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苏南(包括浙北一部分)在晚二叠世长兴期,发育了一套碳酸盐岩沉积。因其颜色有深有浅,故俗称“黑白长兴灰岩”。笔者于1987年测量了位于无锡市以东约25公里的嵩山长兴剖面。通过野外和宝内研究确定它是一生物礁沉积,这在下扬子地区长兴期地层中还是第一次发现。本文意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同行们的注意。一、古地理背景众所周知,在长兴期沉积以前,苏南地区发育了一套以滨海沼泽平原相为主的含煤岩  相似文献   

2.
在四川盆地西缘首次发现较大规模的晚二叠世长兴期海绵礁,造礁生物主要由钙质海绵的Peronidella cf.regulara和Grossotubenella irregulara组成。该生物礁的发现对于四川盆地的油气勘探和古地理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江铁厂河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是在川东北地区地表发现的生物礁的又一代表,通过野外四条剖面的测量及详细的室内研究,可以认为,该区长兴组发育有生物礁及生物碎屑浅滩组合相,圆丘状点礁与浅滩叠置构成纵向上三个旋回的礁、滩复合体。生物礁的造礁生物主要是海绵,含量为20%~50%,附礁生物主要有藻类、有孔虫、蜓类等。储层岩性主要以礁灰岩及生物屑亮晶灰岩为主,岩石白云化程度较低,孔洞较丰富,但多被方解石晶体充填。通过与普光气田地下剖面对比,该区的沉积微相、岩性特征及储层岩石类型,与普光地区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通过黄龙场4口上二叠统长兴组钻井岩心剖面和其他井相关资料的详细研究,证实黄龙1井、4井有生物礁, 黄龙3井、5井无生物礁;生物礁由海绵障积岩组成,属于台地边缘礁。针对礁与非礁地层物性差异小,非均质性强, 多解性问题突出的特点,运用地质、测井和地震相结合的预测方法,确定了黄龙1井区的生物礁气藏发育边界,并发现了黄龙5井西侧生物礁气藏,为川东生物礁预测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四川宣汉盘龙洞长兴组生物礁沉积特征及成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野外露头剖面观察与深入剖析,对宣汉盘龙洞长兴组生物礁沉积特征和成礁模式进行了室内综合分析。该礁位于鄂西城口海槽西侧台缘带,为相对海平面整体下降背景下形成的一套加积-进积型台地边缘生物礁。该露头出露良好,长兴组以海绵骨架礁灰岩和海绵骨架礁白云岩为主。综合岩性、古生物等沉积相标志,该区长兴组属于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沉积体系,可进一步划分出斜坡相、台地边缘生物礁和台地边缘生屑滩相,其中台地边缘生物礁又可划分为礁基、礁核、礁盖、礁前、礁后等亚相。区域沉积环境、岩性、古生物以及生物礁的内部构成分析认为,盘龙洞生物礁可分为3期成礁旋回:第一旋回礁是低能环境下形成的未经充分生长而被淹死的礁,主要由生屑泥晶灰岩和少量骨架岩组成;第二旋回礁形成于较高能环境下,经历了充分生长后暴露而死亡,暴露时间短,仅顶部发生了较弱的白云岩化;第三旋回礁则形成于高能环境下,经历了充分生长并暴露出海平面后死亡,其死亡后经波浪和水流的改造作用而形成生屑滩,长期暴露发生强烈白云岩化。  相似文献   

6.
长兴期是地质历史上四川盆地一次重要的成礁期,礁体星罗棋布,大小悬殊,形式多样。按礁生长的环境,长兴组生物礁可以分为三类:台缘礁、点礁和塔礁,分别形成于开阔海台地边缘、浅水台坪和较深水台洼区,发育期分别为长兴早期、中期和晚期。礁相以海绵为主要造架生物、以蓝绿藻和管壳藻等为粘结生物,附礁生物以苔藓、棘皮和有孔虫为主。礁体在分布上多受断裂控制。由于成岩早期溶蚀和混合水白云岩化,孔隙度大为改善,具备独立形  相似文献   

