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是我国钢琴音乐发展中的经典之作,体现出深厚的民族化内涵,目前经常被当作茶艺表演背景音乐,茶馆背景音乐。基于这一现实的考虑以及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本文尝试将《夕阳箫鼓》与茶文化研究相结合,首先分析钢琴音乐文化审美以及《夕阳箫鼓》体现中西音乐文化结合的特色,其次分析"天人合一"传统精神以及茶文化内涵,最后着重分析了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是如何体现出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在进行茶艺表演的过程中,一般会将《夕阳箫鼓》设计为背景音乐,这是因为这首作品中包含着"天人合一"的精神和茶道中所崇尚的"天人合一"思想实现了有机的契合。通过钢琴版本的《夕阳箫鼓》来向茶艺爱好者进行解读,利用音乐和茶道的相通之处加深其对茶文化的理解,同时对茶艺表演所选择的背景音乐版本进行了必要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钢琴曲《夕阳箫鼓》是一首改编曲目,是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在1972年根据古典琵琶独奏曲改编而成的。《夕阳箫鼓》一经出现,就以其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并被争相传颂。在茶艺表演当中,经常会选用《夕阳箫鼓》作为背景音乐,不仅是因为《夕阳箫鼓》的旋律非常符合茶艺活动的氛围,也是因为钢琴曲《夕阳箫鼓》中包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和茶道精神内涵不谋而合。艺术形式本就是相通的,音乐与茶道的相融相通,有助于塑造更加包容的文化氛围,也有助于茶文化的持续传承和继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对钢琴曲《夕阳箫鼓》与茶道的融合途径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4.
钢琴曲《夕阳箫鼓》改编自我国传统琵琶曲《夕阳箫鼓》,这部优秀的作品是我国作曲家在推动钢琴艺术民族化发展过程中所创作的经典之作。推动钢琴曲《夕阳箫鼓》与我国茶道文化的融合,无论是对于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还是茶道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本文在对钢琴曲《夕阳箫鼓》与我国茶道文化的契合性做出分析的基础上,对钢琴曲《夕阳箫鼓》与我国茶道文化的融合路径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结合钢琴艺术的趣味性和内涵呈现看,无论是其观赏性,还是具体的艺术情怀,都是当前我们品读多元文化艺术的关键所在。传统文化需要创新,尤其是要在融入新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前提下,合理应用多种音乐艺术,就成为茶艺表演活动创新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拟从茶艺表演的内涵特色和价值理念分析入手,结合钢琴艺术的特点和应用价值认知,通过融入茶艺表演活动中应用钢琴艺术的必要性分析,从而分析茶艺表演活动中钢琴艺术的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6.
随着茶艺表演的内涵认知日益完善、成熟,如今在实施具体的茶艺表演活动时,对涉及整个表演活动的主动元素进行全面优化,特别是具体丰富和完善利用钢琴伴奏这一重要的艺术形式,合理利用钢琴伴奏过程中,所具体传递和表达的情感思维,本文拟从茶艺表演活动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分析入手,结合钢琴伴奏的价值特点理念认知,从而深层次分析使用钢琴伴奏创作茶艺表演活动的具体机制,并且尝试性分析多元文化艺术背景下茶艺表演活动与钢琴艺术的融合提升点。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关于茶及茶文化的研究及应用过程中,其通过长期而系统化的应用与发展,从而造就了极具观赏价值和文化欣赏价值的茶艺文化。茶艺文化,从简单字面上看,就是茶文化的艺术化再现与诠释表达。而其中艺术化展现,实际上就是具体而客观的茶艺表演活动。本文拟从茶艺表演背后的文化属性认知出发,通过分析茶艺表演活动中音乐艺术元素应用的价值,通过融入钢琴演奏艺术的具体内涵理解,进而探究茶艺表演中钢琴演奏艺术的应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我国有着浓厚而成熟的茶文化体系,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机制。客观的说,整个茶文化的具体发展表现,恰恰就是社会文化与茶元素生态理念和人文内涵的集中诠释。本文拟从当前茶艺表演赏析中英语元素的应用状况及问题认知切入,通过具体分析茶艺表演赏析中英语元素的应用价值,从而全面探究茶艺表演活动中英语翻译的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9.
茶艺表演作为一种融入了音乐艺术、舞蹈艺术和文化理念等多样要素的表演活动,在开展钢琴教学活动时,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借鉴音乐内涵,通过探究茶艺表演与钢琴教学的具体融合点,从而实现茶艺表演活动和钢琴教学的协调促进性开展。本文拟从茶艺表演的具体形式及特点分析入手,结合当前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探究当前钢琴教学传承的具体要求,从而探究茶艺表演与钢琴教学的具体结合思路。  相似文献   

