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为多个节段存在颈椎严重退行性改变,脊髓受到不同程度压迫,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复杂性,手术方式选择各异。在本科,大多数患者均能通过前路多节段椎间隙减压固定去除病变、解除压迫,恢复部分脊髓、神经根的功能。本科2011-10-2013-04应用经前路用ROI-C椎间融合器治疗26例  相似文献   

2.
前路椎间融合器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前路椎间盘切除和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06年2月治疗的3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35例,女3例;年龄43-72岁,平均56岁。两节段病变36例,三节段病变2例;其中C3.4并C4.5 3例,C4.5并C5.615例,C5.6并C6.718例,C4.5小C5.6并C6.72例。所有患者均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植入手术治疗,合并失稳者加用钛板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以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为疗效评价标准,记录患者术前、术后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JOA评分分值并计算改善率。结果38例患者共随访6-34个月(平均25个月)。所有患者在术后2周内均感到神经症状有明显好转,下肢肌力增加,肢体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双上肢感觉异常基本消失。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2±0.3)分,提高到术后2周平均(12.4±0.3)分,术后3个月平均(13.2±0.3)分,术后6个月平均(13.8±0.2)分,术后12个月平均(14.2±0.2)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优12例,良18例,可5例,差3例。结论多节段椎间盘切除加椎间融合器植入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减压充分、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3):2119-2124
[目的]评价前路减压Zero-p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联合Zero-p椎间融合器固定治疗颈椎病患者相关资料。临床功能评估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影像学评估采用颈椎正侧位X线片,通过Cobb角测量方法,测量病变节段上下椎体Cobb角,测量C_(3~7)椎体颈前软组织厚度,并于术后2年评估融合情况,吞咽困难等并发症也被观察。[结果]共纳入45例患者(50个节段),27例男性和18例女性,平均年龄(45.64±6.28)岁。所有患者至少随访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1.11±7.82)个月。患者术后NDI、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影像学上94%的置入物融合。最终随访时颈椎前凸保持良好。术后颈前软组织厚度较术前显著增加,从平均(7.6±1.9)mm增至(15.2±2.9)mm,最终随访时(9.9±1.9)mm。按吞咽困难Bazaz分级,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44.4%,然而在最终的随访时仍有6.6%的患者具有轻、中度吞咽困难。在术后即刻和最终随访时颈前软组织厚度和吞咽困难分级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呈显著正相关。1例患者术后出现持续性的左上肢疼痛伴左三角肌肌力减弱,1例患者发生声音嘶哑,随访3个月后完全恢复。[结论]颈前椎间盘切除融合术联合Zero-p椎间融合器固定治疗颈椎病可获得较好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术后吞咽困难发生与颈前软组织厚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行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跨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7月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组)和颈前路钢板+Cage治疗的跨节段CSM患者(钢板组)各24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影像学指标和并发症情况进行分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基本相同;但术后12个月时,Zero-P组的上下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明显小于传统组,而传统组在颈椎Cobb角维持方面则具有优势。结论Zero-P治疗跨节段CSM,融合节段椎体高度未明显丢失,虽然颈椎Cobb角变化不及颈前路钢板+Cage,但责任节段上下相邻椎间盘未出现退变征象,保留了一定的颈椎活动度,中短期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固定(cage-plate)治疗多节段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临床疗效、放射学结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 Ovid,Medline数据库。中文关键词为:"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自稳型椎间融合器"、"锚定式椎间融合器"、"钉板内固定"、"Zero-p"、"ROI-C"、"ACDF"、"颈椎前路减压融合";英文检索词"Zero-p"、"Zero-profile"、"ROI-C"、"cage and plate"、"stand-alone anchored spacer"、"anchored cage"、‘‘anchored spacer"、"no-profile"、"ACDF"。由2名评价者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收集对比Zero-p与cage联合钛板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文献,并进行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ACDF术中应用两种不同内固定材料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及并发症。结果:共纳入8篇高质量文献,共634例患者,零切迹组302例,cage+钛板组332例。Meta分析显示:零切迹组在手术时间[MD=-13.08,95%CI(-23.38,-2.78),P=0.01]、术中出血量[MD=-6.76,95%CI(-12.92,-0.61),P=0.03]与cage+钛板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JOA评分差异[MD=-0.14,95%CI(-0.36,0.09),P=0.23]、NDI评分差异[MD=-0.05,95%CI (-0.43,0.33),P=0.80]及手术节段融合率[RR=0.99,95%CI (0.95,1.04),P=0.78]均无统计学差异;零切迹组与cage+钛板组术后C2-7Cobb角[MD=-3.11,95%CI(-4.47,-1.74),P0.0001]及术后椎前软组织厚度[MD=-1.00,95%CI(-1.35,-0.65),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零切迹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RR=0.61, 95%CI(0.50,0.75),P0.00001]及术后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RR=0.20,95%CI(0.06,0.66),P=0.008]均低于cage+钛板组;零切迹组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率[RR=3.07,95%CI(1.73,5.47),P=0.0001]显著高于cage+钛板固定组。