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超微血管显像(SMI)技术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5例经常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采用SMI技术对斑块内新生血管进行探查并分级,随后行CEUS检查,记录二者所测得的斑块内点、线状回声强度及其数量,根据相同评分标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25例患者中共检出35个斑块,平均厚度(3.18±0.75)cm,部位:颈总动脉杈20个,颈总动脉中段10个,颈内动脉5个;斑块回声:低回声7个,等回声18个,不均质回声6个,混合回声4个。SMI及CEUS评价斑块内强回声的分级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35,P>0.05)。结论 SMI可以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为诊断斑块内是否存在新生血管提供了新的、无创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灰阶谐波CEUS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与常规超声显示斑块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9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113个斑块,根据回声特征及形态学分为均质、非均质及溃疡型斑块,均质斑块又分为低回声、等回声及强回声斑块。分析斑块回声特征与造影增强模式特点。结果 CEUS显示低回声斑块新生血管检出率明显高于等回声(χ2=10.64,P=0.001)、强回声(χ2=18.62,P<0.001)及溃疡型斑块(χ2=7.38,P=0.007);但低回声与非均质斑块新生血管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0,P=0.138)。增强的64个斑块中,46个(46/64,71.88%)斑块表现为由管壁外膜向斑块内增强,其中44个弥漫性增强,2个为束状增强;18个(18/64,28.13%)斑块表现为由管腔向斑块内蔓延的稀疏增强。各类型斑块间CEUS增强模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可提供更多有关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信息,有助于进一步判断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超微血管成像(SMI)和超声造影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患者(99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别行SMI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SMI和超声造影显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阳性率和位置差异,以及两种方法诊断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一致性。结果超声造影对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检出率明显高于SMI(79.80%vs.5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4,P=0.000)。两种方法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的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57,P<0.05)。Kappa检验显示SMI与超声造影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具有一致性(Kappa=0.464,P=0.000)。结论 SMI与超声造影诊断斑块内新生血管各有优势,超声造影敏感性高,更易显示斑块基底部新生血管;SMI具有简便、无创、价格低廉的优点,可作为粥样硬化斑块的长期随访手段,两者联合应用可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斑块易损信息。  相似文献   

4.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发病基础,诸多研究证实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斑块的稳定性和临床症状有关。CEUS能显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为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和超声造影(CEUS)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不同价值。方法 我院接诊的64例患者(99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别行SMI和CEUS检查,比较SMI和CEUS显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阳性率和位置差异,及两法诊断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一致性。结果 99个颈动脉斑块,CEUS新生血管检出率(79.80%)明显高于SMI(53.54%),SMI和CEUS检测新生血管具有中度一致性(K=0.464,P=0.000)。SMI和CEUS检出新生血管的位置分布区域存在差异,SMI血流成像更易显示位于顶部的新生血管,CEUS更易显示位于基底部的新生血管。结论 SMI与CEUS诊断斑块内新生血管各有优势,CEUS敏感性高,易显示斑块基底部新生血管,SMI与CEUS诊断斑块内新生血管具有中等一致性,两者结合使用才能提供更为准确的斑块易损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应用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斑块声学特性的关系。方法104例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行颈动脉常规及超声造影检查,通过肉眼观测及定量分析斑块造影增强情况。结果软斑造影增强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斑块(P〈0.001);软斑的增强强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斑块(P〈0.001);软斑的斑块增强强度与颈动脉管腔内造影增强强度比值也高于其他类型斑块(P〈0.001)。结论研究表明软斑造影增强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斑块。超声造影技术为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特点及其与斑块声学特性的关系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超声造影定量计算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斑块的增强强度与免疫组化微血管染色的结果,评价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斑块内血管新生的可靠性.