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明达 《科学通报》1989,34(10):768-768
低渗透块状砂岩油藏的开发是国内外迄今没有解决的一个难题。玉门老君庙M油层厚60—70 m,尽管含油好坏有差别,整个剖面连续含油。1958年开始注水,至今仍有近半数油井处于无水、低含水采油状态。油水井的工作厚度小,水驱油效果差,仍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
3.
试论轮南地区原油类型多样性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轮南地区油气藏的分布十分复杂,各种不同物性的原油如重质油、正常油、蜡质油、轻质油和凝析油均有分布,并呈现“西重东轻”、“西油东气”和“上下重,中间轻”的分布格局.运用原油正构烷烃半对数分布、生物标志化合物比值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等精细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平面分布上与大的“东西分异”背景相吻合,且具有通常成熟度连续的单期烃类充注、成藏难以解释的“两族、不连续分布”特征.轮南地区油气藏存在东部和西部两个油族,西部地区油族成熟度略低且有生物降解痕迹,主要以重油形式分布;东部地区油族成熟度略高,主要以轻质油、凝析油形式存在,中间地段发生的混合作用形成了中一高蜡油.混合成藏作用模式,可能有助于解释轮南地区油气藏(包括蜡质油)的分布规律,并能对原油物性、含氮化合物、生物标志化合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等各项地球化学数据作出相对较为一致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段毅 《科学通报》1997,42(19):2086-2090
<正> 海洋沉降颗粒有机质在海洋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食物、参与了海洋化学循环,而且为海底沉积物提供了沉积有机质,因此,海洋沉降颗粒有机质的来源、传送和转移过程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海洋沉降颗粒有机质的传送过程可以通过测定沉降颗粒物质的有机碳含量去认识,对它们的来源以及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过程则可通过研究其脂类化合物的组成特征而详细了解.笔者首次对我国南、东海沉降颗粒物质进行了有  相似文献   

5.
煤与煤系页岩生油的分子碳同位素地球化学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煤系有机机质碳同位素分布受控于沉积环境及其相应生物生产力变化这一理论假设,应用气相色谱/碳同位素比值质谱技术,对比研究了煤系沉积中煤和煤系页岩可溶有机质分子碳同位素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煤较煤系页岩更富集重碳同位素,据此提出了判识煤和煤系页岩生油的分子碳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吐鲁番盆地煤成油对比。  相似文献   

6.
东营凹陷与幔源富CO2流体有关的复合成因烷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之钧  张刘平  曾溅辉  杨雷 《科学通报》2002,47(16):1276-1280
应用天然气碳同位素地球化学对幔源流体有关的复合成因烷烃进行初步的探讨,不营凹陷天然气烷烃碳同位素在数值上具有有机成因特征,但是在数据结构上却存在两个次总体,反映两种不同的成因类型,总体上,高δ13CCH4值次总体与幔源CO2含量较高的天然气相对应,主要分布在幔源流体和基性火成岩活动区,研究表明,盆地埋藏热演化,烃源岩类型以及盆地流体-岩石反应不是造成东营凹陷甲烷碳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幔源流体与有机成因油气 的混合。  相似文献   

7.
徐胜  刘丛强 《科学通报》1997,42(11):1190-1193
近来对不同幔源包体,特别是大陆幔源包体的氦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地幔氦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反映了地幔的演化历史,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海洋地幔和大陆地幔的地球化学演化提供了独特而又极其重要的线索。本工作首次对中国辽宁宽甸、吉林辉南和河北汉诺坝玄武岩中地幔包体的氦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合其他地球化学研究结果,为我们解释中国东部大陆地幔的地球化学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固城湖GS-1孔沉积物中呈不同赋存状态的有机类脂化合物进行了分析,正烷烃OEP指数、脂肪酸C18:2/C18:0、结合态脂肪酸与游离脂肪酸总量比值、五环三萜类热成熟度指标以及粘土矿物表明在剖面12.28m以下外源岩屑的输入量明显增加,强结合态β-羟基酸的分布型式表明该界线上、下细菌群落有所差异,γ-蜡烷指标表明了湖水盐度显著变化,综合表明该处存在-古环境变更线。  相似文献   

9.
穆穆 《科学通报》1998,43(7):771-774
对于建立的二层Phillips模型的非线性稳定性判据,考察其最优性。结果表明,对于给定的有限纬向周期通道,当该判据的条件被破坏时,可以不存在指数增长型的正规模,但此非线性判据在下述意义下是最优的;若其被破坏,除去若干临界情形之外,至少存在某一有限纬向周期通道,在其中存在首时间指数增长的纬向正规模。  相似文献   

10.
氧化物的非化学计量性和催化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吴越 《科学通报》1992,37(2):97-97
非化学计量化合物是针对组分成定比的化学计量化合物而言的。晶体化合物发生化学计量偏离是由于晶体内存在着原子或电子缺陷的关系。这对化合物的电、磁、光等性质发生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不过更重要的还是因此在固体表面和相、粒界面上产生与体相不同的化学组成。近年来,正在研究和开发的一系列高技术材料,诸如压敏电阻(Varistor),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R Thermistor)、超导材料、光敏传感器件等,就是利用相界面和晶面上由这一效  相似文献   

