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周围淋巴潴留这一种肾移植的并发症,虽然不常见,但已被人们所认识。Braum等(1973)报导了15例病人,并作了文献复习。他们认为淋巴囊肿的形成有许多潜在原因,包括排斥反应,强利尿剂,固醇类制剂的治疗和整个移植肾的淋巴管的外科分离。根据触得块状物,移植侧的腿肿胀和输尿管梗阻,临床上可以明确诊断。后者由临床检查或移植肾功能的常规检查确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术在治疗移植肾并发淋巴囊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确诊淋巴囊肿的1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肾移植术后出院时、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术前及置管引流术后1周移植肾的体积、主肾动脉阻力指数(RI)、液性暗区面积及肌酐。结果与肾移植术后出院时比较,患者淋巴囊肿置管引流术前的移植肾体积变大、主肾动脉RI及肌酐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置管引流术前比较,置管引流术后1周,患者移植肾的体积明显减小,主肾动脉RI及肌酐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肾移植术后出院时比较,置管引流术后1周,患者的主肾动脉RI及肌酐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引流术后3 d,4例患者淋巴囊肿暗区消失;术后7~30 d,12例患者淋巴囊肿暗区消失。结论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术是一种实用性较高的非开放性微创手术,治疗移植肾术后并发淋巴囊肿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尿路成像诊断肾移植输尿管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尿路成像对肾移植输尿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16例肾移植后输尿管并发症患者 ,临床诊断移植肾盂积水 13例 ,移植肾周积液 3例 ,用重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和脂肪抑制技术作磁共振尿路成像。结果 :16例均清楚显示移植肾实质及泌尿系集合系统高质量图像 ,输尿管病变得到确诊 ,其中移植肾输尿管狭窄 11例 ,输尿管坏死漏尿致移植肾周积尿 3例 ,输尿管结石 1例 ,输尿管返流 1例。结论 :磁共振尿路成像对肾移植后输尿管病变具有极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磁共振功能成像在移植肾应用的探索日趋增多,尤其是磁共振灌注成像、磁共振血氧水平依赖成像及扩散加权成像的研究最多,研究证明这三种功能成像技术对移植肾均具有早期诊断移植肾排斥反应的作用。此外,磁共振血管成像及尿路成像在移植肾也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尿路成像诊断肾移植输尿管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尿路成像(MRU)诊断肾移植输尿管坏死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2例肾移植术后怀疑输尿管坏死患者,临床表现为移植肾区肿痛、少尿或无尿,B超提示移植肾盂积水,输尿管扩张,移植肾周积液,用重T2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和脂肪抑制技术行MRU检查。结果:MRU均显示移植肾盂及肾盏扩张,输尿管上段扩张,重T2WI表现为高信号。输尿管连续性消失,其下方为局限性包裹液性区。在渗出的包裹性尿液邻近或下方可见高信号的膀胱影。12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探查,术中均发现输尿管有坏死,坏死部位与MRU显示输尿管连续性消失部位一致,输尿管坏死下方可见渗出的尿液,与MRU所见局限性包裹液性区相吻合。结论:MRU诊断肾移植后输尿管坏死具有极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肾移植术后并发症主要有急性排斥反应、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排斥反应等,其病理改变可引起移植肾血流灌注的变化.此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影像学检查在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监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主要以超声作为移植肾的基本检测手段,磁共振成像作为进一步的补充检查。三维超声容积自动测量技术和超声成像是目前发展较快的超声新技术,磁共振灌注成像用于检测移植肾早期病变作为研究热点,三者在评价移植肾血流灌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望使移植肾术后并发症的检测从定性、半定量水平发展到定量水平,提高影像学检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临床提供更进一步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肾移植血流灌注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移植术后并发症主要有急性排斥反应、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排斥反应等,其病理改变可引起移植肾血流灌注的变化,此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影像学检查在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监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主要以超声作为移植肾的基本检测手段,磁共振成像作为进一步的补充检查.三维超声容积自动测量技术和超声成像是目前发展较快的超声新技术,磁共振灌注成像用于检测移植肾早期病变作为研究热点,三者在评价移植肾血流灌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望使移植肾术后并发症的检测从定性、半定量水平发展到定量水平,提高影像学检查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临床提供更进一步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成像技术的进步,磁共振在移植肾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本文旨在介绍磁共振血管成像、扩散加权成像、磁共振灌注成像、血氧水平依赖成像、磁共振弹性成像在移植肾功能评估及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多翻转脉冲空间标记技术(SLEEK)的非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在显示移植肾血管并发症方面的价值.