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陕、甘、宁、青地区医院环境卫生学情况,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方法对2006~2008年10所中心以上医院环境卫生学进行监测。结果3年共监测医院环境标本4118份,合格3530份,合格率85.7%;医院Ⅰ、Ⅱ、Ⅲ类环境环境卫生学总的合格率分别为95.2%、86.6%、85.2%;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总的合格率分别为79.8%、90.6%、85.8%;医师和护士手的监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院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遵循消毒技术规范,做好医院环境卫生学的消毒监测工作,减少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2.
耿庆玲  邹艳艳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5):2780-2781
目的 探讨医院重点科室环境卫生与医院感染关联性.方法 对2010~2011年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及同期院内感染发生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院内感染发生率为3.1%,总计采510份标本,其中有60份不合格,合格率为89.2%,院感染发病率与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相关系数绝对值为0.05.结论 医院环境污染程度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动态监测方法在医院感染监测中的效果,为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提供更真实的监测手段.方法 对医院的环境、医务人员手及物体表面等进行动态采样和消毒后常规采样观察比较.结果 共监测样品375份,分别进行动态环境下检测和消毒后常规检测,前者采样合格214份,合格率为57.1%;后者采样合格363份,合格率96.8%;其中动态监测空气、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平均合格率分别为52.0%、54.8%、58.6%;常规方法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8.0%、96.8%、96.6%;对比结果经x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态环境下细菌检出率为42.9%,其中以非发酵菌最多,占51.6%;其次为肠杆菌属和革兰阳性球菌,占29.2%和19.3%.结论 加强动态环境下检测,更能真实反映医院日常消毒工作质量,对控制医院感染意义更大,同时能及时掌握医院感染细菌分布情况,对指导临床用药、预防医院感染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综合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医院近9年来环境卫生学常规监测结果及采取的相应的措施.方法 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及科室兼职监控护士按常规对环境卫生学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针对不同季节气候及空调环境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特别强调空调滤网的清洁及消毒,对4000份监测结果设对照组(采取措施前)和试验组(采取措施后),每年同一时期比较.结果 环境卫生学的监测结果出现不合格率及细菌数、感染率偏高月份以3~10月份为甚,对照组监测不合格率为1.5%,试验组监测不合格率为0.7%;2000-2008年医院感染发病率占前3位的月份分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格率及感染率的发生与季节分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环境卫生学常规监测的合格率及感染率的高低与季节性气候变化及空调环境下因素有密切关系,加强对相应因素进行清洁、消毒、重视通风、干燥的强化措施对控制医院感染起到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改建后一起由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败血症感染暴发流行的原因,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6年6月24日-7月15日医院新生儿病房白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败血症患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医务人员手、病室环境及物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 7例败血症患儿中4例给予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2例脐静脉置管,4例经外周静脉置管(PICC);7例双份血培养均为白假丝酵母菌,且药敏谱相同;环境卫生学采样,包括空气、工作人员手、物表等进行检测,合格率为54.55%,采取防控措施后再次采样检测,合格率为92.50%;2016年7月15日以后未再出现白假丝酵母菌败血症患儿,此次暴发事件得到有效的控制。结论此次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考虑新生儿病房改建后,消毒灭菌的呼吸机管路存放不当,通过医务人员置管操作传播;新生儿病房应加强呼吸机管路的管理,预防医院感染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医院工作状态下环境卫生学监测情况以及与护理行为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不同状态下的环境卫生学监测资料。结果空气在静态下(紫外线灯消毒后无人状态)采样合格率98.64%,动态下(治疗操作中)采样合格率75.10%;物体表面在清洁或消毒物体表面后采样合格率96.10%,治疗操作中随机采样合格率84.15%;护理人员手在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后采样合格率93.04%,治疗操作中随机采样合格率79.67%;不同状态下环境卫生学监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医院感染隐患,规范护理行为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探索存在问题,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安全。方法按《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等标准进行监测。结果 2018年全省23个疾控中心开展医疗机构消毒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共63家次,监测样品1 884份,合格1 827份,总合格率97.0%;除污水合格率仅76.3%外,其他指标例如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内镜、使用中消毒剂和灭菌器等合格率均处于较高水平。结论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和消毒质量监测,有效防控医院感染,加强医疗机构污水排放监测,达到合格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NICU)医院感染管理模式,提高NICU医院感染的管理质量,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方法 运用PDCA循环法收集资料、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组织督促措施实施、检查和持续改进. 结果 实施PDCA循环法后,我院NICU医院感染管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符合<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学>中新生儿的医院感染管理标准要求,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结果,符合<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标准要求. 结论 应用PDCA循环法于NICU医院感染管理中,可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避免发生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发病率、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为更好预防控制NICU医院感染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的要求,对医院2011年1-12月入住NICU>48 h的患儿进行目标性监测,由专职人员填写统一调查表.结果 1145例患儿中132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11.5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61.87%,侵入性操作以机械通气使用率较高,呼吸机使用总天数为1262 d,使用率为10.30%,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50.71%;不同体重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97,P<0.01),出生体重≤1000 g,医院感染率为45.45%,>2500 g患儿医院感染率为6.69%.结论 出生体重低、胎龄小、使用呼吸机,是NICU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应重点关注;同时开展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也可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环境细菌学状况,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 分别对NICU消毒前后的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以及消毒液进行采样检测,并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系统对细菌菌种进行鉴定.结果 消毒前合格率室内空气为62.4%、物体表面为51.0%、医护人员手为46.9%、消毒液为100.0%,检测到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酿脓链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等;消毒后合格率室内空气为87.2%、物体表面为90.2%、医护人员手为84.4%,检测到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酿脓链球菌等条件致病菌;消毒前、后质量监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疗机构应加强NICU的消毒质量监测,及时发现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降低患者介入手术后感染率,提高介入手术室医疗及护理管理质量.