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肾癌的超声造影表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比较小肾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造影表现并探讨超声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小肾癌(≤3 cm)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图.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肿瘤回声、边界、环状无回声及有无彩色血流信号,肿瘤血管按主观分为0~Ⅳ级.超声造影观察病灶的增强方式和增强时相,包括起始时间、达峰时间、消退时间及病灶的增强表现.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实性肿块35个(周边有环状无回声10个),囊实性肿块10个;界清或尚清37个,边界欠清8个;肿瘤血管分级:0级5个,Ⅰ级6个,Ⅱ级14个,Ⅲ级14个,Ⅳ级6个.45个小肾癌超声造影平均增强起始时间为(13.84±3.80)s,达峰时间为(19.49±4.73)s,消退时间(26.91±5.86)s.超声造影显示同步增强39个,缓慢增强6个;达峰时高回声14个,等回声22个,低回声9个;同步减退19个,快速减退19个,缓慢减退7个.超声造影后25个肿块内部显示部分不增强或"蜂窝状"增强,20个肿块显示假包膜.结论 超声造影提高了肿瘤血管、内部结构和假包膜的显示,对小肾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环状高增强(PHR)征象对于肾常见肿瘤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7例肾常见肿瘤(136个肾细胞癌,84个肾错构瘤)患者的超声造影图像,比较PHR在肾癌与肾错构瘤组间以及肾癌不同亚型组间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肾癌组中,PHR的检出率为36.76%(50/136),肾错构瘤组未检出PHR;采用PHR诊断肾癌,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分别为36.76%(50/136)、100%(84/84)、60.91%(134/220)、100%(50/50)、49.41%(84/170)、0(0/50)、50.59%(86/170).PHR在肾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癌、肾嫌色细胞癌及肾集合管癌四种肾癌亚型间检出率分别为31.03%(36/116)、81.82%(9/11)、62.50%(5/8)、0(0/1).结论 超声造影检出的PHR征象可作为诊断肾癌的特异性指标,且对于鉴别肾肿瘤的良恶性及肾癌病理亚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小肾癌(SRCC)超声造影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6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资料,比较两种方法 对小肾癌的诊断率、假包膜及坏死灶显示率以及反映病灶血供的能力等.结果 SRCC多为富血供病灶,呈"快进快出、高增强"的造影表现.超声造影较常规超声正确诊断率更高,能有效地反映病灶的血流灌注特征,并敏感显示病灶的假包膜及坏死灶.结论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对诊断SRCC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和MRI检查在乳头溢液性病变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6例乳头溢液患者行超声造影和MRI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图像特征,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病灶良恶性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超声造影和MRI对病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81.81%、86.67%、81.81%、86.67%、84.62%以及63.64%、80.00%、70.00%、75.00%、73.08%。结论超声造影和MRI对乳头溢液性病变性质的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直径≤3cm小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病例超声造影资料。结果 85例小肾癌中,5例囊性肾癌超声造影时可见分隔状强化,80例实性小肾癌中超声造影呈"快进快退"52例,"快进慢出"20例,"慢进快出"4例,"慢进慢出"4例。小肾癌超声造影时多呈富血供表现,其坏死灶和假包膜造影后更易显示。结论超声造影对常规超声诊断有困难或结果不一致的肾脏小占位病变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联合磁共振成像(MRI)实时导航技术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门诊及住院的临床疑诊为小肝癌(直径小于20 mm)的患者50例,共50个病灶,所有患者在常规超声检查未发现病灶,而增强MRI均提示有小肝癌。采用GE公司LOGIQ E9超声诊断仪,配备超声造影与MRI导航技术。超声造影采用低机械指数下实时灰阶超声造影(MI 0.05~0.12),每次造影经肘静脉团注1.5~2.4 ml造影剂SonoVue。 结果所有病灶均经手术、活检或其他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肝癌,其中原发性肝癌45个,转移性肝癌5个。实时导航超声造影时,5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图像融合,融合成功率100%,平均融合时间为(9.1±0.5)min。