7.
贵州沫阳剖面二叠纪末浅水沉积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飞  吴夏 《沉积学报》2012,30(4):679-688
处于大贵州滩南缘的罗甸沫阳剖面在晚二叠世时发育典型的浅水相沉积组构,包括长兴期生物礁、生物灭绝事件界面附近的不连续面以及可能的古岩溶堆积物。其中长兴组为典型的钙质海绵礁,造礁生物主要包括古石孔藻、Tubiphytes和纤维海绵,同时大量的栉壳状胶结物填充礁体孔隙并具有世代性。在沫阳剖面的不连续面,可识别标志包括缝合线和侵蚀面两种,分布于上二叠统顶部泥粒岩-颗粒岩(〖XCTT.TIF〗类、海绵、钙藻以及Tubiphytes为主)与鲕粒灰岩之间。在部分露头上还可见一类特殊的角砾岩:角砾类型既包括生屑团块和泥晶团块,还包括硅质岩碎块,数量众多,大小不一且磨圆很差。大量含巨鲕的鲕粒灰岩直接上覆于角砾岩,以及角砾岩顶部的裂隙之中。除此之外,包括垮塌角砾岩和洞穴堆积物等特征的发现,都指示了沫阳剖面在当时岩溶发育。这类沉积物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晚二叠世时,沫阳地区持续发育的生物礁形成了突出的古地貌单元,随着相对海平面的下降晚二叠世沉积物发生暴露。在大气淡水-渗流成岩作用影响下,暴露地表的突出地形上岩溶作用发育;非突出地形受风化剥蚀及随后海侵过程的双重影响,与上覆地层之间显示侵蚀面或缝合线接触的特征。从野外露头情况来看,沫阳剖面并没有像其他浅水台地一样在生物灭绝事件之后发育微生物岩,而是直接出露一套含核形石和巨鲕的鲕粒灰岩。以鲕粒灰岩为主的“灾难沉积物”紧邻长兴组生物碎屑灰岩的情况在华南比较少见,这对于进一步了解生物灭绝事件起因以及当时特殊的海洋环境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笔者于1982年研究湘甫上二叠统剖面时,发现郴县华塘乡三合、桐木桥、太排冲长兴组发育生物礁,具有明显岩隆地貌,南北线状断续延伸,长达40公里。礁体由浅灰色块状礁灰岩组成,造架生物为串管海绵;粘结生物有古石孔藻、管壳石;附礁生物有腕足类、有孔虫、钙藻等。二叠系生物礁遍及华南,空间分布不连续,时间延伸从西南往东北,层位渐趋抬高。因生物组合相似,岩石类型及基本层序可以对比。华南二叠系生物礁具有穿时性,持续性,还具有三度空间地层体的客观物质单位—组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川东北元坝地区生物礁识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龙潭末期形成的"开江—梁平"海槽古地貌与长兴期的持续海侵背景共同控制了该区域长兴组生物礁的生长形态及分布规模,通过数值模拟正演分析,建立了生物礁的地震响应模式,得到了生物礁地震剖面和正演模拟的生物礁模式具有较好相似性的结论。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进行地震相与沉积相分析,识别出了长兴组末期"台地边缘生物礁相"相带,据此可推断出生物礁的形态和平面展布特征。另对生物礁的储层预测和测井曲线进行研究,事实表明这两种方法在生物礁滩相储层上也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四川宣汉盘龙洞晚二叠世生物礁古油藏剖面序列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盘龙洞生物礁发育于上二叠统长兴组的中上部,厚度约80m。生物礁主要为浅灰色块状海绵障积岩、海绵骨架岩。造礁生物主要为房室海绵、水螅、苔藓虫等;附礁生物主要为腕足、瓣鳃及腹足等;造架生物含量约为38%~50%;充填物为泥晶方解石,含量为50%~70%;孔洞丰富,多被方解石晶体充填,孔洞间连通性好。该生物礁及其上下地层均有大量的沥青,揭示着有过油气的运移过程。沥青充填可以分为两期:第一期充填于生物骨架孔隙、粒间孔隙、海绵体腔和都分其他生物体腔孔隙中;第二期主要充填于后期裂骧和次生孔隙中,该期的沥青广泛分布于生物礁和整个礁的盖层之中(包括亮晶砂屑灰岩和白云岩),规模较大,含沥青的地层总厚度达120m左右。  相似文献   

