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10):937-939
目的分析新生儿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14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2例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表现、病原菌、高危因素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的发生率为4.68‰。病原菌中革兰阳性(G+)菌占73.6%,前3位的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G+菌大多对青霉素耐药,对林克霉素、万古霉素敏感。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为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的高危因素。结论新生儿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的病原菌以G+为主,但对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加强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可能减少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江栋昌 《吉林医学》2011,(21):4314-4315
目的: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和诱发本病的高危因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对35例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诱发高危因素、致病的病原菌及其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院内感染败血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40%;革兰阳性菌占22.5%;真菌占37.5%。药敏结果: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高,真菌对氟康唑等常用抗真菌药均敏感。早产、低体质量、留置PICC、气管插管及长疗程广谱抗生素联合使用为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加强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及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减少院内感染败血症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提出有效的防治策略。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57例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对其临床表现、病原菌、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细菌感染败血症的发生率为11.52%(57/495)。感染病原菌中以革兰阳性菌为主(72.9%)。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长时间应用静脉营养、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及机械通气是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1.299、1.347、1.268。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长时间应用静脉营养、留置PICC及机械通气为高危因素。可通过缩短静脉营养应用时间、减少有创操作来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细菌感染败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医学杂志》2016,(6):732-733
目的:探讨早产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情况。方法:早产儿1148例,采用WHONET5.6软件回顾分析其感染性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结果:检出早产儿败血症患者81例,感染率为7.06%(81/1148)。其中革兰阳性球菌比例为72.84%(59/81),主要以表皮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比例为27.26%(22/81),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真菌未检出。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比较高,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最高。结论:早产儿败血症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应重视,加强防治和耐药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细菌感染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并探讨革兰阴性(G-)菌和革兰阳性(G+)菌所致晚发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早期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8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收治的62例晚发细菌感染败血症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血培养结果分析其病原菌构成,并分为G-菌组和G+菌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母孕期情况、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细菌感染败血症的发病率为10.53%(62/589)。感染病原菌中G+菌占71.9%(46/64),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37.0%,17/46);G-菌占28.1%(18/64),阴沟肠杆菌(33.3%,6/18)和肺炎克雷伯杆菌(33.3%,6/18)并列排在首位。G-菌组预后更差(放弃或病死率显著高于G+菌组),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及腹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G+菌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菌是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细菌感染败血症的主要细菌,G-菌感染后的临床表现更多为腹胀、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依据患儿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可增加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败血症15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培养情况及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为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159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病原菌情况、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治疗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①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占同期住院患儿的6.32%,其中院内感染占18.87%。②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真菌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及苯唑青霉素高度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对亚胺培南敏感。③早产、低出生体重、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及广谱抗生素联合使用为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以条件致病菌为主,应加强护理,注意隔离,严格无菌操作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新生儿败血症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曾文彬  徐晓松 《求医问药》2014,(19):287-288
目的 :探讨39例并发院内败血症的血液病患者感染致病菌的情况及进行药敏试验的结果。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血液内科收治的2427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并发院内败血症的情况、感染致病菌的情况及进行药敏试验的结果。结果 :在5年间我科血液病患者共有2427例患者住院,其中有39例患者并发院内败血症(占1.61%),共检出39株致病菌。在本组39例并发院内败血症的患者中,有25例(占64.1%)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有7例(占17.9%)患者发生胃肠道及胆道感染。本组39例并发院内败血症的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共30株(占76.9%),其中包括大肠埃希菌9株(占23.1%),肺炎克雷伯杆菌7株(占17.9%),铜绿假单胞菌5株(占12.8%)。本组39例并发院内败血症的患者感染的革兰阳性菌共8株(占20.5%),其中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占10.3%),粪场球菌2株(占5.1%),溶血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各1株(各占2.6%)。本组39例并发院内败血症的患者感染的真菌共1株(占2.6%)。对G-菌最敏感的药物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均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较敏感),其次为第四代头孢菌素及半合成青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度大于65%。本组患者感染的G+菌对糖肽类抗生素无耐药,对半合成青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第四代头孢菌素的敏感度高于50%。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半合成青霉素类药物的敏感率不足10%,但均对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均耐药。金黄色葡萄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100%,对糖肽类、利奈唑胺均敏感。结论 :我院血液病患者并发院内败血症所感染的病原菌以G-菌为主,其中主要的致病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现象严重。在为并发院内败血症的患者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时可首选半合成青?  相似文献   

8.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对14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痰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对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228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144株,占63.2%,前4住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G+)菌60株,占26.3%,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共24株,占10.5%.药敏结果显示多数细菌对抗生素多重耐药.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病原菌多为多重耐药菌株,临床上应加强病原菌培养及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并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院内感染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感染途径、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情况,以利于实施预防措施,有效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新生儿病房中发生院内感染的200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内感染率为5.96%。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口腔、皮肤、消化道、脐部等,以呼吸道感染、口腔感染为主。主要病原菌为条件性致病菌白色念珠菌,其他的病原菌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及溶血葡萄球菌等,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阿米卡星敏感,对常用的头孢菌素耐药。早产儿、低体重儿、气管插管、使用2种及以上抗生素院内感染率高,分别为12.00%、10.00%、48.4%、12.20%,住院时间越长,医院感染率亦越高。结论新生儿的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早产儿、低体重儿、气管插管、长时间住院、使用2种及以上抗生素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胃癌术后化疗患者院内感染的特点,分析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收集我院509例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回顾性分析研究的方法,观察感染率、病原菌的特点及耐药性,关注感染患者血清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12(IL-12)的表达特点。结果共108例患者发生院内感染,院内感染发生率为21.2%。患者肺部感染89例,消化系感染15例,泌尿系感染2例,切口感染2例。共培养出病原菌14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9株(占39.6%),革兰阴性菌90株(占60.4%)。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最多,分别为35、21株;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最多,分别为49、3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9%和0。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4.1%和2.7%。患者院内感染后血清中IL-6、IL-12的表达明显增高。结论院内感染时以肺部感染多见,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多见。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最多,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最多,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胃癌术后化疗患者院内感染高发,感染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变化明显。临床应加强院内感染的管理,对发生感染的患者,要进行分泌物的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