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标准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和经典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标准术组)接受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4例(对照组)接受经典骨瓣开颅术,随访半年,评估Glasgow预后评分(GOS),比较2组预后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半年,对照组良好13例,中残15例,重残37例,植物生存17例,死亡12例,预后较好28例(29.79%);标准术组良好31例,中残24例,重残42例,植物生存15例,死亡8例,预后较好55例(45.83%),2组预后较好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2,P=0.02)。标准术组术后急性脑膨出、切口脑脊液漏、术后颅内血肿发生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接受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临床疗效较经典骨瓣开颅减压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七氟醚在颅脑手术中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保护效果。方法选取接受全身麻醉开颅手术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输入麻醉,实验组给予七氟醚吸入+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输入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各时点的S-100β蛋白、血清C-反应蛋白(CRP)、颅内压水平。结果实验组术后各时点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中及术后24 h S-100β蛋白水平、术后24 h颅内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开颅手术中可减少患者机体炎症反应,缓解脑组织损伤后S-100β蛋白的释放,有效降低颅内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亚低温方法抗重度颅脑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 3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 (Gcs≤ 8)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 (16例 )和常温治疗组 (18例 )。分别测定 2 4h内血中丙二醛 (MDA)和脑脊液中 β 内啡呔 (β Ep)含量。结果 亚低温组患者伤后 2 4h血清中MDA含量及脑脊液中 β Ep含量均明显低于常温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亚低温方法可以使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内有害物质生成减少 ,从而减轻了脑损伤 ,是临床救治重度颅脑损伤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S100β蛋白(S100β)水平与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98例颅脑损伤患者(观察组)及同期在本院体检的35名健康志愿者(健康组)的临床资料,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将98例患者分为重度组(GCS评分:3~8分,n=50)、轻度组(GCS评分:9~15分,n=48),术后随访3个月,分为预后不良(n=57)、预后良好(n=41),比较术前各组血清ICAM-1、MMP-9及S100β水平,分析术前血清ICAM-1、MMP-9、S100β水平与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转归的关系。结果重度组血清ICAM-1、MMP-9及S100β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健康组,轻度组也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发病至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预后不良组,入院时GCS评分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显著(P<0.05);预后不良组术前血清ICAM-1、MMP-9及S100β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清ICAM-1、MMP-9、S100β水平和发病至手术时间在评估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转归中的ROC曲线下面积较高。结论术前血清ICAM-1、MMP-9、S100β水平和发病至手术时间与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开颅术后的转归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监测的意义。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监测组,各32例。对照组行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监测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颅内压(ICP)监测,观察监测组ICP监测情况,并且比较2组患者甘露醇应用时间及使用剂量、术后并发症、预后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监测组甘露醇应用时间及使用剂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急性肾功能损伤及上消化道出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χ2=6.117,P=0.047)。2组均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后颅内压监测,有利于临床上治疗决策,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减低致残率及致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髓鞘碱性蛋白(MBP)的浓度与病情发展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45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根据损伤类型分为硬膜下血肿组、硬膜外血肿组、脑挫裂伤组、合并伤组;根据预后情况分为死亡及植物生存组、残疾组、良好恢复组。另选取15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颅脑损伤患者及对照组入院时,以及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伤后第1、7、14天的脑脊液及血清NSE、MBP浓度。结果轻度、中度、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NSE及MBP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重度组明显高于中度组(P0.05)。硬膜外血肿组血清和脑脊液NSE、MBP浓度最低,而合并伤组NSE、MBP浓度显著高于硬膜下血肿组、硬膜外血肿组、脑挫裂伤组(P0.05)。死亡及植物生存组血清和脑脊液NSE、MBP浓度均显著高于残疾组和良好恢复组(P0.05)。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伤后1~14d,其血清和脑脊液NSE、MBP浓度均呈下降趋势,但第14天的浓度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脊液及血清NSE、MBP浓度与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以作为病情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在外科术后病情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在患者外科手术后病情监测中的应用。方法对照组30例,实验组85例,对照组于健康体检时和实验组分别于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1、3、7 d测定血清CRP和D-D的浓度。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手术前的血清CRP、D-D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和术前血清CRP、D-D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并发症的患者术后3 d的血清CRP、D-D浓度逐步下降至正常;术后伴有并发症的患者直至7 d后的血清CRP、D-D浓度仍然升高,有、无并发症的患者血清CRP、D-D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后检测血清CRP、D-D浓度有助于患者感染、深静脉血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并发症的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颅内感染合并中枢性低钠血症的临床特征,探讨中枢性低钠血症在颅内感染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手术治疗后合并低钠血症患者72例,根据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分为颅内感染组(40例)和非颅内感染组(32例),根据血清钠值将颅内感染组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低钠血症3组,采用t检验比较颅内感染组和非颅内感染组血清钠水平的差异。