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皮质运动功能及皮质脊髓束的异常,评估皮质脊髓束受损与肌力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08/2005-12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完成。对9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和9例健康志愿者进行磁共振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检查。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符合中国现行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以偏瘫为主,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①磁共振成像应用组块设计,以被动对指运动作为刺激任务,静息状态作为基线任务。设备采用GE1.5T磁共振成像系统,所有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应用SPM2软件处理磁共振成像图像,观察皮质运动功能激活状态。②弥散张量成像采用dTV.Ⅱ软件进行处理,显示各向异性图及彩色各向异性方向图,并重建患者的双侧皮质脊髓束三维纤维图。③应用Brunnstorm标准判断脑卒中患者患手肌力。结果:9例患者和9例健康志愿者的数据值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磁共振成像表现结果:7例脑卒中患者患手运动时,对侧半球的感觉运动皮质可见微弱激活,而在同侧后顶叶皮质见到明显激活。3例患者可见小脑激活状态。2例出现患手运动时,双侧感觉运动皮质激活,且同侧激活区域大于对侧。健手运动时,激活对侧感觉运动皮质及后顶叶皮质及对侧辅助运动区,同侧未见明显激活区。②弥散张量成像表现结果:9例脑梗死患者梗死区各向异性值均较对侧降低,两侧具有显著性意义(t=4.570,P<0.001)。梗死区各向异性值与对侧肌力有明显相关性(rs=0.888,P<0.05)。③皮质脊髓束表现结果:双侧皮质脊髓束重建,健侧解剖形态与正常人大致相吻合,自中央前回下行至内囊并延续至脑桥和延髓,每条连续形态一致性良好。患侧皮质脊髓束因受梗死区不同程度的累及,表现为连续性中断及解剖结构形态一致性的丧失。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患手肌力明显相关(rs=0.888,P<0.05)。结论:①脑卒中患者患手运动时磁共振成像表现与正常人不同,提示存在脑功能代偿与重组。②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肌力相关,可用于判断康复治疗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R-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讨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损伤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29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脑出血组15例,脑梗死组14例,病变部位为内囊基底核区,且累及皮质脊髓束,发病后30—60d采用1.5T核磁共振仪进行弥散张量成像扫描,依次从大脑脚、内囊后肢、放射冠区、初级皮质运动区4个层面,测量病变同侧皮质脊髓束和病变对侧相应脑组织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计算得出FA比值(r FA)及FA不对称性(FAasy),同时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The 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对偏瘫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结果:病灶侧4个层面CST的FA值均较对侧相应脑组织降低。脑出血组:大脑脚、内囊后肢、放射冠区3个层面的FA值、r FA和FAasy均与FMA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且放射冠层面有显著相关性;而初级皮质运动区层面的FA值、r FA和FAasy与FMA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脑梗死组:大脑脚、内囊后肢、放射冠区、初级皮质运动区4个层面的FA值、r FA和FAasy均与FMA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且放射冠层面有显著相关性。结论:DTI可用于评估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损伤及运动功能障碍,以放射冠层面皮质脊髓束的DTI参数最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价值。方法对14例临床确诊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例及14例健康志愿者进行MR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DTI及DTT检查,测量全部受检者胼胝体及脑干的ADC值和FA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TI显示DAI患者除胼胝体膝部外的其他测量区域FA值均明显减低(P<0.01)。ADC值可早期发现DAI的脑部损伤水肿区,但量值随发病时间变化较大;DTT结合弥散张量椭球体图可很好显示感兴趣区白质纤维束,在某种程度上更直观地显示脑白质受损范围。结论DTI联合DTT是目前在活体中诊断与评估弥漫性轴索损伤最敏感、准确的检查方法,并可用于动态观察神经纤维的临床转归过程,提示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弥散峰度成像(DKI)预测皮质脊髓束(CST)周围高级别胶质瘤(HGG)患者肌力下降的价值。方法 纳入21例HGG累及CST走行区及其周围患者,比较患侧及健侧CST DKI定量参数的差异;根据手术前肢体肌力改变情况将患者分为正常组(n=14)及肌力下降组(n=7),比较组间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及CST DKI定量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CST相对定量参数预测患者肌力下降的效能。