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4 毫秒
1.
松辽盆地北部深反射地震X~2分布处理及其深部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在利用深反射地震资料进行深部地质解释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是在高噪声背景下识别地震反射的相干同相轴,以便确定地下反射结构的模式。常用的解决办法是制作线条图,目的是简化地震反射、突出地下反射结构。在总结20多年来深反射地震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并实现了深反射地震资料的X2分布处理技术。该方法根据深反射地震技术的特点,从反射结构与能量的角度,突出深部构造。认为经X2分布处理得到的深反射构造线条图剖面能够清晰地反映现今的地下构造格架,而构造与能量叠合剖面,强弱显示分明,其中较弱的反射表示老的或幅度不大的构造运动留下的痕迹,较强的反射表示新的或幅度较大的构造运动留下的痕迹。从岩石物性的角度来讲,强弱分明的深反射剖面体现了不同岩性的接触关系与划分边界,如拉张下地壳的强反射表示韧性剪切带等。研究结果表明,松辽岩石圈呈现典型的大陆裂谷特征:超过20km厚的显生宙地层,上隆而且破碎的莫霍面,以及由拉张和间歇性挤压造成的断裂体系等。初步认为该区上中地壳存在巨厚前中生代及古生代地层,并伴有多组穿过地壳的断裂系统,具有较好的深部油气运移及储藏前景。  相似文献   

2.
地球深部探测的先锋——深地震反射方法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深反射地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状况。深反射地震技术已被国际地学界公认为是研究大陆基底、解决深部地质问题和探测岩石圈精细结构的有效技术手段。自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首先利用该技术研究地壳结构深部构造问题并取得良好效果以来,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深地震反射研究计划,获得了岩石圈形成与演化、地球深部构造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为一些长期争论不休的深部地质构造问题提供了较可靠的地震学依据。由于深反射地震方法具有探测深度大、分辨率高和准确可靠等特点,在今后一段时期,深反射地震技术仍是大陆动力学研究和深部地壳细结构研究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北部深反射地震χ^2分布处理及其深部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们在利用深反射地震资料进行深部地质解释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是在高噪声背景下识别地震反射的相干同相轴,以便确定地下反射结构的模式。常用的解决办法是制作线条图,目的是简化地震反射、突出地下反射结构。在总结20多年来深反射地震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并实现了深反射地震资料的χ^2分布处理技术。该方法根据深反射地震技术的特点,从反射结构与能量的角度,突出深部构造。认为经χ^2分布处理得到的深反射构造线条图剖面能够清晰地反映现今的地下构造格架,而构造与能量叠合剖面,强弱显示分明,其中较弱的反射表示老的或幅度不大的构造运动留下的痕迹,较强的反射表示新的或幅度较大的构造运动留下的痕迹。从岩石物性的角度来讲,强弱分明的深反射剖面体现了不同岩性的接触关系与划分边界,如拉张下地壳的强反射表示韧性剪切带等。研究结果表明,松辽岩石圈呈现典型的大陆裂谷特征:超过20km厚的显生宙地层,上隆而且破碎的莫霍面,以及由拉张和间歇性挤压造成的断裂体系等。初步认为该区上中地壳存在巨厚前中生代及古生代地层,并伴有多组穿过地壳的断裂系统,具有较好的深部油气运移及储藏前景。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高度发展的石油地震反射剖面测量方法技术已通过COCORP研究机构应用于研究大尺度的大陆地质和大地构造问题.COCORP是大陆反射剖面测量协会的缩写.该方法应用五个大型卡车震动器组合做震源,应用9.5公里长,2304个检波器、96道的排列接收.震源时间函数是由8—40Hz扫描.测量参数是标准的24次共深度点叠加.一般都能得到基岩内部反射界面的数据,其深度有时达到40~50公里.在美国已经在14个不同的地点做了2400公里以上的测量剖面.这些主要地质构造的三维的或者深度的观测,提供了新的重要地质特征的认识.诸如汇合板块边沿和大陆一大陆碰撞带:主要的断裂、主要的基底断块隆起和地震构造带等.有时地面观察和研究断层也能够确定地壳中的深部断裂.这些成果是对地面地质和其它地球物理方法的观测结果的补充和综合.这个方法当然完全可能有效地在中国应用来进行区域的研究诸如印度—欧、亚碰撞带,它包括有:印度一雅鲁藏布缝合线;西藏高原一唐古拉山带;南山和天山褶皱带;东中国中部深断裂和山西地堑等所举出的少许几个例于.中国的地质和大地构造的特殊性质,使上述重要的地壳特征的研究引起了特殊的科学兴趣.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表层结构产生虚反射波的机理,在表层起伏变化较大的塔中大沙漠地区垂直地震剖面资料中得到表层虚反射波。据塔中地区地震勘探激发因表层结构产生的地表虚反射波特征,分析消除衰减全程多次虚反射的处理方法。利用垂直地震剖面处理成果结合测井资料,标定识别地震剖面存在的全程虚反射多次波,为地质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体。  相似文献   

