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高敏 C反应蛋白(hs CRP)的影响。方法临床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23例,随机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58例)。两组均予脑梗死西医常规处理,治疗组给予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对照组给予脉络宁注射液。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液流变学和高敏 C反应蛋白的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hs 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以及高敏 C反应蛋白指标。  相似文献   

2.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应用红花黄色素,对照组50例应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治疗2周后对两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质量指数、血小板聚集率比较.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质量指数、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明显(P<0.05).结论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无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冠心病(CHD)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与正常对照者血浆内皮素(ET)、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9)、高教C-反应蛋白(hs -CRP)、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方法选择SAP患者36例,UAP患者46例,AMI患者45例,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将研究组按病变程度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红花黄色素组(常规治疗十红花黄色素100mg/d),药物干预前后行血浆ET、MMP -9、血小板聚集率及hs - CRP等参数的检测.结果 UAP组、AMI组血浆ET、MMP -9、血小板聚集率、hs- CRP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SAP组(P<0.01).红花黄色素组(尤其UAP组、AMI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浆ET、MMP -9、血小板聚集率、hs - CRP值均显著下降(P<0.01).红花黄色素组治疗后较常规治疗组血浆ET、MMP -9、血小板聚集率、hs - CRP值下降(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可以降低血浆ET、MMP -9、hs - CRP、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对不同冠心病患者均有益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1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7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聚、稳斑、抗凝、扩冠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心电图、血液流变学、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缓解情况,治疗组为91.17%,优于对照组的80.88%(P<0.05);心电图改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和hs-CPR比较改善明显(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可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心电图、血液流变学、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148例冠心病行支架置入术患者分为疏血通组(n=80)与对照组(n=68).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疏血通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d,疗程为7 d.观察红细胞聚集率、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hs-CRP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均有所改善,疏血通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疏血通组治疗后hs-CRP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可以降低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而且可明显降低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6.
红花黄色素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血小板功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对血小板集聚率、P选择素及改善微循环方面的影响。方法分别应用常规疗法(对照组)及红花黄色素(治疗组)治疗需冠心病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测血小板聚集率及P选择素。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降低,但治疗组在二磷酸腺苷(ADP)2.5μmol/L及肾上腺素(EP)300μmol/L时降低显著。P选择素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红花黄色素对在抑制血小板聚集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治疗;对照组应用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更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乐坦)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 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50 mg/d静脉输注,疗程10 d.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92.9%,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89.3%,对照组分别为75.0%、7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能有效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抗心肌缺血,降低血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红花黄色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单用红花黄色素治疗;治疗组予依达拉奉联合红花黄色素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显效率为7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显效率为36.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红花黄色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红花黄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红花黄色素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红花黄色素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均治疗14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分数、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红花黄色素组患者hs-CRP和N分数低于常规治疗组,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低于常规治疗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常规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通过多靶点作用,显著降低ACS患者炎症指标、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脂水平,对于ACS具有明显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聚集时间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4月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聚集时间及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u=4.1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聚集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聚集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hs-CRP、IL-6、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IL-6、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炎症反应及纤维化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血清胱抑素C( Cys C)、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和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Cys C、UAER、hs-CRP和TGF-β1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轻微,均未影响治疗。结论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加用普罗布考后可以减轻患者炎症反应,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ACS患者120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40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NSTEMI组)40例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STEMI组)40例;同期正常体检者40名作为对照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用病变血管支数及Gensini评分表示,于入院第2天抽血检测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ACS各组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Gensin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CS各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nsini评分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EMI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NSTEMI组和UAP组(P<0.01);NSTEMI组与UAP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Gensini评分随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增加。