在50个病灶中,常规超声造影发现15个病灶(30%,15/50),实时导航超声造影检出48个病灶(96%,48/5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73,P<0.05)。在实时导航超声造影中,46个(92.0%,46/50)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快速增强,4个病灶(8%,4/50)呈同步增强;28个病灶在门脉期呈等回声(56%,28/50),超声造影联合MRI实时导航成像技术检出48个病灶(96%,48/50),2个未能显示的病灶经人工胸水后再次实时导航顺利检出。实时导航超声造影对本组小肝癌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为100%。 结论实时导航超声造影可显著提高小肝癌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含脂质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并与其MRI表现进行比较。方法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解放军第三О二医院收治的MRI双回波序列成像提示病灶内含有脂质成分的17例肝细胞癌患者,共17个病灶。其中15例患者经增强MRI和增强CT确诊,另2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分析其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MRI的表现。超声造影与增强MRI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Kappa分析进行检验。结果本组17个病灶二维超声显示9个病灶呈不均质低回声,5个病灶呈低回声;其中13个病灶边界清晰,4个病灶边界欠清晰;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11个病灶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5个病灶周边可见血流信号,1个病灶可见丰富血流信号。超声造影动脉期15个病灶快速高增强,1个病灶同步等增强,1个病灶轻度增强;门脉期10个病灶廓清,1个病灶呈同步等增强,1个病灶轻度增强;延迟期16个病灶廓清,1个病灶呈等增强;其中6个病灶内存在斑片状、不规则的三期无增强区域。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为82%(14/17),MRI诊断符合率为88%(15/17),两者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628,超声造影与MRI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结论含脂质肝癌病灶内部或周边始终可见三期无增强区域;含脂质肝癌超声造影的某些特征对于诊断含脂质肝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CEUS及增强CT(CECT)对小肾癌(SRC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2例患者进行实时CEUS及CECT检查,以手术和穿刺病理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SRCC的诊断价值。结果 132例患者中,恶性肿瘤119例(透明细胞癌95例,嫌色细胞癌9例,乳头状细胞癌13例,肾囊性细胞癌2例),良性肿瘤13例(均为肾错构瘤)。CEUS图像显示SRCC多呈富血供表现,有假包膜者占76.47%(91/119)。时间-强度曲线显示SRCC病灶的造影剂到达时间及曲线达峰时间低于肾皮质(P<0.05),达峰绝对值高于周围肾皮质(P<0.05)。CEUS确诊肾恶性肿瘤114例,误诊5例,确诊良性肿瘤6例,误诊7例。CECT确诊肾恶性肿瘤102例,误诊13例,漏诊4例,确诊良性病变6例,误诊7例。两种方法在SRCC的诊断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4,P>0.05)。结论 CEUS与CECT对诊断SRCC可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通过TIC分析,CEUS可定量分析SRCC的血流灌注特点,诊断SRCC更为准确、客观。  相似文献   

9.
肾癌是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5%,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尤为重要.MRI由于具有多方位成像和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多数学者认为MRI检查在肾脏肿瘤的检出、定性等方面均优于CT检查.本文分析了16例小.肾癌的MRI动态强化表现,旨在探讨动态增强MRI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诊断囊性肾癌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09年4月-2013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囊性肾癌的患者28例(28个病灶),分析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二维超声主要观察囊性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情况。超声造影主要观察囊性肿块囊壁、分隔及实性成分的增强表现,主要指标:增强模式、增强程度及假包膜征。结果 本组28个囊性肿块包括多房性囊性肾癌16个,透明细胞癌出血、坏死及囊性变12个。二维超声显示囊实性肿块18个,多房囊性肿块8个,未见分隔及实性成分肿块2个;CDFI示20个肿块内部可见血流信号,8个未见血流信号,CDFI血流显示率为71.43%(20/28)。超声造影示全部肿块内囊壁、分隔及实性成分均见造影剂增强,超声造影血流显示率为100%。超声造影增强模式:15个肿块表现为“快进慢退”,7个表现为“快进快退”,6个表现为“等进等退”;增强程度:16个肿块呈高增强,12个呈中等增强;假包膜征:6个肿块可见假包膜征,22个未见假包膜征。结论 超声造影在显示囊性肾癌内低速血流及微循环血供情况,其敏感度优于二维超声。  相似文献   

11.