结果 与健侧比较,患侧纤维束数量、体积、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峰度(MK)、轴向峰度(AK)和径向峰度(RK)均显著降低(P均<0.05),而平均弥散系数(MD)及径向弥散系数(RD)均显著增高(P均<0.05)。肌力下降组KPS评分、相对FA(rFA)、相对MK(rMK)、相对AK(rAK)及相对RK(rRK)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5),而相对MD(rMD)、相对轴向弥散系数(rAD)及相对RD(rRD)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各相对CST定量参数预测HGG患者肌力下降的效能均较高(AUC均高于0.850)。结论 肌力下降HGG患者肿瘤周围CST的DKI定量参数改变显著;术前DKI可用于预测患者肌力下降,并间接判断CST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观察脑卒中患者基底节区皮质脊髓束损伤情况及其与上肢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2013年1月~2015年7月住院脑卒中患者18例接受DTI,并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和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定进行评分,比较病灶侧与健侧基底节区皮质脊髓束部分各向异性(FA),对病灶侧FA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侧FA显著小于健侧(t=-21.09,P0.001)。患侧FA与Fugl-Meyer评分正相关(r=0.570,P0.05),与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分正相关(r=0.509,P0.05)。结论脑卒中后基底节区皮质脊髓束受损,损伤程度与上肢运动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估基底节区脑出血致皮质脊髓束(CST)损伤转归的可行性。方法:对36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于发病8~15天及4~6月内行3.0T MR常规及DTI检查,基于感兴趣区(ROI)测量患侧及对侧大脑脚区的平均FA值(FA)。依据DTT图患侧CST受损程度分为A型(CST受压移位)、B型(CST部分中断)和C型(CST完全中断)。比较患侧及对侧大脑脚区FA值的差异性,并分别比较两次检查患侧大脑脚FA值的差异性及对侧大脑脚FA值的差异。分析A型、B型及C型大脑脚区rFA值(患侧FA值/对侧FA值)与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RS)及功能独立性评定运动评分(FIMm)的相关性。结果:8~15天DTI示C型mRS评分明显差于A型及B型(t=-11.731,P<0.05;t=-2.618,P<0.05);A型的mRS评分优于B型(t=-5.965,P<0.05)。4~6月DTT示A型16例中2例转化为B型,14例没有变化。B型12例中,11例转化为A型,1例转化为C型;C型8例中,2例转化为A型,1例转化为B型,另5例没有变化。比较两次检查两侧大脑脚区FA值,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9.054,P<0.05;t=-7.962,P<0.05);比较两次检查患侧大脑脚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1,P<0.05);比较两次检查对侧大脑脚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2,P<0.05);两次检查大脑脚区rFA值与随访mRS评分有相关性(r=-0.803,P<0.05;r=-0.654,P<0.05),与随访FIMm评分均无相关性(r=0.288,P>0.05;r=0.174,P>0.05)。其中,第一次检查A型大脑脚rFA值与FIMm评分弱相关性(r=0.499,P<0.05);B型大脑脚rFA值与随访mRS评分有相关性(r=-0.875,P<0.05)。第二次检查A型大脑脚rFA值与随访mRS评分有相关性(r=-0.783,P<0.05)。结论:在基底节脑出血中,大脑脚区rFA值能评估脑出血远期神经运动功能预后,DTI成像能定量评估CST损伤转归及重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皮质脊髓束修复与运动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病程4~8周、病变部位为内囊基底节区,且皮质脊髓束受累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例,分别于康复前和康复3个月后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从大脑脚、内囊后肢、放射冠区3个层面,测量病变同侧皮质脊髓束和病变对侧相应脑组织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计算FA比值(r FA)及FA不对称性(FAasy)。同时对偏瘫肢体进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治疗前后FA、r FA、FAasy差值与FMA差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治疗前后病灶侧FA值均较对侧相应脑组织降低。放射冠层面病灶侧FA、r FA、FAasy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脑脚和内囊层面各参数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放射冠层面DTI各参数差值与FMA差值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DTI可用于评估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损伤及修复,以放射冠层面皮质脊髓束的DTI参数最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9.
