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江西强对流天气概念模型及云图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1989-2010年期间江西境内发生的144次强对流天气过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时空统计分析,并利用常规天气图、云图等资料,对1998~2010年17次典型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天气形势分型及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江西强对流天气出现的频次呈现增大的趋势,4月份最容易出现强对流天气,12月和1月无强对流天气,每日08:00和15:00最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系统的生成,11:00~14:00次之;而18:00~19:OO、21:OO~23:00最不利于生成强对流天气系统。②江西中部地区是强对流天气的易发地区,南部较少。③雷雨大风、强降水出现频率很高,且雷雨大风和强降水最容易混合在一起发生。④200hPa高空急流和南亚高压、500hPa副热带高压和低槽、700hPa和850hPa的低涡切变,以及西南急流、地面辐合线、气旋、静止锋等是造成江西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⑤总结出斜压带状云系(一般斜压云系和带状波动云系)和MCC两类强对流天气的云系特征。  相似文献   

2.
使用常规天气、WebGIS雷达拼图、风廓线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等资料,采用物理描述、统计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2013年6月27~29日鹰潭市出现的连续性大暴雨过程,就其对流性降水和持续性降水阶段的环流背景、中尺度系统、雷达回波特征、风廓线雷达特征,以及强降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7~29日的降水分为3个阶段,27日的强对流阶段中,热力、水汽条件均为最高,抬升条件较弱,强降水点分布零散,单点短时降水雨强大;28、29日热力条件近似,短时强降水点较多,区域平均降水量大;宜春风廓线雷达显示,西南急流的加强对鹰潭一带下游降水回波的加强有1~2h的提前预示作用,若同时有低压环流向下游移动,则预示作用更明显;大气低层的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相交处,有利于对流单体生成和发展,良好的热力和水汽条件以及较大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回波强度维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3.3.19”飑线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天气图、物理量、多普勒雷达Web GIS拼图、自动站雨量等资料,采用中分析和特征提取方法,对2013年3月19~20日江西出现大范围冰雹的飑线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飑线天气是在多种天气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出现冰雹的主要原因有较大的不稳定能量累积、500hPa有干层发展、中低层有强垂直风切变,风向随高度顺转,以及较低的0℃和-20℃高度;未出大风的原因是地面与高空的温差不够,逆温层厚度较厚;未出大范围强降水的原因是湿层厚度不厚、中低层有强风垂直切变、中层异常干,以及cape值偏强。  相似文献   

4.
应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10月1~9日海南省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降水是在冷空气与热带低压外围云带交汇过程中产生的,冷空气从底层锲入,一方面与暖湿气流汇合产生辐合上升,另一方面抬升暖湿气流,使上升运动加强,降水增幅。表明东风波发生在低层,形成了明显的东南急流,为暴雨(或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足够的水汽条件,弱冷空气的影响对降水起了增幅作用,850hPa水汽通量也反映了东南急流为此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力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发生在芜湖县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天气学分析、中尺度分析以及雷达图特征分析,确认此次雹暴天气由单个超级单体造成,并得出结论:此次过程天气背景为东北低涡和高空低槽;具有高低空急流、前倾槽、高空辐散低空辐合、上干下湿等不稳定环境条件;中尺度低层切变线和干线是触发强对流的主要影响系统,强垂直风切变、CAPE值、0℃层高度等因子有利于冰雹的产生;强对流在雷达图上表现了高VIL、高回波顶、中气旋以及悬垂回波、弱三体散射等明显的雹暴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统计分析了江西区域强对流的气候特征,并对1998年以来20站次以上的区域强对流天气的卫星云图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江西区域强对流天气以雷雨大风、强降水为主,冰雹出现概率较低;其强对流天气有明显日变化;强对流出现最频繁的地区是在江西中部和东部以及西部地区;强对流的云型主要分为7种:副高边缘型、槽底线对流型、云团发展型、系统前部暖区型、斜压叶云系移动型、飑线、低槽云系内对流发展型,而且以低槽云系内对流发展型居多。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天气图、物理量、多普勒雷达Web GIS拼图、自动站雨量等资料,采用中尺度分析和特征提取方法,对2013-03-19~20日上饶市出现的一次大范围冰雹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西南小槽东移、中低层较强的西南急流和地面冷空气南下是此次冰雹飑线过程发生、发展和消亡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冰雹飑线回波在发展演变中没有形成典型的"弓"状回波,飑线回波的走向和移动与其东部的中低层急流一致;同时出现冰雹和超短时强降水是这次冰雹飑线天气过程的重要特征,其回波强度达到65~70dBz,强回波梯度大;过程中CAPE几乎为0。中低层西南急流和强垂直风切变是这次冰雹飑线天气过程的重要动力和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基本统计、形态分析和多个例对比分析等方法,利用MICAPS常规天气图资料、省际区域站数据和探空数据对江西副高边缘热雷雨天气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副高控制型下的明显雷雨,要注意捕捉边界层辐合线(切变线)或地面辐合线,当边界层辐合线有明显南压状态时,辐合线附近容易出现强的雷雨和强雷电、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2)副热带高压边缘的热雷雨,往往与辐合线(切变线)相配合,如多层出现较明显的切变线,雷雨强度与范围就会明显扩大,甚至会出现强降水、暴雨或大暴雨等强天气;3)高空低槽仍是副高边缘雷雨的重要影响系统,当低槽逼近时,受低槽前部上升运动影响,可能出现明显的对流天气;4)在副热带高压控制或影响的天气背景下,台风活动往往会带来强雷电天气。  相似文献   

