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析劳疟的治疗规律,为临床中治疗疟疾提供治疗思路,以取得好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医案类聚》所辑书目中的疟疾类医案建立数据库,对录入的医案从症状,用药等方面进行标引,运用统计学的频次计数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劳疟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汗出为主的疟证与以形瘦、神疲、脉细弱为主的虚证并见。治疗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是人参、当归与陈皮。大量使用补益药物,然而截疟药用之较少。28则医案中,有5则明确提出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劳疟。结论:治疗劳疟应以益气养血为主,祛邪截疟为辅。补中益气汤在治疗劳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咽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文章通过1例急性咽痛医案,具体分析王暴魁教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寒热并用治疗本病的辨证思路,详辨其常选用半夏、牡蛎等遣方用药的特点,丰富临床急性咽痛的辨证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叶天士对《伤寒论》黄芩汤方证的拓展运用,以管窥叶天士对《伤寒论》的认识与证治发挥。方法采用自行研发的"医案查询统计分析系统,对《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黄芩汤的运用从症状、病机、方药等方面,采用频次计数法挖掘整理。结果符合检索要求的医案71例,涉及症状90种,主要为纳呆、痢、疟、泄泻、呕吐、腹痛等;病机出现总频次为114次,主要为热内结、少阳胆热、肝胆相火、火郁胆胃胸脘等;与黄芩、芍药配伍的药物115种,主要为黄连、人参、干姜、枳实、半夏、陈皮等。结论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黄芩汤治疗病机为少阳气分里热的痢疾、泄泻、疟疾等病证。为《伤寒论》中以胆火上炎、里热为甚的少阳病证的治疗指明以清泄里热为主,兼以顾护阴液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医医案是中医药学的一个伟大宝库,笔者决定从搜集整理古今各名家医案入手,首次将黄疸病的古今医案中症状表现整理后建立数据库,通过与现代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频数、聚类和因子分析,从整体上认识黄疸病的症状规律,期望为黄疸病的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为临床治疗黄疸提供新的更有效的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中呕吐医案的统计整理,总结叶天士辨治呕吐的经验,为现代临床辨治呕吐提供借鉴和参考,也为古代医籍研究及名医经验总结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临证指南医案》呕吐医案57例,将医案相关信息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 20.0和Clementine 12.0统计软件对证候、症状、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最后运用中医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①在57例呕吐病案初诊记录中,共涉及证候11种;症状56个,频次≥3的高频症状13个;药物73味,频次≥3的高频药物27味,《中药学》教材收录的常用药物69味。②得到有意义的症状因子组3组,药物聚类组6组,症状聚类组5组,药-药二阶关联8组,三阶关联24组,四阶关联5组。结论:叶天士辨证呕吐重视肝胃关系,从木乘土辨证呕吐是其特色。治疗呕吐以和胃降逆为基本治则,用药注重辛开苦降,调气止呕。  相似文献   

6.