结论联合检测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判断ACS的严重程度,对其诊治及指导早期行有创检查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合并心房颤动(AF)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宝鸡市中医医院治疗的32例合并AF的NSTEMI患者作为AF组,并按年龄、性别匹配选取同期治疗的32例无AF的N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情况。分析两组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无AF的患者相比,合并AF患者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10.0±2.5)ng/ml比(8.6±2.5)ng/ml,P=0.02]和高敏C反应蛋白[(21.7±11.0)mg/L比(8.5±3.2)mg/L,P<0.001]明显升高。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7.53 ng/ml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8倍(HR=8.06,95%CI:1.88~23.21,P=0.005),而高敏C反应蛋白>6.55 mg/L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2.5倍(HR=2.53,95%CI:1.39~6.35,P=0.005)。结论合并AF的NSTEMI患者的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半乳糖凝集素3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可预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红花黄色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常规西药治疗组(对照组)和红花黄色素联合西药治疗组(治疗组),观察两组病人用药前后血小板P-选择素的变化及介入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标记物的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小板P-选择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介入治疗后心肌损伤发生率,对照组高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PCI术后CK-MB、TnI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介入治疗前给予红花黄色素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的激活,降低PCI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莪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小板颗粒膜蛋白、C -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 5 4例确诊病人随机分为莪红注射液组及抵克力得组 ,另选 2 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 ,观察治疗 3周后病人血小板颗粒膜蛋白、C -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 :治疗 3周后莪红注射液组及抵克力得组血小板颗粒膜蛋白、C -反应蛋白测定值均低于治疗前水平 ,两组间各指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莪红注射液抗血小板活化及减轻炎性反应的作用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探讨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以及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机制。分别测定 5 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 2 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30例 )、3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 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 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并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随机抽取 30例患者随机分成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 ,每组 15例 ,干预 3周 ,分析比较组间及辛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变化 ,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发现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白细胞介素 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治疗3周后 ,辛伐他汀组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明显下降 (P <0 .0 0 1) ;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组间白细胞介素 6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相关分析显示 ,辛伐他汀组血清白细胞介素 6、高敏C反应蛋白下降与血脂下降无关。单因素回归分析及调整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后的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显著相关 (P <0 .0 5 )。结果提示 ,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中起了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将7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静脉输注,检测两组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Hcy水平。结果经2周治疗后,治疗组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可明显降低ACS患者Hcy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AE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确诊为AE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6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150 mg静脉滴注,1次/d,共14 d。对照组34例采用西药基础常规治疗,用药前后对临床症状改善,血气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肺通气功能及心功能NT-proBNP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血流变指标改善,肺功能FEV1、FEV1/FVC×100%、FEV1%,心功能NT-proBNP相关实验室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在AE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液粘稠度,血液流变学,肺功能及心功能改善明显,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与炎症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与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按照标准入选150例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及53例查体健康人(正常对照组).冠心病患者在基础治疗相同的情况下按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ACC/AHA)治疗指南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7例(阿司匹林100 mg/d),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50例(阿司匹林100 mg/d+达肝素5000U Q12h皮下注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3例(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达肝素5000U Q12h皮下注射).正常对照组和所有患者入院即刻肘静脉取血,测定空腹血糖、血脂全项、血常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尿11-脱氢-血栓素B_2含量、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AMI组血浆hsCRP水平高于UAP组[(15.46±8.22)mg/L,(7.61±6.11)mg/L P<0.01)]、UAP组高于SAP组[(7.61±6.11)mg/L,(4.25±2.95)mg/L P<0.01]、SAP组高于正常对照组[(4.25±2.95)mg/L,(2.07±1.28)mg/L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在UAP组、AMI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SAP组(P<0.05),UAP组与AMI组间、SAP组与正常对照组间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无显著差异(P>0.05).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尿11-脱氢-血栓素B_2含量在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血浆hsCRP水平与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呈显著的正相关(r=0.473,P=0.000);与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呈显著的正相关(r=0.434,P=0.000);与尿11-脱氢-血栓素B_2的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r=0.554,P=0.000).结论:冠心病患者体内炎症反应与血小板活化状态存在紧密关联,两者共同影响着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和稳定状态,是评价冠心病临床状态的检测指标,早期有效抗血小板治疗和减轻炎症反应会有效控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