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组织及外周血中IL-17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3α的表达变化,以及1,25(OH)2D3经干预IL-17通路抑制肝纤维化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橄榄油)、模型组(CCl4橄榄油溶液)、药物对照组(CCl4橄榄油溶液+橄榄油灌胃)、治疗组(CCl4橄榄油溶液+1,25(OH)2D3橄榄油溶液灌胃)。8周后取肝组织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并对其纤维化程度进行病理分期;采用ELISA法检测干预后不同时间点(4、6、8周)血清中IL-17水平;免疫组化法分析不同时间点(4、6、8周)各组大鼠肝组织IL-17和MIP3α的蛋白表达;real time-PCR法检测第8周各肝组织IL-17和MIP3α的mRNA表达。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8周时模型组及药物对照组肝纤维化显著,治疗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4组间各个时间点(4、6、8周)血清IL-17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13、5.79、7.18,P值均0.05);正常组血清IL-17水平很低,各个时间点(4、6、8周)模型组及药物对照组血清IL-17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显著升高(P值均0.01);治疗组各时间点血清中IL-17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和药物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但均以第4周表达水平最高。免疫组化和real time-PCR法检测显示,对照组肝组织中几乎不表达IL-17,且MIP3α表达甚微;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血清中IL-17水平逐渐降低,肝组织中IL-17水平逐渐升高(r=-0.793,P0.01);4组间各时间点(4、6、8周)肝组织表达IL-17、MIP3α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17:F值分别为11.02、9.61、7.45,P值均0.05;MIP3α:F值分别为9.47、8.93、6.15,P值均9.05);模型组及药物对照组各时间点(4、6、8周)肝组织表达IL-17、MIP3α蛋白较正常组均显著升高(P值均0.01),治疗组肝组织各时间点表达量较模型组和药物对照组均明显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均于第8周时表达量最高。模型组及药物对照组第8周IL-17、MIP3α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增多,治疗组较药物对照组和模型组显著减少,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36、10.15,P值均0.05)。结论 (1)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清IL-17水平先升高后降低,而肝组织中IL-17表达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提示肝纤维化后期血清中Th17渐被趋于肝脏;(2)1,25(OH)2D3治疗组肝脏中IL-17和MIP3α蛋白及mRNA水平较模型组及药物对照组均明显降低,提示IL-17通路可能为1,25(OH)2D3抑制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胰岛素抵抗、血清脂联素及其肝组织脂联素受体R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3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n=10)、模型组(FC,n=15)和替米沙坦干预组(FT,n=10)。FC和FT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6周诱发脂肪性肝炎,其中FT组于高脂喂养12周后,给予替米沙坦(5mg·kg-1·d-1)灌胃治疗4周。检测血清ALT、AST、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应用RT-PCR方法测定大鼠肝组织脂联素受体R2mRNA的表达;ELISA法测定血浆脂联素水平。结果与NC组相比,FC组脂联素及其受体R2mRN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FT组的脂联素及其受体R2mRNA水平较FC组升高(P0.05)。脂联素及其受体R2mRNA水平均与HOMA-IR呈负相关(r分别为-0.891,-0.686;P0.01,0.05)。结论替米沙坦能上调脂联素及其受体R2的表达,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脂肪性肝纤维化过程中的血清瘦素水平变化特点及其与脂肪性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大鼠脂肪性肝纤维化模型采用CCl4中毒与高脂低蛋白饮食复合因素复制.首次100% CCl4溶液0.5ml/100g、其后40% CCl4橄榄油溶液0.3 ml/100g皮下注射,每周两次,共6周.第1~2周给予高脂低蛋白饲料(79.5%玉米粉、20%猪油、0.5%胆固醇),而后给予纯玉米饲料.对照组给予等量橄榄油,普通饮食.正常对照组设两天、3周、6周3个观察点,共15只.模型组设两天、1周、两周、3周、4周、5周、6周7个动态观察组,共75只大鼠.生化法检测肝功能和脂肪含量,Jamall氏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ELISA法检测血清瘦素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脂肪性肝纤维化大鼠造模两天时血清瘦素水平明显下降,以后逐渐回升,3周时则达到最高,随后又逐渐下降,6周时大鼠血清瘦素水平仍然保持在较低水平.血清ALT和AST活性4周时基本达到峰值,随后进入一个平台期,6周时仍然保持在高水平,血清TC(总胆固醇)含量无明显变化,血清TG(甘油三酯)含量在造模第2天时明显低于正常大鼠,第2周时降至最低值,而后开始逐渐增加,但始终低于正常大鼠血清TG水平.模型早期肝组织Hyp变化不明显,随着造模持续,Hyp含量逐渐升高,6周时最为明显,达到1.4倍;与肝纤维化病理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模型大鼠血清瘦素水平与肝组织Hyp含量增加趋势相反,但是二者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模型大鼠体重和TG含量呈明显正相关.