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完成有关蚤类生物学特性和鼠疫传播试验等研究作准备,我们对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的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缓慢细蚤(Leptosylla segnis)和不等单蚤(Monopsylla anisus)[1],野鼠鼠疫疫源地的特新蚤指名亚种(Neopsylla specialis specialis,简称特新蚤)、棕形额蚤(Frontopsylla spadix)和方叶栉眼蚤(Ctecnophtalmus quadratus)[2]进行了养殖方法及各虫期发育率的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掌握大理州鼠疫疫源地的疫情动态、流行规律,为鼠疫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全国鼠疫监测方案》和《云南省鼠疫监测方案》,2008-2010年大理州开展鼠疫宿主、媒介和病原学监测.结果 捕获的啮齿动物隶属2目3科7属15种.其中家鼠鼠疫疫区室内外均以黄胸鼠、褐家鼠为优势种;野鼠鼠疫疫区室内以黄胸鼠、褐家鼠为优势种,室外以齐氏姬鼠、大绒鼠为优势种.啮齿动物检蚤隶属1目4科9属9种,其中黄胸鼠、褐家鼠体表均以印鼠客蚤、缓慢细蚤为主;齐氏姬鼠体表以棕形额蚤、特新蚤指名亚种为主;大绒鼠体表以方叶栉眼蚤为主,特新蚤指名亚种及棕形额蚤为次要染带蚤种.动物检菌17 649份,媒介检菌7549份,鼠血清检验7391份,均为阴性.结论 大理州家野鼠鼠疫疫源地主要宿主和媒介种群、构成、密度和指数相对较稳定,疫情也相对稳定,但毗邻的丽江地区近几年连续发生鼠疫疫情,故应加强疫情监测和切实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控制鼠疫媒介蚤类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概述中国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主要媒介及控制方法。结果在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共发现蚤类95种(亚种),自然染疫的蚤类有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印鼠客蚤、二齿新蚤、阿巴盖新蚤、近代新蚤东方亚种、光亮额蚤、角尖眼蚤指名亚种、秃病蚤蒙冀亚种、短跗鬃眼蚤及不等单蚤11种(亚种)。达乌尔黄鼠的寄生蚤以方形黄鼠蚤为最多,占寄生蚤的79.7%,占自然染疫蚤的78.9%,是主要媒介蚤。结论通过综合控制主要宿主和媒介数量,使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内的人间鼠疫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4.
用动物模型及膜饲养方法对云南家、野两型鼠疫疫源地的七种蚤进行了传播鼠疫多项指标(感染率、菌栓形成率、媒介效能等八项)的全面研究,并以完全量化和数据来界定其媒介地位、媒介作用。结果表明:印鼠客蚤、特新蚤分别是家、野疫源地的主要媒介;人蚤是云南人间鼠疫的重要媒介。报道了印鼠客蚤、特新蚤能形成两次性菌栓;人蚤、特新蚤、棕形额蚤、不等单蚤的媒介效能和媒介指数;七种蚤对人的嗜血性及生存期限;从媒介角度揭示家鼠疫源地的稳定性和顽固性,推断疫源地从静止到复燃的原因;还修正了缓慢细蚤的媒介地位;在野鼠鼠疫疫源中否定了方叶栉眼蚤起主要媒介的作用,佐证了高山姬鼠在该疫源地主要宿主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为完成有关蚤类生物学特性和鼠疫传播试验等研究作准备 ,我们对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的印鼠客蚤 (Xenopsyllacheopis)、缓慢细蚤 (Leptosyllasegnis)和不等单蚤 (Monopsyllaanisus) 〔1〕,野鼠鼠疫疫源地的特新蚤指名亚种 (Neopsyllaspecialisspecialis,简称特新蚤 )、棕形额蚤 (Frontopsyllaspadix)和方叶栉眼蚤 (Ctenophtalmusquadratus) 〔2〕进行了养殖方法及各虫期发育率的观察。1 材料与方法1.1 蚤源 印鼠…  相似文献   

6.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虫媒传染病,并且通过自然染疫的媒介昆虫蚤的叮咬而传播.目前,青海省存在有2种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即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和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2种类型的疫源地境内自然染疫的蚤类有9种,即斧形盖蚤(Callopsylla dolabris)、谢氏山蚤(Oropsylla silantiewi)、腹窦纤蚤深广亚种(Rhadinopsylla li ventricasa)、人蚤(Pulex irritans)、红羊新蚤(Neopsylla hongyangensis)、圆指额蚤上位亚种(Frotopsylla wagneri superjecta)、原双蚤指名亚种(Amphipsylla primaries primaris)、直缘双蚤指名亚种(Amphipsylla tuta tuta)、细钩盖蚤(Callopsylla sparsilis).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内蒙古4型疫源地蚤类中自然染疫蚤的种类,分析该地区蚤类的鼠疫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收集整理历年鼠疫自然疫源地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中检出鼠疫菌的蚤种种名和检出地点.结果 内蒙古发现的122种(亚种)蚤类中,从30种(亚种)蚤体中检出鼠疫菌.结论 4型疫源地中3个疫源地的主要媒介蚤种都可自然感染鼠疫菌,几乎所有次要媒介蚤中都检出鼠疫菌.  相似文献   