11.
地球自我调节理论,简称Gaia假说,事实上已有25年历史了.与它有过密切工作关系的人认为这是一门科学,并在模式和证据出现后获得了可喜进展.但这些仍属少数,多数科学家或者把Gaia仅仅看作某种隐喻,或者甚至把它斥责为反科学.本文主要评论有关Gaia的历史、证据、批评和争论,及其目前的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12.
泛函微分方程振动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炳根 《科学通报》1998,43(4):345-354
就泛函微分方程振动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做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3.
泛函微分方程振动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就泛函微分方程振动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做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4.
油藏次生变化是当前石油地球化学的热点研究领域,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在形成后经历了多种次生变化,包括生物降解、水洗、散失以及在后期沉积过程中的再次热作用.采集生物降解后的沥青砂,利用高压釜模拟再次热作用对沥青砂的成分、同位素以及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沥青砂在再次热作用下以产气为主,产生的裂解气碳同位素偏轻;C6 以上的组分产率较少,且以轻质油为主;模拟过程中生物降解油砂的饱和烃色谱特征与现今志留系沥青砂的饱和烃色谱特征具有一致性;沥青砂岩的孔隙度随着模拟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荧光颜色逐渐变深,反射光下沥青的颜色则逐渐变浅,反射率增大.由实验结果推测,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在后期再埋藏的过程中,热作用对沥青砂的成分与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CMP中接触与流动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朝辉  杜永平  雒建斌 《科学通报》2006,51(16):1961-1965
分别考虑抛光垫基体和粗糙峰变形建立化学机械抛光(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planarization, CMP)的一维两层接触模型和抛光液流动模型, 分析了CMP中接触压力和流动的关系, 利用数值方法模拟了抛光垫基体和粗糙峰变形情况, 以及接触压力和流体压力的分布情况. 分析表明在晶片入口区附近形成了发散间隙, 从而抛光液流体出现负压, 在晶片边缘形成了高应力集中导致的过度抛光, 解释了CMP的这两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非线性波导理论的非局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线性波导理论中的量子力学方程及其单孤子解有:1.立方非线性Schr(?)dinger方程的单孤子解是式中  相似文献   

17.
张毅刚 《科学通报》1996,41(Z1):68-68
<正> 1 现代地球科学 地球内部流体行为研究涉及到5个方面的问题:即流体在地球内部不同层位的(1)存在形式;(2)分布;(3)来源;(4)迁移过程以及(5)迁移过程中与所附存的岩石间所发生的化学的和物理的作用。这5个方面代表了地球内部流体研究的最关键性问题。地球内部流体的动力过程(dynamic processes)则主要是指第(4)和第(5)个问题。由于进行地球内部流体研究所涉及问题的广泛性和特殊性,以及进行地球内部流体研究时必须以整个现代  相似文献   

18.
煤结构的新概念与煤成油机理的再认识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秦匡宗  郭绍辉  李术元 《科学通报》1998,43(18):1912-1918
以化学共价健结合力为基础的煤的两相结构概念,由于新的能强力溶解煤的溶剂(如二硫化碳与N-甲基-2-吡咯烷酮的混合溶剂)的发现而需要作相应的修正。在煤有机大分子结构中同时包含有丰富的非共价键作用力,包括氢键力,电荷转移力和π-π键力等缔合力,在煤的结构单元之间起着重要的结合作用。这里提出了包含物理缔合力的煤的复合结构新概念,对煤成油的机理进行了再认识。煤的复合结构的新概念扩大了传统的抽提物的范围,从  相似文献   

19.
王春江 《科学通报》2000,45(13):1366-1372
以下辽河西部凹陷原油为例,探讨了18α(H)-新藿烷及17α(H)-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属性与应用意义。新藿烷及重排烷类化合物地丰度可用作判识原油成熟度的有效指标,但需以源岩沉积-有机相相近为前提,其有效应用范围为成熟-高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20.
张宏福  郑建平 《科学通报》2003,48(6):603-609
辽宁阜新白垩纪玄武岩的出现为了解中生代时期华北北缘地幔过程提供了可能. 阜新碱锅玄武岩为火山通道相, 柱状节理发育, 并含少量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和辉石岩捕虏体. 其化学组成贫硅、富碱、高钛和铝, 属碱性玄武岩. 在微量元素组成上, 碱锅玄武岩中等程度地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 但不亏损高场强元素. 其Sr同位素比值低, Nd和Pb同位素比值高. 这表明碱锅玄武岩起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 代表未分异无混染的原始岩浆. 该玄武岩的出现暗示华北北缘此时的岩石圈厚度小于65 km, 岩石圈地幔主要由“富集”的含韭闪石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和斜长石辉石岩组成. 早侏罗~晚白垩大量且持续的中基-中酸性岩浆活动表明华北北缘岩石圈减薄作用的开始和结束时间较华北南缘的早, 因为鲁西南地区大量的中基性火山活动仅出现于白垩纪, 而且具软流圈同位素特征的玄武岩出现在第三纪, 显示华北岩石圈演化的时空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