方法 高脂喂养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成功的实验兔9只,实时谐波超声造影观察兔腹主动脉超声造影增强,随后用QLab定量分析软件分别计算动脉斑块内增强强度(EI)及斑块内增强强度与腹主动脉管腔内增强强度的比值(ratio).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斑块内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8染色斑块内的微血管,比较超声造影定量分析与免疫组化微血管染色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9只兔超声造影定量分析EI及ratio值分别为(3.91±0.87)dB及0.30±0.06,免疫组化染色显示9只兔腹主动脉标本中F8染色阳性5例,阴性4例.超声造影定量分析EI与F8染色有相关性(r =0.779,P=0.013),ratio值与F8染色有相关性(r =0.693,P=0.019).结论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的强度参数EI及ratio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斑块内新生血管增生的程度,有助于对斑块稳定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微血流成像(SMI)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诊断价值,分析新生血管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5例颈动脉斑块患者,均行SMI和实验室检查;以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SMI诊断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依据病理结果将患者进一步分为存在新生血管者71例(阳性组)和无新生血管者组14例(阴性组),比较两组超声表现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差异。分析新生血管形成的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MI诊断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的效能。结果 85例患者中,病理诊断新生血管71例,SMI诊断65例,一致性较好(Kappa=0.875,P<0.001)。阳性组斑块厚度、长度、数量、新生血管评分、hs-CRP、Lp-PLA2、NLR均高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新生血管评分、hs-CRP、Lp-PLA2、NLR与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形成均呈正相关(r=0.748、0.507、0.360、0.345,P<0...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分析超声造影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强强度与患者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8例,分为有临床症状及无症状2组.常规超声评价颈动脉斑块回声类型,超声造影观察斑块内增强强度并进行分级.分析斑块回声、斑块内增强情况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 有症状组69.4%的斑块超声造影出现增强且2级以上增强者达63.3%,而在无症状组58.3%的斑块超声造影表现为不增强,2级以上增强者仅为29.2%,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可敏感显示斑块内的动态增强过程,反应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形成,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MI)评价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手指关节亚临床活动性炎症反应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缓解的30例RA患者480个手指关节(双手2~5指掌指关节和近节指间关节)滑膜区进行SMI检查,半定量评分系统对滑膜区血流进行分级,并与能量多普勒(PDUS)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临床缓解的30例患者中,PDUS和SMI显示的缓解率分别为56.67%(17/30)和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在480个受检关节中,PDUS对滑膜区血流信号的显示率为8.54%(41/480),SMI血流信号显示率为12.50%(60/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DUS与SMI对滑膜血流分级结果有高度一致性(Kappa=0.732,P<0.001)。结论 SMI技术可更敏感地显示临床缓解期RA患者手指关节滑膜区异常血流信号。  相似文献   

12.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鉴别诊断乳腺肿瘤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对乳腺肿物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82例资料完整的乳腺肿瘤患者(91个病灶)进行二维灰阶、CDFI检查,用传统指标构建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分类评估,并进行SMI检查,比较SMI与CDFI血管检出的差异。结合SMI成像特点对BI-RADS分类重新评估,分析SMI在BI-RADS评估中的价值。结果 CDFI血流检出率78.02%(71/91),SMI血流检出率85.71%(78/91)。SMI模式下良恶性肿物Adler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中心血流与穿支血管有助于定性诊断。SMI结合BI-RADS分类诊断乳腺恶性肿物的敏感度为95.45%(42/44),特异度为89.36%(42/47),准确率为92.31%(84/91)。结论 在传统超声表现基础上,SMI有助于对乳腺肿物定性诊断,对BI-RADS分类调整更适用于富血供肿物。  相似文献   

13.