超声造影在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剂及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在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6例可疑肾占位性病变患者行常规超声检查及实时超声造影。比较造影剂灌注时相、变化规律,并与病理对照。结果超声造影提示肾恶性肿瘤23例,其中皮质期快速强化21例,缓慢强化2例;快速廓清4例,缓慢廓清17例,延迟廓清2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例,其中皮质期周边快速强化1例,周边缓慢强化1例,不均匀强化1例,3例患者周边部均延迟廓清。手术或穿刺病理结果:肾透明细胞癌19例,肾鳞癌1例,肾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4例。结论 超声造影在鉴别肾恶性肿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大小肾透明细胞癌(CCRCC)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及其在CCRC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7例(80个肿瘤)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CRCC患者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CCRCC最大瘤径,分为小肿瘤(≤30mm)、中等肿瘤(〉30mm)、大肿瘤(〉50mm)3组进行观察。常规超声观察肿块的血流显示程度、回声均匀度以及瘤周有无低回声晕。超声造影观察记录肿瘤的增强程度、增强均匀度以及有无包膜增强,并对3组肿瘤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0个CCRCC中小肿瘤组32个,中等肿瘤组28个,大肿瘤组20个。常规超声显示小肿瘤组中回声呈不均匀者占18.8%(6/32),中等肿瘤组中占71.4%(20/28),大肿瘤组中为95%(19/20),3组间回声均匀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但血流显示程度和假包膜征显示率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造影显示小肿瘤组中不均匀增强者占28.1%(9/32),中等肿瘤组中占85.7%(24/28),大肿瘤组中达100%(20/20);中等肿瘤组的假包膜征显示率高于小肿瘤组及大肿瘤组,分别为71.4%(20/28)、50%(16/32)、25%(5/20)。增强均匀度以及假包膜征显示率在3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3组CCRCC的增强程度均以中等、明显增强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常规超声相比,超声造影将肿瘤内血流显示丰富者由51.3%(41/80)提高至87.5%(70/80),假包膜征显示率由22.5%(18/80)提高至51.3%(41/80),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肿瘤呈回声不均匀者在常规超声中占56.3%(45/80),超声造影中占66.3%(53/80),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大小CCRCC在增强均匀度和假包膜征显示率两方面有不同的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超声造影能更清晰地显示肾癌的血流灌注特点,为肾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超声造影(CEUS)及增强MRI(CEMRI)增强模式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21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术前超声造影及增强MRI图像中病灶的增强水平及增强形态进行比较.结果 (1)21例肝门部胆管癌病灶超声造影动脉期多显示为高增强(14/21,66.7%),门脉期(19/21,90.5%)及延迟期多消退为低增强(21/21,100%);显示病灶增强均匀8个(8/21),不均匀13个(13/21).(2)21例肝门部胆管癌病灶增强MRI动脉期多显示为高增强(14/21,66.7%),门脉期以等增强为主(11/21,52.4%),延迟期多显示为等增强(6/21,28.6 %)或高增强(12/21,57.1%);显示病灶增强均匀6个(6/21),不均匀15个(15/21).(3)肝门部胆管癌超声造影动脉期显示不同增强水平的病灶数与增强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7,P>0.05);超声造影门脉期及延迟期与增强MRI增强水平显示的病灶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67、31.500,P<0.05).肝门部胆管癌病灶超声造影与增强MRI显示增强均匀性的病灶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9,P>0.05).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在超声造影及增强MRI动脉期表现无明显差异,而门脉期及延迟期的表现则不同,超声造影可作为增强MRI诊断肝门部胆管癌的有益补充,从而增加诊断医师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信心.  相似文献   

14.
