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在胃癌患者外周血的数量和肿瘤组织、癌旁组织的表达,探讨MDSC的数量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收集62例胃癌患者外周血和其中12例患者的新鲜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以及20份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流式细胞仪分析HLA-DR-CD33+CD11b+MDSC的数量,采用One-way ANOVA和Mann-Whitney U检验以及t检验分析胃癌患者外周血MDSC的数量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患者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和健康志愿者相比,初诊胃癌患者外周血MDSC数量增加(P0.01);MDSC在胃癌患者外周血的数量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患者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MDSC在同一病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复发/转移组患者外周血MDSC的数量明显高于无复发/转移患者(P0.05);胃癌患者外周血HLA-DR-CD33+CD11b+MDSC高表达负性协同刺激分子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结论 MDSC在胃癌患者外周血的数量与肿瘤恶性程度及复发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其在外周血中的表达规律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外周免疫逃逸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本研究纳入116例NSCLC患者及30例健康者,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PBMC中MDSC、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比例,研究其与临床分期、病理及免疫的相关规律。结果显示:与健康组比较,粒系髓源性抑制细胞(G-MDSC)、单核系髓源性抑制细胞(M-MDSC)在NSCLC外周血中比例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MDSC、病理类型与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n=116,r=0.330,P<0.001;n=116,r=0.441,P<0.001),而M-MDSC、Treg与临床分期之间未发现相关性(n=116,r=-0.053,P=0.558;n=116,r=0.173,P=0.052);G-MDSC与Treg具有相关性(n=116,r=0.343,P<0.001)且与病理类型也呈现正相关(r=0.333,P<0.001);而M-MDSC与Treg未发现相关性(r=0.122,P=0.174),与病理类型不具有相关性(r=-0.143,P=0.109)。研究表明NSCLC患者外周血PBMC中MDSC比例升高,其中G-MDSC与NSCLC临床分期及Treg呈正相关,调控MDSC的表达有望成为防治肺癌发生及术后复发与转移的新策略[临床研究国际注册号NCT02603003]。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LMTK3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南京鼓楼医院普外科60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取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作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LMTK3蛋白表达水平,收集60例患者性别、年龄、肿瘤TNM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比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LMTK3表达差异,比较LMTK3不同表达水平病理特征的差异,绘制生存曲线分析LMTK3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LMTK3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LMTK3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LMTK3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LMTK3表达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LMTK3高表达提示结直肠癌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K-ras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情况,探讨k-ras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23例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1号外显子12、13密码子突变情况,结合其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结果: 123例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者53例(40.8%),其中12密码子突变42例(34.1%),13密码子突变者11例(8.9%)。基因突变率与肿瘤大小、肿瘤侵润深度、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与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及TNM分期有相关性(P<0.05)。淋巴结转移多者k-ras基因突变率高,有肝脏转移者基因突变率高,TNM分期越晚基因突变率越高。结论: K-ras基因突变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与淋巴结转移和肝脏转移有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恶性程度的一个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核仁磷酸蛋白(NPM1)在结直肠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对50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NPM1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NPM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 <0.001);NPM1表达上调与肿瘤直径、TNM分期、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显著相关,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及结直肠癌分化水平无关(P>0.05).