方法:对23例移植肾血管并发症患者行SLEEK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由两位放射医师对SLEEK显示移植肾血管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估,并将SLEEK结果与彩色多普勒超声、DSA及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3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SLEEK扫描,其中移植肾动脉狭窄11例,移植肾动脉闭塞3例,移植肾动脉扭曲3例,移植肾静脉狭窄2例,动静脉瘘2例,假性动脉瘤1例,肌纤维发育不良1例.SLEEK检出了所有23例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了其中19例,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SLEEK的非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序列无创、无辐射,在显示移植肾血管并发症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磁共振泌尿造影在肾移植病人术后监测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磁共振泌尿造影(MRU)对监测肾移植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SE)重T2加权序列对15例患移植肾进行冠状位扫描,将图像按最大强度投影(MIP)法重建出MRU图像。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尿路梗阻2例,尿漏2例,吻合口动脉瘤1例,经临床及化验室检查证实为排异反应4例,环孢素A毒性反应2例。移植肾正常4例。结果:各例的MRU均清晰显示移植肾在盆腔内的位置及形态,对梗阻的尿路、肾盂积水及尿路梗阻部位显示良好,解剖结构清晰,结合MR与其它影像资料,可对梗阻作出定性诊断,对肾周积液存在的位置及积液量显示清楚。结论:MRU是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可判断移植肾的大小、肾周积液是否存在及移植肾集合系统是否扩张,对尿路梗阻定位、定性准确,是一种新的安全的术后并发症影像监测手段,最适合于肾移植后输尿管并发症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磁共振泌尿系造影(MRU)的成像技术对揭示肾移植术后尿路梗阻部位及原因的价值。方法:用重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和脂肪抑制技术行MR泌尿系成像62例,基保男45例,女17例。年龄为26-56岁。原发病均为慢性肾炎尿毒症,均为首次移植。临床诊断急性排斥反应8例,移植肾急性肾小管坏死2例,B超提示移植肾轻度积水4例,移植肾、输尿管中度积水5例。所有图像均作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处理。结果:60例肾移植术后均清楚显示肾实质和泌尿系集合系统高质量的影像,除2例移植肾急性肾小管坏死患外。19例为阳性结果。阳性病种包括:移植肾,输尿管中度积水5例,原因为输尿管膀胱吻合处狭窄4例,其中1例伴假性囊肿形成,输尿管距膀胱吻合口2cm处狭窄1例,均作了探查+输尿管膀胱吻合处狭窄切队及再吻合术。4例为移植肾轻度积水,未见输尿管膀胱吻合处狭窄,作临床随访。8例为急性排斥反应,2例为移植肾急性肾小管坏死功能衰竭。结论:MR泌尿系成像是一种很可靠的,非侵袭性的检查方法。在形态上,它能较好地显示泌尿系的解剖结构,是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对肾移植术后发生的输尿管外科并发症的诊断尤其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二维联合实时三维超声造影在移植肾血管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移植肾血管异常的患者的二维及实时三维超声造影图像资料,以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诊断标准,分析二维及实时三维超声造影在移植肾血管并发症中的诊断价值。结果接受超声造影的19例患者中,移植肾动脉狭窄16例,移植肾静脉狭窄2例,移植肾动脉支架术后一年急性闭塞合并肾内局灶性梗死1例,所有病例结果与CTA或DSA检查结果吻合。结论二维联合实时三维超声造影是诊断移植肾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囊肿的MRI表现与特征,探讨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盆腔淋巴囊肿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69例在手术后2周~3月内MRI检查发现.18例发生在双侧,26例单发于左侧,25例单发于右侧.MRI均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囊壁薄而均匀,边界清晰,沿盆壁分布,并与髂外动脉、髂外静脉伴随走行.增强扫描囊肿壁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盆腔淋巴囊肿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对盆腔淋巴囊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测移植肾排斥反应的超声造影特点,分析造影图像,寻求超声造影诊断移植肾排斥反应的定量指标。方法选取患者30例,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0例肾功能异常和B组10例移植肾功能正常患者分别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造影时微循环灌注情况并应用造影分析软件对感兴趣区域分析定量指标曲线下面积AUC(Area Under The Curve),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移植肾微循环的灌注明显比B组差;A组与B组的分析指标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以动态检测移植肾发生排斥反应时微循环灌注的改变;定量指标AUC为诊断移植肾排斥反应提供了较为可靠、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盆腔淋巴囊肿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盆腔淋巴囊肿的CT表现.方法 经临床病理证实盆腔淋巴囊肿16例,女15例,男1例,平均年龄44.3岁.病变均发生于盆腔手术后,其中卵巢癌术后10例,子宫癌5例,盆腔脂肪肉瘤1例.16例均做了盆腔平扫CT检查和US检查,3例做了MRI检查.结果 单侧13例,双侧3例.CT表现为长圆形,境界清晰囊性占位,囊肿直径为上下径(5.12 cm)>前后径(4.16 cm)>左右径(2.83 cm).囊内密度均匀,cT值为O-15 HU(平均5.7 HU),囊肿压迫周围器官移位.结论 发生于盆腔恶性肿瘤术后的囊性占位可诊断淋巴囊肿.  相似文献   

16.