超声造影对肾良恶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肾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62例肾占位性病变,采用造影剂SonoVue及反向脉冲谐波技术进行超声造影,观察肾占位病变区造影剂的灌注过程及造影后声像图特点。结果35例肾恶性肿瘤中多数超声造影显示为“快进快出”。而肾良性占位性病变中11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表现为“慢进慢出”;肾柱肥大超声造影后与正常肾组织的显像一致;肾囊肿、肾外伤血肿等病变则内无造影剂显示。造影前后诊断敏感性分别为88.7%(55/62)与100%(62/62)。结论超声造影可显著提高肾良恶性占位性病变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对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3.0T MR多期动态增强(MDCE-MRI)所获定量及半定量参数对肝脏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8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所有病变均于手术或穿刺活检前采用3.0T MR扫描仪行MDCE扫描,测量病变的平均强化时间(MET)、正性增强积分(PEI)、最大上升斜率(MSI)、最大下降斜率(MSD)及强化曲线类型。先比较各参数在良恶性病变间的差异,然后比较各参数在各种病变间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各参数值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效能;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回归方程,得出鉴别诊断的临界点。结果 肝脏良、恶性肿瘤MET、PEI、MSI及强化曲线类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管瘤与肝癌、胆管细胞癌、转移瘤PEI、MS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转移瘤与肝癌、血管瘤MS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ET、PEI、MSI参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72、0.80;各参数诊断的特异度均为77.0%,敏感度分别为58.8%、70.6%、82.4%;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P=1/(1+e0.008X1+0.007X2-6.707),取约登指数最大点作为诊断点,即0.2946。结论 MDCE-MRI的强化曲线类型及量化参数对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超声造影在囊性肾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囊性肾癌(CRCC)的超声造影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RCC患者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超声观察肿瘤大小、回声、边界、有无彩色血流信号。超声造影观察病灶的增强方式和增强时相,包括起始时间、达峰值时间、消退时间及病灶内部结构的增强表现。结果21个肿瘤大小范围1.0~7.3cm。常规超声显示囊实性肿块18个,囊性肿块3个;边界清晰8个,边界不清晰13个。16个病灶的实质部分或分隔上显示出彩色血流信号,5个未显示彩色血流信号。21个肿瘤超声造影中显示动脉期快速整体增强,平均增强起始时间(14.6±3.6)S,达峰值时间(21.2±3.7)S,消退时间(31.3±5.0)S。14个(14/21)强化方式为同步增强、同步减退。21个病灶中分隔强化16个,不规则囊壁或实质部分强化5个。结论超声造影能较好反映肾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血供和复杂的内部结构,对诊断囊性肾癌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分析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CEUS)与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测量乳腺癌肿块大小的准确性.方法 应用常规超声、CEUS及DCE-MRI对26个乳腺癌肿块大小进行测量,结果与术后肿块病理标本实际测值对比,比较三种方法测量肿块大小的准确性.结果 常规超声测量乳腺癌肿块最大径与病理标本实际测值相差≤2 mm者 7例(7/26,27%),而CEUS和DCE-MRI测量肿块最大径与病理测值相差≤2 mm者分别为16例(16/26,62%)和17例(17/26,65%),CEUS和DCE-MRI测量肿块大小的准确性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P 〈0.05).CEUS与DCE-MRI比较,二者准确性吻合度高,一致性好.结论 CEUS测量乳腺癌肿块大小与DCE-MRI吻合度高,是术前准确评估乳腺癌肿块大小的可靠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EUS诊断宫颈癌及评估宫颈癌浸润范围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宫颈浸润癌患者27例(Ⅰ、Ⅱ和Ⅲ期分别为12例、14例和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患者13例,另选13例慢性宫颈炎患者,进行经阴道CEUS检查,观察并存储宫颈病变的增强过程,并对时间-强度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注射造影剂后,慢性宫颈炎、CIN Ⅲ及宫颈浸润癌的血流信号较造影前均明显增多。慢性宫颈炎与子宫体呈同步增强与消退。宫颈浸润癌病灶迅速增强,达峰时间明显缩短(P<0.05),可清晰显示病灶的范围、边界;之后缓慢消退。CIN Ⅲ宫颈灌注早于子宫肌层,呈弥漫性高增强,后与宫体同步消退。结论 CEUS可直观显示宫颈病变的血流灌注。宫颈浸润癌的CEUS具有典型声像图表现,可为诊断及评估浸润范围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