结论 NPM1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原发灶K-ras基因的突变,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30例结直肠癌组织K-ras基因12、13密码子的突变,利用χ2检验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23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84例K-ras基因发生突变,突变率为36.5%,其中12密码子突变65例(28.2%)、13密码子突变19例(8.3%)。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较无肺转移患者高(P=0.022),12、13单密码子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病理分型、TNM分期、Dukes分期、区域淋巴结及肝肺转移)无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可能与肺转移存在相关性,检测K-ras基因突变对结直肠癌患者临床个体化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骨髓源性抑制细胞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异质性细胞,HIV感染后的机体免疫系统异常调节可能与MDSC有关。因此,我们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检测HIV感染者及健康人群外周血MDSC亚群及细胞内精氨酸酶(Arg1)的表达,分析比较MDSC亚群及细胞内Arg1在以上两组间的差异;并通过HIV感染者血清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共培养方法,5d后观察HIV感染者血清对健康人MDSC的诱导与分化;采用免疫磁珠分选的方法分选HIV阳性血清诱导的MDSC,与CFSE标记的CD8+T淋巴细胞以2∶1的比例在CD3/CD28免疫磁珠的诱导下体外共培养3d,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前后CD8~+T淋巴细胞在培养体系所占比例及CFSE荧光强度的改变。结果显示,与健康人外周血MDSC亚群比较,HIV感染者Lin~-HLA-DR~-CD33~+CD11b~+CD14~+标记的M-MDSC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HIV感染者M-MDSC细胞内Arg1的水平呈现高表达(23.1±9.3)%,与G-MDSC细胞内Arg1的水平比较(4.7±1.3)%,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HIV阳性血清与健康人单个核细胞共培养后,M-MDSC的亚群高于培养前(P=0.008);HIV诱导的MDSC与CFSE标记的CD8~+T淋巴细胞在CD3/CD28刺激后,CD8~+T淋巴细胞在培养体系中所占比例低于单纯的CD3/CD28诱导组(43.7%±6.7%,64.7%±8.2%;P0.05),CFSE荧光强度的改变亦低于单纯的CD3/CD28诱导组。以上结果提示我们,HIV患者外周血MDSC亚群以M-MDSC为主;Arg1是M-MDSC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重要途径;HIV阳性血清可诱导MDSC向M-MDSC方向分化,且HIV诱导后的MDSC抑制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不同区域淋巴结及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s)频数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5例胃癌患者不同区域淋巴结及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标本中Tregs占CD4+T细胞比例,并与胃癌TNM分期、分化程度等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regs在引流区阳性淋巴结、引流区阴性淋巴结、非引流区淋巴结、外周血中比例分别为(20.71±2.72)%、(14.43±2.62)%、(10.09±2.27)%、(9.72±2.13)%,前3组中两两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后2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引流区阳性淋巴结中Tregs细胞比例与肿瘤分期无显著相关(P0.05);引流区阴性淋巴结、非引流区淋巴结、外周血中Tregs细胞比例与肿瘤分期相关(r=0.429、0.453、0.367;P0.05),且Ⅲ+Ⅳ期Tregs比例显著高于Ⅰ+Ⅱ期比例。不同区域淋巴结Tregs分布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病理分化间差异无相关性。结论 Tregs在不同区域淋巴结及外周血中分布表达呈递减趋势,可能是导致胃癌淋巴结微环境内出现局部免疫抑制,导致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和肺特异性X蛋白(LUNX)基因的mRNA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病理类型及分期的相关性及其对于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的89例患者为NSCLC组, 以同期收治的55例肺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 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中BCRP、LUNX的mRNA表达水平, 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NSCLC组外周血中BCRP、LUNX mRNA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肺良性病变组(P<0.05);NSCLC患者BCRP mRNA的表达与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关(P<0.05), 与性别、年龄、吸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其LUNX mRNA的表达与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 与性别、年龄、吸烟、病理类型无关(P>0.05);BCRP mRNA表达组与LUNX mRNA表达组的总体生存率均显著低于无表达组(P<0.05);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BCRP mRNA表达、LUNX mRNA表达均为影响NSCLC患...  相似文献   

10.
