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提高电动公交车的经济性并兼顾公交车和电网的利益,需综合考虑电动公交车的充电策略和行车计划编制问题.首先,生成满足时间接续关系和电池电量约束的可行车次链,建立以充电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的可行车次链有序充电阶段1模型和以总运营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的最优车次链选择模型;然后,分别以白天和夜间充电负荷波动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最优车次链有序充电阶段2模型和夜间充电二次规划模型;最后,以一条公交车线路为例对所提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和方法能满足公交车公司制定行车计划的需求,实现了电动公交车总运营成本最低的目标,同时通过有序充电达到了减少充电成本和平抑充电负荷波动的目的,对指导电动公交车制定充电策略和行车计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充电站中融合分布式光伏,有助于降低充电站运营成本,促进城市低碳化发展。充电站的充电负荷冲击和分布式光伏出力不确定性,使得充电站总负荷功率存在较大的波动性。针对存在光伏发电系统的电动公交车集中充电站,构建多阶段优化调度模型。第一阶段,根据公交出行计划,建立以充电裕度最大化为目标的有序充电模型,计算公交车间歇充电时段。第二阶段,建立以降低充电成本和电网波动为目标的多层次优化模型,在保证公交充电站运营成本最低的基础上,提高充电站整体用能质量。仿真结果表明:优化策略能够合理安排电动公交车充电行为和充电功率,使得公交站充电成本最低,且整体功率曲线在不同电价时段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3.
针对负荷水平急剧增加带来的供需不平衡问题,利用非侵入量测技术具备的细粒度分项电量数据识别能力,提出了基于细粒度分项电量数据的需求侧响应模型。模型通过细粒度的用户分项数据获取调控潜力、拟合用户激励响应能力曲线;以激励补偿成本最小为目标,满足用户调控潜力、用户电量响应能力和电压的约束,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计算配电线路各节点的最优需求侧响应激励定价序列,以实现最经济的需求侧响应调控。最后应用所提模型,基于MATLAB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引导电动汽车进行有序充电对电网负荷削峰填谷的问题,提出峰谷电价优化调度策略.首先,分别构建基于出行习惯的无序充电模型与基于峰谷电价时段的有序充电模型,并通过蒙特卡洛模拟法得到电动汽车的充电负荷;其次,以电网负荷峰谷差率最小为优化目标,提出了计及车主响应度的数学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得到最优峰谷电价时段设置方案.最后,...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动汽车的急速发展和规模化普及,作为公共交通重要组成部分的公交车也逐步实现了电动化,电动公交车的行驶和充电特点对于电网的调度有利有弊。为此有必要立足于电动公交车站,研究基于数据驱动的电动公交车精细化充电策略。首先分析了公交车的充电场景,然后针对公交车的耗电、充电、排队行为进行精细化建模,接着以充电经济性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了充电策略模型,并通过转换控制变量来对模型进行降维求解。最后基于真实数据,利用某公交车充电站进行算例分析,在分析了该站车、桩、电价等信息的基础上,对比现状下的充电行为与所提的充电策略下多场景的充电结果,验证了精细化充电策略的有效性和经济性,给未来电动公交车充电方式及策略提出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公交车电动化率越来越高,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对电动公交车的运营规律进行分析并制定合理的充电计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电动公交车快速充电站运营规律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双层优化有序充电控制策略模型,并采用离散二进制粒子群算法进行优化求解。上层模型基于分时电价,从运营商的角度出发,以电动公交车的充电成本最低为目标;下层模型考虑到仅依赖分时电价可能会造成新的负荷高峰,因此从配电网的角度出发,基于上层模型的优化结果并以充电负荷方差最小为目标。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模型能够有效减少电动公交车的充电成本,降低车辆充电对配电网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伴随电动公交的规模化发展,换电模式下公交车更换下的电池充电计划的有序调控,可以作为用户侧的需求响应资源,减少大规模电动公交充电负荷接入对配电网供电能力的压力。建立公交车状态转换时序分析模型,以日为仿真周期,模拟分析电动公交线路每辆车在行驶状态、等待发车状态及换电状态间的多场景转换流程,生成全天换电需求产生的次数和对应的时间分布;以满足电动公交车的调度计划为约束,以减小系统峰谷差为控制目标,建立电动公交有序充电优化调控模型,并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求解模型。最后以某公交线路电气化为例,仿真分析采用有序充电模型下公交线路充电负荷的优化调控效果,并分析发车间隔时间和电池配置规模对公交线路充电负荷有序调控潜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随着分布式光伏大规模发电的广泛应用,净负荷“鸭型”曲线特征明显,电动汽车白天充电无法充分利用新能源,夜间充电使原有负荷峰值叠加。为避免净负荷“峰上加峰”现象,文中以减小净负荷峰谷差为目标,实现充电负荷转移。首先,基于快慢充行为特征的统计数据,采用蒙特卡洛法模拟用户充电行为,实现未来充电负荷分布的预测,并根据慢充的入网特性以及快充的延迟充电特性建立快慢充负荷约束。然后,基于梯度下降法对负荷转移率进行计算,并引入用户消费心理学构建充电负荷价格响应模型。最后,对电网调峰的经济性进行分析以限定电价变动约束,以净负荷峰谷差最小为目标构建充电引导模型,并利用深度强化学习对其求解。仿真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和求解策略能有效引导充电负荷避开净负荷的峰期,并确定合理电价,减小电网的峰谷差。  相似文献   