近几年随着各种脑成像技术的发展,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脑缺血的诊断和判断预后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DTI能够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走形及其完整性,因此主要用于脑部尤其对白质束的观察、追踪和脑发育和脑认知功能的研究。本文对DTI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CST)的各向异性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36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在康复前及8周后行简式Fugl-Meyer评定(FMA)、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定及DTI检查,从内囊后肢、大脑脚、脑桥三个层面,测量病灶侧CST和健侧相应部位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康复前后,在CST 3个不同的层面上,病灶侧FA均显著低于健侧(t5.330,P0.001)。在内囊后肢层面上,病灶侧FA康复后提高(t=-3.415,P0.05),在大脑脚、脑桥层面无显著性差异(t1.653,P0.05);健侧在三个层面上康复前后FA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1.021,P0.05)。康复前后,三个层面的FA与FMA评分、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分均呈正相关(r0.43,P0.05),其中内囊后肢FA与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分相关性较强(r=0.67)。结论 DTI可用于评估脑卒中后CST损伤及其与运动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This systematic review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prediction value of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for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相似文献   

12.
肖慧  陈自谦  张碧云  倪萍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4):70-72,i0002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皮质脊髓束的状况,分析运动功能与皮质脊髓束受损情况的关系。方法:采用GE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2005—02/12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就诊的15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用dTV.Ⅱ软件进行处理,显示部分各向异性图及彩色部分各向异性方向图;并采用种子方法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的三维纤维束成像图,观察纤维束的移位、连续性及破坏情况;同时采用Brunnstorm标准判断脑梗死患者患手肌力,应用Spearmen相关分析分析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患手肌力的相关性。以1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30例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卒中患者梗死白质区部分各向异性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570,P〈0.001)。②对照组双侧皮质脊髓束重建,自中央前回下行至内囊并延续至脑桥和延髓,每条连续形态一致性良好。脑梗死患者健侧皮质脊髓束形态与对照组一致,连续性好;患侧皮质脊髓束因受梗死区不同程度的累及,表现为连续性中断及解剖结构形态一致性的丧失。表现为1级(皮质脊髓束完整)2例;2级(皮质脊髓束完整,但受压推移)5例;3级(皮质脊髓束中断)8例。③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患手肌力明显相关(ta=0.888。P〈0.05)。结论:①急性脑梗死患者患侧皮质脊髓束不同程度受损,且损伤程度与肌力相关,提示可用于判断康复治疗的预后。②三维纤维束示踪成像图可以更立体直观的显示锥体束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皮质脊髓束的状况,分析运动功能与皮质脊髓束受损情况的关系。方法∶采用GE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2005-02/12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就诊的15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用dTV.Ⅱ软件进行处理,显示部分各向异性图及彩色部分各向异性方向图;并采用种子方法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的三维纤维束成像图,观察纤维束的移位、连续性及破坏情况;同时采用Brunnstorm标准判断脑梗死患者患手肌力,应用Spearmen相关分析分析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患手肌力的相关性。以1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30例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卒中患者梗死白质区部分各向异性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570,P<0.001)。②对照组双侧皮质脊髓束重建,自中央前回下行至内囊并延续至脑桥和延髓,每条连续形态一致性良好。脑梗死患者健侧皮质脊髓束形态与对照组一致,连续性好;患侧皮质脊髓束因受梗死区不同程度的累及,表现为连续性中断及解剖结构形态一致性的丧失。表现为1级(皮质脊髓束完整)2例;2级(皮质脊髓束完整,但受压推移)5例;3级(皮质脊髓束中断)8例。③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患手肌力明显相关(rs=0.888,P<0.05)。结论:①急性脑梗死患者患侧皮质脊髓束不同程度受损,且损伤程度与肌力相关,提示可用于判断康复治疗的预后。②三维纤维束示踪成像图可以更立体直观的显示锥体束状况。  相似文献   

14.
