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土地的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分析了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土地的主要类型和形成过程,并针对不同强度等级石漠化土地所表现出的缺土、缺水、植被覆盖度低、土地生产力水平低下等特征,提出了不同强度等级石漠化土地的植被恢复途径与对策,以及不同强度石漠化土地的植被恢复技术。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林草植被恢复是治理石漠化的根本和有效途径,需要建立针对喀斯特石漠化区独特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针对小区域尺度或不同流域生态系统类型,研究了其植物群落配置、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技术,以及需要针对不同等级石漠化造林的参考技术。在极度耐旱抗凝冻植物选育,增汇、生物能源适生植物选育与种植,以及初步恢复生态系统维护技术等方面需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把产业链与生态链进行有机整合,建立可持续的地方生态产业,是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重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凤山县石漠化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凤山县为研究区域,研究石漠化植被恢复模式及其产生的生态效应。通过对不同植被恢复治理后的植物多样性、生长量和生物量、枯枝落叶贮量和最大持水量等几个方面的生态效应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任豆(Zenia insignis)-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模式在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群落平均生物量、林地枯枝落叶层最大持水量等方面均高于其它几种模式,已成为当地石漠化治理的优势植被群落。  相似文献   

4.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段的植被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贵州的喀斯特不同生态区域70多个地点的105个样地调查,喀斯特石漠化地形区常见有53个植被群落类型,常见植物种类有70科110属345种;用总植被覆盖度的高低不能完全反映石漠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源由、现状及特点,针对不同石漠化程度(极重度、重度、中度、轻度石漠化),总结提出了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封山育林、人工模拟构建近自然生态林、特色生态经济林、高效林草复合经营等植被恢复典型模式,以期为岩溶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6.
喀斯特石漠化区草原生态系统脆弱,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为研究退化草原的植被恢复技术,设置不同牧草组合对滇东南峰丛洼地轻度、中度以及重度石漠化样地进行修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轻度石漠化地区采用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木豆Cajanus cajan,按照5:2:5的比例混播;在中度石漠化地区采用多年生黑麦草、鸭茅、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按照5:5:2的比例混播;在重度石漠化地区采用多年生黑麦草、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按照5:2:5的比例混播,3个月后植被覆盖度、株高生长、植被丰富度和草产量等指标与对照相比均有明显的增长。不同石漠化程度草原经过人工种植,使石漠化趋势向潜在石漠化转化,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量,植被恢复得到显著改善。人工植被恢复是石漠化草原生态修复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广西田阳县开展了封山育林对石灰岩山地植被恢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封山3年后石灰岩山地植被恢复明显,2个试验地的物种多样性、重要值及植被覆盖率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A试验地的物种数增加了13种,增量达59.09%;重要值降多升少,植物在群落中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植被覆盖率提高了40%。B试验地的物种数增加4种,增量仅为19.05%;在重要值中,木本及藤本植物降多升少,它们在群落中的地位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而草本植物则升多降少,部分植物的地位已发生了根本改变;植被覆盖率达到了100%。  相似文献   

8.
在莱芜北部和南部石灰岩荒山人工植被恢复区,选择刺槐纯林、侧柏纯林和侧刺混交林三种典型群落类型,对其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通过分析植物物种组成、性状组成、物种重要值和林下优势种的差异,进一步加强森林抚育工作,为改善林分结构、调整林分密度、促进植物多样性的提供数据信息。  相似文献   

9.
桂西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岩性土壤与植被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桂西喀斯特石漠化较严重的都安、东兰、巴马、凤山、乐业等县的野外调查发现,该地区成土母质分别起源于可溶性较强的石灰岩和白云质石灰岩地层(简称石灰岩组合基岩)和可溶性较弱的灰质白云岩或白云岩地层(简称白云岩组合基岩)。这2类基岩发育的土壤无论是土层厚度、pH值、有机质含量,还是全氮、全磷和全钾等含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植被覆盖情况也有一定的差别,在石漠化治理中应根据不同岩性及其土壤和植被特点采取不同的生态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三峡库区自然环境条件及石漠化现状特点的基础上,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石漠化不仅加速了生态换环境的恶化,更有可能导致土地资源丧失,因此,实行土地植被恢复的方法显得异常重要。分析了城镇近郊岩溶石漠化的土地植被恢复这一有效方法,根据当前城镇近郊岩溶石漠化的处理现状展开了讨论,并针对土地植被恢复方法的要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由于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人地矛盾突出、林地与土地利用率低、森林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改善喀斯特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功能、防控石漠化恶性演替仍是当下亟需解决的艰巨任务。林下种植是一种经典的立体复合林业生产经营方式,能够实现林地资源最大利用化、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推动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保障林农经济效益稳步增长,最终达到林业经济、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同步优化的目标。文中主要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8种代表性林下种植模式的特征、效益及不足,并提出各林下种植模式关于结构优化升级、调整改善方面的核心对策,以期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与林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借鉴,确保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步优化。  相似文献   

13.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喀斯特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喀斯特石漠化导致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生产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严重威胁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对石漠化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发现石漠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因、危害、驱动因子和时空演化等方面,对石漠化治理的具体措施和治理效果研究较少。列举了常用的生态治理模式:苔藓侵蚀成土、牧草保土、植被根系固土、植物群落抑制。提出政策体系不断改善、注重标本兼治等石漠化治理保障,并针对今后治理与防治重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分析我国石漠化监测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石漠化监测体系由宏观监测、定位监测、工程绩效监测和专题监测4部分构成;宏观监测是主体和核心,定位监测、工程绩效监测和专题监测是对宏观监测的合理补充与支撑;探讨各项监测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成因及其环境评价体系,回顾近年来与国家生态林业工程相结合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实践,提出以探索石漠化形成机制、研究石漠化植被恢复机理和应用遥感等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喀斯特石漠化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简单介绍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并简要介绍了保护区的一些保护管理经验,包括实行功能区划模式管理、实行固定统-线路巡护制度和管护交叉检查制度、开展社区共管、加强宣传和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最后,提出一些对弄岗保护区保护的思考及仍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系统性地对岩溶土地、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地从空间布局、岩溶地貌、流域、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及石漠化程度等进行了详尽介绍,全面展现了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数据,为监测成果数据共享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18.
植被覆盖度是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以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对云南省砚山县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估测,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砚山县整体植被覆盖度较高,2020年以较高度和高度植被覆盖度为主,在空间分布上呈东高西低的特征,在时间变化趋势上,2000—2010年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由高水平植被覆盖转为低水平植被覆盖,植被严重退化,2010—2020年由低水平植被覆盖转为高水平植被覆盖,植被覆盖显著改善;3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分布在坡度等级上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R2>0.95),植被覆盖度随坡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在海拔梯度上随海拔的上升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规律性变化。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受降水与气温的共同影响,但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更紧密。  相似文献   

19.
对广西马山县岩溶地区进行2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马山县岩溶土地面积162 935.3 hm2,其中石漠化演变类型中稳定型面积143 387.3 hm2,顺向演变面积16 273.5 hm2,逆向演变面积3 274.5 hm2,石漠化状况得到较好的改善。石漠化土地转变为潜在石漠化土地变化量最大;石漠化顺向演替最重要因素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石漠化逆向演替最重要因素是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