颅内感染的3组间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及葡萄糖浓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采用LSD-t检验进行3组间脑脊液白细胞计数的两两比较。结果颅内感染组血清钠水平显著低于非颅内感染组(t=2.66,P=0.0103),颅内感染组轻度、中度、重度低钠血症患者间脑脊液白细胞数、脑脊液葡萄糖浓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7.47,P=4.63E-11;F=4.18,P=0.023),脑脊液白细胞计数采用LSD-t检验进行组间的两两比较,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术后合并颅内感染的患者更易出现低钠血症,血清钠水平越低颅内感染的严重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血栓弹力图(TEG)联合凝血功能检查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围手术期血液制品输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我院7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7)与实验组(n=37)。两组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根据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输注血液制品,实验组根据TEG联合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输注血液制品。统计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围手术期输血情况、术后引流情况及二次开颅手术率、术后28 d死亡率。结果⑴两组术中尿量、手术时间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术中输液量及出血量均较对照组少(P0.05);⑵实验组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量、悬浮红细胞输注量、血小板输注量及冷沉淀输注量均较对照组少(P0.05);⑶实验组术后6、24 h引流量均较对照组少(P0.05);⑷两组二次开颅手术率、术后28 d死亡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TEG联合常规凝血功能监测,可指导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围手术期输血,有效减少血液制品输注量,同时还可减少术中出血量、输液量及术后引流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参数与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颅脑创伤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ICP水平将患者分为ICP≤20mm Hg组(n=30)与ICP20mm Hg组(n=24)。选择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使用经颅多普勒仪对入院患者1d(治疗前)、治疗后30d(治疗后)收缩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等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同时监测同时点患者的ICP、CPP,并同样对对照组相应指标进行测定。使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所有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得分情况。使用多元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各项颅脑创伤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与ICP、CPP的相关联程度。结果所有颅脑创伤患者住院1d、治疗后30d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s、Vm、Vd以对照组最高,其次为ICP≤20mm Hg组,ICP20mm Hg组最低;PI、RI指标,治疗前ICP20mm Hg组最高,其次为ICP≤20mm Hg组,对照组最低;治疗后所有颅脑创伤患者PI、RI均有所改善,但仍然未达到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与PI相关度最高(r=0.76,P0.05),其次为RI(r=0.64,P0.05)、Vm(r=0.21,P0.05),但ICP与Vs(r=-0.36,P0.05)、Vd(r=-0.12,P0.05)呈负相关。CPP与PI呈高度负相关(r=-0.81,P0.05),与RI呈负相关(r=-0.45,P0.05),与Vm、Vs、Vd呈正相关(r分别为0.22、0.14、0.11,P0.05)。GOS评分与PI、RI呈高度负相关(r分别为-0.62、-0.51,P0.05),与Vm、Vs、Vd呈正相关(r分别为0.24、0.17、0.14,P0.05)。结论颅脑创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监测能客观反映患者ICP、CPP变化,并对患者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对指导临床早期干预,减少继发性损伤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早期机械通气对严重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和脑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早期机械通气及开颅探查术对严重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 (ICP)、脑灌注压 (CPP)、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 (SjvO2 )及动脉 -颈内静脉血乳酸浓度之差 (VADL)的影响。方法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2 1例 ,入院后给予早期机械通气治疗 ,并在明确诊断后 1h内行开颅探查颅内血肿清除 +去骨瓣减压术。分别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前、通气后 10min、通气后 30min、开颅前、开颅后 5个时相点通过侧脑室置管监测ICP ,计算CPP ;同时分别抽取动脉、颈内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及乳酸测定。结果 与机械通气前相比 ,机械通气后 10minICP显著降低 (P <0 0 5 ) ,CPP显著升高 (P <0 0 5 ) ,SjvO2 、VADL无显著变化。机械通气后 30min和开颅前ICP、VADL显著升高 (P <0 0 1和P <0 0 5 ) ,CPP、SjvO2 显著降低 (P <0 0 5 ) ,开颅后ICP、VADL较开颅前显著下降 (P <0 0 1和P <0 0 5 ) ,CPP、SjvO2 显著升高 (P <0 0 1)。结论 长时间机械通气治疗不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P、改善脑代谢 ;及时行开颅探查颅内血肿清除术是降低ICP、改善脑代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颅脑钻孔引流术对重度颅脑损伤并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28例重度颅脑损伤并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颅手术,研究组患者采用颅脑钻孔引流术联合开颅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手术时间、意识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MOS SF-36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意识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颅脑钻孔引流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并发高血压脑出血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迅速降低患者颅内压,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血清CRP、D-D水平与高血压脑出血(HCH)患者血肿清除术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5例HCH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于术后行常规治疗,治疗1个月后,评估患者预后,将患者划分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血清CRP水平、血清D-D水平,采用回归分析检验血清CRP、D-D水平与患者血肿清除术治疗预后的关系,并分析血清CRP、D-D水平对HCH患者血肿清除术治疗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发病至入院时间、高血压病史、术前出血量、发病部位、GCS评分、合并中线移位等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良好组血清CRP、D-D水平和MRS水平显著低于不良组(P<0.05);血清CRP、D-D水平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MRS水平呈正相关(r=0.242、0.382,P<0.05)。