周路红  宋志萍 《光明中医》2014,29(2):221-222
清代介休医家王堉亦官亦医,其所著《醉花窗医案》是山西地区难得一见的医案著作.王堉医案的特点是着墨不多,寥寥数语,却能一语中的,如实准确地反映其医治思路和治疗过程;尤其是能据脉象而论病,展示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关键部分.王堉辨证处方遣药,颇具匠心,善师古人,又无门派之囿,其丰富的治疗经验对今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治疗温病医案病-症-中药挖掘研究,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模型,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为临床群体化治疗外感热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所有叶天士医案中症状、中药完备的温病医案,包括风温、湿温、春温、冬温、伏温、温疟等,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医案数据库,运用复杂网络社团分析方法挖掘叶天士温病医案病-症-中药间的关联共性关系,通过节点度适度过滤调节,构建叶天士温病医案病症药规律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探讨叶天士治疗温病病-症-药规律的特点及症药用药特点。结果 通过反复验证,当病-症-药模型节点度过滤点设为30时,模型的维数信息量较好的反映出病-症状-中药三者间的关联关系,以虚线连接,模型包含三层:疾病层、症状层、中药层,三层层内及层间有内在的关联度,节点度越大,在图中的节点面积就越大,模型反映的是叶天士治疗温病辨证用药主要思路,通过点击模型任一点,模型以粗大实线连接可以告知其他层对应的节点群,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社团组合,分析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规律,经过温病专家分析和讨论制定出病症药量表。结论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为中医古文献的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也为突发性传染病早期中医治疗方案快速、有效制定提供依据,有着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古今湿痹病医案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并以其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数、因子、聚类分析等现代统计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湿痹病医案数据进行深入研究,探寻湿痹病的发病规律、辨证规律、治疗规律等,阐明湿痹病发病的病理基础、症状群与证候类型等湿痹病辨治的关键问题,并对湿痹病治疗的核心药物、常用方剂,治则治法及临证思路等加以评述和探析,提出了"湿痹病当以温药和之"的核心治疗法则;并指出枝节藤、虫蛇类、风药等在湿痹病治疗中的重要性,为湿痹病的诊疗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同时也为中医医案的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学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李婧  辛莉  吴立旗  徐凤芹 《吉林中医药》2014,(3):289-291,310
清宫医案是清朝太医院太医为满清皇室、贵族等治病的历史文献医案记载,反映了清代的中医临床学术水平,其中载有大量治咳嗽痰喘的临床医案,其辨证论治思路清晰、方法理论独特,方剂加减变化应用灵活,剂型的种类繁多,内容描写论述详尽。清宫医案中止咳类方药临证运用效果显著,归纳清宫医案治疗咳嗽经验,提出以下治疗原则:注重肺气的宣降,宣发肺气与化痰降气并重;加强对于肺脏与其他脏腑间的辨证;注重祛风化痰、活血化瘀止咳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水气病证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古今水气病医案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并以其为切入点,运用频数、因子、聚类分析等现代统计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水气病医案数据进行深入研究,探寻水气病的发病规律、辨证规律、治疗规律等,阐明了水气病发病的病理基础,症状群与证候类型等水气病辨治的关键问题,并对水气病治疗的核心药物、常用方剂,治则治法及临证思路等加以评述和探析,提出了水气病治疗宜"分期攻补,以五脏为核心——四重一慎、兼顾气血"的动态诊疗模式。为水气病的诊疗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同时也为中医医案的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学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证治汇补》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治疗脾胃病提供依据。方法: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证治汇补》中治疗脾胃病的有效方剂进行性味归经分布、频次统计、组方规律、核心组合、新方的分析。结果:共收集有效方剂137首,涉及中药159味,使用频次≥10的药物25味,以性温、味辛、归脾经类药物最多;支持度个数设置为18,置信数为0.6,得到常用药对及组合15个;基于软件复杂熵层次聚类方法,得到用于新方聚类的核心组合32组,聚合成新方16首。结论:《证治汇补》中治疗脾胃病以温补脾阳为主,用药方面以辛温药升阳行气为主,辅以甘性药滋补和中、调和药性。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自拟胃复汤对不同证型消化性溃疡胃泌素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9月收治的7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胃络瘀阻证22例,脾胃湿热证28例和脾胃虚寒证28例。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胃泌素水平及血沉、血细胞比容等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分析。结果胃泌素组间比较,治疗前3个证型组有一定差别,其中胃络瘀阻证组明显高于脾胃虚寒证组(p<0.05),3组治疗后趋于一致。