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Ⅱ型糖尿病(2—DM)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采用临床对比方法对60例老年2—DM并发AMI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同期收治的老年非糖尿病(NDM)并发AMI62例作对照。结果:2—DM患者无痛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的发生率显著高于NDM组,分别为41.67%与16.13%,56.67%与29.03%,36.67%与9.68%(P<0.01);病死率DM组(20%)明显高于NDM组(6.45%)(P<0.05)。主要死亡原因为:泵衰竭、心跳骤停、多脏器衰竭。结论:老年2—DM并发AMI症状不典型,病情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认识其特点有助于本病的处理。  相似文献   

2.
蒋羽萍 《现代保健》2011,(7):108-110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合并急件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46例DM合并AMI(DM组)患者与96例非DM的AMI(NDM组)患者均在发病6h内静脉内给予尿激酶150万U溶栓并配合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针对不同的环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溶栓疗效发近期预后。结果DM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58.7%,但其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和心功能明显低于NDM组(P〈0.05);而轻度出血不良反成发生率和30d后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DM组明显高于NDM组(P〈0.05)。结论糖尿病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复杂多变,严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病情的观察和有效的护理时溶栓治疗的成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解削、病变特点。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7年4月住院治疗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患者(泵衰竭组)28例和不合并泵衰竭患者(对照组)60例,对其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泵衰竭组平均年龄高于对照组(P〈0.05),经典冠心病危险因素≥2个者多于对照组(P〈0.05),稳定型心绞痛病史、梗死后心绞痛、合并后壁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MB峰值高于对照组(P〈0.05),快速心律失常、胸前导联ST段压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和院内病死率高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超优势分布、合并前降支狭窄〉75%病变、右向左侧支循环建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有一定的易患因素和临床特征,早期成功恢复心肌再灌注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h内静脉溶栓近期疗效的差异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心内科收治的符合静脉溶栓适臆证,无禁忌证的AMI患者共98例。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76例,女性组22例。两组均于3h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结果(1)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男性年龄较女性提前(P〈0.05);(2)两组住院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3)男性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大于女性(P〉0.05);(4)AMI易患因素中,高血压因素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高血脂及糖尿病高于男性(P〈0.05);男性吸烟史显著高于女性(P〈0.01);(5)女性组并发心力衰竭及房室传导阻滞明显高于男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h内静脉溶栓近期疗效,女性不如男性。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对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4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心肌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和无心绞痛2组,观察其心肌梗死范围、心肌酶峰值、严重心律失常、Kollip Ⅱ级以上泵衰竭、左室射血分数(LVEF)、梗死后心绞痛和病死率。结果:心绞痛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和LVEF高于无心绞痛组,而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峰值、Kollip Ⅱ级以上泵衰竭、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均明显低于无心绞痛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的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王颂  董海玮  吕军  金玉梅 《中国保健》2009,(18):734-734