结论:两种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相同,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吞咽困难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低等特点,但传统cage联合钛板固定在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防止融合器沉降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40例接受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脊髓减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融合器植入、钉板系统内固定术,观察组应用ZeroP行椎间固定融合术。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比较手术前后颈椎Cobb角、JOA评分及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颈椎Cobb角、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时间短、疼痛轻、并发症少、且颈椎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评价前路减压、钛网及自锁定融合器联合重建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8月我院行前路减压、钛网与自锁定融合器联合重建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53~74岁,平均65.7±4.2岁。患者影像学上均表现为连续3个节段及以上的脊髓受压,且保守治疗无效。所有患者均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11例患者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JOA评分及Odom标准评价神经功能及临床效果。观察并记录手术的并发症、融合率、融合器下沉及手术后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钛网及融合器置入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13.0±12.5min;术中平均失血量123.0±9.4ml。平均随访时间23.2±2.3个月(12~41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颈椎生理曲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例患者均获得融合,平均融合时间6.4±0.7个月。无内固定失败,无浅表及深部感染。术后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1例(3.1%),经保守治疗7d后治愈。钛网沉降2例(6.2%),患者无临床症状;自锁定融合器无沉降。无吞咽困难及声音嘶哑。根据Odom标准,术后疗效优11例,良好17例,一般4例。结论:前路减压、钛网及自锁定融合器联合重建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能够有效恢复颈椎曲度,减少长钛板相关并发症,并获得满意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8.
选择性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老年多节段颈椎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选择性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老年多节段颈椎病的可行性。方法:对46例年龄>60岁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进行颈前路选择性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的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术前该组病例JOA评分在6~13,平均9.2分。术后1个月该组病例JOA评分为7~16分,平均为15.3分,平均改善率为42.3%;术后3个月JOA评分为7~17分,平均改善率为54.4%;44例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4.3个月,JOA评分为8~17分,平均改善率为65.3%。依据平林冽法评定其中优12例(27.2%),良18例(45.4%),可10例(22.7%),差4例(4.7)%。结论:选择性减压治疗老年多节段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以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固定具有创伤小、固定节段少等优点,是治疗高龄多节段颈椎病的可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告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8月-2008年1月期间,采用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并获随访的28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具体方法为间隙减压+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取三面皮质自体髂骨或钛质网及椎间融合器(cage)填充切除病椎之松质骨置入,钢板固定。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并记录患者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术中无并发症,随访18月~72个月。术后18月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75.2%,其中优11例,占39.3%;良9例,占32.1%;中8例,占28.6%;结论采用该术式的颈前路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减压直接彻底,恢复和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和病变节段椎间高度,坚强固定达到即刻稳定,疗效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Cage)置入融合术(ACDF-CA)有无必要加用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方法]对2003年4月~2010年10月实行多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的72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方式分2组:A组32例行颈椎前路减压单纯Cage植骨融合术(ACDF-CA),B组40例行颈椎前路减压Cage植骨融合加钢板内固定术(ACDF-CPA)。根据手术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及影像学资料对两组患者作分析比较。[结果]出血量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时间和放射性暴露时间B组比A组长(P<0.05)。术后症状改善率和融合率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颈椎生理曲度D值术后明显增加(P<0.01);术后随访1年时颈椎的生理前凸丢失程度A组大于B组(P<0.01)。两组椎间高度术后明显增加(P<0.01);术后随访1年椎间高度丢失程度A组大于B组(P<0.01)。[结论]多节段ACDF-CA与ACDF-CPA两种手术方式都是安全、有效的,加用钢板可以促进椎间融合、减少塌陷,有助于保持椎间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1.
