发病人,在全身、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完善各项检查后行眶内容物切除术,经精心护理,康复出院,随访半年无复发.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眶区沟通瘤超声和CT的对比研究河南省人民医院(450003)B超室王存丰马桂英李桂枝放射科刘秋明曹会存孙晓平眼眶为一骨性腔隙,眶壁由七块不同形状骨骼构成,周围结构与其内容物仅有薄层骨板相隔,且有孔裂及视神经管等多条出入通路〔1〕。无论眶内或眶外组织一...  相似文献   

19.
随着神经放射学的发展 ,颅底肿瘤的定位诊断更加精确[1] 。对于累及中颅窝底、海绵窦的鞍旁脑膜瘤和累及眶、视神经管的鞍上脑膜瘤 ,由于其位置深 ,解剖关系复杂 ,侵蚀颅底并向颅底外生长等 ,传统手术入路切除肿瘤多因显露病灶不佳 ,脑牵拉严重及不便于清除被侵犯之颅底而受限制。近 3年来 ,作者采用经眶颧额颞下联合入路对鞍旁脑膜瘤、部分鞍上脑膜瘤行手术治疗 ,结果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4例 ,女 7例。平均年龄为4 0 .6 (13~ 5 8)岁。 10例肿瘤位于鞍旁 ,其中 4例位于内侧蝶骨嵴 ,2例位于外侧蝶骨嵴 ,3例位于全蝶骨 ,…  相似文献   

20.
经颅开眶术适用于切除眶间肿瘤及沿视神经向颅内蔓延的肿瘤.该术式由神经外科医生和眼科医生共同完成~([1]).颗粒细胞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肿瘤.多发生于头颈部,以口腔、舌、唇最多,发生于眼眶者很少,均为个例报告,一般为单眼发病,女性多发,发病年龄3~72岁~([2]).临床中经颅开眶眼眶颗粒细胞瘤切除术患者少见,我科于2008年12月26日收治1例全身多发颗粒细胞瘤患者,笔者将护理体会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