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继宏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326-2327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O.8%,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0.5%,80岁以上可达6%,甚至高达10%。我国大约有800万房颤患者,因房颤而住院的患者也有增加的趋势。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是本世纪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中最值得关注的热点,房颤已成为一种心血管流行疾病。目前对心房颤动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长足的进展.但仍然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解决。本文从房颤的发生机制和治疗两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在持续心率失常中最为常见,总发病率达到0.4%,其中大部分患者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房颤发病率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的老人发病率为1%,而75岁以上人群则可达10%。当心房颤动时人体心房激动的频率接近300~600次/分,并且表现为不规则的快速颤动状态,使心房的收缩功能几近消失。本文依照心房颤患者的临床表现并结合患者病史与检查结果进行诊断治疗,以探究房颤患者的内科治疗。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消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预后不良的心律失常。人群发病率为0.5%~1.0%,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房颤不仅可以产生各种症状,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还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和血栓栓塞,从而增加死亡率和医疗费用。由于药物治疗房颤效果一直不理想,近几年出现了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房颤)最重要、危害最大的并发症之一是脑卒中。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5倍。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房颤的患病率为0.77%,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在目前召开的第十九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著名心血管疾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指出,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脑卒中一级预防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房颤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但也有部分房颤目前不能检出任何心脏异常。房颤可以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可丧失窦性心律时心缩搏量的20%-30%,并易发生血栓栓塞,从而增加病人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或称心房纤颤(简称房颤),主要表现为“心跳异常的紊乱”致使心输出量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40岁以上者无论男性或女性。其发病率约为2‰。超过60岁的人群有1%发现房颤,年龄大于69岁房颤的发生率超过5%,80岁以上人群的发生率达10%。由于人类寿命的延长,临床上遇到的房颤患者势必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且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病率显著增加,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61%,估计房颤患者有800多万,给人们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61例房颤的病因和治疗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148例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分析,总结临床诊治经验。方法①药物控制心室率;②恢复窦性心律。结果148例房颤中,高血压并房颤47例(占34%),冠心病44例(占30%),风心病伴房颤30例(占20%),肺心病伴房颤15例(占10%),心肌病伴房颤12例(占6%)。结论心房颤动有多病因、发病率高、年青化特点。控制室率及预防血栓栓塞是治疗重点。  相似文献   

9.
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葵花 《医药论坛杂志》2005,26(21):65-65,67
心房颤动(房颤)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5%~18%,会增加死亡率和脑栓塞发生率。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可改善心血管病患者预后的调脂药物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其非调脂作用也对改善心脏疾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了解他汀类药物是否能有效地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的再发率,以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346例心房颤动病人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乔淦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7):1762-176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80岁以上的老年人房颤发病率达10%—20%。房颤不但可导致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而且可诱发急性左心衰竭、低血压、栓塞等并发症。总结我院近5年来收住院的房颤患者346例,分析其病因,以及各病因和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岩  孟纯阳 《上海医药》2016,(19):51-5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传统治疗房颤的方法大体可分为药物、介入和手术三大类,但是单纯内科或是外科治疗都有其各自的局限性,常常会导致房颤复发。随着医疗理念及技术的进步,内外科协作进行杂交手术治疗房颤的模式发展迅猛,本文就杂交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房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房颤引起脑卒中的风险亦随年龄增长而加大,在60岁以下的房颤患者中,脑卒中发生率不到1%,而在80岁以上者,脑卒中发生率为8%~10%。1房颤的临床评价和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3.
<正>心房颤动亦称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心律失常,发病率高,且随年龄增加,占心律失常首位,而且至今缺少有效的处理措施,成为心血管疾病领域的重要社会课题。房颤治疗主要有以下五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5岁以上的人群中房颤的检出率为5%。恢复并且维持窦性心律是房颤理想治疗目标,因为预防房颤复发能够改善心功能并减轻患者的症状。我们对22例老年人有症状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小剂量胺碘酮预防复发,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其导致人类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研究证实房颤使脑卒中的发病率增加5倍以上,大约25%的缺血性卒中来源于心房颤动[1],脑卒中的病死率是20%,而存活的患者中有60%最终发展成严重瘫痪。药物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中能够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血栓栓塞性事件的危险性,华法林是传统的、能够长期口服的抗凝血药物,然而,华法林抗凝作用的个体差异很大,部分患者服用常规剂量也可以发生出血性并发症,需要频繁监测凝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患,是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自然人群中房颤的发病率为0.77%,至少有800万房颤患者.房颤具有发病率高、传统药物治疗效果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房颤)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60岁以上老年人房颤的发病率为2%~5%,75岁以上可超过10%,房颤的发病率有随年龄增大而升高的趋势.为进一步认识老年人房颤的临床特点,回顾性总结83例老年人房颤和同期38例非老年人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随着人口老龄化变得越来越常见。有人研究认为50-59岁房颤发病率为1.5%,而80—90岁则高达23.5%。房颤被认为是血栓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脑栓塞是房颤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北大人民医院胡大一等研究提示,房颤病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平均每年5%,占脑栓塞的10%~15%;患有非瓣膜病性房颤的病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没有房颤的 5—7倍,当心脏有瓣膜病时(如风湿性心脏病)发生比例更高。据国外5个大规模临床试验(房颤 ASAK,SPAE,BAATAE,C房颤A,SPWAT)的综合分析报道,合理的抗凝治疗可使非瓣膜病性房颤病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降低约68%,而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降低得更多。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据统计,60岁以上的人群中,房颤的发生率为1%,且随着年龄而增加。房颤常发生于原有心血管疾病者,常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缩窄性心包炎、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慢性肺心病等。本试验旨在观察左房内径对冠心病患者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李榕彬  甄莉莉 《淮海医药》2005,23(3):232-233
心房颤动 (房颤 )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 ,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 ,研究表明 ,70 %的房颤病人年龄在 6 5~ 85岁之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 ,房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房颤的治疗十分困难 ,大部分患者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由于房颤病人的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增加。因而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损害 ,尤其是老年患者。病人可出现焦虑、恐慌、抑郁、愤怒、食欲不振、睡眠异常等情绪。对老年房颤患者心理进行分析 ,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增加患者对治疗依从性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