结论:血清瘦素水平主要反映脂肪性肝纤维化大鼠的体重和血清TG含量变化,而与肝纤维化发展的病理过程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活血燥湿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高脂肪、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制作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与中药干预组,每组10只,分别喂养16周后,测量动物的体重、肝重,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观察并比较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对肝组织羟脯氨酸(Hyp)、血清脂联素(APN)水平的影响.[结果]①病理学观察显示:模型组造模均成功,据肝细胞脂肪变性占所获肝组织标本量的范围分为4度(F0~F4),模型组炎症活动度积分(2.58±0.2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炎症活动度积分(1.42±0.11),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模型组ALT、AST、TC、TG、Hyp含量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模型组在ALT、AST、TC、Hyp含量上与干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ALT、AST、TC含量均比对照组增高,TG、Hyp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脂联素显著降低;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脂联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及干预组肝组织脂联素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肝组织羟脯氨酸呈负相关.[结论]活血燥湿汤可能通过提高血清脂联素的含量、抑制肝组织羟脯氨酸的表达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在不同时期其血清脂联素和脂联素受体(AdipoR)在肾脏组织的表达水平.方法 64只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为2、6、10、12周,共8组):实验组大鼠32只,一次性空腹腹腔注射STZ 60 mg/kg,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大鼠32只,腹腔注射等体积的枸橼酸缓冲液.分别于糖尿病大鼠成模后第2、6、10、12周两组各取8只,测体重、肾重、空腹血糖、24 h尿白蛋白定量;心内采血,离心取血清,检测血肌酐,空腹血清胰岛素;ELISA方法检测血、尿脂联素浓度.取左肾常规病理组织行糖原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肾脏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肾脏2种受体AdipoR1和AdipoR2表达.结果 (1)实验组6、10、12周大鼠血清和尿脂联素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血清脂联素与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尿脂联素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06、0.696,均P<0.01);尿脂联素与24 h尿白蛋白定量呈显著正相关(r=0.728,P<0.01);逐步回归分析提示血清脂联素受24 h尿白蛋白定量影响最大(β=0.806,P<0.01);(2)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显示,AdipoR1和AdipoR2在正常大鼠肾组织中均有表达,主要分布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小球内皮细胞.实验组造模成功6周时肾脏组织AdipoR1和AdipoR2表达,与对照组比较表达有所增强(F值分别为11.68、23.20,均P<0.01),且与血清脂联素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666、0.684,均P<0.01).结论 血清和尿脂联素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病程和AdipoR呈正相关,推测脂联素通过AdipoR直接作用于肾脏,尤其是作用于肾小管,在1型糖尿病肾脏病变中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Bcl-2和Bax的表达及激动素对它们的影响,初步探讨激动素抗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用CCl4诱导形成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使用0.1%激动素溶液0.5ml/100g·d-1,背部皮下注射,治疗12周,设立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模型组及激动素治疗组.以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Bcl-2、Bax基因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激动素治疗组.Bcl-2在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细胞浆和肝窦呈低水平表达,在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分布广泛,主要表达在汇管区、纤维间隔、肝窦和肝细胞膜、中央静脉和肝细胞浆,表达的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Bax在正常对照组大鼠的中央静脉及其周围的肝窦呈低水平表达,在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主要表达在肝细胞浆、肝窦、纤维间隔和肝细胞膜中,表达的量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基因的表达.激动素治疗组大鼠肝组织Bcl-2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Bax的表达也明显低于模型组,Bcl-2/Bax比值无明显差异;激动素对纤维间隔Bax的表达无明显作用,但能降低Bcl-2的表达,下调Bcl-2/Bax比值.