方法 由专人负责每月定期对介入科手术区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空气及使用的消毒液进行细菌学监测.结果 2006-2010年共检测标本240份,其中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及使用的消毒液合格率均为100.0%,空气合格率98.3%,总合格率为99.6%.结论 介入科手术治疗室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对介入手术室工作环境定期进行监测,按标准要求落实各项工作责任,是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加强血液净化室医院感染的监测与管理,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建立健全血液净化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与操作规范,强化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意识,每月定期对血液净化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消毒物品、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总数及内毒素等指标进行监测分析.结果 5年共检测标本1799份,总合格率为95.4%;其中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消毒液、消毒物品、透析用水细菌、内毒素合格率均为100.0%,空气合格率为97.2%、医务人员手为93.8%、透析液细菌为94.2%、内毒素监测为94.5%,通过规范化管理,医院感染率始终控制在较低水平.结论 血液净化室定期进行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医院感染控制必须通过有效措施,以科学监测为依据,以感染管理为手段.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 hand hygiene program on compliance with hand hygiene and the rat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DESIGN: Open trial. SETTING: A level-III NICU in a teaching hospital. PARTICIPANTS: Nurses, physicians, and other healthcare workers in the NICU. INTERVENTIONS: A multimodal campaign for hand hygiene promotion was conducted beginning in September 1998. This program consisted of formal lectures, written instructions and posted reminders regarding hand hygiene and proper handwashing techniques, covert observation, financial incentives, and regular group feedback on compliance. Surveillance of handwashing compliance and nosocomial infections before and during the program was analyzed. RESULTS: Overall compliance with hand hygiene improved from 43% at baseline to 80% during the promotion program. The rat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decreased from 15.13 to 10.69 per 1,000 patient-days (P = .003) with improved handwashing compliance. In particula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decreased from 3.35 to 1.06 per 1,000 patient-days during the handwashing campaign (P = .002). Furtherm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osocomial infection of the respiratory tract and handwashing compliance also reach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r = -0.385; P = .014). CONCLUSIONS: Improved compliance with handwashing wa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overall rat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and respiratory infections in particular. Washing hands is a simple, economical,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preventing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the NICU.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为更好预防控制NICU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医院2010年2-12月入住NICU>48 h的患儿进行目标性监测,填写统一调查表。结果 218例患儿中21例(9.6%)发生医院感染,共计23例次,例次感染率10.6%;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多占34.8%;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产妇重度先兆子痫、出生体重≤1500 g、胎龄≤30周、使用呼吸机、脐静脉插管、PICC插管和经鼻口腔吸痰(P<0.05);医院感染率分别随出生体重、胎龄和Apgar 1 min分值的增加而下降(P<0.05)。结论对产妇重度先兆子痫、出生体重低、胎龄小的患儿应重点关注,并慎用侵入性操作,可减少NICU医院感染的发生,同时开展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也可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特点,为其感染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48 h的患儿开展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同时采取插管相关感染的一系列综合(Bundle)预防控制措施,对监测结果及插管相关性感染进行分析.结果 在监测的498例重症新生儿7629个住院日中,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0,90%,患儿日感染率为7.08‰;血管插管和呼吸机使用率分别为23.69%和18.06%,未发生血管插管相关性感染,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儿日发生率为2.9%;感染率与出生体重密切相关;常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胃肠道,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结论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患儿出生体重密切相关,采取控制措施可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和病原菌谱及耐药性,为医院感染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9月-2011年9月某医院NICU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按规范采集相应的血、尿、便、痰、分泌物等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结果 224例住院患者中有65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9.02%,感染部位中下呼吸道占90.24%;检出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5.46%,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球菌占17.79%,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占6.75%;铜绿假单胞菌虽然对多数抗菌药物具有很强的耐药性,但对左氧氟沙星敏感,而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多种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加强NICU患者的呼吸道和病房工作人员手卫生管理及避免抗菌药物滥用,是预防N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门诊检验采血人员手卫生状况,加强洗手环节的管理,提高检验采血人员对手卫生的依从性.方法 对采血操作前、后的检验人员的手进行采样检测.结果 整改前对门诊检验采血人员于进行采样检测共80份,其中有41份检出细菌,23份样本细菌数超标,手卫生合格率为43.8%;共检出细菌62株,其中致病菌8株;检验采血人员手卫生状况差与手卫生知识认识不到位、洗手设施不完善、监督不力相关,实施干预措施后,检验采血人员手卫生合格率提高到79.7%,洗手依从性明显提高.结论 通过加强门诊检验人员手卫生监管,能有效提高门诊检验采血人员手卫生的合格率和洗手依从性,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全面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有效开展目标性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床旁调查与在架病历调查相结合,填写“床旁调查表”及“医院感染个案调查表”,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次调查应查658例,实查653例,实查率为99.24%;发生感染12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1.84%;感染居前3位的科室为甲乳二区、NICU、儿内科,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0.4%.结论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能为目标性监测提供基线调查依据及重点监测的方向,使下一步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