9.
大规模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 EV)接入电网进行无序充电,会增大负荷峰谷差并造成“峰上加峰”的问题。为此,文中提出一种新的分时电价策略引导EV参与需求响应,并基于此进行了负荷预测。为了刻画EV接入对电网的影响,建立了考虑EV随机特性的充电负荷模型;为了引导EV有序充电,构建了电价与系统负荷逐个时段的映射关系,提出了新的多时段分时电价策略以克服传统分时电价更新周期长、对当日实际负荷峰谷变化反映不灵敏的缺点;基于所建立的电价引导策略,对计及需求响应后的EV负荷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所提多时段分时电价需求响应机制能够合理地分配EV的充电时段,有效减小系统负荷峰谷差。  相似文献   

10.
在测量统计大量电动公交车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电动公交车的行驶和充电规律进行了量化分析和数据简化处理。根据电动公交车电池容量、行驶里程、环境条件等信息构建了基于数据简化的电动公交车充电功率模型和计算方法。基于上述简化后的数据信息和相关计算模型,利用优化的蒙特卡洛法对某市电动公交车的充电负荷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不同时长预测负荷的误差及其原因,验证了该方法准确性和可行性。数据的简化处理有效地提高了该预测方法的可实施性,且其预测结果能够满足充电设施规划建设和电网运行规划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给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需求侧资源(如电动汽车、空调)具有巨大的需求响应潜力,能够参与电网有功调度,积极消纳可再生能源。因此,提出了考虑响应意愿的电动汽车-空调集群需求响应策略。首先,考虑价格、荷电状态及温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基于Takagi-Sugeno-Kang模糊模型量化了电动汽车群和空调集群的响应意愿,采用三角隶属度函数描述意愿的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电动汽车-空调集群响应潜力评估模型,获取集群需求响应的可调度裕度。然后,考虑价格型需求响应负荷、风光发电以及响应意愿的不确定性,建立了激励型需求响应策略模型。根据模糊机会约束规划理论,将模糊期望约束和模糊机会约束转化为确定性的清晰等价形式。最后,通过算例仿真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美国需求侧管理的现状及整体情况,详细阐述了美国典型电力企业开展需求响应的主要模式和应用情况,旨在对国内需求侧管理的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他励式磁控电抗器(SMCR)的励磁及退磁的响应速度均较慢,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的范围。介绍了SMCR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并分析了影响其响应速度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能有效提高SMCR响应速度的绕组结构,该结构的工作绕组回路中不存在影响工作电流响应速度的直流环流,只要控制电流达到稳定状态,工作电流也进入相应的稳定状态。且在相同的交流工作电压下,改进的SMCR的输出电流与传统SMCR相同。实验验证结果验证了改进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In the traditional power system demand response, customers respond to electricity price or incentive and change their original power consumption pattern accordingly to gain additional benefi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energy systems (MES) in which electricity, heat, natural gas and other forms of energy are coupled with each other, all types of energy customers are able to participate in demand response, leading to the concept of integrated demand response (IDR). In IDR, energy consumers can response not only by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or opting for off-peak energy consumption but also by changing the type of the consumed energy. Taking the traditional demand response in power system as a starting point, the studies of the fundamental theory, framework design and potential estimation of demand response in power system are reviewed, and the practical cases and software development of demand response are introduced. Finally, the current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IDR are assessed.  相似文献   

15.
需求侧响应的技术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力需求响应就是运用系统可靠性程序或基于市场的价格来影响需求的时间和水平。需求侧响应项目的最关键要求是支持技术的使用和发展。需求侧响应的技术支持包括可以支持实时计量和双向通信的先进计量系统和可以渗透到每一终端用户每一用电设施的智能化自动控制系统。综合介绍已经在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国家中存在的需求侧响应的技术模块和解决方案,以及当前影响需求侧响应推广的技术标准和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16.
There appear many Internet-scale worm incidents in recent years, which have caused severe damage to the society. It is clear that a simple self-propagation worm can quickly spread across the Interne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automatic mitigation which can detect worm and drop its packet. In this paper, the worm’s framework was first analyzed and its two characteristics were detected. Based on the two characteristics, a defending algorithm was presented to protect network. Experimental results verify that our algorithm is very effective to constrain the worm propagation and meanwhile it almost does not interfere in normal activity.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ournal on Communications, 2007, 28(2): 9–16 [译自: 通信学报]  相似文献   

17.
需求侧响应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已经方兴未艾,但仍存在大量障碍性因素,从而影响了其应有的发展。分析总结了普遍存在的4大类障碍,即理论研究上、管制政策上、项目设计上和技术规格上所存在的障碍因素,包括对需求侧响应实施中成本有效性评价、交叉补贴评估、基线负荷的确定,价格管制的解除,绩效激励的引入,以及项目设计的关键因素和技术规范的重大事项等做一个综合阐述,以期对我国需求侧响应的引入和推广减少障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电力市场下的需求响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电力市场下的需求响应,包括需求响应的概念及其分类、需求响应成本和需求响应效益.分析了需求响应的短期市场影响效益、长期市场影响效益以及系统可靠性的效益等.同时,介绍了市场下的需求响应在国外的应用情况,并给出了在我国电力市场下实施需求响应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在跌落冲击试验时主冲击与次冲击的特点。计算了产品模型系统对一个单次冲击循环的响应 ,并分析了产品损坏的原因。当产品进行精密冲击试验时 ,消除次冲击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The authors report a complete automated system for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 identification and waveform recognition. The goal was to develop an automated analysis methodology that would facilitate the clinical use of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 by reducing the time required to manually label and measure absolute and interpeak latencies. The system presented here accomplished this goal, supplying not only threshold information, but also additional diagnostically significant information. In addition, such an automated system will standardize the labeling process, which can vary depending on the labeling preference of individual clinicians. There are currently no commercially available systems capable of labeling ABR peaks or interpreting results originating from a wide range of stimulation intensities. The system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performs both peak labeling and assessment fun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