结论 患者血清CRP、D-D水平升高与患者治疗预后效果有密切关系,可根据血清CRP、D-D水平对HCH患者血肿清除术治疗预后不良情况进行预测,值得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后外周血小RNA(miRNA)-124与调节性T细胞(Treg)及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的关系,探讨miRNA-124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纳入颅脑损伤患者109例,根据GCS评分分为轻度损伤组35例,中度损伤组45例,重度损伤组29例,同时纳入正常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受伤后24 h分别采集各组的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细胞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检测miRNA-124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IL-10的水平。结果:各组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Treg比例、miR-124表达及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颅脑损伤组高于轻度损伤组(P<0.05),重度组高于中度组(P<0.05);重度损伤组患者外周血miR-124和Treg比例呈正相关。结论:颅脑损伤后,miRNA-124可能参与对Treg细胞增殖的调节,调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电解质水平变化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56例(损伤组)及健康体检者141例(对照组),入院后24 h检测血清电解质水平。结果:损伤组的血钠及血钾浓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损伤组中,高钠血症患者死亡率(61.11%)显著性高于同期未出现高钠血症患者(24.64%)(x2=10.32,P=0.001);合并低钾血症患者死亡率(58.33%)高于未出现低钾血症患者(26.39%)(x2=5.51,P=0.019)。结论:重度颅脑损伤合并高钠血症与低钾血症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ICN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ICNS患者72例为观察组,按感染类型分为化脓性感染亚组(44例)与病毒性感染亚组(28例),另选取同期接受脑外科手术并未发生ICNS的患者8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脑脊液、血清CRP、PCT水平。结果 观察组脑脊液、血清PCT、CRP均高于对照组(P<0.05);化脓性感染亚组患者脑脊液、血清PCT、CRP均高于病毒性感染亚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脑脊液CRP(AUC=0.823)、脑脊液PCT(AUC=0.890)以及血清CRP(AUC=0.729)、血清PCT(AUC=0.793)均是预测ICNS的重要因素(P<0.01)。结论 脑脊液、血清PCT、CRP可作为诊断ICNS病情的指标,其中脑脊液PCT的诊断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17.
梁春妍 《临床医学》2013,33(4):70-71
目的探讨3%高渗盐水与20%甘露醇治疗颅脑外伤合并颅内高压的疗效。方法 30例重度颅脑损伤合并颅内高压患者给予开颅减压术治疗后,其中15例给予3%高渗盐水脱水减压治疗,另15例术后给予20%甘露醇降颅压治疗,监测两组颅内压(ICP)下降幅度、起效时间及有效降压时间。结果与脱水药物治疗前比较,使用3%高渗盐水与20%甘露醇后颅内压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高渗盐水与20%甘露醇下降ICP的幅度、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高渗盐水的降压持续时间长于20%甘露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高渗盐水与20%甘露醇均可显著降低颅内压,但3%高渗盐水的有效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8.
高强  孙峻峰  张永斌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3,(10):1401-1404+1409
目的 探究血清降钙素原(PCT)、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C反应蛋白与清蛋白比值(CRP/ALB)与颅脑损伤术后肺部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于陕西省宝鸡市人民医院接受颅脑损伤术治疗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肺部感染结果将患者分为感染组、未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PCT、HMGB1、CRP/ALB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CT、HMGB1、CRP/ALB水平与临床肺部感染量表(CPI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损伤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PCT、HMGB1、CRP/ALB水平单独、联合检测预测颅脑损伤术后肺部感染的价值。结果 150例患者中57例在颅脑损伤术后出现肺部感染,感染率为38.0%。感染组年龄、肺部基础疾病比例、PCT、HMGB1、CRP/ALB水平高于未感染组,GCS评分低于未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偏大及PCT、HMGB1、CRP/ALB水平升高是颅脑损伤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GC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的手术处理方式以及内感染发生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90例重度颅脑损伤术后脑脊液漏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45例,分别实施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引流术及常规腰椎穿刺术,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脑脊液漏停止时间、住院时间)、术前术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治愈率、病死率及院内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病死率以及术前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脑脊液漏停止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GC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且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试验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院内感染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引流术可明显缩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脑脊液漏停止时间及住院时间,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并降低院内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脑脊液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变化规律及与脑损伤程度、病情发展趋势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65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GCS评分分为轻型组15例、中型组20例与重型组30例,采集其伤后1d至数周的脑脊液,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脑脊液中CRP水平,对比实时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轻、中型及重型组伤后7d内CRP水平及7dCRP均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组高于中型组及轻型组(P<0.05),中型组高于轻型组(P<0.05);脑脊液CRP水平变化趋势与影像学改变一致。结论脑脊液中CRP水平是反映颅脑损伤后脑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对判断病情、疗效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