6.
行业新闻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10,33(5):384-384
青藏高原深部地震难题被攻克据悉,青藏高原羌塘地区采用深部地震方法能否得到莫霍面反射资料,一直是全球地球物理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地球物理学家组织多次深部地震探测试验,均未获得有效莫霍面反射。面对恶劣的施工环境,西南石油局第五物探大队青藏高原队成功实施青藏高原腹地50米井深钻探,采用1000千克大药量激发和长排列接收,首次在羌塘地区获得连续性较好的莫霍面反射。据该项目负责人、中国地质科学院高锐教授介绍,深地震反射技术源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深地震反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深部地震剖面解释与深部地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通过6条长1354.6 km的15s深部地震剖面的综合解释,揭示了松辽盆地深部许多重要的地层、侵入体和构造等深部地质特征.深部地震剖面的解释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具有上、下地壳二分结构特征,深部地震剖面上二者的界线划在网状反射层的顶面;利用深部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振幅强弱、波组连续性和波组外形等识别标志,可识别出中、新生界、上古生界、前泥盆系、前寒武系、侵入岩体和基性岩浆底垫等地质体;此外还发现在地壳深部存在着特殊地质体--地幔热底劈体,这种深部地幔热底劈体在空间分布上与天然气的分布密切相关,是进行无机成因天然气选区的重要依据.在深部地震部面上解释的莫霍面隆起区与盆地沉降中心呈偏移镜像关系,以及广泛发育的犁式断裂系和拆离带均表明松辽盆地是简单剪切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中部地震诱发因素,了解沉积盖层到莫霍界面的地震反射信息,近年来部署了 2018GJ和2009HN两条超深地震大剖面勘探测线,获得了沉积盖层、岩石圈及莫霍界面的深部地震信息,全景式地再现了四川盆地中部岩石圈结构具明显的3大界面(基地、康拉德界面、莫霍面),4大层系(沉积盖层、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幔),对四...  相似文献   

9.
利用叠前深度偏移地震剖面对松辽盆地的深层结构特征进行解释和综合地质分析。在论述地壳内部莫霍面、拆离带、地幔柱的形态特征及结构特征的同时,探讨了深部地质因素对上地壳沉积、构造特征的控制作用,同时探讨了莫霍面的深度分布特征与中生代构造特征的相互关系。在没有相关露头信息及岩心资料的情况下,对元古代、古生代相关地层的残留结构模型进行了探索性解释,对地壳结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松辽-虎林盆地深反射地震资料处理品质,基于CMP点分布重心的弯线定义解决了因单炮排列长度大、弯线引起的共中心点分布不规则的难题;通过空变中间基准面静校正解决了盆地与山地相间、地表起伏大,复杂地表条件下的静校正问题;利用叠前地震道插值技术提高了数据空间采用密度,可以在不损伤反射信号的前提下有效压制折射波的干扰。处理实践证明,成果剖面信噪比高,深部地质结构清晰,能够为区域深部的构造研究和岩石圈探测提供高品质的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11.
沙漠地区地表地质条件复杂、沙丘连绵起伏、高差巨大,表层地震激发、接收条件极差,造成野外采集得到的地震资料信噪比很低,成像困难。以塔里木盆地卡塔克2、3区块为例进行了干扰波分析,包括单炮记录品质分析以及弱反射层成像速度特点分析。采用层析静校正技术、多参数约束叠前去噪技术、高精度速度分析等方法可以提高弱反射地层成像质量,剖面浅、中、深层反射波组齐全,奥陶系内幕反射资料信息丰富,反映了研究区的地质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深反射地震探测技术作为一种能精细查明地下深部地质结构及构造特征的有效手段,为雄安新区的总体规划与建设、构建万米“透明雄安”基础平台提供详实的地质资料。将深反射地震应用于雄安新区及周边地质调查,并开展深反射地震高精度成像技术研究,针对该区深反射地震剖面长度长、跨度广、能量不均衡、深层信号弱、干扰波复杂多变等问题,设计、制定有针对性的深反射地震高精度成像流程,选用适用技术及其组合从复杂的地震波场中逐步提取与地层界面、构造特征相关的深反射地震有效信号。最终成像结果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均较高,其波组特征突出,地质信息丰富,构造格局层次分明,地层接触关系清晰明了,能够为雄安新区地层划分和综合地质(资源)评价等提供数据支持,更好地服务于该区的基础地质建设。  相似文献   

