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脊柱结核术后患者家庭教育,提高患者依从性,预防结核复发。方法通过对193名脊柱结核术后患者出院后1、3、6、12、24月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加强健康宣教。结果193名患者术后依从性好,病情恢复良好。结论脊柱结核术后患者家庭健康宣教,有效提高疗效,预防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由于耐药结核杆菌的出现、结核患者的管理不当等原因,脊柱结核术后结核迁延不愈或者复发的患者逐渐增加,尤其是易感性较强的小儿患者。因此对于小儿脊柱结核术后迁延不愈或复发的高危因素研究,对于结核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总结分析小儿脊柱结核术后结核迁延不愈或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评价其个体化再次修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13年6月行手术治疗145例脊柱结核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中术后脊柱结核迁延不愈或者复发患儿的临床资料与同期其他患儿进行对比,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自身营养情况、病灶清除是否彻底、修复前后正规化疗、是否置入内固定、伴发脊柱外结核、病灶范围、术前血沉60 mm/h、术后出现并发症与脊柱结核术后迁延不愈或复发的相关性,分析可能导致脊柱结核术后迁延不愈或复发的危险因素;对于再次修复治疗的患儿,定期复查血沉、C-反应蛋白以及影像学指标,评价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29例患儿术后出现了结核的迁延不愈或复发,其中12例患儿再次行修复治疗,小儿脊柱结核术后迁延不愈或复发的发生率为20%,再手术率为8.3%。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自身营养情况、修复前后正规化疗、病灶清除是否彻底、病灶范围与术后脊柱结核的迁延不愈或复发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年龄、性别、是否置入内固定、伴发脊柱外结核、修复前血沉60 mm/h、修复后出现并发症与小儿脊柱结核术后迁延不愈或复发无相关性(P0.05);个体化的再次修复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提示小儿脊柱结核术后迁延不愈或复发的原因复杂,加强自身营养、彻底清除病灶、严格正规化疗可以有效减少小儿脊柱结核术后迁延不愈或复发。根据初次修复方式结合患儿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再次修复方案是治疗脊柱结核术后迁延不愈或复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内固定与后路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体结核的疗效的差异。方法 2011年~2014年间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与后路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体结核总共70例。其中前路内固定组32例,后路内固定组38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天数和术后脊柱后突畸形纠正角度,植骨融合等情况。结果经平均2年的随访证实,前路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短于后路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两组患者内固定植骨融合速度相当;前路组和后路固定组术后畸形矫正角度分别为13.1°,24.5°,有显著性差异(0.05)。结论脊柱结核前路内固定可以缩短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两组患者的植骨融合速度和并发症发生相当,但后路手术对多椎体结核中后突畸形的矫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洁 《医学信息》2010,23(6):1581-1581
目的 探讨术前健康教育对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根据患者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对80例脑血管造影患者均在术前进行心理干预及放松训练等健康教育.结果 健康教育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术前健康教育对降低患者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结合临床就诊经验,分析总结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体会,为病灶清除移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月接诊的49例脊柱结核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前路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植骨融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早期无局部窦道形成患者病灶均已清除,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脊柱畸形矫正良好,患者全身结核中毒症状以及局部疼痛症状消失。结论使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可重建脊柱稳定性、纠正和预防后凸畸形,是治疗脊柱结核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系统健康教育对脊柱骨折脊髓损伤患者的应用效果和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脊柱骨折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系统健康教育方案。在两组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分别评测两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治疗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的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和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组别差异显著,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对脊柱骨折脊髓损伤患者实施系统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患者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以提高病员生存质量。方法通过对2011~2012年本院80岁以上老年脊柱结核患者中,采取手术治疗(A组,n=9例)与保守治疗(B组,n=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两组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治疗前后脊髓神经功能分级(ASIA分级)及治疗后恢复速度(治疗1个月下床活动人数;治疗3个月下床活动人数;治疗3个月后血沉正常人数;治疗3个月后CRP正常人数)。结果术中及在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手术治疗组的VAS评分、脊髓神经功能分级及恢复速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完善的围手术期管理及合理的术式选择情况下,大于80岁的高龄脊柱结核患者仍然可以选择手术治疗,能有效的提高病员的生存质量及满意率。  相似文献   

8.
