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幔汁(HACONS)流体的重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探讨了幔汁及幔汁活动对地壳中各种地质作用的重大影响,分析幔汁的成分结构、运动方式和对地质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管道流体瞬态—水汽锤计算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叔千 《核动力工程》1989,10(4):55-64,F003
文中介绍了核电站管道中流体瞬态——水汽锤的计算原理;既适用于液体介质的水锤计算,也适用于可压汽体的汽锤计算.对于一些典型管道部件的处理方法,文中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分析研究巨大的区域磁异常(T_(kp))出发,通过反演计算及有关资料得出与原有的按地热增温律所得的居里面分布截然不同的结论,即T_(kp)最大可能的成因来自上地幔的深部。从而建立了岩石圈综合磁模式。  相似文献   

4.
汽—液两相流体管网网络仿真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小燕  匡波 《核动力工程》1998,19(4):297-301
单相流动特性、汽-液两相流压降及空泡率变化的模型不能直接给出复杂管网的特性。应用流体网络理论及数学仿真技术对两相流管网进行综合模拟和仿真计算。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两相流管网中的流阻分布是非线形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脉冲流体运动微分方程和谐和分析原理,推导出了气液脉冲流体在管道—容器—管道组合管路中的运动特性方程组及其传递系数方程组,并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6.
亚东—谷露断裂带中北段地热系统深循环过程十分复杂,对该区域地热资源的评估具有较大影响。加深对地热水起源、演化和循环过程的研究,对地热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较大的意义。地热流体中碳硫硼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是研究地热水来源、地热水循环深度和地热水作用过程的方法之一。对亚东—谷露断裂带中北段地热水进行了系统性采样,测量了碳硫硼同位素。进行了碳硫硼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稳定同位素特征源于地热流体对围岩和地层的淋滤作用和水-岩相互作用。该地热系统中碳的主要来源为碳酸盐的溶解,与区域上分布的碳酸盐地层有关。谷露和续迈地热田δ34S具有较大的分散性,显示出硫来源的非单一性,δ34S均在大气碳酸盐和蒸发碳酸盐范围内,δ34S同位素的来源为大气降水和热储层中的硫酸盐矿物。谷露地热田具有较低的δ11B值和较低的Cl/B比值,较高的硼含量,且硼含量和硼同位素值相对集中,表明硼主要源于地热流体对围岩的淋滤作用。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中硼含量极少,主要起到对地热水中硼含量的稀释作用,不改变地热水中的δ11B值。...  相似文献   

7.
8.
^14C—绿黄隆结合残留物的超临界流体提取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江峰  平霄飞 《核技术》1998,21(12):747-751
采用超临界甲醇提取^14-C绿黄隆结合残留物时,在超临界状态下维持30min,提取效率可达85.82%,对绿黄隆经超临界流体提取处理产生的分解产物进行GC-MS分析,对仅含结合态^14C-绿黄隆结合残留物的样品进行超临界流体提取处理时,释放出的^14C-结合残留物会进行一步发生分解。  相似文献   

9.
盆地流体是指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活动于沉积柱内的有机/无机复杂流体相。将盆地流体类型分为表生渗入流体、自生流体和深部外来流体3种,并简述了这3种流体的基本特征。详细讨论了3种流体的铀成矿作用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相互混合叠加的铀成矿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10.
CARR设置了以下18个流体系统:反应堆冷却剂系统:二次冷却水系统;重水冷却系统;第二停堆系统;氦气系统;真空系统;热水层循环系统;应急堆芯冷却系统;水冷同位素孔道冷却系统;水池充排水系统;反应堆冷却剂净化系统;反应堆池水净化系统;重水净化系统:重水浓缩系统:中放系统;低放系统;去离子水制备系统;压缩空气系统。 施工设计阶段对以下系统作了部分改进。 1)应急堆芯冷却系统 由原方案的2台应急泵应急启动改为2台随堆运行,并与池水冷却系统合并。每台泵的吸入口并联在1个母管上,从700m3的堆水池内吸水,出口并联在1个母管上,与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的冷段母管相连。应急泵出口旁路管并联在一起,并与池水冷却系统的板式换热器  相似文献   

11.
螺旋管束流体弹性不稳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螺旋管式蒸汽发生器由于其结构、换热性能等方面的优点在快堆和高温气冷堆中被广泛采用。本文在螺旋管束流动诱发振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所获得的螺旋管束在横向气流冲刷下的实验数据,和美国阿贡实验室S.S.Chen在横向水流冲刷下的实验数据,建立了螺旋管束流体弹性不稳定的半经验模型和可供实际应用的设计准则。  相似文献   

