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常规泵进行串联、改造,研制出了井下掺液抽稠油泵。对泵结构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阐述了泵的工作原理,并对泵的工作参数进行了分析。该泵是通过从油管掺入液、从油套环空产出液,在上冲程时吸入产出液,在下冲程时举升混合液,从而实现了在柱塞下方掺液,避免了出现砂磨柱塞的现象,减少了稠油对柱塞运动的阻力,克服了泵上掺液不能降低进泵原油一粘度的缺点,解决了在井筒降粘和稠油抽汲中存在的问题。该泵使用了连动式凡尔与弹簧,保证了底阀与顶阀打开与关闭的同步性,能够达到吸入产出液、加入掺入液以及举升混合液同时进行的目的。该泵的设计原理可行,工艺容易实现,是一种理想的新型抽稠油泵。  相似文献   

2.
根据传热学和能量平衡原理,考虑环空产出液与油管掺入液及地层之间的双重热传导作用,同时考虑了由流体相变导致的焦耳-汤姆森效应,建立了稠油泵井筒流体温度分布数学模型,并研究了温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编制了计算程序,该程序能用于计算任意生产时间及井筒深度下掺入液及产出液的温度,计算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生产时间及焦耳-汤姆森效应对井筒温度分布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油管掺液稠油泵井筒流体温度分布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传热学和能量平衡原理 ,考虑环空产出液与油管掺入液及地层之间的双重热传导作用 ,同时考虑了由流体相变导致的焦耳汤姆森效应 ,建立了稠油泵井筒流体温度分布数学模型 ,并研究了温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编制了计算程序 ,该程序能用于计算任意生产时间及井筒深度下掺入液及产出液的温度。计算结果表明 ,在一定条件下 ,生产时间及焦耳汤姆森效应对井筒温度分布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单面抽钉组件的结构,分析了单面抽钉的工件原理,各组件结构及材料特性对单面抽钉变形的影响,提出了消除实际铆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对细颗粒含量较高的高液限粉土进行室内掺砂改良试验,以塑性指数、CBR值、含水率、最大干密度作为控制指标,通过不同比例的掺砂量试验,以压实度、CBR值和压缩系数为衡量指标,分析不同掺砂量土样控制指标的变化特点,研究其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找出经济合理的掺砂比。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赵各庄矿建立井下瓦斯抽放泵站系统的必要性及主要构成,总结了日常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有效地控制瓦斯灾害,保障安全生产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掺稀降黏是实现稠油、超稠油开采的重要井筒降黏工艺。基于对塔河油田稠油掺稀降黏工艺的研究和文献调研,综述了稀稠油配伍性、掺稀比、掺稀温度、掺稀深度等工艺条件对稠油的降黏效果的影响,对掺稀降黏工艺下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深入认识掺稀降黏工艺,为保障现场生产和提升开采效益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井下自动联网装置气动控制系统及井下自动联网装置电气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9.
空心杆掺稀油深层稠油举升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稠油粘温关系和深井举升工艺进行了研究,结合实验室掺稀油降粘效果研究结果,对空心杆泵上和泵下掺稀油举升工艺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及现场生产表明,空心杆掺稀油举升工艺能有效地改善井筒流体流动条件,保证油井以一定的产量进行稳定生产。空心杆泵下掺稀油能改善泵吸入口处原油的流动性,但对泵的实际排量有影响,且影响生产压差。空心杆泵上掺稀油没有解决原油进泵阻力大的问题,因此在泵吸入口处原油应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0.