目的:观察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应用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防治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将87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溶栓前开始使用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两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短阵室速15.8%、频发室旱13.1%、室颤5.2%发生率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8.8%、32.7%、24.5%(P〈0.05);而心房纤颤、室上速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MI早期应用门冬氨酸钾镁可以降低室性心律失常,从而降低AMI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转复窦性心律后无症状者新发血栓的发生率及华法林对其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42例房颤转复窦律后的无症状患者,分析住院转复房颤期间(第1次)及转复后随访(第2次)的临床资料及经食道心脏超声(TEE)结果,观察新发血栓的情况;比较服用华法林及未服用组新发血栓的发生率。结果(1)第1次TEE85例患者均未发现心腔内血栓形成,第2次TEE发现新发血栓18例(21.2%),其中8例有无症状房颤发作;(2)房颤转复窦律后的无症状患者中60.5%(55/85)并发糖尿病;新发血栓的患者中72.2%(13/18)并发糖尿病;(3)华法林组和非华法林组之间的新发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12.8%和31.6%,差异显著(P〈0.05)。结论(1)房颤患者转复窦律后无症状患者新发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其可能主要由无症状房颤所致;(2)房颤患者转复窦律后无症状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比例较高;(3)华法林可降低房颤患者转复窦律后无症状患者新发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直接PCI治疗的AMI患者106例,将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或者无糖尿病病史但入院时第1次随机血糖≥7.8mmol/L者列为高血糖组(49例),其余患者列为正常血糖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梗死相关动脉(IRA)的TIMI血流分级、术前及术后各导联ST段抬高的平均值、术后ST段回落程度及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高血糖组发病到就诊的时间长(P〈0.05),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正常血糖组高(P〈0.05);两组PCI术后60min各导联ST段抬高平均值及术后ST段回落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多支血管病变、弥漫性病变比例较正常血糖组高(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 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或入院后随机血糖升高的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后的心肌灌注较差,进而影响心功能,增加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接受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AMI患者共454例,其中合并RBBB者43例(RBBB组),其余411例为非RBBB组。观察两组梗死相关动脉。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值,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临床特点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差异。结果RBBB发生率为9.47%。RBBB组梗死相关动脉多为前降支近端。与非RBB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BBB组CK、CK-MB峰值明显高于非RBBB组,P〈O.05;RBBB组Killip分级明显高于非RBBB组,P〈0.05;RBBB组LVEF明显低于非RBBB组,P〈0.05;RBBB组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及院内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RBBB组(P〈0.05);RBBB组中女性、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RBBB组。结论AMI患者出现RBBB多提示为前降支近端闭塞。女性、糖尿病、前壁及多壁心肌梗死与RBBB的发生可能有相关性。此类患者梗死范围大,病情重。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院内病死率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的关系,评价BNP对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和左心室重构的预测价值。方法测定91例AMI患者(心肌梗死组)和90例对照组血浆BNP水平,比较不同梗死范围、病变冠脉支数及Gensini积分患者间的差异。结果AMI组较对照组BNP和LVEDd明显增高,LVEF明显降低(P〈0.01)。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较下、后壁心肌梗死患者BNP、LVEDd均明显增高(P〈0.05),LVEF明显降低(P〈0.05)。BNP与LVEF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AMI患者血浆BNP明显增高,尤以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者为甚。BNP能反映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和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糖升高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AMI患者223例,根据人院第一次随机血糖分为3组,A组〈7.8mmol/L.B组7.8~11.0mmol/L,C组≥11.0mmol/L。A组为血糖正常组,B、C组为血糖升高组。结果入院随机血糖高的患者,平均年龄较大,A组与B组、C组年龄相比[(68.8±7.5)岁比(71.6±7.3)岁、(74.3±7.1)岁,P〈0.05]。C组与A组相比血甘油三酯[(1.57±0.83)mmol/L比(1.31±0.63)mmol/L,P〈0.05],尿酸[(360.2±172.3)μmol/L比(273±8613)μmol/L,P〈0.05],肌酐[(125.2±90.5)μmol/L比(85.7±23.6)μmol/L,P〈0.05]浓度较高。与A组比较,B、C组复合壁心肌梗死多见(38.9%比59.7%、66.7%,P〈0.05)。C组与A组相比左室射血分数(43.5±6.37)%比(58.5±8.36)%,P〈0.05)较低。与A组比较,B、C组患者溶栓再通率低(54.8%比40.6%、28.6%,P〈0.05),冠脉造影提示支血管病变多见(51.6%比73.7%、69.2%,P〈0.05);C组比A组并发心力衰竭多见(35.4%比15.9%,P〈0.05),住院病死率(20.8%比4.5%,P〈0.05)增加。结论老年AMI患者入院随机血糖升高,提示病情重、梗死面积大、并发症多、预后差及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2.
