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上哲 《城市建筑》2023,(16):47-50
随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把城市更新视为其核心议题之一,各类针对城市更新的支持政策和规范性法规也接连推出,城市更新的理念也逐步得到社会的普遍接受。而城中村更新改造是一项复杂且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特别是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城中村,其更新改造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文章以厦门湖里区塘边社区为例,总结中心城区城中村面临的共性问题,探寻更新改造的策略和模式,并构建城中村更新的规划技术框架。总结厦门城中村更新改造实践经验,为其他城中村的更新改造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环境作用而产生的为外来人口提供聚居地的独特地域空间。研究立足于常熟整个城市与主城区发展的高度,从城市整体发展和城中村自身发展两个层面展开讨论,力求从城市整体发展角度为城中村更新改造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有效的指导常熟城中村更新改造。  相似文献   

3.
张建荣 《城市规划》2007,31(12):73-77
深圳城中村成为城市住房体系中供应的主力军,但产权问题导致城中村出现违法低效供应的难题。本文以城市住房体系为背景,跳出纯粹以"城中村"论"城中村"的局限,寻找城中村合法高效供应的方向和使命。同时,以经济产权和法律产权为视角,以两者相互关系为演变路径,指出释放城中村产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并对城中村更新改造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龙怡 《城市建筑》2023,(19):18-20
随着我国城市逐渐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城中村的更新改造工作出现了诸多现实问题,而既有的成功改造模式与经验已难以完全适合当下一些城中村更新改造的实际状况。文章以桂林市刘村为例,引入城市针灸理论,通过寻“穴”探“脉”的方式从空间和管理两方面探寻村庄的关键改造点,并从建筑品质、基础设施、景观环境、土地权属、多元参与的角度提出更新改造策略,试图以由点、线及面的整治方式推动城中村的有机更新,为同类型城市的城中村更新改造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为响应国家城市更新战略,深圳大力推进"城市双修"规划及设计工作."城市修补"是"城市双修"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现代城市更新的新方向.文章以城市修补理念为背景,结合笔者作为主要负责人设计的深圳罗湖区笋岗村社区更新项目,探讨深圳城中村更新改造策略,为后续同类地区的"城市修补"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深圳推进城中村有机更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发展目标,更好地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城中村不适应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区域经济的竞争,城中村的改造问题将成为各个城市不得不面对的迫切问题。文章探讨了邯郸市的城中村改造更新过程中对城中村进行了分类,对不同的类型的城中村进行分析,使城中村在更新改造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中小城市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中原经济区中小城市的城中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此类城市发展特点及城中村特征的分析,结合巩义市里沟村改造的实例,提出此类城中村的改造应遵循多维度改造路径、多样化模式选择及多阶段实施方法的改造理念;然后从产业发展、空间环境、社会发展方面给出了多样化的策略;最后通过更新改造单元实施手段的运用、灵活更新改造主体的选择和详细经济测算体系的构建,形成适合这一类城市的较为系统的城中村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8.
周毅刚 《华中建筑》2007,25(8):102-104
珠三角城边工业旧村在行政上是一种城市社区,但与普通城市社区的社区发展目标不同,它需要通过社区发展加快社区的城市化进程.城边工业旧村具有边缘优势、相对优势和后发优势三大潜在优势,逐一实现这些优势就是其社区发展路线,当前应结合更新改造变"边缘效应"为边缘优势,避免演变为成熟的城中村.  相似文献   

9.
“城中村”研究评述及规划政策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概念内涵、形成机制、价值判断和更新改造策略4个方面总结国内外"城中村"研究文献的观点.提出:应以价值中立作为"城中村"问题分析的逻辑起点:从"制度一行为"解释框架来理解"城中村"的形成:从合理建构城市低品质社区的角度,并在充分考虑现有制度和各种现实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寻求社区治理的综合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中村的更新改造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极大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如何在城市有机更新的社会背景下,协调好城中村与城市的关系,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在存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广东省深圳市开创性地将城中村与租赁住房进行了结合发展。水围柠盟人才公寓作为深圳市城中村综合整治下的先期试点,成为深圳市首个由城中村改造而来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本文通过对水围柠盟人才公寓的分析和研究,记录其改造机制以及在居住单元层面、公共空间层面和城市层面的更新设计策略,结合对深圳市城中村现有问题的梳理,总结出在有机更新背景下深圳市城中村综合整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居民自建的住宅或多或少的带有传统建筑的影子,姑且称其为"半传统"式民居。在城市里这些民居大多沦为"城中村",己经成为影响城市发展、区域功能提升和市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的瓶颈,更新改造势在必行,本文探索改造的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城中村改造路在何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中村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 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将一些距新、旧城区较近的村庄包入建设用地内.这些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的村庄就是城中村(李钊,2001).  相似文献   