超微血管成像评价甲状腺结节激光消融疗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评价甲状腺结节激光消融疗效的价值。方法 选取4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56个结节),进行激光消融治疗。分别采用二维超声、CEUS及SMI检查测量消融灶体积,采用CEUS及SMI判断有无未完全消融结节和二维超声低回声区边缘是否存在残余微血管,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EUS检出未完全消融结节11个(11/56,19.64%),SMI检出未完全消融结节9个(9/56,16.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二维超声、CEUS及SMI测量消融灶体积分别为(2.10±2.13)cm3、(1.75±1.67)cm3和(1.79±1.80)cm3,二维超声测量消融灶的体积大于CEUS及SMI(P均<0.05),CEUS测量消融灶的体积与S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4)。SMI与CEUS对消融后二维超声低回声区边缘存在残余微血管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20个单点消融患者中,CEUS及SMI测量消融灶长度、宽度与消融能量均呈线性正相关(r=0.82、0.78,0.80、0.80,P均<0.05)。结论 SMI对未完全消融结节的检出率及对消融灶大小的评估与CEUS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检测乳腺良恶性肿物血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 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在鉴别乳腺肿物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超声检出并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瘤患者70例78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40个,恶性病灶38个。按照Adler分级标准,采用CDFI和SMI技术分别观察同一肿瘤的血流情况,计算两种血流检测技术对于单个病灶检出血管条数的差值(SMI-CDFI)、单纯使用CDFI及SMI诊断恶性病变的最佳诊断阈值及相关诊断试验评价指标。结果 两种检测方法对所有肿瘤血流丰富程度的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恶性肿瘤血流丰富程度的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良性肿瘤血流丰富程度的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CDFI诊断恶性肿物最佳诊断阈值为血管条数≥2,敏感度71.12%,特异度62.50%;SMI诊断恶性肿物最佳诊断阈值为血管条数≥3,敏感度92.11%,特异度62.50%;SMI-CDFI诊断恶性肿物最佳诊断阈值为血管条数差值≥3,敏感度84.21%,特异度85.00%。结论 SMI 技术可检测乳腺恶性肿物潜在的微血管,可为鉴别乳腺肿瘤的良恶性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与CDFI和CEUS比较,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腕关节滑膜血流信号分级的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100例RA患者(左侧或右侧腕关节,共100个腕关节)。采用高频超声观察腕关节的滑膜厚度。再分别采用CDFI、SMI和CEUS对滑膜增生最严重部位的血流信号进行分级评估,计算血流信号显示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MI和CEUS的滑膜内血流信号显示率均高于CDFI[92.00%(92/100)、92.00%(92/100)、80.00%(80/100)]。CDFI与SMI评价增厚滑膜内血流信号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EUS与SMI评价增厚滑膜内血流信号分级的一致性高(Kappa=0.76,P<0.05)。结论 SMI在观察RA患者增生滑膜血流信号方面优于CDFI,并且与CEUS具有很好的一致性。SMI可评估RA活动性,且安全、简便、高效、经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超微血流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 SMI)半定量分级在前列腺癌检出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筛选129例经病理确诊的前列腺疾病患者,以穿刺活检组织病理作为诊断金标准,将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炎等良性疾病纳入良性组,共40例;将前列腺腺泡腺癌纳入恶性组,共89例。依据灰阶超声及SMI共同检出的可疑病灶作为SMI半定量分析评价靶区。参照Adler血流分级及滑膜半定量评分系统的血流占比评价方式,将病灶内部微细血流行半定量分级,0级:病灶内未见微细血流;I级:病灶内探及稀疏1-2个点状血流信号;II级:病灶内部探及3-4条短线状血流、分布占比不超过病灶最大截面50%;III级:病灶内探及4条以上血流、分布占比超过病灶截面50%。结果 良性组中SMI0级7例、1级9例、2级12例、3级12例,恶性组中SMI1级2例、SMI2级10例、SMI3级77例。良性组中SMI表现各异,而恶性组中SMI3级为77例,占比高达86.5%。SM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86.51%、70.00%、86.51%、70.00%、81.39%。结论 在结合二维超声的基础上,SMI半定量分级在鉴别前列腺良恶性肿瘤上有一定应用价值,可联合血PSA用于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鉴别诊断颈部淋巴结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71例颈部淋巴结病变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与病理结果相对照,比较二维灰阶超声联合CDFI、二维灰阶超声联合SMI鉴别诊断颈部淋巴结病变的准确率,同时采用SMI技术分析颈部病变淋巴结的微血管分布类型。结果 71例患者共71枚颈部淋巴结,其中恶性淋巴结39例,包括淋巴瘤19例、转移性淋巴结20例,良性淋巴结32例;二维灰阶超声联合SMI的诊断准确率[88.73%(63/71)]高于二维灰阶超声联合CDFI[76.06%(54/71);P<0.05];良性淋巴结微血管分布以Ⅰ型(淋巴门血供型)和Ⅲ型(周边血供型)为主,恶性淋巴结内微血管分布以Ⅱ型(内部点条血供型)和Ⅳ型(混合血供型)为主。结论 SMI技术较CDFI技术有更高的血管显示率,通过SMI技术对颈部淋巴结内微血管分布类型的分析,有助于提高对颈部淋巴结病变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微血管显像(SMI)技术对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62例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比较二维灰阶超声联合CDFI、二维灰阶超声联合SMI及CEUS鉴别诊断良性淋巴结、淋巴瘤及恶性肿瘤淋巴转移的准确率。并以CEUS为金标准,分析淋巴结内微血管分布类型。结果 62例患者共76枚浅表肿大淋巴结,其中良性淋巴结21枚,淋巴瘤32枚,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23枚。二维灰阶超声联合SMI与CEUS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二维灰阶超声联合CDFI(χ2=7.91、14.04,P=0.021、0.005),而二维灰阶超声联合SMI与CEU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P>0.05)。CDFI及SMI与CEUS对淋巴结内微血管分布类型的一致性均较高(Kappa=0.672、0.793)。结论 SMI与CEUS对判断淋巴结内微血管分布类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有助于提高浅表肿大淋巴结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