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开放式数控系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林金兰 《机床与液压》2003,(6):24-25,86
开放式数控系统是当今数控技术发展的主流。在分析传统数控系统封闭体系结构固有不足的基础上,介绍了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产生的背景、特点,论述了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归纳了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的主要形式,指出了开展开放式数控研究对国产数控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控系统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文章介绍了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特征以及比较了当前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几种模式。通过目前3种开放式数控系统体系模式的分析,对开放程度以及开放式数控系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基于P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论述了基于P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重点对NC嵌入PC型开放式数控系统应用平台、NC和PC的通讯、应用软件的编制进行了研究,这是构建NC嵌入PC型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关键问题。最后,开发了一个NC嵌入PC型开放式数控系统实例。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特点和要求,在比较了开放式数控系统3种结构类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卷板机加工工艺的特点,提出了基于Linux平台的开放式卷板机数控系统的构想,介绍了基于Linux的卷板机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5.
机床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分析开放式数控系统技术特点和基本构造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式智能运动控制卡,开发了基于工业PC机的开放式数控系统软硬件平台,整个系统在易操作、易维护、开放性及升级换代能力等方面优越于传统的数控系统。  相似文献   

6.
基于PC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特征及优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盛定高 《机床电器》2002,29(5):20-21,24
简要讲述数控技术的作用及传统专用计算机数控系统的不足,其于PC的开放式数控的技术特征与传统专用计算机数控系统相比,基于P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由来及发展现况,之后给出了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一种具体形式:基于PC和运动控制器的数控系统,并讨论了其软硬件构架。  相似文献   

8.
周虹 《机床电器》2005,32(2):21-22,28
开放式数控系统是数控技术发展的方向,本文结合cA6140的改造探讨了开放式数控系统在车床上的应用,整个系统便于操作和增添功能并与其他数控系统接口,具有较好的开放性能。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在较高层次上满足数控系统开放性的要求,笔者基于COM技术对数控系统开发进行研究。首先,结合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特点,笔者建立了开放式数控系统应用层、功能层和设备层三层体系结构,使得对某一层的修改无需涉及其他层的变更,便于系统的开发、维护;另外,基于COM技术语言无关性、接口规范化、模块化程度高等特点,笔者将数控系统的功能模型划分为:人机交互界面、输入数据预处理、刀补预处理、插补运算、轴伺服控制、运动控制、PLC等组件,各组件以插件的方式构成的数控系统,满足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可互换性,可扩展性,可重构性等要求。最后,利用COM技术实现插补组件为例,验证了COM技术实现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开放式软CNC发展趋势及其体系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对开放式数控系统现状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制造业发展的特点,提出未来开放式数控系统应该以实现面向最终用户的功能可扩展为发展目标,并据此提出了新的三层开放式软CNC的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1.
我国模具热处理及表面强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昌盛 《模具制造》2006,6(6):68-72
对我国近年采模具钢热处理及表面强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作了简要叙述.主要是模具钢的表面强韧化技术、真空热处理技术、深冷热处理技术、表面强化技术和模具钢预硬化技术。  相似文献   

12.
金属成形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成形业面临的现状,基于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成形技术应采取的对策,成形制造业进行可持续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成形业的可持续制造技术。  相似文献   

13.
电火花成形加工数控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制了一种用于精密电火花成形机的基于P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它具有开放性强,全软件化集成,软硬件设计的柔性化和智能化等特点。整机加工实验证明,其性能稳定可靠,加工精度高,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  相似文献   

14.
Dimensional Micro and Nano Metrology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need for dimensional micro and nano metrology is evident, and as critical dimensions are scaled down and geometrical complexity of objects is increased, the available technologies appear not sufficient. Maj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fforts have to be undertaken in order to answer these challenges. The developments have to include new measuring principles and instrumentation, tolerancing rules and procedures as well as traceability and calibration. The current paper describes issues and challenges in dimensional micro and nano metrology by reviewing typical measurement tasks and available instrumentation. Traceability and calibration issues are discussed subsequently. Finally needs and gaps a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se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15.
孟培一  周海红 《模具制造》2010,10(10):73-75
在现代高标准的机械加工生产条件下,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加工,对提高产品的整体制造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复合加工的应用,无论从工艺、进度、成本、质量等方面都是一个最佳选择的方案。特别是在汽车制造、设备制造等行业,复合加工技术的应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针对离子注渗复合表面改性技术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然而还缺少对其进行系统介绍的研究报道。首先,对离子渗技术(离子渗氮、离子渗碳和离子渗硫)、离子注入技术(氮离子注入、碳离子注入和金属离子注入)和离子注渗复合技术的原理进行了介绍。其次,对上述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总结。最后,针对目前离子注渗复合技术的不足之处,从改善硬件设备、强化作用机理、系统研究复合处理工艺和促进其工业化应用等方面进行解决,提出要充分利用注渗和镀膜技术复合的优势来实现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推动多相复合强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工业化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基于ZigBee技术的焊接电源群组化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舶焊接技术是船舶工业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了提高船舶制造业焊接设备的利用效率和焊接产品质量,并实时监测设备工作状态,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ZigBee技术的焊接电源群组化监测系统.重点介绍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包括系统总体框架、ZigBee无线网络和系统工作流程,讲述了基于Visual C++6.0开发的服务器管理系统人机界面设...  相似文献   

18.
油气输送管线钢管制造与装备技术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旭 《钢管》2012,41(1):7-13
介绍了国内外油气输送高钢级管线钢管的研究现状、国内高钢级管线钢管的装备技术水平,以及国内焊管装备信息系统建设的情况。指出我国在高钢级管线钢管研究领域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但在管线钢管性能稳定性、管线应变设计、管线适用性研究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需加强研究。除此之外,我国应适当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相关技术,加快设备改造和升级,尽快将我国建设成世界钢管强国。  相似文献   

19.
集输管道自身的防腐性和保温性对其适应寿命、运行安全等方面具有直接性影响,因此加大对集输管道防腐保温技术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就此本文分别就集输管道的防腐技术和保温技术进行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主要对目前制糖离心机变频技术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针对AFE技术的原理、控制特点及有关技术参数的设置方法,对AFE技术在改善变频器的性能,提高机械设备运行效率、可靠性及节约电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该技术对制糖离心机的推广应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