赵斌  黄媛霞  柳申鹏  徐海斌 《医学信息》2007,20(12):1080-1082
目的探讨不同节段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手术策略及内固定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6年12月期间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60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脊柱稳定情况及植骨成活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结核中毒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神经功能明显改善,脊柱稳定性及植骨成活率显著提高,平均5个月时植骨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椎体高度无丢失,脊往后凸畸形改善,平均矫正角度10°。结论脊柱结核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策略的制定和内固定的选择应根据病变节段、脓肿大小、范围等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一种新的经前路矫正少儿脊柱结核所致严重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运用前路后凸顶椎前移的方法治疗少儿脊柱结核伴后凸畸形5例,对比术前、术后影像学检查,了解矫形效果。结果 5名患儿随访6~24个月,平均14.2个月;术前脊髓神经症状在术后一段时间均完全消失,无医源性脊髓神经并发症发生。后凸角度﹙Cobb角﹚由术前32~55°平均42.2°,改善为术后5~26°平均12.8°;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植骨融合。初期治疗效果较满意。结论前路后凸顶椎前移法是矫正少儿脊柱结核所致非僵硬严重后凸畸形可选择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彻底病灶清除和非彻底病灶清除在脊柱结核治疗方面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彻底病灶清除手术治疗和非彻底病灶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接受彻底清除手术治疗的患者组,其术后治愈率明显高于接受非彻底手术治疗的患者组,其治愈时间、化疗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接受非彻底清除手术治疗的患者组,<0.05。结论彻底病灶清除手术能够有效提高脊柱结核治疗效果,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环境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为此展开的手术率也不断升高。但是手术作为一种心理和生理的应激刺激,加之术后神经损伤、手术创伤和脊柱生理力学的变化,如不及时有效的进行护理和健康教育,可能引起患者运动功能障碍、诱发或加重并发症,造成患者心理生理的苦痛。健康教育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可指导术后康复,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并可降低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的发生率,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优化健康教育方案,并加以推广,能更好地造福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脊柱结核患者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加或不加钢板内固定术后患者的C-反应蛋白变化与植骨块骨性融合时间有一定的联系。目的:分析脊柱结核患者术后C-反应蛋白含量水平和植骨融合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7-01/2009-12脊柱结核患者60例,均行结核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加或不加钢板内固定术,并经病理证实。术后1,7,14d检测C-反应蛋白水平,按C-反应蛋白平均值变化程度分4组:C-反应蛋白水平10~25mg/L为轻度升高组,26~50mg/L为中度升高组,51~100mg/L为高度升高组,101mg/L为极度升高组。术后12,16,24周行X射线或CT检查及复查C-反应蛋白,记录植骨块骨性融合情况并记录融合时间。对4组脊柱结核患者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和植骨块骨性融合时间进行差异性分析和相关性研究。结果与结论:轻度升高组18例,中度升高组21例,高度升高组13例,极度升高组8例;骨性愈合时间:≤12周8例,≤16周34例,≤24周18例。4组植骨块骨性融合时间差异性分析显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3.990,P=0.00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术后C-反应蛋白水平多样性与脊柱结核术后植骨块骨性融合时间正相关(r=0.420,P=0.00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胃癌根治术患者中运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胃癌根治术患者42例做好术前、术中、术后常规护理,并根据不同患者、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结果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知识掌握程度、自护能力均较高,得到较好的康复,减少了并发症.结论健康教育临床应用效果好,有利于患者各系统功能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技术诊断脊柱结核与脊柱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脊柱结核患者48例、脊柱转移性肿瘤62例,收集时间为2015年1月到2016年8月。所有患者均行MRI-DWI检查,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MRI-DWI鉴别诊断脊柱结核与脊柱转移性肿瘤的临床价值。结果:在b=500 s/mm2时,脊柱结核组患者的正常椎体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与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正常椎体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结核患者椎体病灶、骨髓水肿、椎旁病变组织的ADC值显著高于脊柱转移瘤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结核组患者的信噪比与脊柱转移瘤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结核患者衰减百分比显著高于脊柱转移瘤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DWI鉴别诊断脊柱结核与脊柱转移瘤的灵敏度为93.55%、特异度为93.75%、漏诊率为6.45%、误诊率为6.25%,诊断一致性kappa值为0.871。结论:MRI-DWI技术鉴别诊断脊柱结核与脊柱转移瘤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与病理学结果的一致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术前术中术后的手术室护理干预在后路脊柱手术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方法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139例后路脊柱手术实施手术护理干预。结果139例后路脊柱手术患者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手术进行顺利,患者康复出院。结论充分的术前评估、物品器械的准备、正确的体位摆放、严密的病情观察、感染的控制、精心的护理、术后的及时回访,可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胃癌发病原因与饮食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及幽门螺旋菌(Hp)感染有关。近年来发现,胃幽门螺旋菌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胃癌患者的术后护理与健康教育。对手术后的患者进行护理。对胃癌患者进行手术后护理可帮助患者解除疼痛不适感,指导患者增强体质,加快身体恢复速度,避免并发症。