结论肝纤维化时Bcl-2和Bax表达加强,激动素可促进纤维间隔中肝星状细胞的凋亡,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可能是激动素抗肝纤维化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组织脂联素表达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地位,为NAFLD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47例NAFLD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均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分别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浓度、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对肝组织进行HE、Masson染色及脂联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脂联素表达量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组肝组织脂联素表达较对照组及单纯性脂肪肝组显著减少,与血清脂联素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TNF-α浓度、ALT、HOMA-IR及肝组织炎症、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而与脂变程度不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肝组织脂联素表达是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肝组织脂联素表达在NAFLD患者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脂联素在小鼠急性肝损伤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 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 ConA)组8只: ConA 30mg/kg 尾静脉注射. 脂联素组5只: 在静脉注射ConA前12 h和2 h, 分别应用脂联素3 mg/kg腹膜内注射. 对照组8只: 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kg. 注射ConA 8 h后处死小鼠, 检测脂联素及ALT血清水平、肝组织病理变化、肝组织脂联素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脂联素血清水平在脂联素组与对照组无差异, 2组均高于ConA组(15.4±3.0 mg/L,16.5±2.8 mg/L vs 11.8±2.1 mg/L, P <0.05或0.01);肝组织脂联素蛋白表达在脂联素组强于对照组(5.39%±1.72% vs 1.82%±0.36%,P <0.05), 弱于ConA组(10.63±4.35%, P <0.05);肝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在脂联素组和ConA组均强于对照组(0.46±0.17, 0.51±0.21 vs0.23±0.05, P <0.05或0.01);血清ALT水平及肝组织炎症程度脂联素组高于对照组(192.50±45.87 U/L vs 44.71±21.29 U/L;21.5±9.2vs 8.4±4.3, 均P <0.05), 低于ConA组(616.00±171.50 U/L, 48.5±8.6, 均P <0.05).结论: 在Con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中, 肝组织脂联素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增强, 但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 脂联素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起着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ARB)坎地沙坦对大鼠四氯化碳(CCl4)肝纤维化模型的疗效,观察坎地沙坦对肝纤维化大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的影响.方法 制备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应用坎地沙坦灌胃,共8周.留取各组的血和肝组织,通过HE及Masson染色观察各组肝纤维化的程度.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IGFBP-2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IGFBP-2的水平.结果 经CCl4诱导成功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IGFBP-2在肝组织中阳性表达增强(P<0.05);坎地沙坦治疗组IGFBP-2阳性表达较肝纤维化模型组均减弱(P<0.05).结论 坎地沙坦具有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IGFBP-2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脏脂联素受体(AdipoR)mRNA的表达.方法 喂养高脂饲料建立NAFLD大鼠模型,分别于2、4、8、12周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并取肝组织测肝指数(肝湿重/体重),以RT-PCR法检测肝脏AdipoR1和AdipoR2 mRNA的表达,肝组织冰冻切片苏丹Ⅲ脂肪染色、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常规染色和Masson三色纤维染色,镜下观察.结果 模型组大鼠2、4、8、12周肝脏AdipoR1 mRNA表达逐步上升,AdipoR2 mRNA表达逐步下降,两者分别于4周、2周开始显著差异于对照组(P均<0.01).模型组肝脏AdipoR2表达与肝指数(r=-0.431,P=0.006)、纤维化评分(r=-0.353,P=0.025)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NAFLD大鼠肝脏AdipoR1 mRNA表达增加,AdipoR2 mRNA表达减少,提示肝脏AdipoR表达异常可能参与NAFLD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