刘师宏  汪威  穆小松 《解剖学报》2018,49(4):461-468
目的 分析高尔基体磷蛋白3(GOLPH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收集术前未经放、化疗治疗,经手术切除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GOLPH3的表达,分析GOLPH3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构建稳定沉默GOLPH3的结直肠癌细胞株,并设立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3组细胞中GOLPH3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3组细胞的增殖活性,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3组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 GOLPH3在癌组织中主要为阳性表达,且阳性表达率(65.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5.0%)(P<0.05);GOLPH3在TNM分期为Ⅲ~Ⅳ期、浸润深度≥2 cm、中低分化及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TNM分期Ⅰ~Ⅱ期、浸润深度<2 cm、高分化及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P<0.05)。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基因沉默组GOLPH3蛋白表达量、细胞增殖活性、侵袭能力及迁移能力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GOLPH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与肿瘤分期、侵袭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抑制GOLPH3基因表达可下调GOLPH3蛋白表达,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武汉地区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至2013年在武汉市第八医院收治的1 998例结直肠癌临床及病理资料,比较其主要症状、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类型、病理分级及临床病理分期的差异。结果本组最常见症状为血便及大便次数增多,好发部位主要位于直肠,组织学类型以管状腺癌腺癌为主,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侵袭程度及TNM分期有关。结论武汉地区男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老年人仍是结直肠癌的高发人群,但青壮年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微小RNA(miR)-196b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过表达miR-196b的结直肠癌细胞对5-氟尿嘧啶(5-FU)的敏感性。方法: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公共数据库下载结直肠癌患者miRNA测序数据及其对应的临床病理资料,运用SPSS 17.0分析miR-196b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以及临床特征;采用瞬时转染的方法在人结直肠癌HCT116细胞中过表达miR-196b,并用MTS法分析过表达miR-196b的细胞对5-FU药物敏感性的变化。结果:miR-196b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关(P0.05),与年龄和性别等无相关性。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是直肠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子(P0.05),miR-196b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生存状况无关。过表达miR-196b的HCT116细胞在不同浓度的5-FU作用下,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iR-196b可能是结直肠癌患者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标志物,并可降低结直肠癌细胞对5-FU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胆囊腺癌组织中神经浸润及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表达与胆囊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82例胆囊腺癌标本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2例胆囊腺癌组织中NGF的表达,分析胆囊腺癌的神经浸润与患者性别、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的关系。结果 82例胆囊腺癌神经浸润的发生率为69. 51%。神经浸润与组织分化、TNM分期有相关性(P 0. 001);与患者性别、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 05)。82例胆囊腺癌NGF阳性率为76. 83%。NGF表达与神经浸润、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有相关性(P 0. 05);与患者性别、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 0. 05)。结论胆囊腺癌的神经浸润与组织分化和TNM分期密切相关,提示发生神经浸润的胆囊腺癌可能有更大的转移风险,而NGF阳性可能对其有更好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测定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血清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cysteine-rich Protein 61,Cyr61)水平,分析其用于结直肠癌诊断和病理评估的价值。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Cyr61浓度,再用ROC曲线计算最佳灵敏度和特异性,比较Cyr61在诊断结直肠癌的效果;分析Cyr61水平与结直肠癌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究血清Cyr61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分期的关系。结果 CRC患者的血清Cyr6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Cyr61、CEA和CA19-9检测对诊断结直肠癌的灵敏度分别为70.2%、48.2%和48.9%,Ⅲ-Ⅳ期血清Cyr61表达高于Ⅰ-Ⅱ期,有淋巴结转移的血清Cyr61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结论血清Cyr61水平可作为CRC诊断的潜在标志物,且与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血清Cyr61水平对结直肠癌的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iR-34a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43例结直肠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miR-34a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miR-34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34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浸润深度、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 miR-34a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检测miR-34a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新的肿瘤标记物或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富含AT序列特异性结合蛋白2(special AT-rich sequence-binding protein 2, SATB2)在结直肠癌组织及对应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200例结直肠癌原发灶及80例淋巴结转移灶中SATB2蛋白表达。