13.
针对城中村在更新改造过程的中出现的问题与发展思考,从空间设计的角度入手,以合肥城区一处城中村为例,文章提出"绿色共享空间"的渐进式城中村更新策略。渐进地引入社区绿地、立体活动空间、社区中心等空间形式,以空间的渐进微更新推动城中村环境的改造,推动城中村的社区更新。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建设快速化的大背景下,城中村是我国特殊城乡二元体制下所产生的城市形态。它的形成受到了经济发展、地理区位环境、政策规划引导、交通建设以及人口迁徙等各因素的共同影响。[1]其中由于流动人口集聚而成的产业型城中村,它反映出的二元城市景观和空间结构,都是城市进程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以景德镇市樊家井村为案例对象,试从内外空间以及历史文化延续方面,分析瓷业主导城市这一独特环境下所形成的城中村其存在的特殊价值,为类似地区更新改造提供案例支持。  相似文献   

15.
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现状"外紧内松",职住失衡,自2017年落户政策执行以来人口激增,保障性住房需求量随之猛增。文章通过对现有理论及实践的总结,明确保障性住房的合理配置可与城市更新改造相结合,链接城中村、老旧社区和城市中心区商业进行实体改造;以城中村改造为例,提出三种典型区位类型的改造模式,并以铁炉庙村更新改造为例,展示保障性住房在城中村改造中的置入方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众多城市问题亟待解决,城中村问题首当其冲。本文以桂林市六合路片区城中村为例,旨在通过图底理论、视觉组织及恒常性适度引导和改造对该片区更新改造进行探索研究,改变该区域旧有破败混乱的空间意象。  相似文献   

17.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现象,是在特定的历史、经济、社会、文化、政策背景下形成的非完全城市化的产物。"城中村"由于特殊的地位,游离于城市的规划和监管之外,同时又处于城市的形态环境之中,出于利益追逐的结果,普遍存在拥挤、杂乱、环境卫生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风貌,制约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成为城市中的痼疾。要提高城市化质量,提升城市风貌,必须进行"城中村"改造。"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是在当前社会、城市转型发展背景下提出的新的城市治理方式,是作为未来城市,特别是老城区解决城市病重要的规划思路和手段。本文主要对当前国内城中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依据城市修补的思路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改造技术,希望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城中村改造的发展有益。  相似文献   

18.
正△评语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过程中,似乎"城中村现象"都难以避免。"城中村"因它生活成本的便宜,为初来乍到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谋生糊口的落脚之处,是城市活力的某种依赖和表征。然而,它的"私建乱搭"导致了混乱、拥塞、无秩序,与城市中的其他部分格格不入,从而成为一个个"孤  相似文献   

19.
城中村是我国特有的城市形态,它不仅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缩影,同时也埋藏着城市特殊的历史文化气息与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城市的发展,城中村在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也常常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直被视为城市"疤痕",成为推土机下的冤魂.城中村中具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常常遭到破坏.在新时代新要求下需要重新审视和思考改造模式,城中村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构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部分,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文章首先对"文化传承"的提出及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包含保护、传承和发展三方面的内涵,是保护遗产、继承文脉和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次将"文化传承"相关理念运用到城中村改造当中,提出了从保护、传承、发展三个层面的"3+3+6"内容体系;最后以西安保留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城中村为研究对象,以建构文化传承体系为手段初步探索城中村的改造方向,在保证城市发展、解决城中村问题的同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实现文脉的传承,留住乡愁.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城中村,它的边界不断被侵蚀,但是内部却急剧生长扩张,以自组织的方式构成城市中的"巨尺度街区"。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强调物质空间背后社会关系的碰撞、激变、演化,从而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组织,最后形成新的物质空间,与城中村不断变化的社会结构和物质空间形态不谋而合。城中村看似复杂混乱的内部结构与主流城市秩序井然的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却表现出开放的街区、活力的商业空间、共享的社区服务、迅速的功能迭代等空间特质。城中村的空间结构和背后隐含的社会关系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当代中国城市存量发展和城市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这样说,城中村是城市未来的种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