10.
田晖 《福建茶叶》2016,(5):125-126
传统音乐和茶文化都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将传统音乐应用到茶异表演活动中,能够使茶艺表演活动充分体现出对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尊重,进而推动茶艺表演价值的提升。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茶艺表演活动的特点,阐述了我国传统音乐的优势,针对我国传统音乐在茶艺表演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现代化的生活理念更为成熟,人们对文化、音乐艺术的价值认知度不断成熟,而古典钢琴艺术、茶艺文化是整个文化音乐艺术机制传承过程中重要的元素内容,如果能够将茶乐艺术与古筝艺术相结合,其势必能够提升茶艺文化的价值内涵。本文拟从茶艺文化的特点内涵认知入手,结合茶艺文化的发展历程探究,以及古筝艺术的发展状况认知,从而探究茶艺背景中茶乐因素与古筝艺术的结合机制。  相似文献   

12.
茶道文化包含了许多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看不到摸不着的内容,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创造活动。而钢琴音乐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钢琴音乐教学与茶道文化融合在一起,茶道文化能够赋予钢琴音乐教学以形象,而钢琴音乐教学能够赋予茶道文化以灵魂,从而完成一个完美人格塑造。本文从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对钢琴音乐教学与茶道文化的交融进行了探讨,借音乐与茶道相通之处来提升自身对茶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茶艺表演活动的精准性理解,就必须对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关键性理解与认知。所以,要想有效了解和认知整个茶文化,就必须从具体认知和理解的角度出发,通过结合具体的元素内容,实现最佳应用。本文拟从茶文化内涵的价值阐述分析入手,结合茶艺表演活动的内涵和特点概述,通过对茶艺表演活动中舞台屏幕的价值作用分析,具体探究茶艺表演活动中舞台屏幕设计建设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整个茶文化体系发展日益成熟完善的今天,整个茶艺表演活动实施过程中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日益明显,结合整个茶艺表演活动的展现方式,以及具体的美学特征和价值内涵,通过情感思维的深层次渗透和集中融入,从而实现整个茶艺表演活动发展应用的最佳效果。本文拟从茶艺表演背后的茶文化内涵理解认知入手,结合茶艺表演活动中所涉及的元素内容,通过分析茶艺表演中的具体美学特征和价值内涵,从而深度探究茶艺表演活动成熟推进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我们对茶艺表演活动的价值认知不断成熟背景下,组合优化茶艺表演活动的各项元素,丰富利用民族器乐演奏这一艺术形式,合理利用其中所传递的情感理念,从而实现整个茶艺表演活动的美学呈现。本文拟从茶文化内涵的具体认知入手,结合民族器乐演奏艺术的特征内涵认知,通过探究茶艺表演的具体内涵理解,从而分析民族器乐演奏在茶艺表演活动中的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6.
茶艺表演活动,实际上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元素内容,通过对茶艺表演活动中舞蹈元素的具体运用状况进行分析,不仅能够有效应用该元素,同时也能彰显其中所具有的文化理念。本文从构成视角来认知茶艺表演活动的内涵要素,结合茶艺表演活动中的文化内涵理解,通过分析茶艺表演中舞蹈元素运用的价值所在,从而探究茶艺表演活动中舞蹈元素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进而为茶艺表演过程中舞蹈元素的融入与应用提供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整个茶文化元素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文化艺术元素,无论是茶艺文化,还是扬琴演奏,乃至民族器乐表演艺术等等,其都与我国文化发展机制之间形成重要关联,但是随着当前整个时代发展不断成熟,各种艺术之间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本文拟从茶艺馆的功能定位认知入手,结合民族器乐表演的艺术特点和价值内涵认知,通过分析扬琴演奏的具体内涵和艺术特点,从而全面探究扬琴演奏在茶艺馆民族器乐表演过程中的具体艺术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茶文化机制日益成熟的时代背景下,茶服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尤其是在当前诸多茶艺表演活动中,都有着茶服的具体应用。同时更为关键的是,其中诠释的不仅是艺术特征,更关键的是文化内涵的不断传承。本文拟从现代茶服艺术的文化内涵认知入手,结合现代茶服风格的表现状况分析,通过具体认识《服装结构》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的实施背景及要求,从而具体探究基于现代茶服风格的《服装结构》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机制。  相似文献   

19.
茶艺表演的出现和流行是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追精神享受的具体体现,为了丰富茶艺表演形式,往往在茶艺表演过程中都会配以中国传统音乐,以丰富茶艺表演的内容。本文主要从定义,种类和特点这些方面去解析茶艺表演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关系,从而在对茶艺表演和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的基础上去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在茶艺表演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华茶文化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其漫长的发展史中,茶文化为了适应大众的需求,逐渐衍生出茶艺表演这种艺术风格,并深受到人们的喜爱,而在茶艺表演过程中,背景音乐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古筝艺术自身的特点和价值内涵分析入手,结合茶艺表演活动的特色理念和实施价值,通过探究茶艺表演中所阐述的茶文化内涵认知,进而分析茶艺表演活动实施过程中古筝艺术的渗透与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