组内比较:治疗6周后3个证型组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以胃络瘀阻证患者下降幅度最大;血细胞比容组间比较,治疗前3组大致相近,仅胃络瘀阻证较高于脾胃虚寒证组(p<0.05)。治疗后3组差别较大,其中胃络瘀阻证组均明显低于另外2组(p<0.05)。组内比较,胃络瘀阻证和脾胃湿热证组下降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沉水平组间比较,治疗前3证型组相近(p>0.05),治疗后(6周)胃络瘀阻证组均明显低于另外2组(p<0.05)。组内比较,仅胃络瘀阻证组下降幅度较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拟胃复汤联合奥美拉唑可有效减少胃泌素的生成,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于胃络瘀阻证、胃湿热证以及脾胃虚寒证均具有显著的疗效,其中对于胃络瘀阻证胃泌素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张伟  鱼涛 《天津中医药》2021,38(4):499-501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因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透彻,临床治疗上难以彻底根治,而长期的胆汁刺激、炎症反复,容易导致胃黏膜发生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等,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及生活质量。诸多医家对该病的诊治,多集中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胃湿热、寒热错杂等实证证型上,而鲜少有健脾和胃法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论述。分析该类患者的发病机制,认为脾胃虚弱为其发病之本,气机升降失调为其发病之机,从“塞因塞用”的反治法入手,运用健脾和胃的治则,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补开塞,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思路进行探析。方法:根据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总结治疗方法,并对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观点进行分析,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为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小儿脾胃疾病的诱因多由喂养不当、久病损伤或先天不足,其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脾湿胃燥、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脾胃受损后会衍生许多相关疾病。将治疗脾胃疾病的总的治疗方法归纳为健脾养胃护肝法,并可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分为多种治法如健脾、运脾、补脾、泻肝、疏肝、清胃、和胃、降逆等。并根据上述治疗方法可应用于鹅口疮、腹痛、厌食症等病症的治疗中,且获得验证。结论:对小儿脾胃病采用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张庆荣  张莉 《天津中医药》2006,23(5):377-378
根据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结合临床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和效果,在临床治疗上,以益气健脾,和胃降浊为主。1)调治脾胃病,首先重在调气;2)调治脾胃病,宜运补兼施,寒温并调;3)调治脾胃病尚需注意饮食。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较快,精神压力大,社交活动频繁等原因导致很多不良的饮食和作息习惯,使得脾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基于多年的临床经验,刘铁军教授研究发现,情志异常为脾胃病的重要诱因,而脾胃功能失调又往往伴随焦虑和抑郁状态,此即为"心胃因郁致病,因病致郁"。可见,脾胃病无论是在治疗还是预防上,都与精神和情志密切相关。本文从心和胃的生理、病理、功能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论述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指出心与胃在生理上互为源流,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故常心胃同病,并且通过刘老临床验案的例举和总结,验证了从心胃同治论治脾胃病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曾升海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初多因脾胃虚弱所致,脾胃升降失常是发病关键,脾胃虚弱是发病的内因。曾升海教授将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气滞湿阻证,湿浊中阻证。曾升海教授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特点:调气为本,清热为辅,注重化瘀;组方平和,味多不杂,注重变通;察言观色,因人制宜,注重调护。  相似文献   

19.
论脾胃学说与妇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学说源自《内经》,成熟于东垣。脾胃乃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气血化生之源,而女子以血为用,以气为纲,故妇科疾病多与脾胃病变密切相关,历代医家的妇科专著亦多重视脾胃。从脾胃功能对女子生理的作用,脾胃病变对妇科疾病的影响,以及妇科中调理脾胃的若干治法等方面论述了脾胃学说与妇科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梅应兵  甘爱萍 《世界中医药》2014,9(8):1036-1038
目的:总结甘爱萍教授治疗老年脾胃病的用药特点。方法:采取归纳总结的方法对甘爱萍教授的脾胃病中药处方进行归纳,总结其药物性味、归经、功效、剂量、剂型特点。结果:性平甘淡是脾胃病用药的基本特性;健脾益气、滋阴和胃是治疗的根本;清热理气、调神解郁是取效的关键;汤、膏、丸剂,因时因人而异;常用剂量是脾胃病的最佳剂量。结论:甘爱萍教授治疗老年脾胃病的核心是"益气健脾,滋阴和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