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指血清中直接作用于中性粒细胞细胞质成分的自身抗体。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目前尚缺乏敏感、特异的血清学诊断指标。本实验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UC患者的血清ANCA进行检测,初步探讨ANCA在UC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49岁女性,主要表现为乏力、贫血、肾功能不全,无蛋白尿、血尿,无咯血等肺部表现,血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阳性,弹性蛋白酶ANCA阳性。肾活检组织学表现为间质性肾炎,伴肾小球废弃,非废弃肾小球病变轻微。免疫病理示寡免疫复合物沉积,经甲泼尼龙和环磷酰胺治疗后,血ANCA转阴,重复肾活检肾小管间质急性病变亦明显减轻,肾功能明显改善,综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及组织学特点,最终诊断为ANCA相关性间质性肾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5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肾炎(AAGN)患者共7次妊娠的随访,探讨AAGN患者的妊娠合并症和胎儿结局及其影响因素.方法:5例抗髓过氧化酶(MPO)-ANCA阳性AAGN女性患者,在获得肾脏缓解后妊娠.孕期给予激素或联合硫唑嘌呤维持,血管炎活动性采用伯明翰血管炎活动评分(BVAS)评分.患者妊...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肾炎(AAGN)患者接受肾移植后的转归。方法:11例AAGN患者[男4例,女7例,中位年龄48(33.5~52.5)岁]接受肾移植。采用激素、吗替麦考酚酯联合他克莫司/环孢素A三联抗排斥治疗。肾移植后排斥反应及其类型均经移植肾活检病理诊断。回顾性分析移植肾预后、血管炎复发及血清ANCA对移植肾预后的影响。结果:11例AAGN均为MPO-ANCA相关血管炎,10例在肾移植前接受肾脏替代治疗,中位时间为30.5(14.8~50.5)个月。肾移植前均无血管炎活动(BVAS 0分),7例血清MPO-ANCA阳性。肾移植术后均未出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4例(36.4%)发生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分别有1例术后18个月和22个月发生血管炎复发和慢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术后中位随访56(46.5~135)个月,随访末8例(72.7%)血清肌酐水平正常,2例血清肌酐升高,1例移植肾失功。5年人、肾生存率分别为100%和90.9%。术前ANCA阳性与阴性患者比较移植肾排斥反应发生率和血管炎复发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AAGN患者肾脏移植后远期预后好,血管炎复发率低,但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高,应加强预防抗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5.
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是一组累及多系统的寡免疫复合物型小血管炎,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前该病临床误诊率及病死率仍然较高。传统抗体ANCA仍是目前用于诊断及分型依据的特异性实验室指标,但其本身对于监测疾病的活动度尚缺乏足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因此发现并应用新型生物标记物对AAV进行诊断,监测疾病活动度,评估不同类型AAV的治疗效果以及预测其复发情况,有望实现AAV的精准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与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娜  王梅 《中华内科杂志》1996,35(10):708-710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与疾病的研究刘娜王梅王海燕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cytoplasmautoantibodies,ANCA)是诊断原发性小血管炎,如韦格纳肉芽肿病(WG)、显微型多动脉炎(MPA)、特发性坏死性新月体性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06年3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274例,其中男81例,女193例,年龄(53±11)岁,根据诊断分为血清ANCA阳性肺间质病(ANCA-ILD)、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间质病和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CTD-ILD/IPAF)及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组,分析3组患者在临床表现、血清学、肺功能、影像学、生存及复发方面的差异。结果274例患者中ANCA阳性38例(38/274,14%),发病年龄(59±10)岁,随访时间(52±31)个月,死亡7例(7/38,18%)。ANCA阳性患者发病年龄高于CTD-ILD/IPAF[(52±10)岁]和IIP[(53±11)岁,H=19.29,P<0.001],血红蛋白[(129±21)mg/L]低于CTD-ILD/IPAF[(138±15)mg/L]和IIP[(140±19)mg/L,H=8.17,P=0.017],ESR[(46±35)mm/1 h]高于CTD-ILD/IPAF[(26±24)mm/1 h]和IIP[(19±22)mm/1 h,H=19.73,P<0.001],治疗后肺功能FVC改善率(31%)低于CTD-ILD/IPAF(59%)和IIP(39%,χ^2=11.74,P=0.003),胸部CT病变吸收率(61%)低于CTD-ILD/IPAF(82%)和IIP(67%,χ^2=9.23,P=0.010),病死率(18%)高于CTD-ILD/IPAF(6%)和IIP(12%,χ^2=7.16,P=0.028)。结论ANCA阳性患者与其他类型肺间质病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存在差异,治疗效果不佳,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狼疮性肾炎(L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本中心1985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明确诊断为血清ANCA阳性LN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对照组选取同期诊断为血清ANCA阴性LN患者。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49例患者中,38例MPO-ANCA阳性,7例PR3-ANCA阳性,4例MPO-ANCA和PR3-ANCA双阳性。女性40例、男性9例。中位年龄33岁。ANCA阳性LN患者,尿沉渣红细胞计数、血清肌酐、SLE-DA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理类型以LN-Ⅳ型为主,占61.22%;光镜下AI、C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NCA阳性LN患者中,20例接受吗替麦考酚酸酯(MMF)诱导治疗,18例接受静脉环磷酰胺(CYC)诱导治疗,其余11例患者接受雷公藤多苷等治疗MMF组的完全缓解率(90.00%vs 55.56%,P=0.027)和肾脏生存率(P=0.039)均优于CYC组。ANCA阳性LN患者中位随访87.83月,有7例患者(14.29%)发生终末期肾病,均为MPO-ANCA阳性。结论:血清ANCA阳性LN患者肾脏表现为大量的血尿、肾功能损害明显。这部分患者接受MMF诱导治疗,其完全缓解率和肾脏预后均优于CYC。  相似文献   

