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200例,予口服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随访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IMT及血脂的变化。结果:小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均能有效消退颈动脉斑块,IMT比治疗前显著缩小(P〈0.05);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P〈0.05)。结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亦可延缓或逆转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IMT的进展,有效安全调节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4):2587-2588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选取我院脑梗死住院患者8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检测患者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TC、TG、HDL、LDL和颈动脉IMT比较,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脂TC、TG、LDL和颈动脉IMT显著低于治疗前,HDL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机体机体功能。  相似文献   

3.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8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梗死患者,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同时口服6个月的阿托伐他汀钙。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6个月的治疗,TC,TG,LDL较前显著下降,HDL相比较前增加,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有统计学差异。阿托伐他汀钙能够有效调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血脂水平,可以抑制和逆转斑块的增长,是预防脑梗死和其发展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4.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血脂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红辉 《临床医学》2009,29(8):11-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颈动脉宽块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用阿托伐他汀20mg、对照组用阿托伐他汀10mg进行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6、12、24周监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6周后TC、TG、LDL—C下降、颈动脉IMT减小,但以12、2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20mg较10mg更有效降低TC、TDL—c水平、稳定和缩小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5.
目的:高频超声评价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并观察斑块发生率。方法:将102例EH患者按病程分为2组,病程<5年为A组,病程>5年为B组,正常对照组52例,用高频超声测量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斑块情况,并检查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结果:A组EDD低于对照组(P<0.01),B组TC、TG、LDL及IMT、斑块发生率均高于A组及对照组,而EDD减低(P<0.05),A组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斑块发生率为软斑>混合斑>硬斑,B组中IMT与LDL、病程呈正相关(r=0.631,P<0.01;r=0.646,P<0.01),EDD与LDL、病程、IMT呈负相关(r=-0.681,P<0.05;r=-0.591,P<0.05;r=-0.673,P<0.05)。结论:EDD技术能方便、快捷、无创评价EH患者早期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LDL升高、IMT增厚与病程延长及EDD降低关系密切,这些结果提示随着病程的延长,LDL升高,动脉内皮功能逐渐减退,进一步导致IMT增厚,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加重,斑块发生率为软斑>混合斑>硬斑。EDD可以作为EH患者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轻度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疗效及患者动态血压特征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河池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轻度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就诊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40例)与观察组(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40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变化及动态血压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IMT和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TG、TC、LDL、ox-LDL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水平则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与颈动脉IMT、TG、TC、LDL、ox-LDL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HDL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动态血压各项参数24h、昼间、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24h、昼间、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抗高血压药物对于老年轻度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疗效明显,可较好控制血压,降低血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适于老年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长期服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143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1次/d,每晚睡前口服。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0个月测定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TC、TG、LDL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1例出现腹胀,不影响治疗,余患者无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与血液中脂类成分的关系。方法用高频超声观察颈动脉系统斑块的形成及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同时抽血检查血脂及载脂蛋白。结果颈动脉斑块及IMT增厚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多;载脂蛋白apoAI与颈动脉斑块及IMT增厚有明显的负相关,apoAI及apo(AI/B)比值的降低在颈动脉硬化的二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脂及其他载脂蛋白与颈动脉硬化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颈动脉硬化与年龄呈正相关,与载脂蛋白apoAI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急性脑血栓颈内动脉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急性脑血栓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对象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入院后1周内、12个月检测血脂水平、谷草转氨酶(AST)及CK值、IMT。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12个月与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组TG、TC、LDL-C水平、颈动脉IMT显著降低,而HDL-C明显升高(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具有抗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56例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每日1次,疗程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的面积及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其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IMT变薄(P〈0.01)。结论根据临床观察,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能使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IMT变薄,延缓及降低颈动脉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脂蛋白(a)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51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1例健康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检查双侧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糖尿病组根据血管内径狭窄程度依次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脂蛋白(a)[LP(a)],同时测定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血糖(FPG)。