11.
开江-梁平陆棚东南延伸部分——建南陆棚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王一刚发现开江-梁平陆棚后,作者对其东南延伸部位进行了追踪。通过地表露头剖面及钻井、地震资料等研究后认为,长兴期开江-梁平陆棚自宣汉达县、梁平及开江地区向东南延伸至建南地区,称之为建南陆棚,该陆棚可能与东部的鄂西陆棚相连。建南陆棚与开江-梁平陆棚既有相似性也有重大差别。相似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沉积物岩性相似,都为泥晶灰岩;二是陆棚边缘都发育生物礁,生物礁顶部发育生屑滩白云岩储层。差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水体深度,建南陆棚水浅,开江-梁平陆棚水深,深水与浅水的交汇处在涪陵地区中石化二维地震剖面线TB16与TB17之间;二是斜坡坡度,开江-梁平陆棚边缘斜坡坡度陡,建南陆棚斜坡坡度缓;三是生物礁规模,开江-梁平陆棚边缘生物礁、白云岩储层厚度大,建南陆棚边缘生物礁、白云岩储层厚度小;四是陆棚发育时间,建南陆棚仅发育于长兴早中期,晚期因填平补齐而消失,开江-梁平陆棚发育于整个长兴期。建南陆棚与周边构成碳酸盐缓坡沉积模式,生物礁规模较小,生物礁是优质储发育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12.
周路  李东  吴勇  钟斐艳  任本兵  李飞  张欣吉 《岩石学报》2017,33(4):1189-1203
井下钻探结果和地震资料表明四川盆地北部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发育,通过对典型井长兴组岩性与电性资料的分析,明确了生物礁的岩性与储层发育特征。根据井下生物礁及围岩岩性与电性资料并结合过井地震剖面反射波的几何特征,建立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地震正演数值模型,通过对比生物礁模型地震正演记录与实际生物礁地震剖面,建立针对研究区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地震响应特征模式。依据生物礁的地震响应特征对该地区连片二、三维地震测线开展地震相分析,通过已有钻井地震相与沉积相对应关系分析,指出了长兴组生物礁在该地区的分布规律。四川北部地区地震相与沉积相带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存在环台棚-海盆相的台地前缘斜坡-台地边缘生物礁相-开阔台地相沉积体系,地震剖面上生物礁的外部形态呈丘状或透镜状,内部为杂乱反射特征;礁盖白云岩具有亮点反射特征,生物礁底界面出现上凸或者下凹反射现象,生物礁的上部地层具有披覆反射结构,四川盆地北部地区长兴组台地边缘生物礁相在台棚-海盆相东、西两侧沿北西向呈条带状展布,分布面积大于2000km~2,生物礁气藏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长兴期生物礁及礁型气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兴期是地质历史上四川盆地一次重要的成礁期,礁体星罗棋布,大小悬殊,形式多样。按礁上长的环境,长兴组生物礁可以分为三类:台缘礁、点礁和塔礁,分别形成于开阔海台地边缘、浅水台坪和较深水台洼区,发育期分别为长兴早期、中期和晚期。礁相以海绵为主要这架生物、以蓝绿藻和管壳藻等为粘结生物,附礁生物以苔藓、林皮和有孔虫为主。礁体在分布上多受断裂控制。由于成岩早期溶性和混合水白云岩化,孔隙度大为改善,具备独立形成储集体和成型气藏的成不条件,钻探成功率高,是目前四川盆地东部主要勘探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湘南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基本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学杰  陈林洲 《地质科学》1993,28(4):317-326
湘南生物礁发育于上二叠统长兴组。该礁体的岩石组合类型有:骨架岩、障积岩、粘结岩等。组成礁体的生物极为丰富,类型繁多。造架生物有:串管海绵、纤维海绵、Tabulozoan、水螅类、四射珊瑚等。粘结生物有:Archaeolithoporella、Tubiphytes、Tabulozoan及蓝绿藻。附礁生物有:腕足类、有孔虫等。礁体发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发育期、繁盛期和衰亡期。从礁体的发育关系来看,具有海侵过程中向岸推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贵州罗甸云干地区二叠系生物礁岩发育,尤其在云干地区出露丰富的、保存完好的造礁海绵化石,笔者初步野外观察和采样后将剖面划为A、B、C、D四段,由下至上分别为含有孔虫泥晶海绵骨架岩、泥晶海绵骨架岩、亮晶海绵骨架岩和含叶状藻海绵障积岩。初步共鉴定出纤维海绵纲下4科6个属和房室海绵纲下8科11属;其中,发现的雷妮亚科Leiniidae的雷妮亚属Leinia,为国内首次发现报道,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另通过对造礁海绵房室海绵属统计,将本礁和贵州紫云、广西隆林的二叠世生物礁进行房室海绵相同属重现率进行计算比较,发现本礁和紫云礁重现率更高,说明他们的造礁生物群团相关性更加密切,群落结构相似度更高。  相似文献   