9.
背景: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阳性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UC)的特异性指标,但与疾病严重程度和疾病分期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pANCA在UC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9月北京军区总医院125例UC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pANCA,回顾性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UC患者血清pANCA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51.2%对0,P0.05)。活动期UC血清pANCA阳性率显著高于缓解期(57.9%对11.1%,P0.05),而不同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变范围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UC患者血清pANCA阳性率可能与疾病分期有关,与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变范围等无关。  相似文献   

10.
摘要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常出现肾脏受累,称为ANCA相关性肾炎(AAGN)。AAGN对患者的生存和长期预后有重要影响,早期诊断和及时适当的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大量临床试验的开展以及多部指南的发布为AAGN患者的临床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宝贵指导意见。本文就此对AAGN的诊治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1.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ANCA)是一类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胞质中溶酶体酶发生反应的自身抗体。近年来国际上在血管炎研究领域颇有报道 ,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 ,SLE)患者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研究相对较少 ,且并不一致[1 5] 。因此 ,我们采用生物薄片技术结合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对 4 6例SLE患者血清的ANCA荧光模型及其靶抗原进行了检测 ,并以此就ANCA在SLE的临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4 6例为自 1996年 1月至 2 0 0 3年 2月在我院就诊的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 …  相似文献   

12.
狼疮肾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antineutrophilcytoplasmicanti bodies ,ANCA)是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胞质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 ,是血管炎的血清学标志之一 ,可根据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染色部位的不同分为核周型 (P ANCA)和胞质型 (C ANCA)。文献 [1,2 ]认为C ANCA对Wegener肉芽肿的诊断有较高特异性 ,而P ANCA常与肾脏损害的血管炎有关。其在狼疮肾炎 (L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国外有较多的研究 ,国内仅少量、较少病例的报道 ,且结论不一。为此我们对 172例LN患者进行了A…  相似文献   

13.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在全球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迄今该病仍是预后差、造成多器官衰竭和威胁生命的疾病。近年,随着对该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提高。本文仅就最近国内外有关AAV的治疗进展以及复发的防治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14.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AAV)是一类主要累及毛细血管、小动静脉的寡或无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坏死性血管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是其临床表现之一,甚至部分患者以此为首发表现。其发病机制为颅内血管炎和来源于颅内或邻近组织的炎性肉芽组织压迫。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形式多样,常见症状为头痛,可累及脑血管、脑膜、垂体、下丘脑、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对中性粒细胞表面FcγⅡ/Ⅲ(CD32/CD16)受体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提纯活动期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SV)患者的ANCA IgG,分离健康人新鲜中性粒细胞,以ANCA刺激粒细胞1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CD32/CD16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18例系统性小血管炎患者CD32/CD16的表达,以35名健康人为对照.同时对18例患者临床表现及血管炎活动情况进行评分,与CD32/CDl6表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ANCA IgG与正常人IgG相比显著上调中性粒细胞表面CD16的表达(Mnx 67±23 vs 54±21,P<0.01),但对CD32的表达无影响(Mnx 21±8vs 16±8,P>0.05).系统性小血管炎患者CD16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高于正常人(Mnx 62±12 vs 53±10.P<0.01),而CD32的表达与正常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16表达与伯明翰小血管炎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患者高表达Fcγ受体,ANCA可以干预CD32/CD16受体的表达,调控FCγ受体表达可能是系统性小血管炎的发病机制之一,监测CD16的表达水平对于判断疾病活动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是一组累及全身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并且常伴有多系统的损害,容易导致误诊误治〔1〕。本文分析我院12例老年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更深入认识ANCA相关性血管炎所致全身多系统损害,从而早期诊断与治疗。1资料与方法1.1对象1999年10月至2012年12月12例老年ANCA相  相似文献   