结果结直肠癌原发灶中SATB2高表达率为25.0%(50/200),中等强度表达率为36.0%(72/200),阴性率为39.0%(78/200)。对应淋巴结转移灶中SATB2高表达率为15.0%(12/80),中等强度表达率为28.8%(23/80),阴性率为56.2%(45/80)。 SATB2在结直肠癌原发灶中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远处转移无相关性。 SATB2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灶中表达显著低于原发灶(P<0.05),其在转移灶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SATB2低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表达明显降低,有望成为新型的结直肠癌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结直肠腺癌患者外周血大麻素受体互作蛋白1(cannabinoid 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1,CNRI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探讨外周血CNRIP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腺癌早期筛查及病程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quantitative methylation-specific PCR,qMSP)检测结直肠腺癌患者(5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20例)、健康志愿者(20例)外周血CNRIP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程度,并通过焦磷酸测序技术确定该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位点.登记结直肠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采用Fisher检验分析CNRIP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与结直肠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结直肠腺癌、结直肠腺瘤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CNRIP1基因启动子CpG岛的2246位点甲基化程度分别为(85.50±8.24)%、(81.33±5.81)%、(63.66%±3.61)%(P<0.01);结直肠腺癌CNRIP基因启动子CpG岛2246位点甲基化程度分别与肿瘤直径、原发灶浸润深度、TNM分期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与腺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结论 CNRIP1基因启动子CpG岛2246位点甲基化程度与结直肠腺癌病程进展相对一致,可作为结直肠腺癌早期筛查及病程评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癌组织中P-gp、GST-π、Topo-Ⅱ和p53的协同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P-糖蛋白(P-gp)、拓扑异构酶(Topo-Ⅱ)、谷甘胱肽-S-转移酶(GST-π)和p53的表达与病理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生存率的相关性及其协同表达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36例术前未进行化疗的结直肠癌组织中P-gp、GST-π、Topo-Ⅱ和p53的表达。结果:P-gp、GST-π和p53的表达与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无关(P>0.05),与生存率明显相关(P<0.01),Topo-Ⅱ的表达与本组临床病理参数均无相关性。结论:应用免疫组化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P-gp、GST-π、和p53的表达,对肿瘤的化疗药物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组高迁移率族蛋白1(r HMGB1)对髓源性抑制性细胞(MDSC)的体外分化作用。方法分离BALB/c小鼠的骨髓细胞,分别使用r HMGB1、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白细胞介素6(GM-CSF-IL-6)、GM-CSF、IL-6和r HMGB1三者联合(GM-CSF-IL-6-r HMGB1)进行体外刺激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b+Gr1+MDSC、CD11c+和F4/80+巨噬细胞的比例。用免疫磁珠体外分选出粒细胞源性MDSC(G-MDSC)和巨噬细胞源性MDSC(M-MDSC)分别用r HMGB1刺激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CD11b+Gr1+MDSC、CD11c+细胞和F4/80+巨噬细胞的比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 HMGB1、GM-CSF-IL-6、GM-CSF-IL-6-HMGB1刺激48 h后,CD11b+Gr1+MDSC比例增加,CD11c+细胞和F4/80+巨噬细胞的比例减少;免疫磁珠体外分选出G-MDSC和M-MDSC,用r HMGB1蛋白刺激48 h,与对照组相比,r HMGB1刺激后,CD11b+Gr1+MDSC、CD11c+细胞和F4/80+巨噬细胞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r HMGB1体外可以诱导分化MDSC比例增加,GM-CSF、IL-6与r HMGB1联用可以增强诱导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组高迁移率族蛋白1(r HMGB1)对髓源性抑制性细胞(MDSC)的体外分化作用。方法分离BALB/c小鼠的骨髓细胞,分别使用r HMGB1、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白细胞介素6(GM-CSF-IL-6)、GM-CSF、IL-6和r HMGB1三者联合(GM-CSF-IL-6-r HMGB1)进行体外刺激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b+Gr1+MDSC、CD11c+和F4/80+巨噬细胞的比例。用免疫磁珠体外分选出粒细胞源性MDSC(G-MDSC)和巨噬细胞源性MDSC(M-MDSC)分别用r HMGB1刺激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CD11b+Gr1+MDSC、CD11c+细胞和F4/80+巨噬细胞的比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 HMGB1、GM-CSF-IL-6、GM-CSF-IL-6-HMGB1刺激48 h后,CD11b+Gr1+MDSC比例增加,CD11c+细胞和F4/80+巨噬细胞的比例减少;免疫磁珠体外分选出G-MDSC和M-MDSC,用r HMGB1蛋白刺激48 h,与对照组相比,r HMGB1刺激后,CD11b+Gr1+MDSC、CD11c+细胞和F4/80+巨噬细胞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r HMGB1体外可以诱导分化MDSC比例增加,GM-CSF、IL-6与r HMGB1联用可以增强诱导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