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涛 《医学综述》1998,4(6):285-287
<正>自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shall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i,Hp)以来,有关Hp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迅速,成为消化性疾病研究的热点之一,15年来,国内外在该菌的微生物学、致病因子与致病机制、流行病学动物模型、诊断、治疗及免疫防治等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将有关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1HP感染的流行病学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1分析证实:HP感染与性别、饮食生活习惯、烟酒嗜好、饮水水源等因素无显著关系,但与地域、种族、经济、卫生、文化、疾病有显著差异,有文献报道美国黑人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白种人,在我国自然人群中的HP感染率(成人)均在5%以上,北方高于南方,农村高于城市,医务人员尤其是从事消化内镜工作人员显著高于其它职业人员.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 3年Marshall和Warren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的胃粘膜中分离到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 .pylori,Hp) ,使Hp与某些上胃肠道疾病的关系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 ,成为当今消化病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至今方兴未艾。 199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中心分别宣布 :Hp为胃炎、消化性溃疡的病因 ,也是胃癌的第一类致癌因子。且有充分证据表明 ,Hp还是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MALT)淋巴瘤的主要致病因子。这些崭新的观点为上述疾病的防治策略带来了革命。一、幽门螺杆菌及其…  相似文献   

3.
4.
幽门螺杆菌 (Helicobucterpylori,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弯曲杆菌 ,于 1 983年首先由Marshall等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标本中分离出来 ,1 990年将其归于螺杆菌科。自HP被分离以来 ,有关HP的研究 ,包括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流行病学、致病因子与致病机制、HP感染的诊断与防治等均有很大进展。已证明 ,HP是B型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子[1] ,且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2 ,3] 。本文就其致病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HP的致病因素与致病机制HP的致病因素包括其自身的多种致病物质、…  相似文献   

5.
自从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中成功地分离和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以来 ,对HP及其致病性进行了大量研究。现有资料表明 ,HP为慢性胃炎的致病菌 ,并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瘤等疾病具有密切关系。研究结果还显示 ,局部炎症可有系统损害 ,持续感染能诱发慢性炎症和免疫反应 ,引起感染局部和远位器官的损害。除胃肠疾病与HP相关外 ,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皮肤疾病等与HP感染也有关联 ,并引起广泛的关注。1 HP…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幽门螺杆菌 (Hp)与人类多种疾病有关 ,尤其与以下四种疾病密切相关 :①慢性胃炎 ;②消化性溃疡病 ;③胃癌 ;④MALT淋巴瘤。Hp的致病机制并不很清楚 ,但是现已公认Hp是B型胃炎的重要致病因子 ,慢性胃炎病人有 95%感染Hp ,其在溃疡病的发病机制中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根除Hp可以降低溃疡复发率和改变十二指肠溃疡的自然病史 ,Hp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正式列入第I类致癌因子 ,因此对Hp致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Hp研究中的热门话题。1 Hp的毒力因子胃内低的 pH值 ( <2 )及胃的蠕动推进作用均不利于一般的…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及治疗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o,HP)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病人某些病状与HP感染有关,并通过根赊HP而得到缓解。胃癌(特别是胃腺癌等)与HP感染的相关性更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对其流行病学及治疗近况进行复习。[1][2]1HP感染流行病学概况HP在人群中的感染相当普遍,人群感染率从1%~79%,与性别无关。发展中国家20岁之前就达到较高感染率,而发达国家60岁才达较高水平。在同一社区,低社会阶层的人HP感染率较高。我国普通人群中HP感染率相当高[3]1.1HP感染的传播方式1.1.1动物源性传…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缺铁性贫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最近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多种胃肠外疾病有关 ,如 :心脑血管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皮肤病 ,儿童发育迟滞 ,缺铁性贫血 (irondeficiencyanemia ,IDA)等[1] 。Hp感染在这些疾病中的潜在作用表现为 :局部的胃炎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或诱导免疫反应 ,而后者又可引发远处病变 ;并且根除细菌后可明显改善胃肠外的病理学变化。其中 ,Hp感染和铁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 ,铁代谢动力学和微生物学证据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兴趣。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储存铁 (包括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内 )消耗殆尽 ,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永耿  陈风丽 《青海医药杂志》1999,29(8):64-64,F004
自1983年Waren及Marshal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以来,在过去的15年内有关Hp及Hp与胃肠道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日益扩大与深入。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Hp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及MALT淋巴瘤(mu...  相似文献   

10.
自1983年Warrcn和Warshall从一名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身上分离得到幽门螺杆菌,经10余年的研究有了深入了解。在我国自然人群感染率为40%_60%,最新报道感染率为50-80%,属于高感染区,经口传播。幽门螺杆菌在慢性胃炎中检出率为60%-70%,胃溃疡中为70%-80%,十二指肠溃疡中为90%-100%。致病机理有多种致病因子和多种假说。  相似文献   