8.
云南野鼠疫源地尚未发生人间鼠疫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野鼠疫源地于1975年经鼠疫细菌学证实,其间多次发生鼠疫动物病流行,但20年来从未发现人类感染鼠疫的病例。调查资料表明,野鼠→野鼠蚤→家鼠的感染途经已经建立,而家鼠→家鼠蚤→人的感染途经尚未形成。近40年来在该地再未发现其有效媒介作用的印鼠客蚤,而占家鼠蚤绝对优势的缓慢细蚤又无媒介作用,可能是未发生人类感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滇西山地大绒鼠-齐氏姬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是云南省西北部一个古老的鼠疫自然疫源地,位于滇西横断山中部黑穗江和弥沙河之间的山区,东经99°40′~99°50′,北纬26°15′~26°45′,海拔2200~3500m的混交林带。主要宿主为大绒鼠、齐氏姬鼠;主要媒介为方叶栉眼蚤、棕形额蚤和特新蚤指名亚种。病原体为鼠疫菌剑川生物型。  相似文献   

10.
特新蚤指名亚种实验养殖方法研究及生活周期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特新蚤指名亚种实验养殖方法研究及生活周期观察杨智明,何晋侯,胡晓玲,张洪英,梁云,赵文红特新蚤指名亚种(Neopsyllaspecialisspecialis),是云南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常见蚤种,其数量居该地区各种蚤数的第2位[1]。也是该疫源地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云南省德宏、保山两个相邻家鼠鼠疫疫源地小哺乳动物及黄胸鼠体表蚤类群落组成与物种多样性差异的鼠疫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用群落内的优势种构成比、多样性及聚类分析,对1982-1996年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两地区捕获的27种75 490只小哺乳动物可划分为3个群落:群落I[瑞丽居民区黄胸鼠(54.41%)+大臭鼩(33.37%)];群落Ⅱ[陇川、盈江居民区黄胸鼠(62.99%)+大臭鼩(23.25%)+小家鼠(10.06%)];群落Ⅲ[保山居民区黄胸鼠(48.07%)+大臭鼩(19.56%)+灰麝鼩(14.37%)].两地区所捕获黄胸鼠体表蚤类11种61 122只划分为3个群落:群落i[瑞丽居民区印鼠客蚤(83.51%)+野韧棒蚤(13.86%)];群落ii[陇川、盈江居民区印鼠客蚤(74.42%)+缓慢细蚤(22.94%)];群落iii[保山居民区缓慢细蚤(70.62%)+印鼠客蚤(22.70%)].德宏地区在10个年份内,从7种宿主和5种媒介动物中分离到鼠疫菌1471株;保山地区仅在1个年份,从1种宿主和2种媒介动物中分离到鼠疫菌36株.另外德宏地区黄胸鼠、印鼠客蚤的构成比均较高,分别为58.70%和78.97%;宿主、媒介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都较低,分别为1.010和0.625.而保山地区则与之相反,黄胸鼠和印鼠客蚤的构成比都较低,分别为48.07%和22.70%;宿主、媒介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分别为1.471和0.829.致使蚤类群落ii→iii的主要优势蚤种,由印鼠客蚤转为缓慢细蚤.结论 保山地区宿主、媒介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高,而主要宿主、媒介的构成比低,是降低该地区鼠疫流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After an outbreak of human plague, 95 Xenopsylla cheopis fleas from Algeria were tested for Yersinia pestis with PCR methods. Nine fleas were definitively confirmed to be infected with Y. pestis biovar orientalis.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persistence of a zoonotic focus of Y. pestis in Algeria.  相似文献   