使用自主研制的稠油井筒掺稀降黏评价装置对春光油田稠油进行了掺稀降黏室内实验,研究了温度场对掺稀效果的影响,同时对掺稀位置及掺稀比进行了优化。通过设定4个恒温水浴温度分别为90℃、70℃、50℃及40℃来近似模拟井筒不同位置处的温度,开展了不同条件下的掺稀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70℃井段,稠油降黏率为41%~69%;泵下掺稀降黏效果最好,出口处(40℃)原油降黏率达到86%。在模拟日产量为6 t的实验过程中,对5种不同掺稀比的掺稀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掺稀比在18%~22%时,原油黏度可以满足井筒安全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塔河油田深层稠油掺稀降黏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塔河油田超深层稠油储层地质特点和稠油性质,进行了稠油掺稀降黏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室内实验分析了塔河油田稠油黏度的影响因素(稠油特性、温度、压力、含水、流动状态、溶解气、矿化度).讨论了塔河油田稠油掺稀降黏的原理及降黏规律,并采用2口井的稀油对3口井的稠油进行定温条件下不同掺稀比例的稠油降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掺稀比例和稠、稀油黏度差等因素都会影响降黏的效果.当稠油与稀油以体积比1:1混合后,稠油黏度下降幅度较大,降黏率一般大于95%.现场试验表明,各种掺稀降黏工艺管柱及工艺均能适用于塔河油田不同开采方式、不同含水情况下油井的正常生产,工艺的普适性较好.塔河油田深层稠油油藏掺稀降黏效果明显,投入产出比为1:7.  相似文献   

12.
给出了多元有机混合液体的非线性声参量所满足的混合定则 ,在组成混合液体非线性声参量、摩尔分数、内表面积、自由程参量已知的情况下 ,可以计算出混合液体的非线性声参量。实验测量结果与混合定则给出的理论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蒸汽喷射泵举升稠油参数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气液两相流理论与传热学原理,建立了蒸汽喷射泵采油井井筒和油套环空中流体流动及传热耦合模型,以渐缩式喷嘴中蒸汽流动规律为基础,建立了以湿饱和蒸汽为动力液的喷射泵举升特性方程,应用节点分析方法,以井下喷射泵出口为求解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蒸汽喷射泵采油工艺参数设计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喷嘴喉管面积比相同时,引射系数增大,泵排出口压力降低;引射系数相同,减小面积比,泵排出口压力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前海上油田主要以电潜泵为主要的机采手段,但是在稠油油田,电潜泵存在着泵效低的问题,并且对于超稠油电潜泵无法使用。但是目前电潜螺杆泵在海上的应用,主要受限制于排量低的制约,仅能在产量较低的井中应用;并且在海上实际使用的电潜螺杆泵中,实际使用寿命均较短,不能满足海上油田大排量、长寿命的要求。探讨了对电潜螺杆泵泵型、联轴器、减速器等主要部件进行改进,开发出了排量达到200 m~3/d,实际使用寿命超过一年的电潜螺杆泵,并在海上油田成功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用分布参数电路模型对稠油油井中频加热功率沿井深的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油井井筒加热过程中热功率随井深按非线性规律变化,越靠近井口发热功率越大.这正好弥补了稠油提升过程中温度的下降,从而提高了加热效率、降低加热成本,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稠油的胶体结构性质.沥青质胶束在体系各种力作用下通过自缔合作用,可形成不同层次的超分子结构,使稠油成为一种多分散的胶体体系.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稠油内部胶团结构的形态,分析了胶质-沥青质的存在状态.利用RS75旋转黏度计测试并分析了稠油的黏温特性及流变特性.结果表明:黏温曲线在测量区间内(20~80℃)较好地符合Arrhenius方程,低温下的活化能高于高温下的活化能;在较低温度下,稠油黏度具有剪切稀释性,并且随压力增大而增大,这是低温下胶质、沥青质结构增强及少量蜡晶析出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重油乳化及其催化裂化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重油乳化成W/O乳液,作为催化裂化原料油,在二次雾化和分子解聚作用下,可显著改善原料油雾化状况,降低结焦,提高轻油收率;研究了乳化剂的单剂筛选和复配;对乳化油、普通重油的催化裂化反应行为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Span(S-1)具有较好的乳化性能,乳化剂的复配能增加乳化原料油的稳定性;与普通重油相比,乳化重油催化裂化反应温度可低10℃,轻油收率提高了1.2~5.6个百分点,而焦炭产率则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