9.
使用常规天气、自动站、3D云图、单站雷达回波、Web GIS雷达拼图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采用统计、对比分析和特征提取等方法,对影响江西宜春的2013年第7号强台风"苏力"(热带低压)短时强降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苏力"(热带低压)短时强降水期间,宜春处于低压中心偏东,并受台风眼南侧大片云系影响,螺旋雨带自北向南气旋式移动,强降水中心也表现为自西北向东南方移动特征。②0714过程表现为"弱回波"特征,回波结构紧密,呈带絮状,回波强度只有35~45dBz。③短时强降水影响前后,单站气象要素表现为温度平稳,湿度饱和,气压较低且随强降水产生而平缓上升,2min平均风速较小,强降水期间出现风向切变,具有典型暴雨特点,降水持续时间较长,并伴随超短时强降水出现。④"苏力"台风低压在短时强降水影响期,风廓线雷达产品水平风向风速上,高层为西北风,低层为西南风,整体风速均匀,为大范围12~20m/s的风区,并探底到600m高度,高低层存在风向风速垂直切变,但切变强度要小于其他强对流天气;径向速度为正速度,最大达8m/s,出现在最强雨强阶段;速度谱宽高低层中大小值交替出现;信噪比SNR达60~70dB;垂直风速受雨滴末速度影响,达到8m/s;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2n因台风系统降水雨滴大和雨滴数量密集而表现出极大值-15~-14m-2/3。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0.25°×0.25°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等探测资料,对2021-05-08和2021-05-09发生在福建漳州的连续2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场、环境物理场和对流单体结构特征做了综合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受低层暖湿气流和中层干冷空气侵入影响,8-9日午后环境位势不稳定度增加,地面辐合线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探空层结具备发生冰雹和雷雨大风的有利条件。8日由于湿度层扩展得不够深厚,且对流风暴移动速度快,没有形成大范围的短时强降水;9日垂直上升运动贯穿整个对流层,湿层也更为深厚,因此冰雹和雷雨大风强度更强,并出现局地暴雨天气,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1.
使用常规天气图、NCEP1×1°的再分析资料,针对2010年5月13日和5月21日江西2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场、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暴雨天气过程具有相似的基本特征,其共同点是高纬度冷空气以短波槽形式频繁南下,提供了暴雨发生的环境背景条件;低涡切变东移和辐合区的持续存在是提供动力抬升的有利条件;西南急流和中低层强大的水汽通量以及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建立,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2次暴雨的不同点是在暴雨发展过程中,低涡切变等影响系统的位置、螺旋度的强度以及其它物理量,决定着暴雨的降水强度;5月13日大暴雨过程中各项物理量指标均比5月21日大暴雨过程强而典型,但降水量却小于5月21日,表明锋前暖区中强对流性降水是产生大暴雨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0-06-19江西出现的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天气水汽输送的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水汽输送源地以南海和孟加拉湾为主,强降水落区在水汽输送带左侧风向切变线附近。暴雨过程是由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组成:一次是19日02:00江西南部和福建南部交界处的中尺度系统北抬形成的赣北暴雨;另一次是19日20:00由湖南中尺度气旋及其后续的中尺度系统东移造成的大范围暴雨。利用WRF数值模式对整层水汽输送进行高分辨力数值模拟发现,暴雨落区出现在整层水汽输送最大值区域和梯度最大处,且整层水汽输送方向为西南-东北走向。  相似文献   

13.
核电站评价区域龙卷风的统计与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71-2005年龙卷风事件资料,针对彭泽核电站评价区域内龙卷风的时空分布、地域分布、天气系统等特征,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评价区域调查面积约23.58km2,涉及5省22个设区市163个县(市、区),出现龙卷风共151次,平均每年4.31次,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节的3~8月之间,且多数发生在16:00~19:OO时。龙卷风事件主要发生于长江沿岸和鄱阳湖周边的平原地区,丘陵岗地和山地很少出现。龙卷风的影响系统主要有冷锋、暖气团、静止锋、飑线和热带气旋等天气系统,表明低层暖湿、中高层干冷是龙卷风形成的基本层结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4.
In heat-assisted magnetic recording (HAMR), a tiny area of magnetic recording media has to be heated up to a high temperature with laser to lower the coercivity temporarily for information to be written on the area. In a humid environment, some of the water vapor molecules adsorb on the disk surface to form a water film. In HAMR writing, the adsorbed water film on the disk surface will desorb instantly from the high-temperature laser heating area to become high-temperature high-pressure water vapor. The water vapor molecules will transfer extra heat from the high-temperature laser heating area on the disk surface to the slider, which makes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lider surface higher in a humid environment than that in dry air. The heat transfer increases dramatically with relative humidity and with the decrease in slider–disk spacing.  相似文献   

15.
利用芜湖市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12-12-29芜湖市出现的1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风廓线的大气风场显示这场大雪属于典型的安徽大雪天气形势。降雪前925hPa左右高度可见东风气流,当东风气流转为西北气流时,降雪天气开始;500~850hPa为西南暖湿气流;降雪时低层冷平流,中高层暖平流,逆温结构有助于降雪的发生;西北气流向上扩展到700hPa高度以上时,降雪趋于结束。雨转雪时,垂直风速由4~7m/s迅速减小到1.4~1.9m/s,表明了雨雪性质的转换,产生的原因是雪的下降速度小于水滴。当垂直风速出现了0值和弱负值,说明大气层结恢复静力平衡,降雪趋于结束。此外,折射率结构常数的变化也同样与降雪过程相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