王学军  王虎 《现代保健》2012,(18):82-83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血管病变的情况,尤其是糖尿病与颈动脉血管内膜厚度、血管斑块的关系。方法:对糖尿病组(17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对照组(10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显示颈动脉血管壁回声不均匀,可有多支血管斑块形成及不同程度的狭窄,糖尿病组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为85.29%,非糖尿病组动脉斑块发生率为23.00%。糖尿病组动脉内膜增厚的发生率为85.88%,非糖尿病组动脉内膜增厚发生率为11.00%。糖尿病组的颈动脉血管斑块及内膜中层厚度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尤其是其对颈动脉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及血管直径的变化的检查对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老年胃镜检查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我院48例老年胃镜检查患者。按照分层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26),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n=22),加行心理护理。对比两组焦虑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为(40.41±8.0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8.59±8.92)分(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64%,显著低于对照组53.85%(P〈0.05)。结论: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减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康复活动对病情的影响。方法对无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住院24小时后,有并发症的AMI病人在病情稳定后进行二周早期康复治疗。康复活动以步行为主。结果程序结束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50%者康复组52例(67%),对照组28例(37%),两组差异显著(P〈0.05);康复组室性心律失常、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率和平均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康复组出院时达到生活自理76例(97%),对照组24例(31%),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无并发症及有并发症但已控制的AMI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老年人非风湿性心房颤动(NRAF)的临床特点和NRAF伴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NRAF老年患者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头颅CT或磁共振等检查及临床资料。结果卒中组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非卒中组(69.39%VS52.36%,P〈0.05);卒中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非卒中组(22.45%VS10.47%,P〈0.05);持续性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率高于阵发性房颤者(24.82%VS14.14%,P〈0.05);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者卒中的发生率高于无斑块者(26.26%VS10.53%,P〈0.05);在119例轻度左房增大(内径31-40mm)患者中,二尖瓣返流(MR)者卒中发生率显著低于无MR者(4.76%VS26.53%.P〈0.05)。结论老年人NRAF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持续性房颤,轻度左房增大伴MR的NR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序贯疗法对老年糖尿病并发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CAP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34例/组,肺炎严重程度评分(PSI)Ⅱ—Ⅲ级,实验组采用左氧氟沙星序贯疗法,对照组采用头孢呋辛钠合并阿奇霉素。行病原学分析,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共分离出致病菌35株,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支原体在两组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它致病菌株(P〈0.05)。治疗组的有效率(痊愈+显效)为85.3%,对照组为82.4%,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在治疗老年糖尿病CAP肥PSIⅡ、Ⅲ级患者临床疗效与头孢呋辛钠联合阿齐霉素疗效相仿,不良反应少,适合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静脉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65例60岁以上的ST段抬高的(AMI)老年患者,31例接受急诊PCI治疗,34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近期效果。结果溶栓组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率为58.8%,急诊PCI组IRA再通率为96.8%;6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溶栓组为40.2%&#177;6.3%,急诊PCI组为53.8%&#177;6.7%,筹异有显著性(P〈0.05);出血并发症、住院期间病死率、再发心绞痛和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溶栓组比率明显高于急诊PCI组(44.1%:9.7,P〈0.05)。溶栓组平均住院天数为8.5d,PCI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8.5d.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更能尽快、及时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左室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2型糖尿病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和空腹血糖阳性率,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探讨HCV感染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8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丙型肝炎组)与14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空腹血糖值,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79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与对照组血清的抗HCV。结果丙型肝炎组2型糖尿病发病率及空腹血糖阳性率分别为13.41%与25.61%,对照组分别为3.42%、8.90%,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分别X^2=5.97,P〈0.05;X^2=15.82,P〈0.005)。年龄〉50岁丙型肝炎患者,其2型糖尿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9.57,P〈0.02);〉40岁丙型肝炎患者空腹血糖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6.45,P〈0.05)。糖尿病组HCV感染率为1.27%,与对照组0.68%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0.19,P〉0.50)。结论在未发生肝硬化情况下,对于年龄〉50岁的人群,HCV感染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营养干预模式对老年糖尿病血糖水平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78例老年糖尿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38),对照组给予传统营养教育,观察组给予连续营养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统计干预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观察组(6.23±1.02)mmol/L、(5.56±1.02)mmol/L、(5.12±0.34)%均低于对照组(6.88±1.25)mmol/L、(7.14±1.05)mmol/L、(5.52±0.38)%,(P〈0.05);干预期间,观察组并发率(5.26%)显著低于对照组(13.15%),(P〈0.05)结论:连续营养干预模式可有效控制老年糖尿病血糖水平,改善并发症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老年胆囊结石伴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结石性胆囊炎伴糖尿病老年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糖尿病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结果: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6.6±3.8天,观察组为10.1±2.6天(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8%(6/38),观察组未发生并发症(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97.4%(37/38),对照组79.0%(30/38)(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明显减少老年胆囊结石伴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促进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