由于颈椎椎节活动度大,稳定性差,颈椎病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术后都面临着植骨及固定问题。传统的椎间自体髂骨块植骨以及颈椎前路钢板固定都存在许多并发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应用各种颈椎椎间融合器进行椎间融合固定,取得了一定疗效,自2002年6月到2003年12月,我们对22例颈椎病患者共44个椎间隙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加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手术治疗,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7):1568-1574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椎椎间融合(Hybrid手术)与传统的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CDF)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病效果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协作网背痛专业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手工检索中文文献,收集19952013年12月发表的关于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椎椎间融合(Hybrid手术)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比较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病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利用RevMan 5.2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研究160例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Hybrid手术组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组比较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VAS评分、术前C22013年12月发表的关于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椎椎间融合(Hybrid手术)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比较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病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利用RevMan 5.2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研究160例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Hybrid手术组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组比较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VAS评分、术前C27ROM、上位临近节段ROM、下位临近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平均出血量Hybrid手术组少于ACDF组,术后24个月C27ROM、上位临近节段ROM、下位临近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平均出血量Hybrid手术组少于ACDF组,术后24个月C27ROM Hybrid手术组大于ACDF组、术后24个月上位临近间盘ROM及下位临近间盘ROM Hybrid手术组少于ACDF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ybrid手术对于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拥有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Hybrid手术患者在随访期间相邻节段颈椎活动度降低,而ACDF手术患者在随访期间相邻节段颈椎活动度增加,术后C27ROM Hybrid手术组大于ACDF组、术后24个月上位临近间盘ROM及下位临近间盘ROM Hybrid手术组少于ACDF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ybrid手术对于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拥有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Hybrid手术患者在随访期间相邻节段颈椎活动度降低,而ACDF手术患者在随访期间相邻节段颈椎活动度增加,术后C27整体活动度Hybrid手术组较ACDF组大,颈椎活动度更接近生理水平。但上述结果因样本量较小、文献质量不高等可能存在各种偏倚,以及Hybrid手术的远期临床效果,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正>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是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脊髓、神经根和(或)脊髓血供障碍引起的脊髓神经根功能障碍性疾病。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是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1~4]),经典前路椎间植骨或Cage加前路钢板内固定已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螺钉松动、断裂、钢板移位以及钢板刺激食管导致术后吞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连续3或4个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采用分节段减压融合术治疗。均行术前X线、MR I和术后X线片检查。均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JOA评分。结果 24例均获随访,时间3~48(28±20)个月。患者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无植骨块不愈合、内置物下沉等并发症发生。JOA评分术前平均为(8.20±2.26)分,术后3个月平均为(13.50±1.28),改善率为60.2%,植骨融合率100%。结论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融合术具有减压彻底、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恢复颈椎曲度、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后应用3D打印微孔钛合金椎间融合器或聚醚醚酮(PEEK)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疗效.方法:2017年5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需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的CSM患者7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3D打印微孔钛合金椎间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前路选择性节段减压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6月~2008年6月期间,采用颈前路选择性节段减压治疗并获随访的27例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和术后随访时JOA评分结果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经18~27个月(平均19.7个月)随访,所有病例内置物无松动、移位。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为56.1%,其中优8例,占29.6%;良11例,占40.7%;中6例,占22.2%;差2例,占7.4%。[结论]颈前路选择性节段减压能够兼顾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全身情况及神经功能恢复,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术前减压节段的正确选择是决定术后恢复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固定钢板治疗的10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1例,女35例;年龄42~74岁,平均(55.4±5.1)岁。受累节段:3节段82例,4节段2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分析术前,术后5 d,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肩痛视觉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计算出JOA改善率;测量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和颈椎ROM。对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6例手术均顺利进行,手术时间为(126.2±25.1)min,失血量为(82.1±26.3)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0.4±10.5)个月。颈肩痛VAS评分和JOA评分分别由术前的6.11±1.54、9.22±2.42改善为术后5 d的2.14±0.51、12.46±1.42(P0.05),术后各时间点VAS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 JOA改善率达(56.7±21.6)%,术后各时间点JOA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生理曲度术后3个月为(19.6±8.9)°比术前的(11.5±6.8)°明显改善(P0.05),术后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稳定(P0.05);而颈椎ROM由术前的(37.6±10.4)°减少为术后3个月的(18.2±5.9)°,颈椎活动减少明显(P0.05),随访过程中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出现吞咽困难19例,轴性痛6例,脑脊液漏3例,声音嘶哑2例,保守治疗好转;3例患者各有1个椎间隙未融合(无临床症状),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结论: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自锁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能够减少术中损伤,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可选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前路减压Zero-p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前路减压Zero-p融合器手术治疗的24例单间隙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1 a的JOA评分、SF-36评分、NDI评分、椎间隙高度及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随访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2例,中度和重度吞咽困难各1例。随访期间,患者均获椎间骨性融合,未发生Zero-p融合器松动、滑脱或断裂,椎体未出现继发性骨折。结论 Zero-p融合器技术治疗单间隙颈椎病,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1):1927-1932
[目的]比较颈前路杂合术式和颈前多节段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4年10月,62例连续累及3个节段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患者接受上、下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中间融合术(杂合组),36例患者行前路连续3个病变节段椎间盘切除融合术(融合组)。临床功能评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此外,影像学测量C_(2-7)的活动范围(ROM)。[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节段、病变类型及随访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JOA、NDI、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患者C_(2-7)节段的ROM在术后第1、6个月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杂合组在第12个月和末次随时均恢复到术前水平,融合组直到末次随访时未能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杂合组手术节段活动度均显著优于融合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多节段颈椎病的患者,杂合术式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可以替代颈前多节段融合术的手术方式,不但可以有效改善神经症状,而且可保持颈椎的术前运动范围和稳定性,中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