13.
广西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查明广西隆林和西林县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确定该疫源地的性质和分布范围,为预防控制鼠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对广西隆林和西林县的4个乡镇53个村屯展开调查,采集啮齿动物、指示动物和媒介蚤标本,检测鼠疫菌和鼠疫F1抗体。结果 该地区啮齿动物有2目3科10种,以黄胸鼠为优势鼠种;蚤类有6种,以印鼠客蚤为优势蚤种;从黄胸鼠体内分离出鼠疫菌25株,检测到F1抗体阳性血清31份。结论 综合地理、宿主动物、媒介蚤及病原体等因素分析认为,广西隆林和西林县存在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2017年剑川县一起动物间鼠疫疫情进行调查。方法 以距离鹤庆县疫点马厂最近的大庆自然村为中心进行调查,搜集自毙鼠、用鼠笼和自制的油条为诱饵捕鼠,解剖采集鼠类组织和血清,并采集调查地区的狗血清。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鼠疫F1抗体,对采集到的鼠组织和蚤样本进行鼠疫细菌学检测和鼠疫F1抗原检测,分离到的鼠疫菌进行噬菌体裂解试验鉴定。结果 共捕获鼠222只,捡获自毙鼠14只。齐氏姬鼠占38.14%(90/236),大绒鼠占32.63%(77/236),黄胸鼠占12.71%(30/236),其它鼠种占16.53%(39/236)。鼠染蚤率为47.03%(111/236)。共获蚤345匹,其中棕形额蚤占54.78%(189/345),特新蚤指名亚种占22.61%(78/345),方叶栉眼蚤占21.45%(74/345),其它蚤种占1.16%(4/345)。以上样本经细菌学检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从一只自毙黄胸鼠分离到鼠疫菌1株,鼠疫F1抗原阳性。并从该自毙鼠捡获的棕形额蚤和一只捕获的齐氏姬鼠染带的特新蚤指名亚种中各分离到鼠疫菌1株。共采集狗血清52份,间接血凝试验检测鼠疫F1抗体阳性率57.69%(3/52)。采集鼠血清69份,鼠疫F1抗体阳性率72.46%(5/69)。结论 在剑川县大庆自然村确定了动物鼠疫流行,提示我们应进一步加强鼠疫监测及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重庆段鼠疫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查明三峡工程二期水位重庆库区鼠疫宿主、媒介及鼠疫疫源地情况,为库区鼠疫预警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室内外鼠密度;用鼠笼捕鼠麻醉后梳检鼠体寄生蚤,查染蚤种类、染蚤率;对所捕获鼠分类鉴定,研究其种群、分布;通过对所捕活鼠采血分离血清,检测鼠疫F1抗体和对不明原因自毙动物的主动搜索以及疫情监测等,研究鼠疫自然疫源地及疫情情况。结果共发现鼠形动物3目8科27种,其中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及四川短尾鼠句为优势种;鼠密度平均为1.57%,其中室内平均为1.64%,室外平均为1.51%;10340只活鼠血清F1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发现鼠体寄生蚤6种,有印鼠客蚤、不等单蚤、缓慢细蚤、猫栉首蚤、偏远古蚤和特新蚤指名亚种,染蚤率为6.51%,总蚤指数为0.15;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未发现鼠间和人间疫情。结论三峡工程二期水位重庆库区尚未发现鼠疫,但库区广泛存在家鼠鼠疫菌重要储存宿主黄胸鼠及传播媒介印鼠客蚤,一旦有传染源进入库区,极有可能引起鼠疫的暴发流行,库区存在发生鼠疫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龙岩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其寄生蚤类的种群构成和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6年龙岩市监测点鼠疫宿主动物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年合计捕获鼠形动物3305只,隶属2目2种3属5种,其中啮齿目动物2899只,食虫目动物406只,鼠密度为4.32%,黄胸鼠密度为2.17%。3305只鼠形动物中,染蚤鼠1674只,捡获蚤5353匹(包括印鼠客蚤、缓慢细蚤、不等单蚤),染蚤率为50.65%,总蚤指数为1.62。黄胸鼠蚤指数为1.93,黄胸鼠印鼠客蚤指数为1.68。室内游离蚤指数为0.05。检测鼠疫宿主动物血清3289份,鼠疫F1抗体均为阴性;检测肝、脾1551份,鼠疫F1抗原全为阴性。[结论]黄胸鼠是龙岩市的主要鼠种,主要蚤种为印鼠客蚤,黄胸鼠密度及黄胸鼠印鼠客蚤指数均超出鼠疫控制标准。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了解河北省草原鼢鼠寄生蚤种类、组成及其染疫情况,及时掌握其在鼠间鼠疫流行时的地位和参与程度,为更好地控制鼠间鼠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挖掘法捕获草原鼢鼠,采集其体外寄生蚤进行分类,分离鼠疫菌。结果共发现蚤类3科7属9种;细菌学检验草原鼢鼠111只,蚤细菌培养68组715匹,未分离到鼠疫菌;血清学检验血清88份,未发现鼠疫菌特异抗体。结论凶双蚤为草原鼢鼠的主要寄生蚤,同时携带多种自然染疫的蚤种,有可能参与鼠疫流行。  相似文献   

18.
广西合浦县鼠疫自然疫源地黄胸鼠及其寄生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鼠疫自然疫源地内黄胸鼠及其寄生蚤的种类、构成和季节消长,为制定鼠疫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合浦县1987-2005年的鼠疫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合浦县黄胸鼠体表共有寄生蚤6种,年平均鼠密度为4.09%,平均染蚤率为43.13%,黄胸鼠体表印鼠客蚤指数为1.0982。结论摸清了合浦县黄胸鼠及其寄生蚤的种类、构成和季节消长,表明它们仍是合浦县鼠疫预防控制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