17.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是由ANCA介导,以寡免疫复合物沉积、坏死性小血管炎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是十分清楚,主要与遗传、环境、感染及某些药物的影响等有关。本文就近年来ANCA的产生、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内皮细胞损伤及淋巴细胞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是1982年由Davies等在节段坏死性肾小球肾炎中发现的一种自身抗体,且该组病人同时具有血管炎的表现,对活动性Wegener肉芽肿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疾病活动的标志,现可见于很多原发性炎症性疾病,本研究观察乙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ANCA的表达情况及与肝炎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来源于大小血管内皮细胞的两种永生细胞株为底物,检测系统性血管炎血清中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分析其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的相关性。方法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yto-ELISA)法检测血清中AECA;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及抗抗体结合内皮细胞表面的蛋白酶3(PR3)、抗MPO-ELISA检测血清中ANCA;IIF及抗PR3、抗MPO-ELISA检测细胞株中PR3及MPO;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细胞株中PR3及MPOmRNA。结果AECAEA(EA.hy926为底物所测AECA)阳性率33.6%(41/122),AECAHMEC(HMEC-1为底物所测AECA)37.7%(46/122),ANCA35.3%(43/122),AECAEA或AECAHMEC与ANCA串联诊断系统性血管炎敏感性分别为59.8%(73/122)或60.7%(74/122)。AECAEA与ANCA,AECAHMEC与ANCA分别行配对字2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符合率仅分别为49.2%及51.6%。EA.hy926和HMEC-1中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均无PR3和MPO的表达。结论EA.hy926与HMEC-1中无PR3、MPO蛋白水平的表达,ANCA与AECA可能是两种相互独立的抗体,串联检测可提高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AAV)治疗过程中合并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1996年1月至2013年12月确诊AAV伴肾脏损害的患者255例,其中男性103例,女性152例,年龄14~78岁(中位年龄55岁)。诱导治疗方案包括单用激素、激素联合间断环磷酰胺静脉冲击疗法(IV-CTX)或吗替麦考酚酯(MMF)、多靶点疗法或雷公藤多苷(TW)。感染诊断依据临床症状、实验室和微生物检查,收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多种中度以上感染患者,分析感染发生的时间、部位、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结果:在中位随访15月(1~155月)期间,共86例(33.7%)发生103次感染。单用激素(n=65)、MMF(n=77)、IV-CTX(n=66)和TW(n=40)诱导治疗期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8.5%、39.0%、33.3%和22.5%。76次(73.8%)感染发生在治疗6个月内,其中3个月内66次(64.1%)。感染最常见部位为肺(n=74),其次为皮肤、消化道和泌尿道,6例发展为脓毒症;感染病原体以细菌最常见(78.6%),其次为真菌(12.6%)和病毒(8.7%)。COX回归模型显示前驱感染(RR=4.105,95%CI=2.557~6.592)、血清肌酐≥530.4μmol/L(RR=1.179,95%CI=1.090~1.276)和使用CTX治疗(RR=1.889,95%CI=1.020~3.500)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肺部影像学征象表现以大叶性肺炎(51.4%)最为多见,依次为弥漫间质性肺炎(28.4%)或多发结节样病灶(17.6%)。12例(11.7%)患者均死于肺部感染。结论:AAV治疗过程中并发感染的发生率高且好发于治疗前3个月内,病变部位以肺最为常见,病原体以细菌感染比例最高。前驱感染、严重肾功能不全和使用CTX治疗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