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次烧成琉璃瓦坯釉料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代英 《陶瓷》2005,(12):28-30,44
据记载最早的琉璃瓦出现在北魏时代,距今已超过1700年的历史,在唐代琉璃瓦的生产工艺得到进一步提高,颜色品种更加多样化。琉璃瓦及其他琉璃铜品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应用亍宫殿、寺庙、园林等建筑。  相似文献   

2.
正琉璃是我国古代对玻璃的称谓之一,考古专家认为是西汉时由国外传入,既指玻璃,又指宝石、青金石、釉料以及上釉的陶器,如琉璃瓦、琉璃砖、琉璃建筑构件等。汉代开始,琉璃和玻璃两词合并使用,宋代则将进口的称为玻璃,国产的称为琉璃。到了清代康熙35年(公元1696年)专门建立了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为了避免与生产琉璃砖瓦的制造厂混淆,新建的厂称为玻璃厂,而且琉璃一词在国内一直沿用。从古到今,  相似文献   

3.
琉璃瓦、西式瓦生产工艺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山东陶瓷》2005,28(1):37-39
流光溢彩的琉璃瓦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构件,通常施以金黄、翠绿、碧蓝等彩色铅釉。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在建筑上使用琉璃瓦件装饰,琉璃瓦经过历代发展,已形成品种丰富、型制讲究、装配性强的系列产品,常用的普通瓦件有:筒瓦、板瓦、勾头瓦、滴水瓦、罗锅瓦、折腰瓦、走兽、挑角、正吻、合角吻、垂兽、戗兽、宝顶等等。从传统琉璃瓦演变发展而来的西式瓦最先在西班牙、意大利、  相似文献   

4.
九龙壁     
九龙壁位于大同市区东街路南,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原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府前照壁,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九龙壁坐南向北,全长四十五点五米,高八米,壁厚二点零二米。壁面由四百二十六块特制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琉璃龙壁。九条飞龙气势磅礴,飞腾之势跃然壁上。间隙由山石、水草图案填充,相互烘托。壁顶覆盖琉璃瓦,顶下由琉璃斗拱支撑。壁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北京、江苏、辽宁、湖北、安徽等13个省市398个古代建筑琉璃构件胎体的化学组成进行测试,将测试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胎式组成分析,得到我国不同地区琉璃构件胎体化学组成特征及分类结果,并对胎体原料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南方琉璃构件胎体元素组成大多高硅低铝,使用高硅质粘土或瓷石原料;北方胎体大多高铝低硅,使用高铝质粘土原料,这种胎体特点与我国南北方古代陶瓷胎体的元素组成特征相一致。此外,本文还对我国南北方琉璃构件胎体原料、工艺与性能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6.
利用赤泥及其他陶瓷原料制备出抗弯强度达29.3MPa琉璃瓦素坯,开发出与该坯体烧结温度一致的无铅琉璃瓦用釉。并采用一次烧成工艺制备出了达到国家建筑琉璃制品标准GB9197-88要求,及国家建材行业建筑琉璃制品标准JC/T765-2006要求的无铅琉璃瓦。  相似文献   

7.
建筑琉璃作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标志性元素,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建筑保护不可或缺的重要屏障。本文以北京故宫清代建筑琉璃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及拉曼光谱仪,研究了建筑琉璃胎釉中间层的元素组成、显微结构及物相组成。研究表明:釉烧过程中,建筑琉璃胎料中的 Si、Al和K元素向釉料扩散、熔解和渗透,釉料中 Pb元素向胎料扩散、熔解和渗透;釉烧后,胎釉之间形成由微晶层与熔蚀层构成的胎釉中间层,微晶层中的板条状晶体可能为铅长石。  相似文献   

8.
琉璃瓦是我国传统建筑上的重要建筑材料,是中国古人智慧的体现,是古代建筑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北魏时期琉璃瓦便应用于皇宫之上,它伴随着皇家建筑的产生而逐渐成熟。到了明清时期,官式建筑林立,琉璃瓦件的制作和应用也达到了顶峰,这时期的琉璃瓦件工艺技术纯熟,形制更加规范标准,种类及釉色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9.
利用赤泥及其他陶瓷原料,采用一次烧成工艺制备出达到国家建筑琉璃制品标准GB9197-88要求及国家建材行业建筑琉璃制品标准JC/T765-2006要求的无铅琉璃瓦.  相似文献   

10.
苏丹  唐帅 《玻璃艺术》2011,(5):68-70
山东淄博博山在元、明时期就已经是我国玻璃生产重要产地之一,有“世界琉璃在中国,中国琉璃在博山”之说,更有“珍珠玛瑙翠,琥珀琉璃街”的博山民谣,这足以说明博山玻璃业的发展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博山一向有煤炭、陶瓷、玻璃为经济支柱的三大产业。据明嘉靖时期的《青州府志》记载,博山是我国古代琉璃生产的中心,其当时的琉璃产品“珠穿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