提高患者生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钛笼重建联合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3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31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钛笼重建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规范化抗结核治疗。其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31~59岁,平均41.5岁。胸椎结核(T6~10)8例、胸腰段结核(T11~L2)7例、腰椎结核(L3~5)16例。6例合并椎旁脓肿,18例合并脊髓神经功能损害,23例有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术前Cobb角11°~52°,平均31.5°±7.3°)。观察术后患者VAS评分、神经脊髓功能及脊柱后凸畸形的改善情况,参照吴启秋脊柱结核治愈标准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35~270(172.4±36.6) min,术中出血量400~1 100(521.3±179.2)mL。术中无硬脊膜、神经及大血管损伤,术后无脑脊液漏。3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第10天VAS评分0~3分,平均(1.3±1.1)分,与术前[(6.6±1.4)分]比较明显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6.253,P<0.01)。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X线示椎体间植骨轮廓不清,骨痂形成;25例随访10个月以上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术前18例脊髓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术后2例恢复至ASIA C级,3例恢复至D级,13例恢复至E级,与术前ASIA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78,P<0.05)。23例合并后凸畸形患者,术后第5天Cobb角5.7°~19.5°,平均10.7°±4.6°,末次随访时Cobb角6.9°~21.6°,平均12.1°±3.7°,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06、12.776,P值均<0.05)。31例患者术后4个月红细胞沉降率均降至正常。23例随访至术后12个月,参照吴启秋脊柱结核治愈标准治愈17例,余6例患者继续抗结核治疗。结论 对于不合并腰大肌脓肿及病灶范围局限的胸腰椎结核患者,一期后路病灶清除钛笼重建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够有效地清除结核病灶、重建脊柱序列和维持脊柱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报道3例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后术区继发结核感染病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发生机制、临床特征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后术区继发结核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及PubMed中,以“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脊柱结核”以及“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ercutaneous kyphoplasty”“tuberculous spondylitis”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20年12月前有关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后术区继发结核感染的相关文献,共纳入8篇9例英文文献报道。结合本文3例诊治过程,总结其发生机制、临床特征和治疗措施。结果 本组3例患者中,2例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辅助手术干预后随访12个月达到临床治愈标准,1例在计划翻修手术前死于肺部感染。结合文献报道的9例,共12例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后术区继发结核感染患者,男3例、女9例,年龄54~83岁。12例患者均因术后再发背部剧烈疼痛就诊,伴或不伴低热症状,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影像学提示骨水泥周围骨质吸收、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及椎旁脓肿形成等脊柱感染征象。2例患者死于围手术期并发症;10例患者采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0~18个月达到临床治愈标准。结论 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后术区继发结核感染在临床较为罕见,其发生机制尚存争议,早期识别尤为关键。治疗常以规范抗结核药物辅以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单纯前路手术、单纯后路手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胸腰段脊柱结核术式选择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1月至2015年1月经手术治疗的85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变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中行一期单纯前路手术的25例患者设为前路组,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的26例患者设为联合组,行单纯后路手术的34例患者设为后路组。对3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VAS评分、ODI、ASIA神经功能评级)、矢状位伤椎后凸角(Cobb角)、实验室指标(ESR)、影像学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术后随访24~60个月,平均31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未见病灶复发,术后3个月ESR均恢复至正常水平,末次随访时均获得植骨融合,无严重并发症。联合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长/多于前路组及后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3组患者ASIA神经功能评级、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 0.05),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P 0.05)。联合组的矫正效果优于前路组及后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均能取得理想的疗效,具体的术式选择应根据患者病变的性质、范围及全身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2012年我院收治的15例胸椎结核患者,术前行正规抗结核化疗2~3周,一期行经胸前路结核病灶清除,切除病变椎体,减压椎管,钛网椎体间植骨,并在椎体侧方采用钉棒内固定系统重建脊柱稳定性。病人术后卧床2~8周,并继续正规化疗12~18个月。观察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程度、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植骨融合愈合率及结核有无复发。结果随访时间为24~36个月,平均29个月,无病例失访。14例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1例术后伤口感染,经换药后完全愈合;腰背痛均得到有效缓解;术前伴有脊髓功能障碍的7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基本恢复;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未见内固定失效,脊柱后凸畸形获得明显矫正且矫形得到了保持,无一例病例复发。结论经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能彻底清除病灶,解除病灶对脊髓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是安全、确切、有效的胸椎结核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