比较各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的IMT及各项血脂、血糖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随着IMT程度加重,血浆LP(a)水平逐渐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内膜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LP(a)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 LP(a)水平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41例T2DM患者具有大血管危险因素的数量分为三组,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测定患者血清CRP、血脂水平和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结果:具有3或4个危险因素即患者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清甘油三酯(TG)和hs—CRP水平,较具有其中1或2个危险因素患者的水平高。随着危险因素增多,3个组颈动脉IMT依次为0.68mm、0.82mm、0.97mm;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依次为12.5%、24.1%、42.9%。颈动脉IMT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斑块检出率未见显著差异。颈动脉IMT与收缩压、HOMA—IR、hs—CRP呈显著正相关。CRP与HOMA—IR、BMI及TG呈显著正相关。经多元线形回归分析认为,hs—CRP和HOMA—IR是颈动脉IM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2DM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和颈动脉IMT程度呈显著相关,hs-CRP是颈动脉IMT增厚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张曙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8):4986-4987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阿司匹林合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I组口服阿司匹林100mg,1次/d;Ⅱ组口服辛伐他汀20mg,1次/d。阿司匹林100mg,1次/d。治疗6个月后,分别比较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TC、TG、LDL、HDL、IMT、CRP比较:Ⅱ组均优于I组(P〈O.05)。结论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均有治疗作用,辛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高脂血症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之间关系。方法随机选择不同程度脑梗塞患者219例,常规进行血脂三项指标(TCH、TG、LDL)检查,根据结果将其分成三组,组1:血脂三项指标均正常。组2:血脂三项指标中有任意二项不同程度增高。组3:血脂三项指标均明显增高。然后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是否有斑块形成,最后用统计学多种方法分析高脂血症与IMT厚度及动脉硬化斑块之间关系。结果219例脑梗塞患者中,组1(50例),IMT≤1.0,斑块形成2例。组2(81例).1.0〈IMT≤1.3,斑块形成57例,组3(88例),IMT≥1.3,全部患者均有斑块形成。结论高脂血症是致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的主要因素,是斑块形成的基础,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筠  刘骅  刘沁  张光伟 《华西医学》2010,(3):459-46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脂、血糖(BG)、纤维蛋白原(Fbg)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2007年11月—2008年12月入院的91例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其颈动脉内 中膜厚度(IMT)、斑块数和性状,同时检测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IMT明显增厚、CAS斑块检出率、软斑百分比明显增高(P〈005)。②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BG及Fbg水平脑梗死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脑梗死有斑块亚组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P〈005)。③脑梗死组IMT与TC、LDL、BG、Fbg水平(r分别为0.32、0.34、0.30、0.36,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IMT增厚,CAS斑块及软斑发生率高。BG、TC、LDL及Fbg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CAS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脂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血脂康口服,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口服,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与斑块消退的情况、血脂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未进一步发展,斑块有所消退,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心脑血管事件,2组治疗后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均有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血脂康可有效调控血脂,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并减少斑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老年患者临床资料,颈动脉多普勒检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有无及性质、管腔狭窄程度。结果:(1)老年人群颈总动脉IMT异常者占50.53%;颈动脉斑块阳性者占78.7%;颈动脉狭窄者占20%,以轻度狭窄为主。(2)颈动脉斑块好发部位依次是左颈总分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右颈总分叉、颈动脉窦、左颈内动脉、右颈内动脉、右颈外动脉、左颈外动脉。(3)颈动脉斑块阳性人群合并高血压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和心脑血管事件率增加。(4)颈动脉IMT异常组较IMT正常组年龄、收缩压、甘油三酯,合并脑血管事件和心脑血管事件明显增加,同时颈总动脉IMT增厚伴颈动脉斑块阳性率、管腔狭窄率及斑块累及部位增加。结论: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高,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并以左侧常见。颈总动脉IMT异常组合并脑血管事件和心脑血管事件率明显增加,颈总动脉IMT增厚增加颈动脉斑块和管腔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探讨绝经前后妇女雌激素水平、抗氧化能力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绝经前后健康妇女各40名,分为两组,观察各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雌二醇(E2)浓度,并测定了血脂、羟自由基、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结果:绝经后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 雌激素水平降低,两者变化显著相关,同时绝经后组抗氧化能力下降,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LDL)升高。结论:女性低雌激素状态易引起颈动脉内膜增厚,这可能与低雌激素状态引起抗氧化能力下降和血脂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王蕾  于维雅  邵芳 《临床医学》2010,30(9):39-41
目的比较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应用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联用组43例和单用组40例,单用组使用氨氯地平5~10 mg,1次/d;联用组在单用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每晚1次,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水平、血压、脉压及血脂情况。结果两组的降压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单用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平均斑块数及检出率均有显著降低(P〈0.05);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无显著改变(P〉0.05)。联用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平均斑块数、检出率及TC、TG、LDL、HDL-C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在更好地降低血压的同时,能更为有利地逆转颈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男性高脂血症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的影响,以及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将98例男性高脂血症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分两组治疗,治疗组及对照组均行低脂低嘌呤饮食及甘糖酯100mg,3次/d降脂治疗,治疗组加服辛伐他汀20mg,睡前1次,疗程均为12周;根据治疗前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组,比较各组血尿酸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尿酸明显降低(P&lt;0.01);颈动脉IMT随血尿酸水平升高而增厚(P&lt;0.01)。结论:高尿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辛伐他汀可降低其血尿酸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