16.
鄂西利川见天坝长兴组生物礁内部构成及成礁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西利川见天坝位于川东碳酸盐岩台地与鄂西海槽之间的台地边缘相带,晚二叠世长兴期该区水体逐渐由深变浅,发育了一套规模巨大的加积—进积型台地边缘生物礁沉积。通过野外露头剖面精细地质写实研究,对该区生物礁内部构成特征进行了深入解剖,探讨了该区生物礁发育模式。研究表明利川见天坝生物礁礁体位于长兴组层序1的高位体系域,其内部由4...  相似文献   

17.
刘冬洋  喻美艺 《贵州地质》2017,34(2):104-108
贵州罗甸云干地区二叠系生物礁岩发育,尤其在云干地区出露丰富的、保存完好的造礁海绵化石,笔者初步野外观察和采样后将剖面划为A、B、C、D四段,由下至上分别为含有孔虫泥晶海绵骨架岩、泥晶海绵骨架岩、亮晶海绵骨架岩和含叶状藻海绵障积岩。初步共鉴定出纤维海绵纲下4科6个属和房室海绵纲下8科11属;其中,发现的雷妮亚科Leiniidae的雷妮亚属Leinia,为国内首次发现报道,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另通过对造礁海绵房室海绵属统计,将本礁和贵州紫云、广西隆林的二叠世生物礁进行房室海绵相同属重现率进行计算比较,发现本礁和紫云礁重现率更高,说明他们的造礁生物群团相关性更加密切,群落结构相似度更高。  相似文献   

18.
<正> 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组合是四川东部的主要产气层之一。它们在华蓥山出露并在该区地下钻遇到,然而对生物礁沉积环境、生长模式、生物礁相等有不同的看法。露头剖面表明生物礁只有旋回性,每个旋回是由一个海百合群和生物礁组成,这些旋回性变化在川东岩心剖面上也能观察到,海百合群一般由海百合泥粒灰岩和骨架泥粒灰岩、颗粒灰岩组成,生物礁  相似文献   

19.
李雄 《古地理学报》2016,18(2):197-206
通过地层、古生物、地震相、地震属性分析,笔者发现了利川和石柱地区存在晚二叠世长兴期台内盆地的证据,并分别命名为利川台内盆地和石柱台内盆地。基于上述证据和前人研究成果,对鄂西—渝东地区的古地理格局及生物礁展布提出了新的认识:利川台内盆地、石柱台内盆地及鄂西盆地共同控制了鄂西—渝东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台盆相间的古地理格局,生物礁主要沿这3个盆地边缘呈带状展布;鄂西盆地在长兴组一段沉积时期形成,该台地边缘坡度较陡,发育陡坡型生物礁;利川台内盆地和石柱台内盆地分别形成于长兴组一段和组二段沉积时期,其台地边缘坡度较缓,分别发育长一期和长二期缓坡型生物礁。与缓坡型生物礁相比,陡坡型生物礁横向及纵向发育规模更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普光2井、普光6井和毛坝3井等钻井资料以及地震剖面的详细研究,可知长兴组—飞仙关组生物礁相在地震剖面上,形态为透镜状,具有透镜体、中强变振幅、杂乱影像特征。岩性为灰色障积海绵礁灰岩、灰色障积海绵礁白云岩、灰色骨架海绵礁灰岩、灰色骨架海绵礁白云岩等组成。滩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透镜体、中强变振幅、不连续影像特征,其岩性主要为浅灰色厚块状亮晶鲕粒白云岩、亮晶含砾鲕粒白云岩、亮晶含豆粒鲕粒白云岩、亮晶生屑白云岩及亮晶砂屑白云岩等。两者在空间上相伴生,沿着台地边缘分布,形成台地边缘礁滩相带,该相带控制了达县—宣汉地区储层的岩性、储集性及其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