12.
液体硒是典型的半导体,在高温高压下临界点邻近发生半导体金属—绝缘体(SC—M—I)转变。为了研究高温高压下流体硒在SC—M—I转变过程中结构的变化,利用SPring—8的同步辐射光对高温高压下流体硒进行了能量色散X射线衍射测量和小角X射线散射测量。测量范围包括液态区、超临界区和稠密气态区域。在衍射实验中,我们获得了精确的结构因子S(k)和偶分布函数g(r)。结果证实了在金属液体区域中流体硒仍保持两配位的链结构和共价键轻微地收缩,还发现随着流体硒的金属特性的增强g(r)的第一极小值发生了显著的增加,即Se链的链问相互作用增强。小角散射结果表明在临界密度邻近,密度的涨落显著,相干长度存在极大值。这些结果表明Se链的共价键的特性和Se链问的相互作用是理解流体硒中的SC—M—I转变的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在水冷反应堆核电厂安全分析中,对核电厂各类事故的热工水力瞬态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了解水的热力学特性以及运用有关解析公式计算水的参数,不但有利于正确地描述瞬态过程,而且还能简化程序、便于计算。  相似文献   

14.
根据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对奥林匹克坝热液流体的温度、成分和来源进行了研究。早期的磁铁矿、黄铁矿和菱铁矿组合是在近400℃条件下,从高δ~(18)O含量(10‰±)的流体中沉淀出来。相反,赤铁矿及含矿角砾岩则是在较低的温度条件(200—400℃),以低δ~(18)O含量(<9‰)的流体中形成。 冷冻法测定表明,溶液的盐度变化大。在两相包裹体中盐度最小值相当于7.3%NaCl,最大值为相当于23.7%NaCl。在石盐饱和的三相包裹体中盐度高达相当于42%NaCl。包裹体的成分复杂,除NaGl外,还有CO_2、KCl、CaCl_2、FeCl_2、CaF_2等成分。 初步的研究表明至少有两种不同的流体参与了奥林匹克坝矿床的形成:早期岩浆水,形成磁铁矿,晚期表生水(海水,封闭的盆地水或地下水)沉淀出赤铁矿,与含矿角砾岩相伴生。  相似文献   

15.
在低Pe数流体管内层流热发展段的换热问题中,流体及管壁的轴向导热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从计算简单和工程应用方便考虑,对管壁导热和流体对流的耦合问题,提出了一个新颖的积分模型。此模型反映了Pe数和管壁导热参数β对管内壁热流及流体混合温度的影响。通过对二区域问题(半无限长加热段)的具体求解,发现此模型的精度甚高,与Faghri等人的数值解符合得很好。本文最后还讨沦了此积分模型推广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杨祖毛 《核动力工程》2001,22(5):446-450
应用三维热工水力程序AQUA对冷热流体混合时发生的热现象进行了数值分析,并用简化基本议程归一化方法对影响该热现象流动参数分布的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流场与温度场计算结果与归一化分析相符,温度波动计算结果与自然规律一致。这表明AQUA程序能较好地模拟冷热流体混合时发生的热现象。  相似文献   

17.
用微流体惯性冲击器收集μm尺寸气溶胶颗粒是一种新型的过滤方式,弥补了现有过滤收集方式的不足,已有学者进行了可行性论证,但气流在现有的T型惯性冲击器内压力损失较大且冲击器的加工工艺较为繁琐。本文设计并研究了一种新型微流体惯性冲击器,采用CFD软件对微流体惯性冲击器的过滤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了数学模型,对气相采用层流模型,对颗粒相采用离散相模型(DPM)。通过模拟计算,分析了不同尺寸的微流体惯性冲击器对粒子收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冲击器转折角和尺寸D对收集效率均有较大影响:转折角越小,收集效率越高;当D≤1/2时,效率曲线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8.
除某些表生铀矿床,如砂岩中的钙结岩型和卷型,在多种类型铀矿的岩石中发现并研究了流体包体,铀矿的形成温度近400℃,但多数是在90—250℃的中温下形成的。仅通过少数几个研究就足以说明,成矿作用的深度比以前认识的要大。流体的化学成分可以从几乎是纯水到很浓的卤水,CO_2~-也是一种常见组分。在某种情况下,进行气体分析可以确定流体的fo_2以及铀迁移和沉淀的一些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9.
从U型管振动方程出发,推导出 U 型管阵流体诱发振动方程,给出了管阵出现流体弹性不稳定性临界流速的计算方法及算例。结果表明:管阵的临界流速与其频率取 U 型管阵中各管子一阶频率平均值的直管管阵的流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利用超临界状态下流体的高扩散性、低的粘度、良好的溶解能力和独特的分离性质,有可能实现高效去污、废物量最小化、最小的侵蚀性和破坏性、最低的放射性废物管理费用。本文介绍了核设施退役设备表面放射性污染去污的需求及超临界流体的特性,分析了超临界流体去污应用的对象、去污研究的内容、去污过程研究的特点以及强化去污的手段,原理上说明超临界流体可能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放射性去污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