11.
自1983年幽I‘--J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n,HP)被分离后的十几年内,已经积累了其在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及其他有关疾病中致病作用的证据。大量的证据表明幽门螺杆菌不仅是在粘膜中繁殖,也是人类最常见的消化道炎症和紊乱的致病菌,但幽门螺杆菌与这些疾病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与其它危险因素之间的联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1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自然史目前认为HP感染一炎症一急性胃炎,由此。11发展成浅表性胃炎或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或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可进一步发展成胃癌,这一模式已被大家所接受。这种感染较稳定,炎…  相似文献   

12.
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感染自1986年首次由Marshall和Warren报道后.是近20年国内外儿科胃肠道病学领域中最大的研究进展之一.已有不少发表论文,众多研究资料表明.HP被广泛认为是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因素.并认为与胃和十二指肠疾病密切相关.因此,是近数年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中研究的热点。HP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自1983年Marshal等首先报道从胃炎、胃溃疡病人胃粘膜分离出来后,近十几年来,人们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业已证明,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Du)的发病起重要...  相似文献   

14.
自1983年幽门螺杆菌(Hp)培养成功后,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及溃疡病的关系得到世界医务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约占慢性胃炎的60%以上,70%的胃溃疡和90%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黏膜活检可发现此菌。目前已公认该菌是慢性胃炎的一个主要的致病因素。探讨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及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是胃、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治疗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黄永琴 《医学综述》2011,17(1):50-53
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人类胃肠疾病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其致病机制非常复杂,既涉及细菌因素,也涉及宿主因素。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HP感染宿主后与胃黏膜上皮接触及定植,机体会产生较复杂的炎性免疫反应。但机体免疫反应并不能有效地清除细菌,且随感染持续而致病。机体胃肠道免疫系统在防御HP感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现就HP感染与胃肠道免疫在黏膜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的免疫反应及调节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治疗近况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李林 《中国全科医学》2001,4(7):566-567
目前 ,根除幽门螺杆菌 (HP)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的主要措施之一。一旦HP被真正根除 ,溃疡便可被治愈的观点 ,已逐渐得到普遍认同。关于根除治疗的适应症世界各地意见较统一的包括[1] :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 ,特别是合并出血者 ;低度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 (MALT)淋巴瘤患者。而胃癌切除术后 ,有严重组织学异常的胃炎患者及有胃癌家族史的胃炎患者亦多主张根除 ,特别在胃癌高发区。但对HP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食管返流病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患者各地区尚未统一意见。国内外现在最常用的HP根除方案是以质子泵抑制…  相似文献   

17.
消化性溃疡 (pepticulcer,PU) ,作为一种古老的疾病 ,对其研究已达 2 0 0多年。近年来 ,关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对消化性溃疡的致病作用已达共识(1 ) 。其致病机制及治疗方面较之以前有很大的区别 ,需加以明确。1 Hp的黏附1 997年广州会议报道 ,十二指肠溃疡 (duodenalul cer,DU)患者中Hp检出率为 73%~ 1 0 0 % ,胃溃疡 (gas triculcer,GU)患者中Hp检出率为 72 %~ 1 0 0 %。这一数字告诉我们Hp与PU的发生密切相关。Hp(2 ) 黏附于胃黏膜后 ,可引起胃上皮细胞一系列病变 :上皮细胞胃绒毛变短、减少或消失 ;细胞表面肿…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致病因子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胡伏莲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3):865-867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下称Hp)致病机理非常复杂 ,Hp致病因子对胃粘膜的损伤及其对人体损伤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Hp的致病机制包括 :Hp的定植、毒素引起的胃粘膜损害、宿主的免疫应答介导的胃粘膜损伤以及Hp感染后胃泌素和生长抑素调节失衡所致的胃酸分泌异常等。参与Hp致病的因子分为定植因子和毒力因子等。其中定植因子是Hp感染的首要条件。Hp本身的动力装置、粘附特性、有毒性作用的酶以及多种毒素既有利于其定植 ,也有助于Hp在高酸环境下存活 ,而Hp最终是否致病 ,有赖于Hp…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长期的HP感染可能是促使胃癌发病的重要原因。尽管HP感染可使宿主血清产生特异性抗体 ,但一般认为它的致病是通过局部作用实现的。HP凭借其毒力因子的作用 ,在胃内定植 ,诱发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 ,损害局部粘膜的防御 /修复机制 ;另一方面HP感染可增加促胃泌素和胃酸的分泌 ,增强了侵袭因素。已经引起重视的致病因素包括细胞毒素、脂溶素、胺类和尿素酶等。HP在体内成螺旋状 ,其中一端有鞭毛 ,为其在粘稠的胃液中运动提供了基础 ,其鞭毛的摆动为胃HP运动提供…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广西百色地区人民医院余贤恩(百色533000)胃癌发病率在全世界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1],居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日本、巴西、哥伦比亚、中国、韩国、智利、芬兰、奥地利等国家是胃癌高发区[2]。中国胃癌病死率在世界上也属于较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