背景:脑卒中后神经网络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尚未明确。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亚急性期脑梗死后神经网络受损情况,并分析其与神经功能缺陷及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方法:将19例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和20名正常成人分别进行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分析比较以下参数:各向异性分数、表观扩散系数和各向异性分数指数、表观扩散系数指数。同时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和运动功能的各项量表评估,检测10 m步行速度。将脑梗死患者弥散张量成像的各项参数与各项量表及10 m步行速度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结论:脑梗死患者各向异性分数指数和双侧内囊后肢的各向异性分数值均小于正常对照,且患侧内囊后肢的各向异性分数值小于健侧内囊后肢的各向异性分数值(P〈0.05)。患侧内囊后肢的表观扩散系数值、表观扩散系数指数大于正常对照内囊后肢的表观扩散系数值和表观扩散系数指数(P〈0.05)。患侧内囊后肢的表观扩散系数值、表观扩散系数指数与下肢Fugl-Meyer评分呈负相关(P 〈0.05)。提示弥散张量成像参数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脑卒中后的局灶性病变造成神经网络缺损,是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评价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脑语言功能区脑微观结构变化.材料与方法 收集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发生缺血性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病例15例纳入病例组,并收集正常健康志愿者15例纳入健康对照组,行头颅平扫及DTI扫描,将所获图像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机体功能障碍与锥体束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内的常规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TI检查、工作站自动生成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及ADC图,从中筛选出病变累及单侧基底节区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例,分别测量病灶区与大脑对侧相应部位的FA值、ADC值、纤维束数量,并计算出纤维束数量健侧与患侧差值,使用mimics软件对病灶体积进行测量,同时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临床医学肌力分级对机体功能障碍程度进行评价。使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健、患侧纤维束数量、FA值、ADC值的差异;统计出数量差值与病灶体积、NIHSS评分、肌力评分的相关性;统计16例患者出现的所有神经系统阳性表现。通过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和3D slicer软件在病变区和健侧对应部位重建,对比观察纤维束的形态变化。结果健、患侧锥体束数量、FA和ADC配对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为0.001、0.005、0.001)。纤维束数量差值和病灶体积、肌力分级有显著相关关系(r=0.632,P=0.009;r=-0.554,P=0.026);病灶体积和NIHSS评分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差异及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789,P=0.000)。健、患侧纤维束数量差值和NIHSS评分无相关性(P=0.061),FA值减少程度和ADC减少程度无相关性(P=0.890)。患侧纤维束走形异于健侧,部分患侧纤维束受压、变形、移位、断裂,部分健侧纤维束向患侧延伸。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体功能障碍与锥体束损伤程度有相关性,病灶体积越大,锥体束损伤程度越严重,脑组织损伤程度越重,机体功能障碍程度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下简称急性期患者)运动相关皮质的激活情况,并探讨脑卒中后脑功能重组特点及其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采用GEI.5T双梯度16通道磁共振成像系统,对9例急性期患者和9例健康志愿者行Bold—fMRI检查。fMRI检查以被动对指运动(以下简称运动)为刺激任务,所有数据采用SPM2软件包进行离线后处理。比较健康志愿者与急性期患者fMRI结果的异同点,计算脑激活区体积和单侧化指数(LI),考察急性期患者患手运动LI值与患手运动功能的关系。结果健康志愿者单手运动激活对侧感觉运动皮质(SMC)、双侧辅助运动区(SMA)。急性期患者患手运动时同侧半球脑激话增多,健手运动的fMRI结果与健康志愿者基本一致。LI值也进一步确定,急性期患者患手运动时同侧半球脑激活增多。统计学分析表明,急性期患者患手运动的LI值与患手运动功能呈正相关。结论fMRI检查能客观地反映急性期患者运动相关皮质改变,提示存在脑功能代偿与重组。急性期患者患手运动LI值与患手运动功能呈正相关,提示fMRI是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与脑功能重组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