13.
由上海海洋石油局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共同承担的国家“863“计划”中的“海洋领域海洋深部地壳结构探测技术”课题(820-01-03)的海上技术试验,最近在“奋斗7号”和“探宝号”船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野外资料采集任务。在这次海上试验中,科研人员首次使用了双船折射、广角反射地震探测技术,在东海进行了试验,为研究海洋深部地壳结构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科研人员在海上采用两条船共同完成了扩展排列剖面410千米和合成排列剖面765.3千米的采集。“奋斗7号”和“探宝号”船联手完成的以双船地震测深为主的地球物理…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地震速度,在钻孔中使用垂直地震检波器排列已有好多年了。垂直地震剖面(VSP)的技术发展证明了,利用反射波就有可能减少常规地震数据解释和在井中实际观测之间的差距。垂直排列(如VSP中那样)所记录的反射波一般有较高的信噪比和较大的带宽,这就容易与多次波分开。新的连续垂直排列(CVA)技术可将几个井中的垂直排列与地面附近排成震源点线结合在一起。其结果就可获得类似于常规地震测量的那种多次复盖地震测线,但它能保持着垂直排列观测的特点。本文借助于理论上的一些依据、模型研究以及深400米间距为500米的九个钻孔获得的野外实例,讨论了这种新技术的可能性。新的资料采集和处理技术(主要是迭前偏移)已得到发展。连续垂直排列法仍还处于发展阶段,但它已为困难地区的详细勘测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广角反射条件下深层地震记录的信噪比较高,获得的地震资料质量较好,因此广角反射勘探方法是复杂地 表区地震勘探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广角反射理论,分析了实际地震采集中不同炮检距广角反射对地震资料的 影响,获得了适合于YM 1区块地震采集的炮检距。与以前的地震剖面相比,新剖面上地震反射波组的能量、信 噪比及连续性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现有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及其研究与应用现状,其中包括岩石物理性质分析和散射波场特征分析等基础研究、区域普查地震技术、二维和三维地震成像技术及井下地震勘探技术。指出反射波地震方法是目前金属矿地震勘探的主要方法:国外使用的主流方法是在利用反射波成像处理技术得到的实测成果数据体中,采用强散射特征分析等属性分析方法圈定矿体;国内主要是利用常规反射波方法进行资料处理,在反射剖面上利用散射波概念进行地质解释。同时指出,金属矿勘探所涉及的特殊地震地质条件使得金属矿地震勘探问题落入地震波散射领域,而现有技术中缺少从散射观点出发进行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的理论与配套技术。进而强调研究基于地震波散射理论的散射波地震技术是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叙述在苏南金常地区为获得古生界海相地层内的反射波开展的方法试验。在这里使用经过低频改装的模拟磁带地震仪,进行六次到十二次的多次覆盖,通过选择合适的观测系统和多检波器面积组合等手段,尽可能地提高讯噪比。 该区断裂发育,岩层倾角大,地质结构复杂,浅层强反射界面影响了弹性波能量的下传,干扰波发育。在克服种种困难,取得野外地震资料后,通过小型电子计算机的处理,进行必要的速度分析,初步获得了较满意的海相地层内的地震反射波。  相似文献   

18.
地震多次波压制方法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丽敏 《石油仪器》2006,20(4):68-70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地质条件复杂,地震波场中多次波较发育,受其影响,主要目的层反射波干涉现象较严重,有效波难以识别,总体信噪比不高,给构造及岩性解释造成困难。对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研究表明,采用预测反褶积、F—K域多次波衰减技术及近道内切法等相结合的方法压制多次波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从资料处理效果看,剖面质量明显得到改善,证明该组合去噪技术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DQ地区地震噪声的判别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DQ地区,存在许多规则噪声。不识别这些噪声,在一些情况下,就会使地震解释工作误入歧途。这些地震噪声有:面波、初至折射波、多次反射-折射波、次生回头折射波、次生回头反射波、共反射点叠加中的"网状"噪声等。通过对这些地震噪声的判别分析,得到一些新的启示,即:①地震记录中的面波同相轴或时距曲线是一条曲线,并不是一条直线;②在多次波中,除多次反射波外,还存在多次折射波;③在地震记录中,除了与震源激发有关的波外,还出现一些与激发震源无关的次生折射波和次生反射波;④在共反射点叠加中,折射波当作反射波进行动校正和叠加,会导致叠加剖面中出现一些近似线性条带噪声;⑤浅层多次反射-折射波与次生回头折射波交叉干涉,且在叠加剖面中形成"网状"噪声。本文最后简要地介绍了地震噪声的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20.
摘要通常海洋地震勘探数据处理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地震子波的整形和去纷繁复杂的多次波,从低信噪比的数据中恢复出可靠的有效反射波。应用震源信号反褶积可实现对地震记录的整型,结合FK滤波、波动方程外延法、预测反褶积等多种方法可压制各种各样的多次波。实际资料处理表明:综合使用各种去多次波的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有效反射波的信噪比,使成果剖面上的地质特征清楚,易于解释。但去多次波的各种手段也有许多局限性。不能彻底地消除多次波,并会削弱有效反射波的能量,使一次反射波的连续性变差。另外,对地震记录的整型处理也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