移植肾活检在移植肾疾病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移植肾活检在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慢性环孢素肾病、肾小球肾炎等移植肾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并探讨慢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肾活检时机.方法 对肾移植受者中出现血清肌酐水平升高超过正常水平、微量白蛋白尿或(和)蛋白尿、肾小球性血尿等临床表现,但根据临床资料并不能确诊病因的44例实施非随机移植肾活检,另对6例受者于术后1个月进行常规移植肾活检.对全部肾活检标本依照Banff 97分类标准进行病理诊断,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在移植后1年内、移植后2~3年、移植后3年以上分别接受肾活检的受者中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1.3%、76.5%和88.2%,肾活检发现慢性排斥反应的移植受者中多数并无明显的慢性排斥临床表现.临床拟诊急性排斥的受者中,少数经移植肾活检排除急性排斥,多数病理检查虽证实为急性排斥,但其中部分受者同时合并慢性排斥、Wd,球肾炎和环孢素肾病;临床拟诊为慢性排斥反应者均由肾活检后病理确诊,但其中少数受者同时存在急性排斥,肾小球肾炎和慢性环孢素肾病病理表现;移植肾损害病因不明的受者移植肾活检结果 分别为急、慢性排斥、肾小球肾炎和慢性环孢素肾病.肾活检诊断为肾小球肾炎的受者中近半数并无肾小球肾炎临床证据.上述患者经肾活检明确诊断后,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本研究结果 提示,肾移植术后第2、3年是早期诊断慢性排斥反应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术后第2、3年进行常规移植肾活检.移植肾活检对临床不能明确移植肾疾病诊断的肾移植受者具有重要作用,并有利于修正临床诊断.临床上常见移植肾同时存在急、慢性排斥反应,慢性环孢素肾病,肾小球肾炎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propeller LAVA和MR胰胆管成像(MRCP)对原位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及其血管、胆管并发症、门静脉高压血液动力学变化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11例原位肝移植术后患者均用MRI常规序列扫描(Fiesta、Dual-Echo、FSPGR,FS FSE RT,DWI)及propeller LAVA薄层动态增强、MRCP检查,利用图像工作站对MRCP及propeller LAVA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图像后处理.结果 (1)移植肝:肝实质动脉期异常灌注5例;肝淋巴回流受阻3例,肝局灶性坏死、肝包膜下少许积血、炎性病变、胆汁瘤形成各1例;(2)血管并发症:肝动脉吻合口狭窄3例,肝动脉略迂曲2例,移植动脉迂曲、节段性管腔狭窄2例,移植血管、门静脉吻合口狭窄各1例;(3)门静脉高压血流动力学变化:脾大5例,肝脾包膜下少量积液3例,合并脾包膜下灶性梗死1例,脾静脉、食管胃底静脉轻度曲张4例,脾肾分流1例,胃-肾静脉分流1例;(4)胆管并发症:缺血性胆管炎4例,胆总管吻合口狭窄7例,合并肝内胆管炎6例,胆囊管残端囊性扩张3例,胆总管多发小结石1例.结论 结合常规MRI,propeller LAVA和MRCP作为无创性"一站式"影像检查方法,在肝移植术后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磁共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评估移植肾功能成为可能.本文旨在介绍常规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磁共振泌尿系统成像(MRU),MR灌注加权成像(PWI),MR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在移植肾检查中的应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移植肾病理形态的影象诊断及功能判断对病人术后早期阶段及晚期并发症发生后的及时处理极为重要。肾移植后并发症包括急性肾小管坏死(占20—50%);急性排异(占80—90%);渗液、瘘、梗阻、感染、出血和淋巴囊肿(占3—20%);动脉栓塞和静脉血栓(少见)以及免疫抑制治疗引起的其他器官并发症。晚期并发症还包括慢性排异;肾移植性疾病及继发高血压的移植肾动脉狭窄。核素显像肾移植术后早期,用~(99m)锝-过磷酸盐、~(131)碘-邻碘马尿酸钠和~(99m)锝-DTPA 检查移植肾灌注情况和功能情况是评价和随访移植肾的主要方法。排异时~(131)碘-邻碘马尿酸钠肾图的变化比生化改变提前24到48小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磁共振尿路成像(MR urography,MRU)在诊断儿童先天性肾脏发育不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患有先天性肾发育不良并患肾无功能的13例患儿采用常规MRI平扫及MRU(重T_2加权半傅立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检查. 结果 13例病例中,常规MRI检查有1例发育不良并异位于盆腔内的小肾未被检出;在MRU原始图像上有1例位于脊柱旁肾窝下方的发育不良的小肾未被发现;MRU MIP重建图像可清晰显示出多房性囊性发育不良的肾脏,对单纯性肾盂呈杵状改变的肾脏显示不佳.全部病例及其伴发病变均被常规MRI结合MRU原始图像、MRU MIP重建图像正确诊断.结论常规MRI结合MRU对诊断儿童先天性肾发育不良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